咳嗽是机体的防御性神经反射,是呼吸道受到刺激后引发的紧跟在短暂吸气后的一种保护性反射性呼气动作。咳痰是通过咳嗽将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的渗出物从口腔排出体外的动作。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由于机体免疫力降低,容易并发肺结核、肺孢子虫病(又称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复发性细菌性肺炎,易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咳嗽和咳痰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①艾滋病所致呼吸系统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胸膜炎等;②肿瘤:肺癌或转移性癌等;③艾滋病所致心血管系统疾病:例如左心衰竭所致肺瘀血与肺水肿,或因体循环静脉血栓在肺组织中引起肺栓塞等;④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例如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刺激大脑皮层与延髓的咳嗽中枢。
咳嗽和咳痰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会对病人的工作、生活、社会活动造成严重不适和影响。
咳嗽按时间分为3类: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为3~8周,慢性咳嗽>8周。按性质分为干咳和湿咳,每天痰量>10ml为湿咳的标准。干性咳嗽多见于艾滋病合并肺结核、胸膜炎、急性咽喉炎等。其特点是咳嗽短促、断续、音调高,可呈单发、散发或者阵发性。湿性咳嗽则多为连续性,多见于艾滋病合并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清晨或夜间体位改变时加剧。艾滋病合并肺结核者、慢性心功能不全者咳嗽常以夜间多见,可能与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长期咳嗽可致喉部病变出现声音嘶哑。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支气管肺癌者,痰液常呈红色、粉红色或含有血液、血丝。支气管扩张或肺脓肿者痰液为浓痰伴有恶臭气味,提示肺部有厌氧菌感染。
长期剧烈、频繁咳嗽可致呼吸肌疲劳、酸痛,使病人不敢有效咳嗽和咳痰,并可出现头痛、失眠,或因食欲减退、机体能量消耗增加而出现明显消瘦。剧烈咳嗽可因呼吸道黏膜上皮受损而产生咯血。不能有效咳痰者,痰液潴留可诱发或加重肺部感染,并使通气与换气功能受损。
主要询问病人以下病史:
(1)有无与咳嗽、咳痰相关的疾病史或诱发因素。
(2)咳嗽的性质、持续时间、声音以及与体位、睡眠的关系。
(3)痰液的性质、颜色、痰量、气味、黏稠度及咳嗽与体位的关系。
(4)咳嗽、咳痰对病人生活的影响:评估病人有无食欲减退、明显消瘦等营养代谢改变,有无失眠与休息形态的改变。
(5)目前的治疗情况,使用了哪些祛痰、止咳药物,使用次数、剂量、浓度、方法、有无不良反应、是否改善了咳嗽和咳痰。是否采用了物理措施,例如超声雾化吸入、体位引流、蒸汽吸入等。
(6)病人及家属对诊断、治疗、预后的反应和期待:咳嗽和咳痰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由于艾滋病所致呼吸道感染造成的严重咳嗽、咳痰给病人带来的痛苦,病人和家属迫切希望尽快明确原因,缓解症状,及早治愈。
(1)体格检查:
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观察病人有无伴有呼吸急促、吸气性或呼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观察有无唇、指甲的发绀,颈部、锁骨上淋巴结有无肿大、有无气管移位。观察病人有无桶状胸,两肺听诊呼吸音是否减弱、消失,有无干湿啰音、哮鸣音和异常呼吸音。观察痰液的色、性质、气味和量。
(2)实验室检查:
对咳嗽、咳痰病人应重点进行痰液检查,包括痰液直接涂片、真菌涂片、痰液抗酸杆菌检测、脱落细胞、痰液普通培养和厌氧菌培养、结核杆菌培养等。也应通过血常规检查了解有无感染。
(3)其他检查:
胸部X线检查或小剂量螺旋CT检查,能够明确肺部病变的部位及范围,还可明确病变的性质。
(1)体位指导:
为减少咳嗽时的痛苦及减轻疲劳,应指导或协助病人尽可能采用舒适的坐位或半坐位,并让脊柱挺直,有利于膈肌运动和肺扩张,促进腹肌的收缩和增加腹压。
(2)环境管理:
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经常开窗通风,禁止吸烟。保持室温在20~22℃、湿度50%~60%。
(3)止咳剂的管理:
对剧烈的刺激性干咳或夜间咳嗽影响睡眠者,可遵医嘱给予止咳剂。应注意的是,咳嗽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射,咳嗽伴有大量痰液时,切勿随意使用可待因等强镇咳类药物。
(1)观察病人咳嗽和咳痰情况,准确记录痰液的性质、色、量,及时和正确采集痰标本送检。
(2)及时开展物理治疗,以协助排痰:及时补充水分:每日保证饮水量在1500ml以上。对痰量多而又无力排痰的病人,要通过物理治疗协助排痰:①卧床病人定时协助翻身、拍背。方法为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外向内、由下到上拍背,边拍边鼓励病人咳嗽,借助重力和震动,促使痰液从细支气管引流到气道,以利排出;②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先进行3~5次深呼吸,再深吸气后咳嗽,再缓缓吹气,同时上身向前倾。咳嗽时腹肌收缩,腹壁内收,一次吸气,连续咳嗽3次;③对痰液黏稠者进行超声雾化吸入或者蒸汽吸入,每次10~20分钟,每次2~3次,使痰液易于咳出,湿化液中可加入祛痰剂;④体位引流,躯体倾斜10°~30°,促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引流时进行拍背、鼓励咳痰。引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如感到气急、心悸、分泌物大量涌出,则可能导致意外或窒息,应立即平卧或坐起。引流时如果伴有低氧血症,则应加用氧疗。为加强引流的效果,对痰液黏稠者引流前可实施超声雾化吸入,引流同时辅以胸部叩击,并嘱病人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3)无法自主咳痰者进行吸引:对重症病人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者、意识不清及分泌物过于黏稠又无力咳出者,可经由鼻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进行痰液吸引。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吸痰管,注意无菌操作,插入后左右旋转提拉吸引,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秒,再次吸痰的间隔时间一般要在3分钟以上,以病人血氧饱和度判断是否可以继续吸痰的标准,一般要维持在95%以上。为防止吸痰所致低氧血症,吸痰前后应适当提高吸氧浓度。
长期咳嗽,热量消耗增加,又因咳嗽、咳痰、发热及药物副作用等,影响食欲,故须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少量多餐。随时漱口或刷牙,保证口腔的清洁。
寒冷或气温骤变外出时注意保暖,可戴口罩。指导病人戒烟,咳嗽时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口鼻,尽量使痰飞沫不外喷。将痰液吐在纸上或痰杯里,防止病菌污染空气传染他人。指导病人有效咳痰的方法和体位引流方法,告知病人止咳祛痰常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和常见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