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认识结构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即哲学上的“行”与“知”的关系。在灾难医学救援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了灾难医学救援的认识;在灾难医学救援认识的指导下,灾难医学救援的实践水平得以提高和促进。“行”与“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灾难医学救援系统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的灾难医学救援认识活动,并产生灾难医学救援认识结果。在这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中,灾难医学救援的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活动和认识结果形成了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认识结构。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活动及认识结果是灾难医学救援系统认识结构的四要素。

一、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认识主体

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认识主体,是指从事灾难医学救援或认识活动的人和团体,是灾难医学救援认识活动的“物质载体”。通过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经过长期的积累,不断发展完善。科学技术和实践的飞速发展促使认识主体的分工越来越细。按照不同功能,可以将灾难医学救援主体划分出医疗、卫生防疫、心理救援、核化生事故紧急处置、教学、科研、卫生应急管理等认识主体。这些认识主体从宏观上根据从事、参与的灾难医学救援活动的范围和形式、担负的任务及其职能,可划分为个人主体、集体主体和类主体三大类。

(一)个人主体

灾难医学救援系统认识主体的个人主体指在灾难医学救援环境中、特定岗位上进行灾难医学救援实践或认识活动的个人,主要指那些掌握灾难医学救援专门知识,从事灾难医学救援医疗救护、教学训练、科学研究、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活动等工作的自然人。需要强调的是,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院前急救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自救互救是灾难发生后最初的医学救援方式,不掌握专业技术的老百姓也参与灾难医学救援,但他们不占主体地位。

(二)集团主体

灾难医学救援系统认识主体的集团主体指在灾难医学救援认识活动中的群体性机构或集体组织,通常是指由自然人组成的医疗、防疫、研究、教学等机构严密的组织机构。比如说国家层面的四大类卫生应急救援队,它们平时寓于建制机构,进行专业训练,一旦有任务需要,即可抽组队伍参与灾难医学救援。灾难医学救援的集团主体是灾难医学救援认识活动的中坚力量,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统一的行动,存在共同的行为规范。不同任务、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灾难医学救援认识集团主体,构成了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组织结构(后文细述)。

(三)类主体

灾难医学救援系统认识主体的类主体通常也称为社会型认识主体,主要包括各种组织相对的松散的协会、学会、团体等。类主体通常是由跨越组织、编制的不同单位组成的横向的、柔性联系的组织。灾难医学救援认识主体的类主体,既有单位内部的学术委员会、道德伦理审查委员会,也有外部的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等,以及国际性、地区性的灾难医学救援相关的国际组织等,比如说总部最初在德国,后来迁至美国的世界灾难与急救医学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edicine,WADEM,成立于1976年),我国于2011年12月成立的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等。类主体通过制定学术标准、举行行业会议、举办装备展览、发表学术论文等活动,有效推动了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发展。

二、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认识客体

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认识客体是指围绕灾难周期,灾难主体为了预防、减轻和恢复灾难对人和人群造成的伤害而采取的各类实践活动所作用的对象。认识客体既有以伤病员、药材装备等为主要构成要素的实体客体(“硬客体”),也有以科学知识、技术规范、经验判断、管理等为主要构成要素的非实体客体(“软客体”)。

(一)实体客体

灾难发生后,会产生大量伤病员,这是灾难医学救援主要针对的对象,为了便于搜寻伤病员,救援人员要借助仪器、警犬等实体要素。灾区如果不具备救治重伤员的条件,则要在现场展开临时医院开展紧急救治。临时医院主要借助帐篷、车辆和方舱这些实体要素展开。灾区缺医少药,为了保证灾民的健康,又需要调集棉被、水、食品、药品、居民帐篷等实体要素。凡在灾难周期中与居民健康相关的实体要素都可归入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实体认识客体。

(二)非实体客体

一些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认识对象不是以实体形式存在,更多的是以知识形态、经验形态等非实体形式存在于救援人员的头脑中,体现于社会运行的各个环节中,体现于人类知识的传承中。这些非实体要素起着沟通、协调、调度、控制作用,使灾难医学救援的各要素整合成为一个系统,提高其系统功效。在医学救援实践中形成的一些伤病救治规范、群死群伤预防、卫生防疫技术、卫生应急规范流程等非实体客体显著提高了灾难医学救援效率。

三、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认识活动

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认识活动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相互作用并产生认识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践和认识作为对立统一的概念范畴,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构成了灾难医学救援系统认识活动的基本内容。灾难医学救援认识活动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导向的实践过程,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发挥着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此外,由于认识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认识活动无疑也会烙下深深的时代印记。了解灾难医学救援的实践和认识过程,对于把握灾难医学救援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认识活动,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

(一)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认识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

灾难医学救援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形式,具有明显的社会历史性。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类在巨灾面前极为脆弱,灾难后的疫情往往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被深埋在废墟中的伤病员存活几率更是渺茫。但是随着科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比如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战乱频繁,战伤急救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在群死群伤救治方面取得了进步。西晋以后,对疫病灾难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对痢疾、霍乱、天花、疟疾、麻疹、麻风、狂犬病、肺结核等疾病症状的描述已相当详细和准确,并对发病机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宋代开始重视批量伤病员的医治和卫生防疫。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当地大旱后饥疫并作,他采取了备粥、给药的救治方式,并派遣医者到居民家中进行“巡诊”,救活了大量群众。现代社会对于在灾难现场开展的破拆、窥管给药、生命探测等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也离不开长期的救灾实践。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灾难医学救援作为一个特殊的实践领域也逐渐变得复杂起来,这就要求认识主体必须具备系统的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训练要更加有针对性,在医学救援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认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实践离不开认识的指导

灾难医学救援实践过程离不开系统理论、方法等认识要素的指导,它会反作用于实践活动,让实践活动变得科学和精细。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认识主体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相关的技能,才能快速进入情况,其中的教育训练活动体现地最为明显。教育训练可以看成是从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促使实践发展的重要途径,比如说各种规范性的灾难医学生命支持培训教程(Disaster Life Support Course,DLSC)可以有效地促进灾难医学救援实践。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实践活动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四、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认识结果

从理论层面来看,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认识结果是形成了知识体系,主要表现形式是论文、专著、专利、教材等;从实践层面来看,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认识结果是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灾难医学救援能力,主要表现是预案体系完备、教育训练科学规范、医学救援响应快速精确、医学救援过程流畅高效、灾难善后医学处置合理规范、人装结合效能提升等。 OaQU9hCIQ03GrElh90Ep8STb2Phb2/BoWB2coxsyhm/G1dLi4ouEMNt5GHKStBk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