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神农 ① 遍尝百药,以辨五苦六辛之味。逮伊尹 ② 而汤液之剂备;黄帝 ③ 欲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之疾,得岐伯 ④ 而砭艾之法 ⑤ 精。虽大圣人 ⑥ 有意于拯民之瘼 ⑦ ,必待贤明博通之臣,或为之先,或为之后,然后圣人之所为得行于永久也。医家之务,经是二圣 ⑧ 二贤 ⑨ 而能事毕矣。后之留意于方术者,苟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未足以极 ① 表里之变 ② 。如能兼是圣贤之蕴 ③ 者,其名医之良乎。有唐真人 ④ 孙思邈者,乃其人也。以上智之材,抱康时 ⑤ 之志,当太宗治平之际 ⑥ ,思所以佐乃后庇民 ⑦ 之事,以谓上医 ⑧ 之道,真圣人之政,而王官之一守也。而乃祖述 ⑨ 农黄之旨 ⑩ ,发明岐挚 之学,经掇 扁鹊之难 ,方采仓公之禁 ,仲景黄素 ① ,元化绿帙 ② ,葛仙翁之必效 ③ ,胡居士 ④ 之经验,张苗之药对 ⑤ ,叔和 ⑥ 之脉法,皇甫谧之三部 ⑦ ,陶隐居 ⑧ 之百一 ⑨ ,自余郭玉 ⑩ 范汪 ,僧垣 ① 阮炳 ② ,上极文字之初,下讫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摭。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成书一部,总三十卷,目录一通 ③ 。脏腑之论,针艾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始妇人而次婴孺,先脚气而后中风,伤寒痈疽,消渴水肿,七窍之疴,五石之毒,备急之方,养性之术,总篇二百三十二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莫不十全可验,四种兼包。厚德过于千金,遗法传于百代,使二圣二贤之美不坠于地,而世之人得以阶 ④ 近而至远,上识于三皇 ⑤ 之奥者,孙真人善述 ⑥ 之功也。然以俗尚险怪,我道纯正,不述剖腹易心之异;世务径省,我书浩博,不可道听途说 ⑦ 而知。是以学寡其人,浸以纷靡 ⑧ ;贤不继世 ⑨ ,简编断缺 不知者以异端 。不知者以异端 见黜 ① ,好之者以阙疑 ② 辍功 ③ 。恭惟 ④ 我朝以好生为德,以广爱为仁,乃诏儒臣,正是坠学 ⑤ 。臣等术谢多通 ⑥ ,职专典校 ⑦ ,于是请内府 ⑧ 之秘书 ⑨ ,探道藏 ⑩ 之别录,公私众本,搜访几遍,得以正其讹谬,补其遗佚,文之重复者削 之,事之不伦 者辑 之,编次类聚,期月功至。纲领虽有所立,文义犹或疑阻 ,是用端本以正末 ① ,如《素问》《九墟》 ② ,《灵枢》《甲乙》,《太素》《巢源》 ③ ,诸家本草,前古脉书,《金匮玉函》 ④ ,《肘后备急》 ⑤ ,谢士秦《删繁方》 ⑥ ,刘涓子《鬼遗论》 ⑦ 之类,事关所出 ⑧ ,无不研核。尚有所阙,而又溯流以讨源 ⑨ ,如《五鉴经》 ⑩ ,《千金翼》,《崔氏纂要 ,《延年秘录》,《正元广利》 ,《外台秘要》,《兵部手集》 ,《梦得传信》 ① 之类,凡所派别 ② ,无不考理 ③ 。互相质正 ④ ,反覆稽参 ⑤ ,然后遗文疑义,焕然悉明。书虽是旧,用之惟新,可以济函灵 ⑥ ,俾乃圣好生之治,可以传不朽。副 ⑦ 上主广爱之心,非徒为太平之文致 ⑧ ,实可佐皇极之赐福 ⑨ 。校雠既成,缮写伊始,恭以上进,庶备亲览。
① 神农 一称“炎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农业与医药的创始人。《史记·三皇本纪》:“神农氏以赭鞭鞭草,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② 伊尹 一名挚,号阿衡,商代莘(今山东莘县)人。曾为商汤之相,相传善烹调之术,深明本草药性,故后世有伊尹著《汤液本草》之说。
③ 黄帝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华夏族祖先。相传医药、蚕桑、舟车、宫室、文字之制,皆始于黄帝时。
④ 岐伯 原作“歧伯”,据道藏本、四库本改。按“岐伯”,上古时名医,黄帝之臣。相传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又与岐伯、桐君、伯高、少俞等人讨论医药,创制九针,创立医药之学。
⑤ 砭艾之法 针灸疗法。按“砭”,石针。《说文解字·石部》:“砭,以石刺病也。”古代以砭为针,以艾为灸,故称。
