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要素是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前的科学和技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技术占主导地位。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界线已不是很明显,呈现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的发展趋势。刘大椿认为,技术的本质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现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其社会属性表现在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灾难医学救援活动中广泛渗透着技术要素,在提高灾难医学救援能力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技术要素的构成
技术要素的构成,离不开技术分类。技术分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技术分门别类,从而揭示其相关关系。技术分类的目的是理解技术之间的从属关系、结合方式、差别和相互补充以及每种技术在整个技术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与科学相比,人类对技术的认识稍微模糊一些。技术与多个领域的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与科学、工程、产业、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关系纠缠不清,因此很多人把技术混同于科学。技术是一个远为复杂的过程,不像各门科学一样有着十分明确的研究对象,技术的内涵不完全局限于某种实物,有时更强调某种步骤及方法。科学虽然也在发展,其对象范围并不因此而改变。科学集中体现于系统的知识当中,而技术则不限于此。这里依据两种常见的技术分类办法,对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技术要素加以分析。
(一)按照技术要素的发展历程,可将技术要素划分为自然技术要素、社会技术要素和思维技术要素。
在史前,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实际经验中有了技术的发端,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比如说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抵御野兽的侵袭和伤害,发明了摩擦取火的技术,虽然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摩擦取火背后的科学原理。史前的社会技术也有了萌芽,人们集体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的社会组织技术。古代的原始思维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尽管迷信色彩极强。这些原始技术构成了人类创造的原始文化的组成部分。此阶段灾难医学救援技术也处在萌芽阶段,只能对灾难产生的批量伤员进行一些简单的救治,在瘟疫面前显得极为脆弱。
从文明史的发端至公元18世纪中叶形成的技术称为古代技术,或称为工匠技术,大体上这是在中古和下古时期以自然力(如风力、水力等)、畜力和人力为动力而形成的自然技术。这时,社会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治理国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思维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人类可以一定程度上摆脱蒙昧的状态,整体思维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此时灾难医学救援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掌握了一些灾难预防、医学救治的技术,发明了原始的传染病检疫隔离技术。
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所形成的技术称为近代技术。这以纺织机技术改革为起点,蒸汽机技术的发明为标志,形成了第一次自然技术革命;在19世纪中叶,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基于工程科学的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钢铁的冶炼技术、热机技术、电力技术、电信技术等蓬勃兴起,使材料、能源、信息三大技术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出现了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二次自然技术革命,形成了以电能利用为核心的技术系统。这时,社会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建立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等社会管理技术或社会控制技术已经形成。思维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在指导人类发明创造、改造自然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人类历史上仍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导致无数生灵涂炭,此时的灾难医学救援技术从军事医学技术中充分吸收了养分,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技术得到了充分发展,形成了现代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所组成的现代技术系统。但是随着核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生活生产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埋下了毁灭人类的种子。冷战时期,灾难医学救援的很大精力放在了突发核生化灾难的应对上,核化生医学防护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高新技术时代的到来,各种新技术日益渗透到灾难医学救援的过程中,显著提高了灾难医学救援自然技术要素、社会技术要素和思维技术要素的质量。
