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可引起心肌梗死、脑出血、脑梗死、慢性肾脏疾病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不仅威胁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消耗国家医疗资源,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由于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饮食习惯改变等因素的存在,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居高不下,但其知晓率与控制率仍不容乐观。加强高血压的公共健康教育与防治工作,以及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仍是未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现状

1.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升高,近些年波动在较高水平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动态变化,自1958年至2009年,尤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超重及肥胖人群不断增多,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上升,近年来则保持在较高水平波动。

中国曾在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2002年进行了四次全国范围的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在四次调查期间呈上升趋势,分别为5.1%、7.7%、13.6%和17.6%。2009-2010年进行的中国慢性肾脏病筛查研究和危险因素调查纳入18岁以上普通人群共计50 171人,所获得的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29.6%。据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较之前的水平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之后,由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的流行病学研究自2013年至2014年共收集来自31个省份18岁以上的居民17余万人,得到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7.8%。另外,2012-2015年,我国“十二五”高血压抽样调查共纳入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8岁以上的45万余社区居民,数据显示年龄、性别及城乡校正后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3.2%,据此估计,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约为2.45亿。从以上数据可见,15(18)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图2-1)。

图2-1 中国1958-1959年

注:1958-1959年数据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牵头的覆盖中国11省市的人群调查结果;1979-1980年数据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牵头的覆盖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结果;1991年数据来自阜外医院组织的覆盖中国22个省、5个自治区和3个直辖市的高血压抽样调查结果;2002年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组织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2009-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慢性肾脏病筛查研究和危险因素调查结果;2012年数据来自《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的调查结果;2013-2014年数据来自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系统的调查结果。2012-2015年调查数据来自“十二五”高血压抽样调查。

另外,在2000-2001年间开展的亚洲国际心血管病合作研究(Inter ASIA)结果显示,我国35~74岁成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7.2%。之后,在2004-2009年间进行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35~74岁之间的普通人群共计500 223人,调查数据显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2.5%。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进行的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与临床转化研究(China PEACE研究)自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收集35~75岁的社区人口共计170万人,数据显示年龄及性别标准化的高血压患病率为37.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35~74(75)岁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近20年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图2-2)。

图2-2 中国2000-2001年

注:2000-2001年数据来自亚洲国际心血管病合作研究(Inter ASIA);2004-2009年数据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2014-2017年数据来自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进行的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与临床转化研究(China PEACE研究)

2.高血压流行病学特征

(1)年龄差异:

China PEACE研究纳入自2014-2017年35~75岁的社区人口共计170万人,得到的数据显示,以5岁为分组划分,60~64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最高,为21.0%,60~64岁以前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65岁以后则呈现下降趋势(图2-3)。

图2-3 高血压患病率的年龄差异

(2)性别差异:

来自我国“十二五”高血压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男性经年龄、性别及城乡校正后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4.5%,而女性经年龄、性别及城乡校正后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1.9%,男性高于女性。此外,男性高血压的知晓率,患病人群治疗率及患病人群控制率为42.5%,35.6%和13.2%,女性分别为51.9%,46.6%和17.7%。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而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低于女性(图2-4)。

图2-4 男性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比较

(3)城乡差异:

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筛查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城市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26.8%,农村为23.5%,城镇居民的高血压患病负担更重。而据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数据显示,2013-2014年城镇居民调整年龄、性别及季节后的患病率为32.3%,农村居民调整年龄、性别及季节后的患病率为31.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患病率在城乡间差距微小,而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仍差异较大:高血压患病人群的知晓率在城镇居民为32.5%,农村居民为20.1%;高血压知晓人群的治疗率在城镇居民为84.4%,农村居民为74.9%;高血压患病人群的治疗率在城镇居民为26.8%,农村居民为14.9%;高血压治疗人群的控制率在城镇居民为37.9%,在农村居民为33.4%;高血压患病人群的控制率在城镇居民为10.1%,在农村居民为5.5%(图 2-5)。

图2-5 高血压流行病学的城乡差异

(4)地域差异:

据2002年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筛查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年龄与性别标准化的高血压患病率最高的区域为华北地区(27%)和东北地区(25%),其次为华东地区(19%)、中南地区(17%)和西北地区(17%),最低的地区是西南地区(12%)。