⑥ 圣人 人格品德最高的人。此为帝王的尊称。《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
⑦ 拯民之瘼 救助民众的疾苦。按“瘼”,疾苦。《诗经·小雅·四月》:“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⑧ 二圣 谓神农、黄帝。
⑨ 二贤 谓伊尹、岐伯。
① 极 穷尽。《玉篇·木部》:“极,尽也。”《广韵·职韵》:“极,穷也。”
② 表里之变 (疾病所在)部位的变化。
③ 蕴 原作“缊”,今改。按“缊”,通“蕴”。《说文通训定声·屯部》:“缊,假借为蕴。”
④ 真人 修真得道的人。《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此指孙思邀。相传宋徽宗曾封孙氏为真人,故称。
⑤ 康时 匡时,治世。王勃《王子安集》十六:“……天地离乖,元首伫康时之具。”
⑥ 太宗治平之际 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国家太平安定之时。按“治平”,本指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谓国家太平安定。
⑦ 庇民 保佑民众。按“庇”,保护,保佑。《国语·楚语》:“夫从政者,以庇民也。”
⑧ 上医 最高明的医生。《国语·晋语》:“上医医国,其次医人。”
⑨ 祖述 “述”原作“迷”,今改。“祖述”,谓师法前人,加以陈说。《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⑩ 农黄之旨 神农、黄帝的旨意。按“旨”,主张,意见。《周易·糸辞下》:“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岐挚 谓岐伯和伊尹。伊尹又名“挚”。
掇(duó 夺) 选取。《汉书·董仲舒传》:“掇其切当世,施朝廷者著于篇。”颜师古注:“掇,采拾也。”
扁鹊之难 扁鹊所著的《难经》。按“扁鹊”,春秋时对名医秦越人的称谓。《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
仓公之禁 淳于意的秘方。淳于意曾为齐之太仓长,因称仓公。按“禁”,秘密。此谓秘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于公,公毋泄。”
① 黄素 谓《黄帝内经素问》,相传为黄帝所撰。
② 元化绿帙 华佗的医书。按“元化”,东汉名医华佗的字。“帙”,护书的封套。绿帙,此指医书。
③ 葛仙翁之必效 葛玄的特效方。按“葛仙翁”即葛玄,东汉末年道士,兼通医药之学,为晋代名医葛洪的叔祖,著有《济急方》三卷、《杂方》十卷、《杏仁煎方》一卷,均佚。
④ 胡居士 即胡洽,南北朝时期北齐医家,一名胡道洽,庆陵(今江苏江都县)人,爱好音乐,以医书知名,著有《百病方》二卷,已佚。
⑤ 张苗之药对 按此说有误。《药对》乃北齐医家徐之才所撰。参见本书卷一·大医习业“药对”条注释。
⑥ 叔和 即王叔和,西晋时期医家(公元3世纪),名熙,山西高平(一说山东济宁)人。曾任太医令,精研脉学,编成《脉经》十卷、《论病》六卷(已佚),又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加以整理,对于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促进医学发展有一定贡献。
⑦ 三部 指皇甫谧所编著的《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因该书内容主要取材于《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古医书,故名。
⑧ 陶隐居 南北朝时期宋梁间著名医药学家、道家(公元456—536年)。名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附近)人。在药物学方面,曾将《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的药物共七百三十种予以分类合编,加以注释,撰成《本草经集注》,总结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是《神农本草经》之后我国古代本草学的重要文献。在方剂学方面,除撰有《效验方》、《药总诀》等书外,还增补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称《补阙肘后百一方》。在导引方面,撰有《养生延命录》、《养生经》等。在炼丹化学方面,撰有《古今刀剑录》等。
