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测量与评价是营养筛查与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体测量的数据中可较好地反应个体和群体的营养状况。无论临床生化的检验指标如何先进,人体测量都是不可代替的检查评估方法,而且在任何的营养筛查与评估量表都纳入了1~2个人体测量指标,这表明人体测量指标在反映机体的营养状况时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人体测量主要是测量人体的重量、高度(长度)和各种围度,并计算这些指标之间的比值。通过人体测量可以初步反映人体的营养状况。比如在婴幼儿、儿童中,简单的体重、身高(身长)、头围就能评价其生长发育程度。成人的腰臀比可以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人体测量的优势在于对工具的要求比较低。常用人体测量指标非常简单,一个工具就可以实现,例如腰围测量只需要一根测量尺就可以得到,而体重仅需体重秤。这在基层社区开展营养检测和评估是非常简便、快速的方法。社区居民在家中也可以进行自我监测。
人体测量的内容包括体脂和瘦体组织。近年来,日常功能对健康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人体测量中也包括了这部分内容。反映人体总体指标有身高(身长)、体重、腰臀比;体脂的指标有腰围、皮褶厚度;瘦体组织的指标有上臂围、握力;反映功能的指标有6米步速和简易体能状况量表。
人体测量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测量的准确:①测量使用的仪器要经过校正,型号最好统一;②测量人员需要经过培训,以保证测量的解剖位置准确,测量方法准确;③每次测量至少测量2次,取平均值,数值取小数点后1位;④需要结合膳食、临床生化等及其他评价指标综合考虑。
身长测量常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身长与相应月龄身长的平均值比较,可以判断其生长发育情况。测量身长使用的仪器是身长测量床。测量床由底板、顶板和足板构成,顶板和足板与底板垂直,足板可以移动并与顶板平行,底板上有精度至0.1cm的刻度标识。测量的方法是:①将婴幼儿的外衣、鞋帽脱去,仰卧位在身长测量床的中线上;②固定婴幼儿的头部,使其接触顶板;③将婴幼儿双膝伸直固定,避免移动;④用足板滑动轻轻接触至婴幼儿的足跟,读取底板上的刻度至小数点后1位。
身高是人体测量中重要的指标之一,准确的身高测量是得出BMI的第一步。老年人由于脊椎压缩、骨质疏松等原因,身高比年轻时降低5cm左右,因此,老年人体检时需要重新测量身高,而不能以以往的身高代替。身高测量的仪器有身高尺,以及身高仪。身高尺有简单的测量尺和红外线感应的无线测量尺,身高仪目前也有手动或红外线。测量方法:①仪器校对准确,请测试者脱去鞋帽,站立在身高仪上,或者靠墙站立。②测试者双眼平视前方,上臂自然下垂,足跟并拢,足尖分开成60°,使得足跟,骶部、肩部与墙壁或者立柱接触。没有立柱的需要身体站直,成立正姿势。③测试人员站立于被测试者右侧,用水平压板轻轻接触被测试者的头顶部。需要自己读刻度的,测试者的双眼需与刻度水平。有的仪器可以自动读出数字。最终身高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需要注意的是,被测试者如有发辫,需要松开或不要将头发扎得过高,如有头顶的发饰要取下。
身高是非常容易获得的体格测量指标,但在部分老年人中却是最困难的体格测量指标之一。究其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的萎缩、疾病等因素,老年人身高每年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再加上老年人行动受限、骨骼关节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使得有部分老年人无法直立,从而难以获得准确身高。针对这些老年人,可以用一些身高的代替指标。代替身高的指标有很多,至于哪种比较好则没有比较,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
(1)坐高:
采用身高坐高仪测量。测量方法:①被测试者坐在坐板上,躯干挺直,双手自然下垂,不能支撑。双腿并拢,双脚踩在地面或踏板上。②测试者在右侧,将压板轻轻接触被测试者的头顶部后读取数据,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2)两臂伸展长度:
通常来说两臂伸展长度与身高成正比,因此可以用此标准来代替身高。测量的方法是两臂伸展与地面水平,沿手臂、肩膀,测量左侧中指到右侧中指的长度,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3)膝高:
老年人中由于各种原因卧床的比例较高,因此需要利用身体其他的测量数据来代替身高。膝高不受被测试者是否能站立的影响,因此可以代替身高。膝高的测量方法是测量一侧脚胫骨平台上缘至胫骨内踝下缘之间的垂直距离。测量的时候膝关节和踝关节弯曲90°,脱去测量侧的鞋袜,并将裤脚卷高露出膝盖。美国开发了用膝高和年龄预测身高的方程式,但是在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数据。
体重是营养状况评价中最重要的指标,反映身体的能量-蛋白质情况,在各种营养评价中都必不可少。体重测量比较简单,只需一个体重仪就可以测得。但要获得准确的体重,尤其是老年人中却不是那么容易。这是因为老年人常有卧床、无法站立的情况,随着季节变化,老年人衣服穿着比较多,所以,给老年人测量体重尤其是需要注意测量时的三个相同:同一时间、同一衣着、同一体重仪。对于无法测量体重的老年人,目前也有代替的指标比如小腿围等。
体重与年龄密切相关,一个人的体重通常在婴幼儿和青春期增长最快,在中年时约50岁左右达到高峰,步入老年人时逐渐下降。标准体重的计算是由身高推导出来。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标准体重的±10%被认为是正常体重。监测体重变化,可以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任何年龄,如果短期内有体重的减轻,就提示身体健康可能出现问题,需要进行干预。在老年人或住院患者中,体重减轻也可以预示不良的临床结局。
体重测量时首先应当使用校正过的体重仪(秤),其次测量时体重仪(秤)应当放置在水平地面。同一人每次测量的时间最好一致,比如都是空腹排空大小便后,或者睡前排空小便后。每次测量穿着的衣服应当同样多,如果衣服有增减则需要在最后计算体重时减去增减的衣服重量。测量时,被测试者在体重仪(秤)显示为0.00kg或指针在0kg时,脱去鞋子站立于体重仪(秤)中央,稍等片刻后,待读数和指针稳定不动后读取数值,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需要注意的是测试前被测试者不得进行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体格测量中,各种围度测量比如上臂围、小腿围、腰围、臀围等与体重密切相关,常用于评估人体肌肉和脂肪含量的重要指标。但由于技术标准和中国参考值的有限,因此不建议单独使用围度指标评价人体的肌肉和脂肪,应当结合体重和其他的评价指标。
(1)上臂围(mid-arm circumference,MAC):
理论上应当是先测定上臂紧张围,再测定上臂松弛围,将两者数值之间求差值,差值越大表明肌肉的发育状况越好,差值越小表明脂肪发育情况越好。但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是测上臂的最大围度。测量的方法是,以被测试者优势手的肩峰到鹰嘴连线的中点作为标志,用测量尺绕标志一周所得到的数值就是上臂围。上臂围可反映肌肉蛋白贮存和消耗情况,与体重密切相关,也可以反映机体的能量代谢。我国男性上臂围平均27.5cm,女性是25.8cm。
(2)上臂肌围(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MMAC):
用于评价人体肌肉蛋白质变化的指标,也可以反映机体蛋白质储备状况。在临床上,上臂肌围与血清白蛋白成正相关。上臂肌围(cm)=上臂围(cm)-3.14×三头肌皮褶厚度(cm)。我国男性上臂肌围平均24.8cm,女性23.2cm。
腰围是人体测量中比较重要的指标,它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加,腹部皮下脂肪堆积,腰围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反映了腹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和堆积情况。腰围测量准确性受到呼吸,测量位置以及皮肤松弛程度影响,是实际测量中最容易产生偏差的指标。因而需要准确定位测量位置,保证每次测量位置都相同。具体的测量方法是:①被测试者暴露腹部,自然站立,双眼平视前方;②测量的位置是两边胸廓下缘和髂前上棘最高处连线的中点为标志,将卷尺绕标志一周,在被测试者呼气末、吸气未开始时读数,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需要注意的是卷尺应当与躯干垂直,另外不能贪图省事就隔着衣服测量,或者绕脐一周,同时要告知被测试者自然呼吸,切不可过重呼吸,或收腹挺胸。
