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指南(dietary guidelines,DG)是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国情,教育人民群众采用平衡膳食,以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目的的指导性意见。膳食指南并非营养学或公共卫生的新事物,作为卫生政策的一部分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由早期的食物目标,历经膳食供给量、膳食阶段目标演变而来的。1918年,英国推荐儿童膳食必须包含一定量的牛乳。20世纪30年代,国际联盟向大众推荐膳食应包含保健的食品——牛乳、叶菜、鱼、肉、蛋等。1968年,瑞典出版了第一部膳食目标。美国1977年也提出了膳食目标,1980年改为膳食指南,由政府颁布,每5年修订一次,至1995年出版第4版,2005年4月又修订出版,将体力活动以突出的形象表现加入膳食指南,予以强调。其他国家也纷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了各自的膳食指南,加拿大于1976年,法国、瑞典、挪威于1981年,新西兰于1982年,丹麦、英国于1983年,日本于1984年,德国于1985年,韩国、芬兰于1987年,匈牙利、印度于1988年,新加坡于1989年第一次制定自己国家的膳食指南。随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提出了各自的膳食指南,有些国家增加了预防缺乏病和食品卫生方面的内容,以后又陆续增加了各类人群的膳食指南。
中国营养学会于1989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膳食指南,共有以下8条内容:①食物要多样;②饥饱要适当;③油脂要适量;④粗细要搭配;⑤食盐要限量;⑥甜食要少吃;⑦饮酒要节制;⑧三餐要合理。该指南自发布后,在指导、教育人民群众采用平衡膳食、增强体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7年,中国营养学会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和有关卫生统计资料结果,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膳食结构的不断变化,重新修订和颁布了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包括以下8条内容: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③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④经常吃适量鱼、禽、蛋和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⑤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⑥吃清淡少盐的膳食;⑦如饮酒应限量;⑧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通用型的,适用于健康成人及2岁以上儿童。但不同生理状态的人群有其特定的营养需要,为保证特定人群对膳食营养的特殊需要,在第2版膳食指南中,制定了婴儿、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老年人7种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南。为了帮助群众把膳食指南的原则具体应用于日常膳食实践,中国营养学会专家委员会又研究了中国居民各类食物消费量的有关问题。在学习外国经验及参考我国有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平衡膳食宝塔提出了一个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宝塔是膳食指南的量化和形象化的表达,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膳食指南的方便工具。
2007年中国营养学会结合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及我国经济和居民膳食结构出现的新的发展变化,完善、修订并颁布了第3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般人群的膳食指南适合于6岁以上的正常人群,共有10条内容: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③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④经常吃适量鱼、禽、蛋和瘦肉;⑤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的膳食;⑥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⑦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⑧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⑨如饮酒应限量;⑩吃新鲜卫生的食物。同时制定了特定人群的膳食指南,包括孕妇、乳母、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居民膳食消费和营养状况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加契合百姓健康需要和生活实际,受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2014年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依据近期我国居民膳食营养问题和膳食模式分析以及食物与健康科学证据报告,参考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膳食指南修订的经验,对我国第3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进行修订,并于2016年颁布实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及实践组成。
一般人群膳食指南适用于2岁以上健康人群,共有6条核心推荐条目。
