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

昔神农 遍尝百药,以辨五苦六辛之味。逮伊尹 而汤液之剂备;黄帝 欲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之疾,得岐伯 而砭艾之法 精。虽大圣人 有意于拯民之瘼 ,必待贤明博通之臣,或为之先,或为之后,然后圣人之所为得行于永久也。医家之务,经是二圣 二贤 而能事毕矣。后之留意于方术者,苟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未足以极 表里之变 。如能兼是圣贤之蕴 者,其名医之良乎。有唐真人 孙思邈者,乃其人也。以上智之材,抱康时 之志,当太宗治平之际 ,思所以佐乃后庇民 之事,以谓上医 之道,真圣人之政,而王官之一守也。而乃祖述 农黄之旨 ,发明岐挚 之学,经掇 扁鹊之难 ,方采仓公之禁 ,仲景黄素 ,元化绿帙 ,葛仙翁之必效 ,胡居士 之经验,张苗之药对 ,叔和 之脉法,皇甫谧之三部 ,陶隐居 之百一 ,自余郭玉 范汪 ,僧垣 阮炳 ,上极文字之初,下讫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摭。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成书一部,总三十卷,目录一通 。脏腑之论,针艾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始妇人而次婴孺,先脚气而后中风,伤寒痈疽,消渴水肿,七窍之疴,五石之毒,备急之方,养性之术,总篇二百三十二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莫不十全可验,四种兼包。厚德过于千金,遗法传于百代,使二圣二贤之美不坠于地,而世之人得以阶 近而至远,上识于三皇 之奥者,孙真人善述 之功也。然以俗尚险怪,我道纯正,不述剖腹易心之异;世务径省,我书浩博,不可道听途说 而知。是以学寡其人,浸以纷靡 ;贤不继世 ,简编断缺 不知者以异端 。不知者以异端 见黜 ,好之者以阙疑 辍功 。恭惟 我朝以好生为德,以广爱为仁,乃诏儒臣,正是坠学 。臣等术谢多通 ,职专典校 ,于是请内府 之秘书 ,探道藏 之别录,公私众本,搜访几遍,得以正其讹谬,补其遗佚,文之重复者削 之,事之不伦 者辑 之,编次类聚,期月功至。纲领虽有所立,文义犹或疑阻 ,是用端本以正末 ,如《素问》《九墟》 ,《灵枢》《甲乙》,《太素》《巢源》 ,诸家本草,前古脉书,《金匮玉函》 ,《肘后备急》 ,谢士秦《删繁方》 ,刘涓子《鬼遗论》 之类,事关所出 ,无不研核。尚有所阙,而又溯流以讨源 ,如《五鉴经》 ,《千金翼》,《崔氏纂要 ,《延年秘录》,《正元广利》 ,《外台秘要》,《兵部手集》 ,《梦得传信》 之类,凡所派别 ,无不考理 。互相质正 ,反覆稽参 ,然后遗文疑义,焕然悉明。书虽是旧,用之惟新,可以济函灵 ,俾乃圣好生之治,可以传不朽。副 上主广爱之心,非徒为太平之文致 ,实可佐皇极之赐福 。校雠既成,缮写伊始,恭以上进,庶备亲览。

① 神农 一称“炎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农业与医药的创始人。《史记·三皇本纪》:“神农氏以赭鞭鞭草,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② 伊尹 一名挚,号阿衡,商代莘(今山东莘县)人。曾为商汤之相,相传善烹调之术,深明本草药性,故后世有伊尹著《汤液本草》之说。

③ 黄帝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华夏族祖先。相传医药、蚕桑、舟车、宫室、文字之制,皆始于黄帝时。

④ 岐伯 原作“歧伯”,据道藏本、四库本改。按“岐伯”,上古时名医,黄帝之臣。相传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又与岐伯、桐君、伯高、少俞等人讨论医药,创制九针,创立医药之学。