在长期卧床和虚弱的人中,无法准确获得体重指标,因此,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寻找体重的代替指标。其中小腿围被认为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较好指标,它与体重有密切的相关,且能够反映机体肌肉的储备情况。测量小腿围的方法是被测量者取坐位,双足着地,膝盖弯曲成90°,暴露小腿鱼际肌。用卷尺绕小腿最粗的部位一周,读取卷尺上刻度,测定2次取平均值,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如果被测者是卧床,可以嘱其足底踏着床(请人协助),膝盖弯曲测量。小腿围≥31cm时为正常,<31cm则表明存在肌肉缺乏。
皮褶厚度是用于测量人体脂肪含量的简便测量工具,通过测量不同部位的皮褶厚度可以了解机体的脂肪含量,评价营养状况。研究显示,皮褶厚度与全身的脂肪数量有正相关,临床上通过测量皮褶厚度可粗略估计脂肪消耗。常用的皮褶厚度测量部位是三头肌、肱二头肌、肩胛下角、髂嵴上,其中三头肌的皮褶厚度是最常用的测量部位。由于皮褶厚度受到年龄、肌肉量和测试人员手法影响,相对来说误差比较大。除了需要掌握测试技巧以外,每个部位需要测试3次,取平均值。下面以三头肌的皮褶厚度测试作为示例讲解测试过程:①找到测试的部位——右侧肩峰到尺骨鹰嘴连线的中点;②左手将被测部位皮肤和皮下组织夹提起来;③用右手在该皮褶提起点的下方用皮褶计测量其厚度。注意在提起皮肤时的时候不能连同肌肉一起夹住,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我国目前没有群体调查的参考值,可以在治疗前后以患者自身对照比较。肱二头肌测量的标志是肩峰与鹰嘴连线中点上1cm,基本与乳头水平。肩胛下测量的位置是右肩胛下角下方1cm处。髂嵴上部的测量位置是腋前线向下延伸与髂嵴上相交处。
握力是个体在抓握物体时产生的最大静息力量,主要是反映前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由于抓握物体需要前臂和手部多种肌肉的协调,因此握力也是肌肉总体力量的评价指标。近年研究发现握力与死亡和心血管风险密切相关,当握力每下降5kg时,早死的风险增加16%,心脏病相关的死亡风险增加17%。所以通过握力不仅可以评估肌肉状况,还可以评估身体的营养状况。握力测定的仪器是握力计。测定的方法是:①首先根据手部的大小调整抓握的位置,不要太松或者太紧,使得示指的第二关节接近垂直后进行测量。②身体自然站立,两腿分开,双臂自然下垂。握力器不要触碰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衣物。测试时不要来回摆动握力计。③先测定优势手,然后测定非优势手,每只手测定2次,例如以右-左-右-左的顺序进行测量,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在肌肉衰减综合征中,握力的标准是男性>26kg,女性>18kg。
步速的测定是反映老年人肌肉功能,尤其是下肢肌肉功能的重要指标。维持正常的步速需要身体各个器官功能的协调运作,包括循环、神经、消化和内分泌等,因此步速可以反映出身体综合功能状态,与健康状态密切相关。老年人如果随着年龄增加,步速没有减慢则表示其健康状态良好。步速的测量比较简便,因此在可以成为社区评估老年人健康状态的良好指标。测量方法是:①划出6米的直线距离的起点和终点;②告知被测试者用平常步行速度走完6米的距离,不要过快或过慢;③让被测试者离起点50cm处开始步行,到达起点标识时用秒表进行计时;④让被测试者走到终点后继续行走50cm左右停止,到达终点时停止秒表计时;⑤计算步速=6米/所测的时间。国际上一般采用人群步速四分位(25%上限)所对应的值作为标准。在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判断中步速大于0.8m/s,为正常。测定时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让患者从6米起始处开始行走,也不能在6米终点处突然结束,从而避免短距离内的启动与停止对步速测定的影响(图3-1)。
图3-1 6米步速测定方法示意图