平衡膳食模式是最大程度上保障人体营养和健康的基础,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食物可分为五大类,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和油脂类。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素及有益膳食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不同。除供6月龄内婴儿的母乳外,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物可以满足人体所需的能量及全部营养素。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要,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建议我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应做到食物多样,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食物。平衡膳食模式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及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并且可降低包括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
谷类为主是指谷薯类食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膳食总能量的一半以上,也是中国人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谷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提供人体所需能量的最经济和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也是提供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的重要食物来源,在保障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维持人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
食物摄入量与身体活动量是保持能量平衡、维持健康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如果进食量过大而活动量不足,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形式积存下来,体重增加,造成超重或肥胖;相反,若食量不足,劳动或运动量过大,可由于能量摄入不足或能量消耗过多引起体重过低或消瘦,造成劳动能力下降。体重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易患多种疾病,缩短寿命。成人健康体重的体质指数(BMI)应在18.5~23.9kg/m 2 之间。
体重是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吃和动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经常运动还会增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提高工作效率、调节食欲、强壮骨骼、预防骨质疏松。2岁以上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应该坚持天天运动、维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体重。推荐成人积极参加日常活动和运动,每周应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平均每天主动身体活动6000步。尽量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动则有益。
新鲜蔬菜、水果、奶类、大豆及豆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果是膳食的有益补充。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的重要来源,对提高膳食微量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的摄入量起到重要作用。循证研究发现,提高蔬菜水果摄入量可维持机体健康,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肺癌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蔬菜的种类繁多,包括植物的叶、茎、花苔、茄果、鲜豆、食用菌藻等,不同品种所含营养成分不尽相同,甚至差别悬殊,红、黄、绿等深色蔬菜中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和一般水果,它们是胡萝卜素、维生素B 2 、维生素C和叶酸、矿物质(钙、磷、钾、镁、铁)、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的主要或重要来源。有些水果中维生素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如新鲜蔬菜,但水果含有的葡萄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果胶等物质又比蔬菜丰富。奶类富含钙,是优质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增加奶类摄入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促进成人骨骼健康。大豆富含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维生素E,并含有大豆异黄酮、植物固醇等多种植物化学物。多吃大豆及其制品可以降低乳腺癌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坚果富含脂类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等营养素,适量食用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推荐每天摄入蔬菜300~500g,其中深色蔬菜应占1/2;水果200~350g;每天饮奶300g或食用相当量的奶制品;平均每天摄入大豆15~25g,坚果10g。提倡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适量吃坚果,把牛奶、大豆当作膳食重要组成部分。
鱼、禽、蛋和瘦肉均属于动物性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食物蛋白质的含量普遍较高,其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利用率高,但其能量和脂肪含量高,有些更是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风险,应适量摄入。
水产品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等有一定作用,可首选。禽类脂肪含量也相对较低,其脂肪酸组成优于畜类脂肪,选择应先于畜肉。蛋类各种营养成分比较齐全,营养价值高,但胆固醇含量也高,摄入量不宜过多。畜肉类脂肪含量较高,但瘦肉中脂肪含量较低,因此吃畜肉应当选择瘦肉。烟熏和腌制肉类在加工过程中易受一些致癌物污染,过多食用可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应当少吃或不吃。推荐成人每天平均摄入水产类40~75g,畜禽肉4~75g,蛋类40~50g,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g。