来自我国“十二五”高血压抽样调查的自2012年至2015年共纳入的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45万余18岁以上的社区居民,数据显示加权高血压患病率最高的10个省份(降序)分别为:北京市(35.9%),天津市(34.5%),上海市(29.1%),辽宁省(28.4%),云南省(28.4%),广东省(27.3%),黑龙江省(26.4%),吉林省(26.2%),山西省(26.0%)和江苏省(25.3%);最低的三个省份为(升序):湖南省(15.6%),青海省(17.2%)和江西省(17.3%)。

(二)高血压与脑卒中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2002年公布的来自我国11个省市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表明,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在调整了其他的危险因素之后,收缩压≥180mmHg组与基线收缩压<120mmHg组相比,急性脑卒中事件发病风险升高16.4倍(95% CI :10.2~26.6),冠心病风险升高4.2倍(95% CI :1.7~10.5)。血压对于中国人群急性脑卒中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冠心病,人群中79.7%的脑卒中事件可归因于血压的增高,但只有36.6%的冠心病事件归因于血压的增高。

2004年公布的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进行的对首钢工人的观察性研究共纳入5092名工人,入组时间自1974-1980年,进行为期13.5年的随访,结果发现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平均动脉压与总体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都存在相关性。高血压患者在脑卒中的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为56%,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为46%,出血性脑卒中的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为67%,在各项血压指标当中平均动脉压(MAP)对脑卒中的危险效力最高,其次为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尽管最大的危险因素是综合各项指标后诊断的高血压,可使脑卒中风险升高5.47倍(95% CI :3.55~8.43),孤立的收缩压升高型高血压和孤立的舒张压升高型高血压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分别使脑卒中风险升高2.43倍(95% CI :1.01~5.84)和3.20倍(95% CI :1.8~5.6)。

2017年公布的开滦研究纳入79 385例基线无脑卒中、心肌梗死及肿瘤的人群,其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结果表明,与最初无高血压且在随访的4年间血压维持在120mmHg以下的人群相比,高血压前期(120~140mmHg)人群脑梗死的风险增加近1倍( HR =1.99),脑出血的风险增加2倍余( HR =3.11);最初诊断为高血压2级并在2006-2010年的4年间收缩压变化轨迹维持在175~179mmHg的人群,脑梗死的风险增加4.07倍( HR =5.07),脑出血的风险增加11.4倍( HR =12.4)。并且该研究也表明,在随访期间内,血压波动幅度较大的人群脑卒中的风险也明显升高,与平均收缩压波动幅度<4.99mmHg的人相比,波动幅度≥15.3mmHg者脑梗死风险增加72%( HR =1.72,95% CI :1.41~2.10),脑出血的风险增加1.29倍( HR =2.29,95% CI :1.43~3.69)。

在高血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当中,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2年公布的一项社区研究纳入上海市122 636名既往无脑卒中病史的社区人群,其分析结果显示:随着BPV的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收缩压每增加一个标准差,脑卒中风险分别增加4.2%;而舒张压每增加一个标准差,脑卒中风险增加5.2%。2017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研究单位对来自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临床试验数据库的20 702例高血压患者的数据分析显示,访视间的收缩压变异性是独立于收缩压水平等之外的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6次访视间平均实际变异度最高组(22.67~61.07mmHg)发生脑卒中的 HR 值为1.55(95% CI :1.07~2.25, P =0.021)。

(三)高血压的防治现状

来自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China National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NNHS 2002)的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30.2%、24.7%、6.1%。2004年来自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系统(China Chronic Disease and Risk Factors Surveillance,CCDRFS)的数据结果显示,我国18~69岁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30.9%、23.1%、8.0%。2009-2010年进行的中国慢性肾脏病筛查研究和危险因素调查得到的高血压知晓率为42.6%,高血压患病人群的治疗率为34.1%,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血压控制达标的比例为27.4%,高血压患病人群的控制率为9.3%。由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的流行病学研究得到2013-2014年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为31.9%,患病人群的治疗率为26.4%,患病人群的控制率为9.7%。我国“十二五”高血压抽样调查得到我国2012-2015年高血压患病人群的知晓率为46.9%,患病人群治疗率为40.7%,患病人群控制率为15.3%。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图2-6)。但2018年发表在《JAHA》杂志的一项关于中美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指出,与美国相比,尽管我国45~75岁年龄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低,但我国平均血压水平及严重高血压(≥160/100mmHg)的患病率高于美国,同时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远低于美国。

