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我是一名普通的妇产科医生,工作在临床的第一线,每天接触的都是患者或者孕产妇。临床工作很忙,患者会抱怨看病时间短医生解释的不清楚。而医学知识晦涩难懂,一些症状名词、诊断术语、药物名称又那么拗口难记,即便是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给患者,在门诊也很难讲清楚这些问题。又想让患者理解这些诊断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又想提高效率,怎么办?

我们现在是一个网络社会,信息交流非常的便捷。因此在最初,我建立一个患者群,经常写点小科普群发给我的患者。比如一个孕妇有妊娠期糖尿病,我要告诉她食物交换分的概念,然后能自己制定食谱,我就把这些写下来,在群内发布。

这样的文章越写越多,就不断地更换阵地,放到各个网络平台上。

写东西也有点上瘾的感觉。那时候微博上“关注”我的朋友不多,这些文章的阅读量也不大,但只要有人读,我就不断地写。

终于有一天,周宁女士(本书的策划编辑)联系我,问我是否有写书的计划。从那时起,这本书就在我的酝酿之中了。一年半过去了,这期间我所有的业余时间全部用于查资料和科普的写作上。上海浦东图书馆五楼靠近医药卫生参考文献陈列区的座位是我最熟悉的地方。

其实市面上类似的书也不少,而我要给所有关心我的朋友呈现一本什么样的书才对得住她们的信任呢?

孕期女性更愿意关注营养、运动等方面的知识,她们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对宝宝更好。这类书是非常常见的,但我的书不是营养方面的书,不是养生方面的书,更不是一本有关怀孕的心灵鸡汤书,而是一本有关产科知识的深度科普,因此这本书中介绍了很多的孕产期的医学知识,并介绍了常见的并发症原因、治疗方法、不好的结局。

怀孕的女性心情是喜悦的,对分娩充满了美好的希望,准妈妈们希望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事情,因此编辑非常担心书中讲了太多的疾病知识,怕读者难以接受,怕吓坏了怀孕的准妈妈。

编辑征询我的意见是不是删除一些这样的内容,写成一本轻松的孕期读本。恰在此时,北医三院发生了孕产妇的死亡事件,在微博上闹得沸沸扬扬。事情的起因是孕妇第二次怀孕,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子痫前期,第一次也是由于这个疾病而早产,新生儿未能存活。因为疾病比较重,医院建议她终止妊娠,但患者强烈想要生育。在保守治疗期间,发生了主动脉夹层破裂而死亡。一时间,产科医生、外科医生甚至情感专家都在进行子痫前期的科普。而我一年前写的一篇关于子痫前期的科普文章,再一次热读,被转发了1312次,阅读量约30万余次(这篇文章收录在本书中)。这说明读者还是需要深度的科普。读者有需求了解有关怀孕的一切知识,包括严重的可怕的并发症。

我们了解这些可怕的并发症,并不会增加或者减少患这些疾病的风险。这些疾病是我们的敌人,只有对敌人深入的了解,才能在敌人来临时,采取最有效的制敌方法。

目前医患关系特别敏感,医方担心患者无理取闹,患者担心医方因为利益关系而采取不当的治疗。但是第三方获取的相关知识,有助于了解医方给你提供的医疗方案是不是参杂了利益的因素。而患者了解了相关知识,在和医生沟通时,也不会被认为无理取闹。比如,我们通过热点事件的强化科普,了解羊水栓塞、子痫前期等并发症对孕产妇的危害,当患者遇到这样的疾病时,就比较容易接受医生提出的终止妊娠和子宫切除等方案。当医生提供不合理的方案时,你可以用你的知识去提出相应的意见和看法,而不会认为是无理取闹,总之,我们有了相关的知识,医患才能有平等的对话机会。

在我写这篇前言时,我也刚刚经历了一次被患者家属的围攻。起因一个在我院进行产检的孕妇发生了胎死宫内。周五上午产妇常规产检,当时胎心监护是正常的,因为已经超过预产期一天,医生约她两天后周一住院。但是当晚胎动减少,她想上午刚刚产检,应该没事。周六胎动消失了一天,但不知道她为什么没有来医院。周日一早,值班医生刚刚接班,她来了。护士听不到胎心,医生护士轮番上去听,满肚子寻找胎心,依然听不到,不得已请超声医生检查,看不到心脏砰砰的跳动。我们只能遗憾地告诉她和她的家人,胎儿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

孕妇和家人当然非常的难过,也不理解为什么好好的胎儿会突然死亡。产检一切顺利。我们医生也非常难过,也不知道为什么。患者全家十几口人围着我拍桌子大声质问“为什么”,让我们保证产妇的安全“万无一失”。

“为什么”一时难以回答,“万无一失”也未必能做到。这就是医学的无能、医生的无奈。如果患者能理解这种医学的无能、医生的无奈,那么可能这种情况发生时,就会等待结果出来后再判断是否应该指责医院和医生。两天后胎儿娩出,母亲安然无恙。检查发现脐带紧紧地绕在胎儿脚上,并且打了一个真结。这就是胎儿死亡的原因,而这是无法预料、无法检查的、也无法预防的。

深度科普的好处是,让普通的读者能了解一些相关的医学术语,这样医患沟通起来比较容易。不能医生和患者一个人说非洲土著话,一个人说温州话,各说各的,无法相互明白了。如果医生经常做科普宣传,如果普通人能多学习一些医学知识,就好比我们掌握了相同的语言。

孕育是一件平常事,因为人类历史就是这样延续的,每一个人都是因为母亲的孕育而出生;孕育也是一件不平常的事,因为孕育充满艰辛、痛苦和风险。在医学还不发达的今天,人类要延续、家庭要享受天伦之乐,还只能由女性用自己的身体孕育新生命。我们承担痛苦、冒风险,但也因此而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伟大的母亲。

如果未来有了人造子宫,我们女性将不再承担孕育的风险、痛苦。

孕产期可能发生并发症,但大多数女性在怀孕中更多的需求是饮食运动体重控制胎儿发育等相关的保健和指导,因此这类的轻度科普也同样收录在本书中。希望指导孕妇走出关于孕期吃穿住行产检方面的误区,带给你最科学的孕育知识。

这本书完成后,将稿子交给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原主任戴钟英教授审阅。戴钟英教授1958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从事妇产科工作60余年。曾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及上海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主编和参编妇产科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中国的妇产科医生耳熟能详的一些专著如《临床妇产科学》由戴钟英教授任主编,《实用妇产科学》戴钟英教授任副主编,《中华妇产科学》任编委。戴教授一直参与上海市危重孕产妇的抢救工作,协助多家医院抢救了很多孕产妇的生命。戴教授退休多年但一直在学习新的知识,不断研习新的医学文献,并带领晚辈医生一起学习。他是一位我特别尊敬的医生、学者和前辈。戴钟英教授对这样一本通俗的科普书也表示了肯定,并热心地帮我修改稿件、为本书作序。有了戴钟英教授的肯定和鼓励,我更有信心去为读者写一些通俗易懂的科普。在此,感谢戴教授的帮助和鼓励。

我是一个女儿,我是母亲经历十月孕育而来到人间的;我是一个母亲,我经历过十月的孕育,怀孕分娩的艰辛依然历历在目;我是一个妇产科医生,看到过无数次母亲的凤凰涅槃般的分娩和初生婴儿的啼哭。这一本书献给所有的母亲——我的母亲、我和你。

愿所有的母亲都安全、愿所有的孩子都健康。 CBvvgVnSMc1ifUvbMPp0AZLMYpKXGmhDHBI+pKt5VT1GmdHUVXhm0UloT7mv33U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