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体外循环前的准备

第一节 体外循环手术前期的物品准备

【仪器设备】

1.体外循环机

(1)滚压泵的准备:

检查滚压泵泵头运转情况: 开启各种开关, 空转各泵头。 检查有无噪声或异常声响, 熟悉调节旋钮的调节幅度。

(2)电源系统:

电源要专用、 固定; 电源连接线、 插座要牢靠、 稳固。 有条件的单位可应用带有不间断电源或稳压电源等保护装置。 手术室内最好有双路电源供电。

(3)其他:

备用摇把是否在位, 其他附件是否在位等。

2.变温水箱

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或操作常规操作。

(1)检查变温水箱内的水量: 是否在安全范围之内。

(2)电源是否牢靠, 最好与体外循环机使用不同的电路或电源插板。

(3)打开电源开关, 检查制冷及加热系统是否正常; 冷热交换开关是否处于良好状态。 有保险丝的水箱要有备用保险丝。

(4)温度指示是否准确, 超温报警是否灵敏。

(5)将变温水箱与变温毯连接或变温水箱自身出水口与入水口短路, 检查水压及流速等是否正常。

3.变温毯

变温毯多为塑料产品, 使用时应避免与锋利的物品接触, 以免损坏。 变温毯的材料应柔软, 以免患者骶尾部长期受压形成压疮。

4.温度的测量

临床CPB 中常用监测温度有鼻咽温度、 直肠温度、 膀胱温度、 鼓膜温度等。

5.气源

无论是何种气源(氧气、 压缩空气、 二氧化碳等), 都应有明确的标示, 以防接错和混淆。 同时要检查气体流量表是否灵敏及准确可靠。

(1)无论中心供氧或氧气瓶供氧, 都应检查是否有氧气及氧压是否足够。

(2)应当避免压缩空气和氧气不平衡但报警消失的情况。

(3)空气氧气混合仪:

1)空气、 氧气压力要大致相等。

2)使用前应测试空气和氧气压力不平衡时是否有报警。

3)检查减压阀及流量表是否准确可靠。

6.血氧饱和度仪

(1)使用时要注意动静脉探头不要装反,以免超出其检查范围或给出错误信息。

(2)经常用标准探头进行校正, 如果偏差大, 应及时修理。

7.ACT 监测仪

(1)使用前先检查其工作状态是否正常,音频报警和计时器是否正常, 试管井是否旋转, ACT 试管是否过期, 数量是否充足。

(2)分清ACT 试管内激活剂(硅藻土、白陶土、 高岭土)的类型。 白陶土和高岭土肝素-ACT 曲线基本一致, 但与硅藻土有差别。而白陶土和高岭土型试管对ACT 时间无影响。

【体外循环中消耗品的准备】

1.氧合器

(1)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的难易程度考虑氧合器类型: 应尽量选择膜式氧合器,ECMO 应选用专用的膜式氧合器。

(2)根据患者的体重及氧合器本身性能考虑氧合器的型号: 在使用每一新品种氧合器时, 应详细阅读说明书, 了解其结构、 预充量, 评价其性能等, 再根据体重及预充稀释量等选择适宜的型号。

(3)对氧合器进行试水, 检查是否有渗漏。

2.动脉微栓滤器

详细阅读说明书, 了解其最大流量等性能, 根据术中最高流量选择相应型号。

3.插管与管道的准备

(1)动、 静脉插管: 升主动脉是心脏手术最常用的动脉插管部位, 它易于暴露和操作, 并发症较少。 但一些特殊情况下也选择股动脉或右锁骨下动脉及腋动脉插管。

1)如左、 右心腔有血液分流的手术或需要进右心腔的手术等, 则需要上、 下腔静脉插管;

2)如只在左心腔进行的手术或心表手术及大血管手术等, 可采用右房插管;

3)如为再次手术, 上、 下腔静脉游离困难, 有出血危险, 可用带囊阻断腔静脉引流管;

4)如为侧开胸、 小切口, 静脉引流管易影响术野时, 可采用弯角静脉引流管;

5)患者的体重及发育情况不同, 在插管口径选择上亦不同。

(2)心内吸引。

(3)心外吸引。

(4)循环管道的准备 为了心脏手术能安全进行, 体外循环管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结构简单, 安装及拆卸方便。

2)预充液的量少。

3)对血液的损伤及破坏小。

4)能够耐受长时间的高灌注压力。

5)市场价格便宜。

6)无菌、 无毒透明的塑料管和(或)硅橡胶管。

4.体外循环无菌物品准备

(1)无菌杂项包:

应有为体外循环前循环管道的组装准备工作用的杂项包。 也可利用手术室内其他无菌备用包, 但应注意尽量不用或少用纱布类。 一则可减少其纤维异物进入循环回路; 二则可避免与手术台上敷料相混淆。其中有大包布2~3 块, 中单1~2 块, 治疗巾2~4 块, 手套1~2 副。

(2)无菌器械包:

金属类物品可高压消毒, 过去的各类金属备用接头或零件等现在大多都被塑料制品所取代。 管道钳2~4 把/台、剪刀1~2 把、 硅橡胶类管(可作钳套)等。

(3)其他:

对有10%甲醛溶液浸泡或熏蒸的物品时, 尚应备有: 弯盘、 注洗器、 油布、无菌蒸馏水和生理盐水(至少10000ml)等。

5.其他物品

(1)回流室在大心脏患者或深低温停循环手术时应采用较大容量的回收室, 以备心脏停跳或停循环后储存体内过多的血液。

(2)超滤器的准备 参阅第十四章相关内容。

【药品准备】

1.液体准备

体外循环手术较一般手术用液量大, 应备有以下几种:

(1)晶体液: 乳酸林格液、 0.9%生理盐水、 5%葡萄糖溶液、 平衡盐溶液等。

(2)胶体液: 血液制品(血浆、 白蛋白)、 羟乙基淀粉(万汶)、 明胶类(血定安、血代)等。

(3)库存血液或新鲜血液。

(4)其他: 5%碳酸氢钠、 20%甘露醇、5%~10%的葡萄糖等。

2.停搏液的准备和配制

根据手术种类要求及各单位常规准备。

3.药品准备

10%氯化钾、 10%或25%硫酸镁、 5%氯化钙或10%葡萄糖酸钙、 呋塞米、甲基泼尼松龙或地塞米松、 硝普钠、 酚妥拉明或硝酸甘油、 多巴胺、 去氧肾上腺素、 抑肽酶、 肝素、 鱼精蛋白、 抗生素、 654-2、 20%利多卡因等。 各医院预充及用药不尽相同, 有关药理及用量等方面详见有关章节。

第二节 体外循环前准备工作

【参加术前讨论】

参加术前讨论, 可对术前诊断、 麻醉以及手术计划, 术者对灌注方面的特殊要求以及灌注中应注意的问题有详细了解。 对一些病情重、 手术较复杂、 诊断尚不十分明确的患者的准备及处理有较大帮助。

【管道的安装】

1.氧合器、 回流室、 动脉微栓过滤器及管道等, 在打开包装前应注意外包装是否完好, 消毒是否过期。 开包后应进一步地检查有无破损。

2.在无菌技术操作下, 铺设无菌工作台,按手术室常规, 戴无菌手套, 在无菌条件下安装体外循环消毒物品。

3.对甲醛溶液和戊二醛浸泡或熏蒸的物品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两遍以上直至无味方可使用, 环氧己烷消毒的物品直接打到无菌台上即可应用。

4.按要求连接和安装管道。 在连接时注意检查泵管、 管道等是否完好。

5.连接管道时注意各接口务必牢靠, 接头应光滑, 呈流线型, 减少涡流或湍流对血液的破坏, 接头处用线绳或电缆扎带外固定。

6.无菌安装台上物品诸如动静脉插管、心内、 外吸引管、 停搏液灌注针等物品, 应保持无菌状态送到无菌器械台上, 循环管道未与台上连接部位, 应以无菌帽盖好, 避免污染。

7.氧合器、 回流室以及整个循环回路安放于体外循环机的适当位置, 注意勿扭曲。 动脉泵管、 动脉微栓滤器等出入口方向勿装反。

8.预充排气前可适当给予CO 2 预充, 以利于排气。 但CO 2 不可预充过多, 否则会导致CO 2 析出, 形成气泡。

循环回路的连接总的原则为安全简便, 接头少及循环路径短。

【预充排气】

膜式氧合器的预充排气及注意事项:

1.使用前仔细地阅读使用手册或操作说明, 按其要求连接循环回路。 并调整至适当的位置, 一般膜式氧合器应低于回流室。

2.安装前进行水循环试验, 以防变温器漏水造成血液污染, 但水循环试验的水压不宜过大, 水温不应过高。

3.连接采集标本或给药用的侧路三通。充入一定量的CO 2 , 以利循环排气。

4.入血口和出血口的连接正确、 牢固,必要时用扎带加固, 注意连接氧气管到气体入口, 开放排气孔。

5.排气过程中, 大流量排净体外循环管道及心肌停跳液灌注管路内的气体, 完全排净气体后停泵, 钳闭动、 静脉管路。

6.调整泵的松紧度, 排净多余液体, 加入胶体或血液。 在膜式氧合器排气后、 灌注前应维持循环回路的自身循环, 以防中空纤维内阻塞(内走血膜式氧合器)。

7.预充液、 血内注意加入适量肝素。

【制订灌注计划和选择灌注方法】

1.制订预充和用药计划

根据所选择的氧合器、 循环回路的容量、 患者血红蛋白以及灌注要求决定预充液种类、 数量以及所用药品和剂量、 血液稀释度等, 制订详尽的预充及用药计划。

2.灌注方法的选择

根据手术难易程度、时间长短以及患者病情, 选择不同的温度及灌注方式。 如复杂手术或婴幼儿手术可选择深低温低流量或深低温停循环灌注方法; 主动脉或某些大血管手术可选用左心转流、 半身或局部灌注方法; 简单手术可选用浅低温或常温灌注方法; 对某些患者采用搏动或非搏动灌注方法等。

参考文献

1.Baikoussis NG, Papakonstantinou NA, Apostolakis E.The “benefits” of the mini-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in the minimal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area.J Cardiol,2014, 63(6): 391-396.

2.龙村, 李景文.阜外心血管体外循环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3.龙村, 于坤, 李欣.体外循环学.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4.Braile DM.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Rev Bras Cir Cardiovasc, 2010, 25(4): Ⅲ-Ⅴ.

5.Ogella DA.Advances in perfusion technology.J Indian Med Assoc, 1999, 97: 436-437. jHr5dJwrmqyJR7gRXU4eOIdD08902eKUiJrZ4CJKVCa3lHS5E3V8SBV0GnGN9as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