⑤ 砭艾之法 针灸疗法。按“砭”,石针。《说文解字·石部》:“砭,以石刺病也。”古代以砭为针,以艾为灸,故称。

⑥ 圣人 人格品德最高的人。此为帝王的尊称。《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

⑦ 拯民之瘼 救助民众的疾苦。按“瘼”,疾苦。《诗经·小雅·四月》:“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⑧ 二圣 谓神农、黄帝。

⑨ 二贤 谓伊尹、岐伯。

① 极 穷尽。《玉篇·木部》:“极,尽也。”《广韵·职韵》:“极,穷也。”

② 表里之变 (疾病所在)部位的变化。

③ 蕴 原作“缊”,今改。按“缊”,通“蕴”。《说文通训定声·屯部》:“缊,假借为蕴。”

④ 真人 修真得道的人。《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此指孙思邀。相传宋徽宗曾封孙氏为真人,故称。

⑤ 康时 匡时,治世。王勃《王子安集》十六:“……天地离乖,元首伫康时之具。”

⑥ 太宗治平之际 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国家太平安定之时。按“治平”,本指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谓国家太平安定。

⑦ 庇民 保佑民众。按“庇”,保护,保佑。《国语·楚语》:“夫从政者,以庇民也。”

⑧ 上医 最高明的医生。《国语·晋语》:“上医医国,其次医人。”

⑨ 祖述 “述”原作“迷”,今改。“祖述”,谓师法前人,加以陈说。《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⑩ 农黄之旨 神农、黄帝的旨意。按“旨”,主张,意见。《周易·糸辞下》:“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岐挚 谓岐伯和伊尹。伊尹又名“挚”。

掇(duó 夺) 选取。《汉书·董仲舒传》:“掇其切当世,施朝廷者著于篇。”颜师古注:“掇,采拾也。”

扁鹊之难 扁鹊所著的《难经》。按“扁鹊”,春秋时对名医秦越人的称谓。《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

仓公之禁 淳于意的秘方。淳于意曾为齐之太仓长,因称仓公。按“禁”,秘密。此谓秘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于公,公毋泄。”

① 黄素 谓《黄帝内经素问》,相传为黄帝所撰。

② 元化绿帙 华佗的医书。按“元化”,东汉名医华佗的字。“帙”,护书的封套。绿帙,此指医书。

③ 葛仙翁之必效 葛玄的特效方。按“葛仙翁”即葛玄,东汉末年道士,兼通医药之学,为晋代名医葛洪的叔祖,著有《济急方》三卷、《杂方》十卷、《杏仁煎方》一卷,均佚。

④ 胡居士 即胡洽,南北朝时期北齐医家,一名胡道洽,庆陵(今江苏江都县)人,爱好音乐,以医书知名,著有《百病方》二卷,已佚。

⑤ 张苗之药对 按此说有误。《药对》乃北齐医家徐之才所撰。参见本书卷一·大医习业“药对”条注释。

⑥ 叔和 即王叔和,西晋时期医家(公元3世纪),名熙,山西高平(一说山东济宁)人。曾任太医令,精研脉学,编成《脉经》十卷、《论病》六卷(已佚),又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加以整理,对于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促进医学发展有一定贡献。

⑦ 三部 指皇甫谧所编著的《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因该书内容主要取材于《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古医书,故名。

⑧ 陶隐居 南北朝时期宋梁间著名医药学家、道家(公元456—536年)。名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附近)人。在药物学方面,曾将《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的药物共七百三十种予以分类合编,加以注释,撰成《本草经集注》,总结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是《神农本草经》之后我国古代本草学的重要文献。在方剂学方面,除撰有《效验方》、《药总诀》等书外,还增补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称《补阙肘后百一方》。在导引方面,撰有《养生延命录》、《养生经》等。在炼丹化学方面,撰有《古今刀剑录》等。

⑨ 百一 即《肘后百一方》,三卷,系陶弘景在葛洪《肘后备急方》基础上增补改编而成。

⑩ 郭玉 东汉医家,广汉(今四川广汉)人。精于诊脉,汉和帝时曾任太医丞。

范汪 晋代医家,名汪,字玄平,颖阳(今河南许昌)人。撰有《范东阳方》(又称《范汪方》或《范东阳杂药方》)一百七十卷,已佚。其部分内容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医书中。