⑨ 百一 即《肘后百一方》,三卷,系陶弘景在葛洪《肘后备急方》基础上增补改编而成。
⑩ 郭玉 东汉医家,广汉(今四川广汉)人。精于诊脉,汉和帝时曾任太医丞。
范汪 晋代医家,名汪,字玄平,颖阳(今河南许昌)人。撰有《范东阳方》(又称《范汪方》或《范东阳杂药方》)一百七十卷,已佚。其部分内容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医书中。
① 僧垣 “垣”原作“坦”,据道藏本、四库本改。按“僧垣”,即姚僧垣,北周医家(公元499—583年),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医术高超,撰有《集验方》,原书已佚,但其部分内容仍可见于《外台秘要》等书。
② 阮炳 南北朝时期北魏医家,字叔文,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因其曾任河南尹,故称“阮河南”。精于医术,撰有《阮河南》十六卷,已佚。
③ 一通 一卷。按“通”,量词,卷、篇。杜甫《可叹》:“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
④ 阶 凭借。《北史·周室诸王传论》:“由斯言之,建候置守,乃古今之异术;兵权爵位,盖安危之所阶乎。”
⑤ 三皇 传说中上古时期的三位部落酋长。其名传说不一,此指伏羲、神农、黄帝。详皇甫谧《帝王世纪》。
⑥ 述 阐述前人的成说。《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皇侃疏:“述者,传于旧章也。”
⑦ 道听途说 “途”原作“塗”,今改。按“塗”,同“途”。《广韵·模韵》:“塗,路也。”《集韵·模韵》:“途,通作塗。”
⑧ 浸以纷靡 渐近繁乱。
⑨ 贤不继世 高明的医家不能接连出现。按“贤”,贤人。此指高明的医家。
⑩ 简编断缺 书简散脱,残缺不全。按“简编”,书简。《说文解字·竹部》:“简,牒也。”《诗经·小雅·出车》:“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孔颖达疏:“古者无纸,有事书之于简,谓之简书。”
异端 别为一端。儒家称儒家以外的学说、学派为异端。《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己。”此谓不合正统的学说。
① 见黜 被摈弃。按“黜”,摈弃。《篇海类编·声色类·黑部》:“黜,去也。”
② 阙疑 对疑难未解者不妄加评论。《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③ 辍(chuò 绰)功 止功。按“辍”,止,停止。《玉篇·车部》:“辍,止也。”
④ 恭惟 旧时对上的谦词。犹言“敬思”、“窃意”。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恭惟《春秋》法王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
⑤ 坠学 将要衰亡的学问。按“坠”,丧失,衰落。《广雅·释诂二》:“坠,失也。”
⑥ 术谢多通 在学术上愧称博识多闻。按“谢”,谦词。惭愧。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谢,犹惭也。”
⑦ 典校 主持校勘(医书)。按“典”,主持,掌管。《广雅·释诂三》:“典,主也。”
⑧ 内府 皇室的仓库。《史记·淮阴侯列传》:“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
⑨ 秘书 宫禁中的藏书。《汉书·刘向传》:“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
⑩ 道藏 道教经典的汇刻。宋初即有《大宋天宫宝藏》、《崇宁重校道藏》之刻。明有正统《道藏》五千三百零五卷,万历间又有《续道藏》一百八十一卷,其中收载有相当数量的医书。
削 删除。《庄子·胠箧》:“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郭象注:“削,除也。”
不伦 没有条理。按“伦”,条理,顺序。《广雅·释诂一》:“伦,顺也。”