图2-6 中国2002年、2004年

注:2002年的数据来自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4年数据来自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系统;2009-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慢性肾脏病筛查研究和危险因素调查;2013-2014年的数据来自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的流行病学研究;2012-2015年数据来自我国“十二五”高血压抽样调查的结果。

(四)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管理及二级预防策略

1.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

高血压是急性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然而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还存在诸多争议。2010年公布的急性脑出血强化降压试验(INTERACT)是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最终共纳入296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中国分中心共纳入277例患者,研究数据显示,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可以抑制脑出血72小时的血肿扩大,但是对水肿没有抑制作用。2014年公布的INTERACT2研究是由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终点设盲的随机化试验,共纳入发病6小时内的急性脑出血患者2839例,其中在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纳入患者1926例,该研究将1小时内收缩压降低至130mmHg之下作为降压效果评价标准,强化治疗组和指南治疗组达标人数分别为719例(52%)和785例(55.6%),无显著差异,但是强化治疗组预后明显好于指南治疗组( P =0.04),两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

2017年公布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研究(CATIS)是一项全国多中心、单盲、盲法终点随机临床试验,共入组来自全国26家医疗单位的40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高血压(收缩压位于140mmHg与220mmHg之间)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未进行降压治疗组,脑卒中12小时内启动降压治疗组,12~23小时启动降压治疗组和24~48小时启动降压治疗组,三组治疗组在随机化后24小时与未降压治疗组血压下降差值分别为8.7mmHg,9.5mmHg和9.6mmHg,在3个月随访时,24~48小时启动降压治疗的患者死亡或严重残疾比率较未降压组明显下降( OR =0.73,95% CI :0.55~0.96),脑卒中复发为未降压组的25%(95% CI :0.08~0.74),血管事件发生几率为未降压组的41%(95% CI :0.18~0.95),该研究提示我们急性期降压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致残率、脑卒中复发率及血管事件发生的几率,且缺血性脑卒中后24~48小时启动降压治疗获益最佳。2018年,同样来自CATIS研究的另一项亚组分析,该分析将入组患者按照基线血压水平进行分组,分为<160mmHg组,160~179mmHg组和≥180mmHg组,在14天访视时,发现<160mmHg组降压治疗后患者死亡率是对照组的2.42倍(95% CI :0.74~7.89),而在≥180mmHg组降压治疗后死亡率为未治疗组的0.34倍(95% CI :0.11~1.09),该研究进一步提示我们对于基线收缩压处于不同水平的高血压患者,其急性期降压治疗还需进行个体化评估。

2.高血压与脑卒中二级预防

高血压是急性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且高血压与脑卒中复发及二级预防息息相关。2003-2006年进行的预防脑卒中复发大型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PRoFESS)在全球范围内共纳入了35个国家的695家中心(其中包含中国内地38家分中心,香港2家分中心),共计纳入20 33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国人群3666人,占18.0%,亚洲人群共6660人,占32.8%,整个入组人群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占74%,研究结果显示与平均收缩压处于正常高值(130~140mmHg)的患者相比,平均收缩压处于低值(<120mmHg)及高值(≥140mmHg)的非心源性栓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复发的风险升高。2013年开展的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CNSR)纳入中国27个省份及4个直辖市的132家医院,共计11 5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结果显示其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比例高达72.7%,在对患者进行病因分型后,发现在小血管闭塞型梗死的患者中,高血压患者3个月时脑卒中复发的风险为无高血压患者的1.77倍(95% CI :1.10~2.86)、6个月时脑卒中复发的风险为无高血压患者的1.48倍(95% CI :1.06~2.37),1年时脑卒中复发的风险为无高血压患者的1.52倍(95% CI :1.03~2.31)。尽管高血压的防治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意义重大,但患者对于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却仍较差。同样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CNSR)2007-2008年的数据,共纳入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132家医院的99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随访至发病3个月时仅有63.6%的患者坚持服用二级预防药物,且该数据显示,规律服用二级预防药物的患者,其3个月时脑卒中复发风险是未坚持用药患者的0.78倍(95% CI :0.67~0.91),获得良好预后的几率是未坚持服用二级预防药物患者的1.17倍(95%CI:1.04~1.32),服用二级预防药物对于脑卒中再发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患者对于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仍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 O'donnell M J,Chin S L,Rangarajan S,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effects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ute stroke in 32 countries (INTERSTROKE): a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2016,388(10046): 761-775.