简易体能状况量表(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最早由1994 Gurainik在3个社区,超过5000名71岁以上老年人中用于评估下肢功能,通过评估平衡、步态、力量三个方面了解老年人的下肢能力。在随后的各种针对老年人的功能研究中,SPPB都广泛用于评估老年人的整体功能。SPPB的测试量表分成3个部分,包括平衡测试、4米步速测试、椅子站起测试(图3-2),评分方法见表3-11。
图3-2 简易体能状况量表SPPB测定方法示意图
表3-11 简易体能状况量表SPPB测定方法评分表
首先进行的是平衡测试,方法为:①被测试者并脚站立即双脚并排站立10秒,如果无法完成则进行4米步速测定;②半前后脚站立即一足跟对准另一足部大脚趾侧面站立10秒钟,如果无法完成则进行4米步速测定;③前后脚站立即一足跟对准另一足尖站立10秒。接着进行4米步速测定,方法和6米步速测定一样。
最后进行椅子站起测试,方法为:①测试前准备,请患者坐半个有靠背的椅子,胸前交叉双臂并尝试站起;②请被测试者用尽可能快的速度用①的姿势从椅子上站起坐下5次;③记录5次完成的总时间。
上述各项人体测量的指标中都需要有参考值来表示营养状况的正常、不足和过剩。尤其是儿童,单一的身高或体重的意义不大。需要按照年龄的身高,或者按照身高的体重进行比较。儿童的和身高别体重正常数据都可以查阅得到。根据常用的中位数百分比法可以判断儿童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参考标准体重中位数的90%~119%为正常,80%~89%为轻度营养不良,70%~79%为中度营养不良,60%~69%为重度营养不良,≥120%为肥胖。
18岁以上的成人则通过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来判断营养状况。BMI=体重(kg)/身高(m 2 )。BMI是目前为止比较广泛应用于判断人体营养状况的指标,不仅能够反应机体的胖瘦程度,还与各种围度测量值有关,能够反映机体的能量-蛋白质情况。我国的BMI值与WHO的标准有些差异,这与我国人民的体格有关。我国的标准是BMI<18.5kg/m 2 是体重过低,表明有营养不良,18.5~23.9kg/m 2 是体重正常,24.0~27.9kg/m 2 为体重超重,≥28kg/m 2 为肥胖。
肥胖类型不同,其对心血管健康的风险也各不相同。向心性肥胖的心血管风险要大,是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通过腰围和臀围的比值,也就是腰臀比(waist to hip ratio,WHR)可以区分是否为向心性肥胖。腰臀比=腰围(cm)/臀围(cm)。正常成人男性的WHR<0.9,女性<0.85,超过这个数值说明有向心性肥胖,提示内脏脂肪量比较多。
人体由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组成各个器官和组织。在不同疾病和营养状态下,组织器官的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都会有相应改变。上述人体测量的各个指标都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些成分的变化。因此,需要用检测人体成分的方法来准确地反映人体各种成分的变化,评价个体和人群的营养状况。
测量人体成分的方法有很多,有同位素标记的双标水法,MRI/CT,双能X线吸收法(DEXA)和生物电阻抗法。同位素标记的双标水法是测定能量消耗的金标准,也可以用于人体成分测定,但是由于测定繁琐又涉及需要同位素,所以不适合临床和社区。MRI/CT扫描是利用影像学的技术获得人体各个断面的图像,能够显示骨骼、皮下脂肪、内脏脂肪等结构,运用软件计算出脂肪和肌肉的含量和分布,对于内脏脂肪的测算比较准确。但是MRI/CT扫描需要的机器在社区没有,而且如果做筛查成本比较高,也比较费时,同时被测试者还需要暴露于X射线中,因此也不常用于人体成分测量分析。双能X线吸收法(DEXA)常用于骨密度的测定,近年来,由于测定技术和软件的进展,目前也是测定肌肉含量的金标准。与MRI/CT扫描类似,DEXA也需要较昂贵的机器和X线的暴露,使得在社区运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表3-12总结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表3-12 各种人体成分检查方法的优缺点
