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障碍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DSM-Ⅳ中焦虑障碍主要分类是: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恐怖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在美国的DSM-Ⅴ中,焦虑障碍章节不再包括强迫障碍(后者单独成章出现在强迫以及相关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急性应激障碍(后者包括在创伤和应急源相关的障碍),详见表4-4。
焦虑障碍是一种真实、严重的疾病。据1982年全国12个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我国焦虑症的患病率为1.48‰,国外报告5‰左右。在神经症专科门诊中,焦虑症占神经科门诊总数的16.8%。有数据显示,80%~90%的焦虑障碍患者在35岁前发病,10~25岁为发病高峰。近几年国内报告焦虑障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表4-4 DSM-Ⅳ与DSM-Ⅴ焦虑障碍分类比较
1.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认知过程、不良生活事件、生化、躯体疾病等有关。
2.抗焦虑药物苯二氮
类及抗抑郁药(三环类、SSRIs、SNRI等)的抗焦虑作用,说明焦虑的发生与神经递质包括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作用强弱有关。研究表明,表现情绪焦虑时 γ氨基丁酸(GABA)或5-羟色胺(5-HT)活动减弱,也可能是去甲肾上腺素(NE)活动增强。
3.咖啡因过多摄入、物质滥用、维生素B 12 缺乏、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心律不齐、二尖瓣脱垂和嗜铬细胞瘤等因素,亦可导致焦虑。
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
常为惊恐发作的特征性症状。患者突然产生胸闷、胸部压迫感、窒息感甚至感到死亡将至而呼喊,或打开门窗呼吸。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而一旦发作时(有的由特定情境触发,如封闭空间等),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到濒死感。
有的表现为极度的精神紧张,有即将失去控制的焦虑或将变得疯狂的恐惧。
部分患者体验到无法控制的精神崩溃的来临。
无论是哪一种体验,有过这种发作的患者都对再次发作有极度恐惧和焦虑。
同时出现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
一般持续几分钟到3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发作时意识清楚。
包括社交恐惧、场所恐惧、特定的恐惧。恐惧症的核心表现和急性焦虑发作一样,都是惊恐发作。不同点在于恐惧症的焦虑发作是由某些特定的场所或者情境引起,患者不处于这些特定场所或情境时不会引起焦虑。例如害怕社交场合或者人际交往,或者害怕某些特定的环境,如飞机、广场、黑暗、拥挤的场所。恐怖症的焦虑发生往往可以预知,患者多可采取回避行为来避免焦虑发作,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特定的恐惧症:害怕对象是社交恐惧和场所恐惧未包括的特定物体或情境,如动物(蛇、鼠、昆虫等)、高处、黑暗、雷鸣、闪电、献血、外伤、打针、手术、利器等。
焦虑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认知能力。焦虑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表现为脑功能的全面损害,特别是以执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额叶损害和以记忆障碍为特征的额叶损害。
国外学者研究显示,焦虑症患者认知损害范围广泛,焦虑症急性期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在注意力、执行力、学习、记忆和精神运动速度等方面。
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重于焦虑症及抑郁症患者,提示三者在性质上虽然相似,但在程度上仍有一些差异;另外,抑郁症、焦虑症及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所存在的认知功能障碍,并不随抑郁、焦虑症状缓解而明显改善,说明其并不依附于抑郁、焦虑症状而存在。
主要根据病史、家族史、临床症状、病程及体格检查、量表测查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由专科医生诊断。其中最主要的是临床症状和病程。诊断标准具体可参照ICD-10中焦虑症的诊断。另外,作为早期筛查或自我诊断,也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焦虑自评量表,如焦虑自评量表(SAS)。如果分数较高,建议患者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做进一步检查。
(1)符合神经症性障碍的共同特点。
(2)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下列2项:①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②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3)患者社会功能受损,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4)上述临床症状至少已有6个月。
(5)排除躯体疾病、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其他精神障碍伴发的焦虑。
甲状腺疾病,心脏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血管病、脑变性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易于出现焦虑症状。临床上对初诊、年龄大、无心理应激因素、病前个性素质良好的患者,要警惕焦虑是否继发于躯体疾病。
许多药物在中毒、戒断或长期应用后可致典型的焦虑障碍。如某些拟交感药物苯丙胺、可卡因、咖啡因,某些致幻剂及阿片类物质,长期应用激素、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物等。根据服药史可以鉴别。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伴有焦虑,只要发现有分裂症症状,就不考虑焦虑症的诊断;抑郁症是最多伴有焦虑的疾病,当抑郁与焦虑严重程度主次分不清时,应先考虑抑郁症的诊断,以防耽误抑郁症的治疗而发生自杀等不良后果;其他神经症性障碍伴有焦虑时,焦虑症状在这些疾病中常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或属于继发症状。
焦虑症是神经症中相对治疗效果较好、预后较好的疾病。通常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目前在临床上抗焦虑使用较多的药物有:
(1)苯二氮
类药物(安定类药物):
①优点:见效快,多在30~60分钟内起效;抗焦虑效果肯定;价格较便宜。②缺点:效果持续时间短,不适合长期大量使用;有可能产生依赖。常用药物:劳拉西泮(罗拉)、阿普唑仑,一天2~3次。属于短中效的安定类药物,抗焦虑效果好,镇静作用相对弱,对白天工作的影响较小。使用原则:间断服药原则,焦虑严重时临时口服,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小剂量原则,小剂量管用就不用大剂量;定期换药的原则,如果病情需要长期服用,3~4周就更换另一种安定类药物,可以有效避免依赖的产生。服用苯二氮
类药物期间,不宜驾驶机动车辆或操纵大型机械,以免发生意外事故。此外,其他药物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是5-HTlA受体的部分激动剂,因无依赖性、不良反应轻微,也常用于广泛性焦虑障碍或惊恐发作的治疗。
三环类、SSRIs、SNRI等抗抑郁药有抗焦虑作用。①广泛性焦虑常用治疗药物有帕罗西汀(赛乐特)、艾司西酞普兰(来士普)、文拉法辛(博乐欣、怡诺思)、黛力新等;②惊恐发作常用治疗药物有帕罗西汀(赛乐特)、艾司西酞普兰、氯米帕明等。
放松疗法对广泛性焦虑或惊恐发作均有效果。不同疾病类型不同的治疗师所采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可能有所不同,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治疗被广泛使用。行为疗法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示范疗法、松弛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焦虑障碍的预后很大程度与个体素质有关。如处理得当,大多数患者能在数周内好转,病前有特殊个性或生活事件频者,预后较差;越早诊断,越早治疗,预后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