食盐是食物烹饪或加工食品的主要调味品。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中食盐摄入量过高,而过多的食盐摄入与高血压、胃癌和脑卒中有关,因此,要降低食盐摄入量,培养清淡口味,逐渐做到量化用盐,推荐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g。
烹调油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居民烹调油摄入量过多。过多的油脂和动物脂肪摄入会使能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故应减少烹调油和动物脂肪用量,每天烹调油用量为25~30g。对于成年人每天脂肪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30%以下。
添加糖是纯能量食物,过多摄入可增加罹患龋齿和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建议每天摄入的添加糖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最好不超过总能量的5%。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含糖饮料是添加糖的主要来源,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和食用高糖食品。
过量饮酒与多种疾病相关,会增加肝损伤、痛风、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发生的风险,因此应避免过量饮酒。若饮酒应限量,成年男性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25g,成年女性不超过15g,儿童少年、孕妇、乳母等特殊人群不应饮酒。
水是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当足量饮水。推荐饮用白开水或茶水,成年人每天饮用量1500~1700ml(7~8杯)。
食物是人类获取营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食物资源宝贵、来之不易,应尊重劳动,珍惜食物,杜绝浪费。
优良饮食文化是实施平衡膳食的保障。新食尚鼓励优良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家庭应按需选购食物,适量备餐;在外点餐应根据人数确定数量,集体用餐时采用分餐制和简餐,文明用餐,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在家吃饭,与家人一起分享食物和享受亲情。
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过程中如果遭受致病性微生物、寄生虫和有毒有害等物质的污染,可导致食源性疾病,威胁人体健康。因此,应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当地当季的食物;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食品;合理储藏食物,采用适宜的烹调方式,提高食品卫生水平。
基于我国人口众多,且食物浪费问题比较突出、食源性疾病状况不容乐观。减少食物浪费、注重饮食卫生、兴饮食文明新风,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备孕是指育龄妇女有计划地怀孕,并为优孕做必要的前期准备,是优孕与优生优育的重要前提。备孕妇女的营养状况直接关系着孕育和哺育新生命的质量,并对妇女及其下一代的健康产生长期影响。为保证成功妊娠、提高生育质量、预防不良妊娠结局,夫妻双方都应做好充分的孕前准备。
健康的身体状况、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是孕育新生命必需的物质基础。准备怀孕的妇女应接受健康体检及膳食和生活方式指导,使健康与营养状况尽可能达到最佳后再怀孕。健康体检要特别关注感染性疾病(如牙周病)以及血红蛋白、血浆叶酸、尿碘等反映营养状况指标的检测,目的是避免相关炎症及营养素缺乏对受孕成功和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备孕妇女膳食指南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基础上特别补充了以下3条关键推荐:①调整孕前体重至适宜水平;②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选用碘盐,孕前3个月开始补充叶酸;③禁烟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孕前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婴儿死亡率以及孕期并发症等不良妊娠结局有密切关系。肥胖或低体重的育龄妇女是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高危人群,备孕妇女宜通过平衡膳食和适量运动来调整体重,使BMI达到18.5~23.9kg/m 2 范围。
育龄妇女是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的人群,怀孕前如果缺铁,可导致早产、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低出生体重以及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因此,备孕妇女应经常摄入含铁丰富、利用率高的动物性食物,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者应纠正贫血后再怀孕。碘是合成甲状腺素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为避免孕期碘缺乏对胎儿智力和体格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备孕妇女除选用碘盐外,还应每周摄入1次富含碘的海产品。叶酸缺乏可影响胚胎细胞增殖、分化,增加神经管畸形及流产的风险,备孕妇女应从准备怀孕前3个月开始每天补充400μg叶酸,并持续整个孕期。
①计划怀孕前6个月夫妻双方应戒烟、禁酒,并远离吸烟环境;②夫妻双方均应遵循平衡膳食原则,纠正可能的营养缺乏和不良饮食习惯;③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和炎症;④有条件时进行全身健康体检,积极治疗相关炎症疾病(如牙周病),避免带病怀孕;⑤保证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⑥规律生活,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保持愉悦心情。