是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人体成分测定方法。BIA的原理是利用生物组织和器官的电学特性,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组织中的脂肪和肌肉对于电流的阻力不同来获得生理学信息的无创的方法。测试时给予人体微弱的电流,由于肌肉和电解质的阻力能够被测得,因而获得其相应组织器官的电阻变化,然后根据有人体的阻抗值来获得人体成分的信息。这种技术使用方便、无创、精确度高和重复性好等优点,更易为病人所接受。BIA最早是Thomasset提出用于人体成分分析,他建立了人体阻抗作为人体成分的一个指标,随后的研究者建立了人体阻抗与人体总水分之间的方程关系式,开始将运用生物电阻抗进行人体成分测定。随着近几十年的运用,这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测定的方法也从单一频率(50kz)电流输入发展到多个频率(1kz,5kz,50kz,250kz,500kz)、4个电极(双手和双脚)分段测试,使得所得到的人体各个组分更加精确,包括四肢骨骼肌肉量、细胞内外水分、脂肪比例。这些详细的结果也为BIA准确评估被测试者的疾病和营养状态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在肌肉衰减综合征的诊断中推荐使用BIA来诊断。
(1)BIA首先是运用于体重管理:
因为BIA可以直接计算出肌肉含量,内脏脂肪的百分比。研究显示,营养不良者的细胞内液(inter cell water,ICW)在全身水量(total body water,TBW)中的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而细胞外液(extra cell water,ECW)在TBW中的比例却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营养不良患者进行BIA测定的时候,肌肉量也常常低于正常值,显示蛋白质-能量不足。当营养状况改善时,则细胞内外液的情况就会改善,并往往先于血清蛋白变化,随后肌肉量也会增加。
(2)BIA运用于营养不良的检测:
疾病是导致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肾衰竭时长期透析的患者、癌症患者、慢性肝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可用BIA长期监测这些疾病中营养不良患者的人体组成。恶性肿瘤患者通常处于高代谢状态,肌肉消耗大大增加。BIA可以直接测出人体的瘦组织,反映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时进行营养干预。累及到小肠病变的疾病比如克罗恩病,肠道淋巴瘤都会导致营养不良,反映在BIA上就是体重减轻、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的减少。如果使用糖皮质激素,通常体重不会变化甚至还会增加,但BIA上骨骼肌减少显著,就能更准确反映机体营养状态。糖尿病患者的肌肉含量下降,而肌肉的减少则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3)BIA运用于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身体的水分检测:
在做肾脏透析的患者,身体内水分如何是评估透析是否完全的重要指标。传统的就是每次透析前后进行体重的称量。而BIA直接可以计算出细胞外液与总水量的比例(ECW/TCW),肾脏病人的BCW/TCW在未透析之前较正常人高,如果透析后测定ECW/TCW接近正常范围内,则表明透析后人体水分达到均衡状态。如果透析后ECW/TCW比值仍然比较高,则需要重新调节过滤量,并重设干体重。目前在国外已经使用ECW/TCW比值来判断干体重,这比传统的方法更加快捷简便。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常常会有水钠潴留,如腹水,下肢水肿等。多频节段电阻抗测定人体组成,能克服因水肿、腹水而造成的体重对人体组成结果的影响,通过测量ECW和ICW,判断水肿时水分分布的情况,腹水越严重,则细胞外液比例就越高,检测细胞外液可以作为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同时有助于客观地评价机体的营养状况和能量消耗。