(二)按照技术要素的表现形态,可将技术要素划分为实体形态要素、经验形态要素和知识形态要素。
实体形态的灾难医学救援系统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灾难医学救援实践活动工具、设备、材料为标志的物化技术,主要包括灾难医学救援医疗器械、户外医学装备以及相关的敷料、药品、器材、疫苗、试剂等。
经验形态的灾难医学救援系统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灾难医学救援现场救治经验、技能等主观性灾难医学救援要素,是人们在长期的灾难医学救援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传承积累的结果,包括技巧、秘诀、窍门等知识,如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方药配伍禁忌、原始的预防天花的种痘术等。
知识形态的灾难医学救援系统技术主要是指以灾难医学救援知识为载体的技术要素,主要包括流程性的操作规则、治疗方法、技术标准以及成果、专利等。
二、技术要素的作用
在需求的推动下,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技术要素经过不断发展和长期积累,成为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主要内容。早期的灾难医学救援,更多地依赖于长期的经验积累,科学水平低下无法提供技术飞跃发展的理论基础。近现代以来,各种科学理论层出不穷,人类知识呈指数级增长,灾难医学救援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救治水平大幅提高。此外,今天的灾难救援医学还需要进行工程攻关,提高灾难医学救援的整体效能,而这个过程中更离不开技术要素的支撑。可以说,灾难医学救援技术一头牵着科学,一头连着工程,成为灾难医学系统发展的关键。
技术对于科学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科学的各个环节,比如说高精尖的灾难医学救援设备为灾难医学救援科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另一方面,技术实践为科学探索提出了新的问题,为科学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从而不断拓展科学的领地、范围。灾难医学救援技术对于科学的促进作用,还表现为一种主观选择性。人们往往是为了解决技术问题而去研究纯粹的科学问题,表现出了很强的目的性。
灾难医学救援的组织形态,与灾难医学救援技术密切相关。灾难医学救援的有效开展,需要对组织进行合理设计,科学配备相关人员,整合灾难医学救援资源。灾难医学救援技术水平决定着灾难医学救援的组织形态。在人类漫长的古代,重大灾难发生的时候,社会一片狼藉,传染病肆虐,每次都导致大量人员伤残。随着大型破拆机械、止血技术、空运后送技术、卫生防疫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人类调动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才出现了专门的医学救援社会管理机构、专业化的医学救援组织和科学的医学救援程序。
实物形态的技术与具体的物质(工具、设备、材料)有关,也可以称之为物化技术;经验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主要与人的智力有关,也可以称之为智能技术。物化技术是灾难医学救援的重要手段,比如说生命探测技术、狭小空间生命支持技术、快速补液技术、复温技术等。智能技术不仅体现于物化技术之中,更体现在救援人员的知识体系、灾难医学救援组织管理中,它与灾难医学救援物化技术一样是实施灾难医学救援的重要手段。
三、技术要素的演化趋势
技术要素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极其庞杂的系统,有着多种多样的结构,具有内外多层次的功能,并在外环境中演化,不断朝着增加复杂性的方向发展。就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技术要素而言,它的演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技术独立于科学,但是近现代以来,灾难医学救援技术的每一个进步,已经离不开科学的坚实基础。灾难医学救援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以灾民的生命为代价,进行经验性的缓慢探索。灾难医学救援的每一个技术进步都要建立在科学的坚实基础之上,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寻求技术难题的破解。灾难救援医学的长远发展,必须以前瞻性、基础性、科学性的认识为引领。对于科学基础的强烈依赖,是确保灾难医学救援能力不断更新换代、能够适应未来灾难医学救援的需要。任何缺乏科学指导的技术攻关,都会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灾难医学救援技术对科学的依赖性,已经成为灾难医学救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医学技术发展迅猛,新的仪器设备、操作指南等新技术快速发展,技术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对于提高医学诊断治疗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任何可以在临床上应用的新技术都可以应用于灾区现场。灾区环境与医院环境不同,需要耐用实用的装备,需要简便易行的流程。比如说医学救援用X线机,要在轻型化、野战化上下功夫,使之能够适应长期机动任务的需要。反之,在灾难现场开发出来的一些新技术,比如说伤病员检伤分类技术、传染病隔离技术、复合伤救治技术等也能显著提高院内医疗水平。
自适应是从系统和外界的关系角度,审视系统发展演化过程的一种描述。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灾难医学救援技术。灾难医学救援技术自觉适应灾难医学救援需求的变化,从而保持与灾难医学救援需求的协同性。灾难医学救援技术与需求的自适应,体现在时间、空间两个方面。从时间上来看,灾难医学救援需求的历史演化从低级、原始走向高级、先进,灾难医学救援技术也从简陋走向高端。不同时期的灾难医学救援需求,从单一走向复杂、多元,灾难医学救援技术也沿袭这条路径,样式逐渐丰富并形成体系。从空间上来看,从院前、后送途中、院内急诊科室、ICU、专科科室根据灾难医学救援需求,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装备体系和救治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