妊娠期是生命早期1000天机遇窗口的起始阶段,营养作为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对母子双方的近期和远期健康都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孕期胎儿的生长发育、母体乳腺和子宫等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为分娩后乳汁分泌进行必要的营养储备,都需要额外的营养。因此,妊娠各期妇女膳食应在非孕妇女的基础上,根据胎儿生长速率及母体生理和代谢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孕早期胎儿生长发育速度相对缓慢,所需营养与孕前无太大差别。孕中期开始,胎儿生长发育逐渐加速,母体生殖器官的发育也相应加快,对营养的需要增大,应合理增加食物的摄入量。孕期妇女的膳食仍应是由多样化食物组成的营养均衡的膳食,除保证孕期的营养需要外,还潜移默化地影响较大婴儿对辅食的接受和后续多样化膳食结构的建立。孕期妇女膳食指南应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基础上补充以下5条关键推荐::①补充叶酸,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选用碘盐;②孕吐严重者,可少量多餐,保证摄入含必要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③孕中晚期适量增加奶、鱼、禽、蛋、瘦肉的摄入;④适量身体活动,维持孕期适宜增重;⑤禁烟酒,愉快孕育新生命,积极准备母乳喂养。
叶酸对预防神经管畸形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促进红细胞成熟和血红蛋白合成极为重要。孕期叶酸每天应达600μg,除常吃含叶酸丰富的食物外,每天还应补充叶酸400μg。为预防早产、流产,满足孕期血红蛋白合成增加和胎儿铁储备的需要,孕期应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铁缺乏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铁。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是调节新陈代谢和促进蛋白质合成的必需微量元素,除选用碘盐外,每周还应摄入1~2次含碘丰富的海产品。
①孕早期无明显早孕反应者应继续保持孕前平衡膳食;②孕吐较明显或食欲不佳的孕妇不必过分强调平衡膳食;③孕吐严重者,孕期每天必需摄取至少130g碳水化合物,首选易消化的粮谷类食物;④进食少或孕吐严重者需寻求医师帮助。
自孕中期开始,胎儿生长速率加快,应在孕前膳食的基础上,增加奶类200g/d,动物性食物(鱼、禽、蛋、瘦肉)增加50g/d,孕晚期增加125g/d,以满足对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钙、铁等营养素和能量增加的需要。建议每周食用2~3次深海鱼类,以提供对胎儿脑发育有重要作用的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体重增长是反映孕妇营养状况的最实用的直观指标,与胎儿出生体重、妊娠并发症等妊娠结局密切相关。为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应使孕期体重增长保持在适宜的范围。身体活动还有利于愉悦心情和自然分娩。健康的孕妇中、晚期每天应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
烟草、酒精对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都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容易引起流产、早产和胎儿畸形。有吸烟饮酒习惯的妇女必须戒烟禁酒,远离吸烟环境,避免二手烟。
哺乳期是母体用乳汁哺育新生子代使其获得最佳生长发育并奠定一生健康基础的特殊生理阶段。哺乳期妇女(乳母)既要分泌乳汁、哺育婴儿,还需要逐步补偿妊娠、分娩时的营养素损耗并促进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因此比非哺乳妇女需要更多的营养。哺乳期妇女的膳食仍是由多样化食物组成的营养均衡的膳食,除保证哺乳期的营养需要外,还会通过乳汁的口感和气味,潜移默化地影响较大婴儿对辅食的接受和后续多样化膳食结构的建立。
基于母乳喂养对母亲和子代诸多的益处,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6个月内应纯母乳喂养,并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持续母乳喂养到2岁甚至更长时间。乳母的营养状况是泌乳的基础,如果哺乳期营养不足,将会减少乳汁分泌量,降低乳汁质量,并影响母体健康。此外,产后情绪、心理、睡眠等也会影响乳汁分泌。有鉴于此,哺乳期妇女膳食指南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基础上增加以下5条内容:
乳母的营养是泌乳的基础,尤其蛋白质营养状况对泌乳有明显影响。动物性食物如鱼、禽、蛋、瘦肉等可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一些重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乳母每天应比孕前增加约80g的鱼、禽、蛋、瘦肉。如条件限制,可用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大豆及其制品替代。为保证乳汁中碘、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如DHA)和维生素A的含量,乳母应选用碘盐烹调食物,适当摄入海带、紫菜、鱼、贝类等含碘或DHA的海产品,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等的摄入。奶类是钙的最好食物来源,乳母每天应增加200ml的牛奶,使总奶量达到400~500ml,以满足其对钙的需求。
“坐月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期间常过量摄入动物性食物,致使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过剩。重视整个哺乳阶段的营养,食不过量且营养充足,以保证乳汁的质与量以持续地进行母乳喂养。
乳母的心理及精神状态也可影响乳汁分泌,保持愉悦心情,以确保母乳喂养的成功。
孕期体重过度增加及产后体重滞留,是女性肥胖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坚持哺乳、科学活动和锻炼,有利于机体复原和体重恢复。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也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影响婴儿睡眠及精神运动发育。此外,茶和咖啡中的咖啡因有可能造成婴儿兴奋,乳母应避免饮用浓茶和大量咖啡。