除了上述常见的应用范围以外,BIA越来越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营养监测,①评估严重烧伤后病人的营养代谢,评估大面积烧伤病人的瘦体组织确定早期的营养不良。②用于分析病人颅内压升高代偿期的变化。因颅内的各种病变会引起病变区域的电阻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颅内容积代偿作用,病变体积的变化会使颅内容物相对体积发生改变。这两种因素都将引起颅内区域阻抗改变。③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人体成分分析,COPD患者人体瘦体组织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具有很好的相关性。④其他有的研究用于评估胃动力学、检测乳腺癌以及进展性小细胞肺癌分期预后指标等研究,但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尚不明确。
现在人体成分分析采用的检测方法是直接节段多频率生物电阻抗测试法,通过多个不同的频率,测定四肢和躯干的电阻,接触的电极有8个。测试中的注意点和方法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操作时需要注意。
(1)测试前准备:
①空腹检查,如果不能空腹则需要进食后至少2小时进行测试;②检查前排空小便;③检查前不能进行运动或其他的体力活动;④检查前仅穿着内衣裤,并脱去鞋袜;⑤足部干燥的人可以涂抹少许润肤露。
(2)测试时:
①开机预热完成,等待仪器画面成测试状态。②双足接触足部电极片,确保足跟,前脚掌在电极片上。③双手握住手部电极片把手,确保大拇指、手掌接触电极片,注意不要用指甲按压电极片。④双手自然下垂,外展15°,双眼平视前方,躯干直立,自然呼吸。⑤测试者在确保被测试者姿势准确性后,输入被测试者ID、体重、身高、年龄和性别,按下仪器的开始键,进行测试。等待屏幕显示测试完成后即可让被测试者下机器。其中体重可以直接测得,身高配合身高仪连接可以直接读取,否则需要手动输入。⑥无法站立的患者,可以使用能够仰卧测试的人体成分测量仪。⑦心脏有起搏器患者不能进行人体成分测试。
完整的人体成分检查结果包括被测试者信息(ID、体重、身高、年龄和性别)、身体成分分析、肌肉脂肪分析、肥胖分析、肌肉均衡、水肿、内脏脂肪面积等几个部分。
(1)身体成分分析:
身体成分分析中直接测得的数据是: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蛋白质、无机盐和人体脂肪。身体水分含量=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去脂体重=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蛋白质+无机盐;肌肉量=去脂体重-骨内含量,体重=去脂体重+体脂肪。
(2)肌肉脂肪分析:
将体重、骨骼肌和体脂肪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判断体型及肌肉和脂肪储备情况。体重正常范围按照设定BMI的标准值(>18岁的成年男性22kg/m 2 ,成年女性21kg/m 2 )计算得出:标准体重=BMI×身高 2 ,体重的标准范围是标准体重的85%~115%,相对应BMI为18.5~23kg/m 2 。如果是小于18岁。骨骼肌质量由四肢肌肉量计算得到,其标准值是标准体重的47%(男)、42%(女),标准范围为标准值的90%~110%。
(3)肥胖分析:
通过肌肉脂肪的数据可以获得BMI(kg/m 2 )、体脂百分数(%)和腰臀脂肪比率三个参数。如果BMI相同的两个人,体脂含量越高,表明其肥胖程度越大。腰臀比越高,则表明其腹部脂肪含量越高,因而内脏脂肪越多。
(4)四肢肌肉均衡性:
按照左、右上肢,躯干,左、右下肢的肌肉含量,与理想体重下理想肌肉含量进行比较,借以判断身体肌肉分布的均匀性。
(5)水肿情况:
人体成分测定可以直接得到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数据,因此可以分析四肢和躯干的水肿情况。ECW/TBW,的比值正常范围是0.36~0.40。通常ECW增加时水肿指数也增加。老年人和营养不良患者肌肉含量减少,组织间隙被水充满,从而导致ECW增加。
(6)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 VFA):
在体成分测试结果报告的中还可以得到内脏脂肪面积(VFA),如果VFA>100cm 2 ,表明内脏脂肪增加,VFA>150cm 2 ,表明内脏脂肪显著增加。
(谢 华 孙建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