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奔轶如飞的医学断章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小书,出自青年教师孙轶飞之手。想到不久前孙老师和我提到他将放下柳叶刀弃医从文时,我多多少少还觉得有些惋惜,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下,一名外科医生手技的养成殊为不易,哪怕是像我等这种终身不大可能成名成家的小医生亦是如此。或者是因为习得性的热爱,或者是因为外科手术独有的魅力,这条路尽管崎岖艰难,仍不断有年轻人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负笈前行。所幸孙老师虽然离开了医院和手术室,但终究没有离开医学,他选择在医学院做一名专职的医学史教师,为医学生成长为医生铺路搭桥。而在此前,他已经兼职讲授医学史有一段时日了,这本书,想必当是他一直以来在医学史领域耕耘思索的结晶。

和所谓的“三理一剖”(生理、病理、药理和解剖)这种基础医学的必修课相比,医学史有点儿像一门屠龙之术,以至于很多医学院校根本就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大部分医生也仅仅满足于掌握职业要求范围之内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对这些知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所知甚少,大众更是只专注于医疗现状能为维护自身的健康提供何种帮助,对祖先的医疗状况一无所知。如此就导致了一个不太好的后果,即患方对医学救助往往会有不切实际的期许和要求,这种要求当然是医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但科学的发展自有其规律,医学的发展速度永远也赶不上民众需求的不断提高,因此,我认为医学史教育有必要成为公民的通识教育,当我们可以将医疗现状纳入一个历史范畴去理解和看待,可能就会更从容地面对现实医疗世界里的种种不尽如人意。

《照进角落的光:行走在远古到中世纪的医学》这本书可以视为这种通识教育的探索,从书名来看,本书好像是一本人类学著作,但作者并无此野心,尽管书中确实借鉴了不少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但他所借用者皆是为叙述医学历史而服务的。从原始医学到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的这段医学历史,举凡神话、宗教、战争、语言、艺术、科学这种种散乱的线索,统统被作者收拾得利落停当,仿佛它们原本就应该被用于解读医学的历史,只是作者恰好途经此处,便随手铺就了眼前的华章。

如不精心地去看,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有些散乱,作者奔轶的思维,合纵千古,连横八荒,若非读者本身对医学史原有些基础或对人文历史有足够的积淀,很有可能坠入五里云雾,这也是本书与其他医学史作品最大的不同,它不单单是在说医学的历史,而是将与医学发展过程中任何沾亲带故的传说轶事都囊括其中,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非不辨真伪良莠地胡乱搜罗,而是一本正经地逐条仔细考证,用作者的话来说,“我相信,整个世界和其中的知识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我相信,作者这么干的目的其实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写比较好玩。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不太可能再有什么出版物会形成洛阳纸贵的局面,但我仍然认为,写一本无趣的书乃是一种罪过,孙老师所以能写就这样一本有趣的书,与其说他是对医学史研究的热爱,不如说他一直有一颗对世界、对知识的好奇心,因为他相信这个世界上的很多知识是有联系的,于是他就把散落到世界各个角落的知识串起来给你看。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的感受是,不是这个世界缺少联系,而是缺少发现联系的心灵。

好奇心,我们原本都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知识的追求逐渐变得精专而功利,我们已经绝少会单纯因为好玩而去探寻世间万物的联系。一个对世界失去了好奇心的成年人,至多是无趣的,但若整个民族均失去了这种好奇心,那么这个民族就没有机会走在世界的前头。

医学史上很多重要的发现均出于一些纯然的好奇心理,以至于有些发现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才能显现出其实用性来,中华民族是个太重实用效果的民族,所以那些有趣但“无用”的科学发现,甚少出自中国人之手。以作者两次提及(前言提及一次,本书的末尾又提及一次)的哈维而论,血液循环学说的提出对当时的医疗界并无实用价值,人们的医疗行为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连哈维本人也继续奉行以放血疗法为主的治疗,但类似这样的学说还是不断地出现,人们在做这些研究时,不见得是为了什么实用性,很可能就是因为好奇好玩。