[2] Algra A,Wermer M J. Stroke in 2016: Stroke is treatable,but prevention is the key. Nat Rev Neurol,2017,13(2): 78-79.

[3]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概要. 中国循环杂志,2018,1(33).

[4] Wang J,Zhang L,Wang F,et al. Prevalence,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Am J Hypertens,2014,27(11): 1355-1361.

[5]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6] Li Y,Yang L,Wang L,et al. Burden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of 174,621 adults. Int J Cardiol,2017,227:516-523.

[7] Wang Z,Chen Z,Zhang L,et al. Statu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2012-2015.Circulation,2018,137(22):2344-2356.

[8] 王文. 中国高血压事业发展60年.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2): 101-103.

[9] Wu YK,Lu CQ,Gao RC,et al. Nation-wide hypertension screening in China during 1979-1980.Chin Med J (Engl),1982,95(2):101-108.

[10] 全国血压抽样调查协作组. 中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 高血压杂志,1995,(S1): 9-15.

[11] 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 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 478-484.

[12] Gu D,Reynolds K,Wu X,et al. Prevalence,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Hypertension,2002,40(6): 920-927.

[13] Lewington S,Lacey B,Clarke R,et al. The Burden of Hypertension and Associate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China. JAMA Intern Med,2016,176(4): 524-532.

[14] Lu J,Lu Y,Wang X,et al. Prevalence,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data from 1.7 million adults in a population-based screening study (China PEACE Million Persons Project).Lancet,2017,390(10112): 2549-2558.

[15] 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 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7):478-484.

[1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分析报告2004年.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17] Lu Y,Wang P,Zhou T,et al. Comparison of Prevalence,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 Am Heart Assoc,2018,7(3).

[18] Wu Y,Huxley R,Li L,et al. Prevalence,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data from the China National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2002.Circulation,2008,118(25): 2679-2686.

[19] 赵冬,吴兆苏,王薇,等. 中国11省市队列人群基线血压和7年累积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10): 39-44.

[20] Zhang XF,Attia J,D'este C,et al. Prevalence and magnitude of classical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in a cohort of 5092 Chinese steelworkers over 13.5 years of follow-up. Stroke,2004,35(5): 1052-1056.

[21] Li W,Jin C,Vaidya A,et al. Blood Pressure Trajectories and the Risk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A Prospective Study. Hypertension,2017,70(3): 508-514.

[22] Yu JM,Kong QY,Schoenhagen P,et al.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long-term visit-to-visit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on stroke in real-world practice: a dynamic cohort study in a large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Chinese hypertensive population. Int J Cardiol,2014,177(3): 995-1000.

[23] Men X,Sun W,Fan F,et al. China Stroke Primary Prevention Trial: Visit-to-Visit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rimary Strok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J Am Heart Assoc,2017,6(3).

[24] Anderson CS,Huang Y,Arima H,et al. Effects of early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lowering treatment on the growth of hematoma and perihematomal edema in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he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in Acute Cerebral Haemorrhage Trial (INTERACT). Stroke,2010,41(2): 307-312.

[25] Manning L,Hirakawa Y,Arima H,et al.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outcome after acute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a post-hoc analysis of INTERACT2,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Neurol,2014,13(4): 364-373.

[26] Xu T,Zhang Y,Bu X,et al.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according to time to treatment: a subgroup analysis of the China Antihypertensive Trial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ial. J Hypertens,2017,35(6): 1244-1251.

[27] He WJ,Zhong C,Xu T,et al. Early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subgroup analysis by baseline blood pressure. J Hypertens,2018,36(6): 1372-1381.

[28] Ovbiagele B,Diener HC,Yusuf S,et al. Level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and risk of recurrent stroke. JAMA,2011,306(19): 2137-2144.

[29] 唐美莲. 中国住院卒中患者院前危险因素水平及院前治疗控制现状. 中华内科杂志,2015,12(54):995-1000.

[30] Wang Y,Xu J,Zhao X,et al. Association of hypertension with stroke recurrence depends on ischemic stroke subtype. Stroke,2013,44(5): 1232-1237.

[31] Ji R,Liu G,Shen H,et al. Persistence of secondary prevention medications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in Chinese population: data from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Neurol Res,2013,35(1): 29-36. PHsPIaMsIqX2HljMpZC/rfJpFYBQweFR6jFc7JgPJOesa6tkEs+8QMfTgClPqk3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