中国婴幼儿喂养指南是与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并行的喂养指导。出生后至满2周岁阶段,构成生命早期1000天关键窗口期2/3的时长,该阶段的良好营养和科学喂养是儿童近期和远期健康最重要的保障。生命早期的营养和喂养对体格生长、智力发育、免疫功能等近期及后续健康持续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指南适用于出生至180天内的婴儿。6月龄内是婴儿自出生后一生中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高于其他任何时期。但婴儿消化器官和排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功能不健全,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及代谢废物的排泄能力仍较低。母乳既可提供优质、全面、充足和结构适宜的营养素,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又能完美地适应其尚未成熟的消化能力,并促进其器官发育和功能成熟。此外,6月龄内婴儿需要完成从宫内依赖母体营养到宫外依赖食物营养的过渡,来自母体的乳汁是完成这一过渡最好的食物,任何其他食物的喂养方式都不能与母乳喂养相媲美。母乳喂养能满足6月龄内婴儿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母乳中的营养素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构成一个特殊的生物系统,为婴儿提供全方位呵护,助其在离开母体子宫的保护后,仍能顺利地适应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健康成长。
6月龄内婴儿处于1000天机遇窗口期的第二个阶段,营养作为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对其生长发育和后续健康持续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母乳中适宜水平的营养既能提供婴儿充足而适量的能量,又能避免过度喂养,使婴儿获得最佳的、健康的生长速率,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因此,对6月龄内的婴儿应给予纯母乳喂养。
针对我国6月龄内婴儿的喂养需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基于目前已有的科学证据,同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其他国际组织的相关建议,提出6月龄内婴儿母乳喂养指南,有6条核心推荐:
初乳富含营养和免疫活性物质,有助于肠道功能发展,并提供免疫保护。母亲分娩后,应尽早开奶,让婴儿开始吸吮乳头,获得初乳并进一步刺激泌乳,增加乳汁分泌。婴儿出生后第一口食物应是母乳,有利于预防婴儿过敏,并减轻新生儿黄疸、体重下降和低血糖的发生。此外,让婴儿尽早反复吸吮乳头,是确保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婴儿出生时,体内具有一定的能量储备,可满足至少3天的代谢需求。开奶过程中不用担心新生儿饥饿,可密切关注婴儿体重,体重下降只要不超过出生体重的7%就应坚持纯母乳喂养。温馨环境、愉悦心情、精神鼓励、乳腺按摩等辅助因素,有助于顺利成功开奶。准备母乳喂养应从孕期开始。
关键推荐:
①分娩后尽早开始让婴儿反复吸吮乳头;②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口食物应该是母乳;③生后体重下降只要不超过出生体重的7%就应坚持纯母乳喂养;④婴儿吸吮前不需过分擦拭或消毒乳头;⑤温馨环境、愉悦心情、精神鼓励、乳腺按摩等辅助因素,有助于顺利成功开奶。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纯母乳喂养能满足婴儿6月龄以内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此外,母乳有利于肠道健康微生态环境建立和肠道功能成熟,降低感染性疾病和过敏发生的风险。母乳喂养营造母子情感交流的环境,给婴儿最大的安全感,有利于婴儿心理行为和情感发展;母乳是最佳的营养支持,母乳喂养的婴儿最聪明。母乳喂养经济、安全又方便,同时有利于避免母体产后体质量滞留,并降低母体乳腺癌、卵巢癌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应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母乳喂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家庭、社区和工作单位应积极支持。充分利用政策和法律保护母乳喂养。
关键推荐:
①纯母乳喂养能满足婴儿6月龄以内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应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②按需喂奶,两侧乳房交替喂养;每天喂奶6~8次或更多;③坚持让婴儿直接吸吮母乳,尽可能不使用奶瓶间接喂哺人工挤出的母乳;④特殊情况需要在满6月龄前添加辅食者,应咨询医师或其他专业人员后谨慎做出决定。
母乳喂养应顺应婴儿胃肠道成熟和生长发育过程,从按需喂养模式到规律喂养模式递进。婴儿饥饿是按需喂养的基础,饥饿引起哭闹时应及时喂哺,不要强求喂奶次数和时间,特别是3月龄以前的婴儿。婴儿生后2~4周就基本建立了自己的进食规律,家属应明确感知其进食规律的时间信息。随着月龄增加,婴儿胃容量逐渐增加,单次摄乳量也随之增加,哺喂间隔则会相应延长,喂奶次数减少,逐渐建立起规律哺喂的良好饮食习惯。如果婴儿哭闹明显不符合平日进食规律,应该首先排除非饥饿原因,如胃肠不适等。非饥饿原因哭闹时,增加哺喂次数只能缓解婴儿的焦躁心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应及时就医。
关键推荐:
①母乳喂养应从按需喂养模式到规律喂养模式递进;②饥饿引起哭闹时应及时喂哺,不要强求喂奶次数和时间,但一般每天喂奶的次数可能在8次以上,生后最初会在10次以上;③随着婴儿月龄增加,逐渐减少喂奶次数,建立规律哺喂的良好饮食习惯;④婴儿异常哭闹时,应考虑非饥饿原因,应积极就医。
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低,母乳喂养儿不能通过母乳获得足量的维生素D。适宜的阳光照射会促进皮肤中维生素D的合成,但鉴于养育方式的限制,阳光照射可能不是6月龄内婴儿获得维生素D的最方便途径。婴儿出生后数日就应开始每日补充维生素D 10μg(400IU)。纯母乳喂养能满足婴儿骨骼生长对钙的需求,不需额外补钙。推荐新生儿出生后补充维生素K,特别是剖宫产的新生儿。
关键推荐:
①婴儿生后数日开始每日补充维生素D 3 10μg(400IU);②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不需要补钙;③新生儿出生后应肌内注射维生素K 1 1mg。
由于婴儿患有某些代谢性疾病、乳母患有某些传染性或精神性疾病、乳汁分泌不足或无乳汁分泌等原因,不能用纯母乳喂养婴儿时,建议首选适合6月龄内婴儿的配方奶喂养,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蛋白粉、豆奶粉等喂养婴儿。任何婴儿配方奶都不能与母乳相媲美,只能作为纯母乳喂养失败后无奈的选择,或者6月龄后对母乳的补充。6月龄前放弃母乳喂养而选择婴儿配方奶,对婴儿的健康不利。
关键推荐:
①任何婴儿配方奶都不能与母乳相媲美,只能作为母乳喂养失败后的无奈选择,或母乳不足时对母乳的补充;②以下情况很可能不宜母乳喂养或常规方法的母乳喂养,需要采用适当的配方奶喂养,具体患病情况、母乳喂养禁忌和适用的喂养方案,请咨询营养师或医生,如婴儿患病,母亲患病,母亲因各种原因摄入药物,经专业人员指导和各种努力后,乳汁分泌仍不足等;③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蛋白粉、豆奶粉等喂养6月龄内婴儿。
身长和体重是反映婴儿喂养和营养状况的直观指标。疾病或喂养不当、营养不足会使婴儿生长缓慢或停滞。6月龄前婴儿应每半月测一次身长和体重,病后恢复期可增加测量次数,并选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儿童生长曲线》判断婴儿是否得到正确、合理喂养。婴儿生长有自身规律,过快、过慢生长都不利于儿童远期健康。婴儿生长存在个体差异,也有阶段性波动,不必相互攀比生长指标。母乳喂养儿体重增长可能低于配方奶喂养儿,只要处于正常的生长曲线轨迹,即是健康的生长状态。
关键推荐:
①身长和体重是反映婴儿喂养和营养状况的直观指标;②6月龄前婴儿每半月测量一次身长和体重,病后恢复期可增加测量次数;③选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儿童生长曲线》判断生长状况;④出生体重正常婴儿的最佳生长模式是基本维持其出生时在群体中的分布水平;⑤婴儿生长有自身规律,不宜追求参考值上限。
本指南所称7~24月龄婴幼儿是指满6月龄(出生180天后)至2周岁内(24月龄内)的婴幼儿。
对于7~24月龄婴幼儿,母乳仍然是重要的营养来源,但单一的母乳喂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其对能量以及营养素的需求,必须引入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与此同时,7~24月龄婴幼儿胃肠道等消化器官的发育、感知觉以及认知行为能力的发展,也需要其有机会通过接触、感受和尝试,逐步体验和适应多样化的食物,从被动接受喂养转变到自主进食。这一过程从婴儿7月龄开始,到24月龄时完成。这一年龄段婴幼儿的特殊性还在于父母及喂养者的喂养行为对其营养和饮食行为有显著的影响。顺应婴幼儿需求的喂养,有助于健康饮食习惯的形成,并具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7~24月龄婴幼儿处于1000天机遇窗口期的第三个阶段,适宜的营养和喂养不仅关系到近期的生长发育,也关系到长期的健康。针对我国7~24月龄婴幼儿营养和喂养的需求,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基于目前已有的证据,同时参考WHO等的相关建议,提出7~24月龄婴幼儿的喂养指南,有6条核心推荐:
母乳仍然可以为满6月龄后婴幼儿提供部分能量,优质蛋白质、钙等重要营养素,以及各种免疫保护因子等。继续母乳喂养也仍然有助于促进母子间的亲密连接,促进婴幼儿发育。因此7~24月龄婴幼儿应继续母乳喂养。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时,需要以配方奶作为母乳的补充。
婴儿满6月龄时,胃肠道等消化器官已相对发育完善,可消化母乳以外的多样化食物。同时,婴儿的口腔运动功能,味觉、嗅觉、触觉等感知觉,以及心理、认知和行为能力也已准备好接受新的食物。此时开始添加辅食,不仅能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也能满足其心理需求,并促进其感知觉、心理及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发展。
关键推荐:
①婴儿满6月龄后仍需继续母乳喂养,并逐渐引入各种食物;②辅食是指除母乳和(或)配方奶以外的其他各种性状的食物;③有特殊需要时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辅食添加时间;④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的婴幼儿,应选择配方奶作为母乳的补充。
7~12月龄婴儿所需能量约1/3~1/2来自辅食,13~24月龄幼儿约1/2~2/3的能量来自辅食,而婴幼儿来自辅食的铁更高达99%。因而婴儿最先添加的辅食应该是富铁的高能量食物,如强化铁的婴儿米粉、肉泥等。在此基础上逐渐引入其他不同种类的食物以提供不同的营养素。
辅食添加的原则:
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循序渐进。从一种富铁泥糊状食物开始,如强化铁的婴儿米粉、肉泥等,逐渐增加食物种类,逐渐过渡到半固体或固体食物,如烂面、肉末、碎菜、水果粒等。每引入一种新的食物应适应2~3天,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适应一种食物后再添加其他新的食物。
关键推荐:
①随母乳量减少,逐渐增加辅食量;②首先添加强化铁的婴儿米粉、肉泥等富铁的泥糊状食物;③每次只引入一种新的食物,逐步达到食物多样化;④从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⑤辅食应适量添加植物油。
随着婴幼儿生长发育,父母及喂养者应根据其营养需求的变化,感知觉,以及认知、行为和运动能力的发展,顺应婴幼儿的需要进行喂养,帮助婴幼儿逐步达到与家人一致的规律进餐模式,并学会自主进食,遵守必要的进餐礼仪。
父母及喂养者有责任为婴幼儿提供多样化,且与其发育水平相适应的食物,在喂养过程中应及时感知婴幼儿所发出的饥饿或饱足的信号,并作出恰当的回应。尊重婴幼儿对食物的选择,耐心鼓励和协助婴幼儿进食,但绝不强迫进食。
父母及喂养者还有责任为婴幼儿营造良好的进餐环境,保持进餐环境安静、愉悦,避免电视、玩具等对婴幼儿注意力的干扰。控制每餐时间不超过20分钟。父母及喂养者也应该是婴幼儿进食的好榜样。
关键推荐:
①耐心喂养,鼓励进食,但决不强迫喂养;②鼓励并协助婴幼儿自己进食,培养进餐兴趣;③进餐时不看电视、玩玩具,每次进餐时间不超过20分钟;④进餐时喂养者与婴幼儿应有充分的交流,不以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⑤父母应保持自身良好的进食习惯,成为婴幼儿的榜样。
辅食应保持原味,不加盐、糖以及刺激性调味品,保持淡口味。淡口味食物有利于提高婴幼儿对不同天然食物口味的接受度,减少偏食挑食的风险。淡口味食物也可减少婴幼儿盐和糖的摄入量,降低儿童期及成人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强调婴幼儿辅食不额外添加盐、糖及刺激性调味品,也是为了提醒父母在准备家庭食物时也应保持淡口味,即为适应婴幼儿需要,也为保护全家人健康。
关键推荐:
①婴幼儿辅食应单独制作;②保持食物原味,不需要额外加糖、盐及各种调味品;③1岁以后逐渐尝试淡口味的家庭膳食。
选择新鲜、优质、无污染的食物和清洁水制作辅食。制作辅食前须先洗手。制作辅食的餐具、场所应保持清洁。辅食应煮熟、煮透。制作的辅食应及时食用或妥善保存。进餐前洗手,保持餐具和进餐环境清洁、安全。
婴幼儿进食时一定要有成人看护,以防进食意外。整粒花生、坚果、果冻等食物不适合婴幼儿食用。
关键推荐:
①选择安全、优质、新鲜的食材;②制作过程始终保持清洁卫生,生熟分开;③不吃剩饭,妥善保存和处理剩余食物;④饭前洗手,进食时应有成人看护,并注意进食环境安全。