仍以心脏为例,1839年浦肯野(1787—1869年)在绵羊心室的心内膜下发现了灰色平坦的胶质纤维网,可这一发现在当时能有什么用呢?什么实用价值也没有。但今天的我们知道,如果没有这一发现,那么我们可能至今仍不知道心脏为什么会跳动,治疗心律失常更是空中楼阁,事实上浦肯野的发现,是人类认识心脏电传导通路的起点,这一发现的价值直到1906年日本学者田原淳关于房室结的研究工作之后才被充分理解。

浦肯野也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他博学聪慧,会写诗,还翻译过好友歌德和席勒的诗歌,能说十三门语言。他在很多领域都是先驱,比如描述了浦肯野效应(光的强度减弱时,视觉感受的变化对红色和蓝色不同)等视觉现象;大脑皮质的浦肯野神经细胞;皮肤中的汗腺;胰腺提取物对蛋白质消化率的影响;洋地黄毒性对视觉和心脏的影响;使用显微镜用薄片切片机制制作切片;高等生物体纤毛运动;神经对胃酸分泌的影响;活体毛细管显微镜的使用;梦心理学的新视角等。他还是第一个研究指纹科学的人,并使用了血浆及原生质等术语。

遗憾的是,这本书仅仅写到文艺复兴之前,也即哈维刚刚露脸就戛然而止,如果按照相同的思路继续将这本书的内容一直写到现代医学,那必然将是一本更为厚重的作品,以作者的能力来说,写就这样的大部头也并非不可能,但他好像暂时无意于此。正如他已写就的部分是由于其孩子般的好奇心一样,他就此搁笔好像也是由于孩子般的顽皮,完全的率性而为。以我对作者的了解,目前成书部分的历史跨度,写成十万余字,他已经是相当收敛克制了,若任由其展开来写,肯定远不是现在的篇幅。

吞下万丈红尘之后,他只幽幽地吐出一个烟圈,做个鬼脸就跑掉了。

除了作者有意规避近现代有些不乏争议的历史内容之外,我想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在书中想传达的思想已经阐述完毕,作者不是要大家记住具体的某个人做了某个发现,而是希望读者掌握他这种合纵连横的思维方式,若将这本书视为一本讲义,那么在讲义的最后,其实应留有一道思考题,作者在前言中说哈维发现血液循环学说的过程是受了伽利略的启发(这一观点只能是作者的推测,因为注意到伽利略同时期也在帕多瓦大学教授数学这件事的显然不止是孙轶飞,比如著名医学人文作家舍温·努兰就认为伽利略并非这一发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本书的最末一章也以哈维的出场为收尾:“(哈维)终于从根本上否定了盖伦的潮汐理论。一个时代因此而终结,另一个时代又因此而开启。”那么我想给出的思考题便是:哈维所以能在自己并未提出新的解剖学发现的前提下发现了血液循环的规律,可能受到的启发来自哪里?

一个合理的推测是,他提出血液循环学说很有可能是多少受到了古希腊“天人合一”学说的影响,因为他在那本著名的《心血运动论》中曾举亚里士多德描述自然界水循环的例子来说明血液是循环的:太阳照射地面上的河流,水汽因受热而蒸发至空中凝结成云,继而以雨的形式洒落大地,正是由于这样的循环运动,生物才有新老更替。哈维认为,心脏的运动为血液循环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故而心脏是生命之源,正如太阳是世界的心脏一样,心脏也是身体这个小宇宙的太阳,正是因为心脏的运动,血液才得以运行,为人体各项功能的运作注入新鲜的营养。

你看,在这样思路的启发之下,我已经学会举一反三了,那么作为读者的你呢?

李清晨
2018年3月 IGQRXIV3yo/Lx1Ji44TRDYW/WJijuanb+nZe36IUUdrdteOIfTwxhdI+9jTHiw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