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当机体因致热原作用,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产热过多散热过少,使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热。发热的相关因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其中以感染性发热最常见。
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由于HIV的高水平复制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大多数病人会出现一过性症状,其中以发热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80%,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约持续1~3周。
艾滋病病人免疫力低下所造成的多种机会性感染均易造成发热,如结核病、肺孢子虫病、隐球菌脑膜炎、弓形虫脑病等。
与艾滋病密切相关的肿瘤,如恶性淋巴瘤、卡波西肉瘤,可造成慢性发热。
主要与药物致敏有关,如复方磺胺甲
唑、阿巴卡韦、磺胺类药物、青霉素等。
正常成人腋下温度波动于36~37℃之间。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①低热:37.5~38℃;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
发热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各种原因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或寒战。
体温处于高峰,已达体温调定点水平,散热开始增强,产热并未降低,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增快,出汗等。
由于机体的防御作用及适当治疗,致热原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除,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体温开始下降。此期表现为皮肤潮湿多汗,有时因大量出汗,体液丢失过多,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老年人和体弱者较易发生。
临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稽留热(口腔温度持续在39~40℃,1日内波动在1℃内,持续数天)、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1日内波动在1℃以上)、间歇热(体温在39℃以上,数小时后下降至正常,以后又再次发热)、不规则发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体温波动较大)等。
了解病人是否处于HIV急性感染期;有无合并HIV感染以外的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肺孢子虫病、隐球菌脑膜炎等;有无恶性肿瘤;近期是否使用易致敏的药物,如阿巴卡韦、复方磺胺甲
唑等。近期是否有传染性疾病接触史,有无外伤和手术史,个人卫生状况。
包括发热的程度及热型,发热的时间及间歇,每日温差波动,病情缓急,是否有伴随症状,如畏寒、寒战、大汗,是否伴有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有无咳嗽、咯血、胸闷、恶心、腹痛,以及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痛等。
评估发热是否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病人有无头疼、头晕、失眠、谵妄等现象;是否对循环系统产生影响,病人有无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等现象;是否对呼吸系统产生影响,呼吸是否加深、加快;对消化系统是否有影响,是否有消化不良、食欲减弱、恶心、呕吐;是否对泌尿系产生影响,持续高热时,体内的水分和钠盐潴留,使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是否对营养代谢方面产生影响,发热时病人维生素消耗增加且摄入不足,吸收不良,常发生维生素缺乏,尤其容易出现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缺乏等现象发生。
发热带来的不适易造成病人的负性情绪,尤其是持续高热者,焦虑及忧郁心理更为明显,担心自己的病情及不良后果。
鼓励病人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半流质或软食,可少食多餐,对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
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应保证每日摄水量在3000ml左右,防止脱水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随时给予擦汗、更换汗湿的衣物、被套、床单,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长期卧床者,协助翻身,避免褥疮等并发症的产生。
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必要时使用唇油保护;指导病人使用4%碳酸氢钠液饭后漱口;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每日口腔护理2~3次,生活能自理的病人应早晚刷牙漱口。根据病人具体的溃疡机制进行对症处理溃疡面,对念珠菌感染者可采取口服制霉菌素,每次10 mg,每天5次;口角炎病人采用咪康唑软膏进行局部涂擦。观察病人口腔黏膜的颜色、性状以及溃疡情况,若出现溃疡,观察溃疡的颜色、大小和出血等;观察病人口腔的卫生状况以及饮水能力。
用毛巾和毛毯盖严手臂(包括手指)和腿(包括脚趾),身体的其余部分覆盖轻盈的被褥,以防由于热量不能散发而致体温升高。穿透气、棉质衣服,嘱病人寒战时及时告知护士并应给予保暖。
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每日2次紫外线消毒。
可采用物理降温,包括局部冷敷(前额、腋下、腹股沟处等)、32~34℃温水擦浴等。
可考虑药物降温,并结合物理降温。
如结核病、PCP及癌性发热等病人,物理降温无效时,遵医嘱进行药物降温。
嘱咐病人及家属切勿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1.降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及热型。
3.遵医嘱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沉、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等。
4.观察降温后的反应,避免受凉和虚脱。
5.药物相关性发热的观察:体温的升高和下降是否与给药和撤药相关。
安抚病人,满足病人的需要,常去看望病人,向病人做解释工作,设法增加病人的舒适感。
护理流程图见图3-1。
图3-1 发热的护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