适度、平稳生长是最佳的生长模式。每3个月进行一次定期监测并评估7~24月龄婴幼儿的体格生长指标有助于判断其营养状况,并可根据体格生长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营养和喂养。对于生长不良、超重肥胖,以及处于急慢性疾病期间的婴幼儿应增加监测次数,达到健康生长的需要。
关键推荐:
①体重、身长是反映婴幼儿营养状况的直观指标;②每3个月一次,定期测量身长、体重、头围等体格生长指标;③平稳生长是最佳的生长模式。
本指南适用于满2周岁至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简称为2~17岁儿童),分为2~5岁学龄前儿童和6~17岁儿童少年两个阶段。该指南是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基础上的补充说明和指导。
2~5岁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饮食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足量食物,平衡膳食,规律进餐,不偏食不挑食,每天饮奶多饮水,避免含糖饮料是学龄前儿童获得全面营养、健康生长、构建良好饮食行为的保障。
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规律就餐,自主进食不挑食的饮食习惯,鼓励每天饮奶,选择健康有营养的零食,避免含糖饮料和高脂肪的油炸食物。为适应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育,鼓励儿童参加家庭食物选择或制作过程,增加儿童对食物的认识和喜爱。
此外,户外活动有利于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和人际交往能力,应特别鼓励。
本指南适用于2周岁后至满6周岁前的儿童(也称为学龄前儿童),基于2~5岁儿童生理和营养特点,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基础上增加了5条关键推荐。
足量食物,平衡膳食,规律就餐是2~5岁儿童获得全面营养和良好消化吸收的保障。因此,要注意引导儿童自主、有规律地进餐,保证每天不少于三次正餐和两次加餐,不随意改变进餐时间、环境和进食量;纠正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培养儿童摄入多样化食物的良好饮食习惯。
目前,我国儿童钙摄入量普遍偏低,对于快速生长发育的儿童,应鼓励多饮奶,建议每天饮奶300~400ml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活动量大,水分需要量相对较多,建议每天水的总摄入量(即饮水和膳食中汤水、牛奶等总和)为1300~1600ml,除奶类和其他食物中摄入的水外,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饮水600~800ml,以白开水为主,少量多次饮用。零食对学龄前儿童是必要的,对补充所需营养有帮助。零食应尽可能与加餐相结合,以不影响正餐为前提,多选用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如乳制品、水果、蛋类及坚果类等,不宜选用能量密度高的食品如油炸食品、膨化食品。
从小培养儿童清淡口味,有助于形成终生的健康饮食习惯。建议多采用蒸、煮、炖、煨等方式烹制儿童膳食,从小培养儿童清淡口味,少放调料,少用油炸。
学龄前儿童生活能力逐渐提高,对食物选择有一定的自主性,开始表现出对食物的喜好。鼓励儿童体验和认识各种食物的天然味道和质地,了解食物特性,增加对食物的喜爱。同时应鼓励儿童参与家庭食物选择和制作过程,以吸引儿童对各种食物的兴趣,享受烹饪食物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
鼓励儿童经常参加户外游戏与活动,实现对其体能、智能的锻炼培养,维持能量平衡,促进皮肤中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利用。此外,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有效减少儿童近视眼的发生。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速度较快,身高、体重可反映儿童膳食营养摄入状况,家长可通过定期监测儿童的身高、体重,及时调整其膳食和身体活动,以保证正常的健康生长。
学龄儿童是指从6岁到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学龄儿童正处于在校学习阶段,生长发育迅速,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高于成年人。充足的营养是学龄儿童智力和体格正常发育乃至一生健康的物质保障,因此,更需要强调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本指南适用于学龄儿童,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基础上增加了5条关键推荐。
学龄儿童期是学习营养健康知识、养成健康行为、提高营养健康素养的关键时期。了解和认识食物及食物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中的作用,学会选择食物、烹调和合理饮食的生活技能,传承我国优秀饮食文化和礼仪,对于儿童青少年自身健康和我国优良饮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学龄儿童的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还处于发育阶段,一日三餐的合理和规律是培养健康饮食行为的基本。应清淡饮食,少在外就餐,少吃含能量、脂肪或糖高的快餐。
足量饮水可以促进学龄儿童健康成长,还能提高学习能力,而经常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发生龋齿和超重肥胖的风险。要合理选择零食,每天饮水800~1400ml,首选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禁止饮酒。
学龄儿童的营养应均衡,以保持适宜的体重增长。偏食挑食和过度节食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暴饮暴食在短时间内会摄入过多的食物,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增加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超重肥胖不仅影响学龄儿童的健康,更容易延续到成年期,增加慢性病的风险。