辑 原作“缉”,今改,按“缉”,通“辑”。协调,整理。《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元戎启行,衣冠未缉。”李善注:“《尔雅》曰:辑,和也。缉与辑同。”
疑阻 疑问,阻隔。
① 端本以正末 详审本源以校正枝节。按“端”,详审。《古今韵会举要·寒韵》引《增韵》:“端,审也。”
② 《九墟》 《灵枢经》是组成《黄帝内经》的另一部著作。最早只有九卷,因没有正式书名,也称为《九卷》。汉魏以后,由于反复抄录,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传本,《九墟》是其一,已佚。
③ 《巢源》 即隋代巢元方所撰《诸病源候论》,为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学专著。
④ 《金匮玉函》 即《金匮玉函经》八卷,为《伤寒论》别本之一,曾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刊行,其内容与宋本《伤寒论》大体相同,唯体例编次略有差异。
⑤ 《肘后备急》 即《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东晋葛洪撰,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八卷,系摘编作者所撰《玉函方》中简要、实用、救急之方而成。
⑥ 谢士秦《删繁方》 六朝时期谢士秦(一作谢士泰)撰,十三卷(一作十二卷、十卷),原书已佚,其部分佚文可见于今本《外台秘要》。从其佚文分析,该书是一部有论有方、理法并重的方书。
⑦ 刘涓子《鬼遗论》 即晋代医家刘涓子所撰《刘涓子鬼遗方》,为现存较早的外科专著。经南齐龚庆宣整理而传之于世。原本十卷,首见于《隋书·经籍志》,又为新、旧《唐书》所著录。今存宋刊残本五卷。
⑧ 所出 出处。
⑨ 溯(sù 粟)流以讨源 即“溯流探源”。按“溯”,逆水而上。
⑩ 《五鉴经》 书名,五卷。《通志·艺文略》有著录。
《崔氏纂要》 即唐代崔知悌所撰《崔氏纂要方》。按《旧唐书·经籍志》载:“《崔氏纂要方》十卷,崔知悌撰。”原书已佚,《外台秘要》中可见其部分佚文。
《正元广利》 即《贞元集要广利方》,五卷。系唐德宗李适于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颁行国内的一部方书,已佚。《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十三年春正乙丑,上制《贞元广利药方》五百八十六首,颁降天下。”
《兵部手集》 书名,唐代薛弘撰,三卷。按《新唐书)注:“兵部尚书李绛所传方”。
① 《梦得传信》 即唐代刘禹锡所撰《传信方》。所收方药大多符合简、便、廉、验的原则,唐宋医书中颇多引用。
② 派别 流派。此谓学派。
③ 考理 考证辨义。
④ 质正 评断匡正。按“质”,评断,评量。《礼记·王制》:“司会以岁之成质于天子。”郑玄注:“质,平也。”
⑤ 稽参 考核参正。按“稽”,考核,调查。《广雅·释言》:“稽,考也。”
⑥ 函灵 道藏本、四库本并作“含灵”。按“函灵”,即“含灵”,古以人为万物之灵,故称百姓为“含灵”。《晋书·桓玄传论》:“夫帝王者,功高宇内,道济含灵。”
⑦ 副 辅助,赞助。《素问·疏五过论》:“循经守教,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杨上善注:“副,助也。”
⑧ 文致 文采的极致。此指礼乐的繁缛。《汉书·董仲舒传》:“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注:“致,至极也。”
⑨ 赐福 “赐”原作“锡”,今改。按“锡”,通“赐”。《素问·至真要大论》:“余锡以方士。”张景岳注:“锡,赐也。”
太子右赞善大夫 ⑩ 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 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 臣林亿等谨上。
⑩ 太子右赞善大夫 宋代官职名,为东宫(太子宫)属官。
尚书都官员外郎 宋代官职名,为尚书省属官。
秘阁校理 宋代官职名。按“秘阁”,古代禁中藏书之所。释文莹《玉壶清话》:“兴国中,太宗建秘阁,选三馆书以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