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非常重视气,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气化等作用。当气的功能出现问题时,人体就会出现一些症状。
气滞,又称为气结、气郁、气聚,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气滞主要由于情志抑郁,或痰、湿、食积、热郁、瘀血等的阻滞,影响到气的流通;或因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失于疏泄、大肠失于传导等,皆可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郁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气滞一般属于邪实为患,但亦有因气虚推动无力而滞者。
气滞的病理表现有多个方面,如果是肺气壅塞,可见胸闷、咳喘;肝郁气滞,可见情志不畅,胁肋或少腹胀痛;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痛,休作有时,大便秘结等。
临床以肝气郁滞最为多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可表现为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善太息,或见咽部异物感,或颈部瘿瘤,或胁下肿块。女性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且病情变化与情绪密切相关。在中医里面,肝为刚脏,为将军之官,也就是说肝被比作是刚直不阿的将军,肝主疏泄,即指疏通、畅达、宣散、流通、排泄等综合生理功能。古代医家以自然界树木之生发特性来类比肝的疏泄作用。自然界的树木,春天开始萌发,得春风暖和之气的资助,则无拘无束地生长,舒畅条达。肝就像春天的树木,条达舒畅,充满生机。其舒展之性,使人保持生机活泼。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脉通利,所有脏腑器官的活动正常协调,各种富有营养的物质不断化生,水液和糟粕排出通畅。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不但会引起情志、消化、气血和水液运行等多方面异常表现,还会出现肝郁、肝火、肝风等多种肝的病理变化。
太冲穴是人体的行气开关,具有很好的疏肝理气效果。
太冲。
在足背侧,当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的凹陷处。
由第1、2足趾间缝纹头向足背推,推至跖骨结合部前方可感有一凹陷,即是本穴。
疏肝理气,燥湿通络。
按揉法:
拇指或示指(食指)放置于太冲穴上,其余4指固定,逐渐向足底方向施压,进行点按,同时配合在太冲穴处旋转按揉,要求力量均匀柔和,要使用一定的力量,每次按揉5分钟,休息1分钟后重复操作。在按揉时也可将太冲穴附近的行间穴同时进行推按。具体推按的方向,如果是肝经实证,可以从太冲穴向行间穴处推按,以起到泻肝的作用;如果是肝经虚证,可以从行间穴向太冲穴处推按,以起到补肝的作用。
牙签点按法:
手指按揉太冲穴需要一定的力度。对于力量较差不能持久按揉者,可以选择用牙签进行点按。使用牙签比较钝的一头,在太冲穴处用力向下按压,直到出现酸胀、疼痛感觉为度。每次点按1分钟,休息片刻,可以重复操作,共点按5分钟。
疗 程 · 每天1次或多次。
注意事项 · 按揉和牙签点按的力度,应以个人耐受为度,力度不宜过大,否则容易导致皮下瘀血或者皮肤损伤。
太冲是肝经的原穴,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当肝出现问题,肝气失于舒畅,或者肝血、肝阴不足时,肝经也会受到影响,太冲作为肝经的原穴便会显现出一些信号,表现为有压痛感,温度或色泽发生变化,对外界更为敏感,甚至于软组织的张力发生异常。 通过对太冲穴的针灸、按摩等,可以调达肝气,调和肝经气血,疏解病人的情绪。 太冲穴在足部的反射区为胸部,按压同样可疏解心胸的不适感。
患者,女,38岁,胁肋胀痛10余年。患者10余年前因与同事争吵后出现胁肋胀痛,易在情绪激动后症状明显,易怒,性情急躁,喜叹气,月经不规律,月经量少。患者为寻求中医治疗来就诊。第1次就诊时,因等候时间过长,患者在诊室外与其他患者产生口角,进入诊室后满脸怒气,家属诉在其他医院就诊时,等待时间稍长,患者即表现得不耐烦,焦躁。治疗时让患者躺下,闭眼安静休息。对患者诊察时发现,患者双侧太冲穴、三阴交穴处压痛明显。在太冲、三阴交穴、神门、大陵等穴处予以针刺治疗。治疗2周后,患者诉胁肋胀痛较前减轻,每次来就诊时,在诊室外面候诊不再焦躁,叹气也较前减少。嘱患者回家后可以 每天按压太冲穴 ,患者按压一段时间后反映,太冲穴处压痛不再那么明显,全身症状趋向缓解。
气滞的表现虽然各不一样,但共同的特点不外闷、胀、疼痛。因气虚而滞者,一般在闷、胀、痛方面不如实证明显,并兼见相应的气虚征象。也有肝气郁滞,或者湿、食、痰、火等邪气壅滞气机,气滞不行等情况,这些都是属于气实而滞的情况。此患者因与同事争吵后出现肝气郁结,未能及时治疗,以致肝气壅滞于肝经循行之所。肝经起于足大趾,经小腿、大腿内侧上行至小腹,挟胃两旁,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于督脉会于头顶部。 因此,当肝气郁滞时,可以在肝经循行路线上出现多种症状,最常见的是胁肋胀痛,有的患者还会表现为双眼胀痛、头顶痛、腹胀,在小腿和足部肝经循行的路线处,出现压痛、结节或者条索状病理表现。 在以上压痛、结节或者条索状病理表现处予以按压、针刺治疗,往往能起到明显的疏解肝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