充足、规律和多样化的身体活动可强健骨骼和肌肉、提高心肺功能、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要尽可能减少久坐少动和视屏时间,开展多样化的身体活动,保证每天至少活动60分钟,其中每周至少3次高强度的身体活动、3次抗阻力运动和骨质增强型运动;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有助于维生素D体内合成,还可以有效减缓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老年人和高龄老人分别指65岁和80岁以上的成年人。由于年龄增加,老年人器官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如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心脑功能衰退、视觉和听觉及味觉等感官反应迟钝、肌肉萎缩、瘦体组织量减少等。这些变化可明显影响老年人摄取、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使老年人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贫血、骨质疏松、体重异常和肌肉衰减等问题,也极大地增加了慢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因此,老年人在膳食及运动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本指南所指老年人为65岁以上的人群,是在一般膳食指南基础上对老年人膳食指导的补充说明和指导,增加了4条关键推荐。
考虑到不少老年人牙齿缺损,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蠕动减弱,容易出现食欲下降和早饱现象,造成食物摄入量不足和营养缺乏,因此,老年人膳食更应注意合理设计、精准营养。食物制作要细软,并做到少量多餐。老年人每天应至少摄入12种及以上的食物。采用多种方法增加食欲和进食量,吃好三餐。早餐宜有1~2种以上主食、1个鸡蛋、1杯奶,另有蔬菜或水果。中餐、晚餐宜有2种以上主食,1~2个荤菜、1~2种蔬菜、1个豆制品。饭菜应色香味美、温度适宜。食量小的老年人,餐前和餐时少喝汤水,少吃汤泡饭。对于有吞咽障碍和高龄老人,可选择软食、半流质、糊状食物,进食中要细嚼慢咽,预防呛咳和误吸;对于贫血、钙和维生素D、维生素A等缺乏的老年人,建议在营养师和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营养强化食品和肠内营养制剂。
老年人身体对缺水的耐受性下降。饮水不足可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明显影响,因此要足量饮水。老年人要主动少量多次饮水,每次50~100ml。清晨一杯温开水,睡前1~2小时饮用1杯水。每天的饮水量应不少于1200ml,以1500~1700ml为宜。首选温热的白开水,也可选择淡茶水和包装饮用水。户外活动能够更好地接受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体内维生素D合成,延缓骨质疏松和肌肉衰减的发展,因此,老年人应积极进行户外活动。
骨骼肌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缓肌肉衰减对维持老年人活动能力和健康状况极为重要。延缓肌肉衰减的有效方法是吃动结合,一方面,要增加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瘦肉、海鱼、豆类等食物,另一方面,要进行有氧运动和适当的抗阻运动。老年人体重应维持在正常稳定水平,不应过度苛求减重,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健康。从降低营养不良风险和死亡风险的角度考虑,老年人的体质指数应最好不低于20kg/m 2 ,最高不超过26.9kg/m 2 ,鼓励通过营养师的个性化评价来指导和改善。
老年人应积极主动与人交流,多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鼓励与家人一起进餐,主动参与烹饪;对于孤寡、独居老年人,建议多结交朋友,去集体用餐点或多与亲朋一起用餐和活动,以便于摄入更多更丰富的食物,保障食物摄入和充足的营养。
素食人群是指以不食肉、家禽、海鲜等动物性食物为饮食方式的人群。按照所戒食物种类不同,可分为全素、蛋素、奶素、蛋奶素人群等。完全戒食动物性食物及其产品的为全素人群;不戒食蛋奶类及其相关产品的为蛋奶素人群。
素食是一种饮食习惯或饮食文化,实践这种饮食文化的人称为素食主义者。目前我国素食人群的数量约5000万人左右。为了满足营养的需要,素食人群需要认真对待和设计膳食。如果膳食组成不合理,将会增加蛋白质、维生素B 12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铁、锌等营养素缺乏的风险。因此对素食人群的膳食提出科学指导是很有必要的。
基于信仰而采用素食者我们应给予尊重;对自由选择者,不主张婴幼儿、儿童、孕妇选择全素膳食。婴幼儿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充足的各种营养素保障其生长发育;对于基于信仰已选择了全素膳食的儿童、孕妇,需定期进行营养状况监测,以尽早发现其潜在的营养问题,从而及时调整饮食结构。
素食人群膳食除动物性食物外,其他食物的种类与一般人群膳食类似,因此,除了动物性食物,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建议均适用于素食人群,共有5条关键推荐。
谷物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是提供人体能量、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膳食纤维等的重要来源。为了弥补因动物性食物缺失带来的某些营养素不足,素食人群应食物多样,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至少为12种,而每周至少为25种,并适量增加谷物食物摄入量。全谷物保留了天然谷物的全部成分,提倡多吃建议全素人群(成人)每天摄入谷物250~400g,其中全谷物为120~200g;蛋奶素人群(成人)为225~350g,其中全谷物为100~150g。
大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以及其他多种有益健康的物质,如大豆异黄酮、大豆甾醇以及大豆卵磷脂等;发酵豆制品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B 12 。因此,素食人群应该增加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并适当选用发酵豆制品。建议全素人群(成人)每天摄入大豆50~80g或等量的豆制品,其中包括5~10g发酵豆制品;蛋奶素人群(成人)每天摄入大豆25~60g或等量的豆制品。
坚果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常吃坚果有助于心脏的健康;海藻含有20碳和22碳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矿物质;菌菇富含矿物质和真菌多糖类;因此,素食人群应常吃坚果、海藻和菌菇。建议全素人群(成人)每天摄入坚果20~30g,藻类或菌菇5~10g;蛋奶素人群(成人)每天摄入坚果15~25g。
蔬菜、水果摄入应充足,食用量与一般人群一致。建议每天摄入蔬菜300~500g,其中深色蔬菜应占1/2;水果200~350g。
应食用各种植物油,满足必需脂肪酸的需要;α-亚麻酸在亚麻籽油和紫苏油含量最为丰富,是素食人群膳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因此,应多选择亚麻籽油和紫苏油。
(刘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