① 僧垣 “垣”原作“坦”,据道藏本、四库本改。按“僧垣”,即姚僧垣,北周医家(公元499—583年),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医术高超,撰有《集验方》,原书已佚,但其部分内容仍可见于《外台秘要》等书。

② 阮炳 南北朝时期北魏医家,字叔文,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因其曾任河南尹,故称“阮河南”。精于医术,撰有《阮河南》十六卷,已佚。

③ 一通 一卷。按“通”,量词,卷、篇。杜甫《可叹》:“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

④ 阶 凭借。《北史·周室诸王传论》:“由斯言之,建候置守,乃古今之异术;兵权爵位,盖安危之所阶乎。”

⑤ 三皇 传说中上古时期的三位部落酋长。其名传说不一,此指伏羲、神农、黄帝。详皇甫谧《帝王世纪》。

⑥ 述 阐述前人的成说。《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皇侃疏:“述者,传于旧章也。”

⑦ 道听途说 “途”原作“塗”,今改。按“塗”,同“途”。《广韵·模韵》:“塗,路也。”《集韵·模韵》:“途,通作塗。”

⑧ 浸以纷靡 渐近繁乱。

⑨ 贤不继世 高明的医家不能接连出现。按“贤”,贤人。此指高明的医家。

⑩ 简编断缺 书简散脱,残缺不全。按“简编”,书简。《说文解字·竹部》:“简,牒也。”《诗经·小雅·出车》:“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孔颖达疏:“古者无纸,有事书之于简,谓之简书。”

异端 别为一端。儒家称儒家以外的学说、学派为异端。《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己。”此谓不合正统的学说。

① 见黜 被摈弃。按“黜”,摈弃。《篇海类编·声色类·黑部》:“黜,去也。”

② 阙疑 对疑难未解者不妄加评论。《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③ 辍(chuò 绰)功 止功。按“辍”,止,停止。《玉篇·车部》:“辍,止也。”

④ 恭惟 旧时对上的谦词。犹言“敬思”、“窃意”。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恭惟《春秋》法王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

⑤ 坠学 将要衰亡的学问。按“坠”,丧失,衰落。《广雅·释诂二》:“坠,失也。”

⑥ 术谢多通 在学术上愧称博识多闻。按“谢”,谦词。惭愧。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谢,犹惭也。”

⑦ 典校 主持校勘(医书)。按“典”,主持,掌管。《广雅·释诂三》:“典,主也。”

⑧ 内府 皇室的仓库。《史记·淮阴侯列传》:“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

⑨ 秘书 宫禁中的藏书。《汉书·刘向传》:“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

⑩ 道藏 道教经典的汇刻。宋初即有《大宋天宫宝藏》、《崇宁重校道藏》之刻。明有正统《道藏》五千三百零五卷,万历间又有《续道藏》一百八十一卷,其中收载有相当数量的医书。

削 删除。《庄子·胠箧》:“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郭象注:“削,除也。”

不伦 没有条理。按“伦”,条理,顺序。《广雅·释诂一》:“伦,顺也。”

辑 原作“缉”,今改,按“缉”,通“辑”。协调,整理。《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元戎启行,衣冠未缉。”李善注:“《尔雅》曰:辑,和也。缉与辑同。”

疑阻 疑问,阻隔。

① 端本以正末 详审本源以校正枝节。按“端”,详审。《古今韵会举要·寒韵》引《增韵》:“端,审也。”

② 《九墟》 《灵枢经》是组成《黄帝内经》的另一部著作。最早只有九卷,因没有正式书名,也称为《九卷》。汉魏以后,由于反复抄录,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传本,《九墟》是其一,已佚。

③ 《巢源》 即隋代巢元方所撰《诸病源候论》,为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学专著。

④ 《金匮玉函》 即《金匮玉函经》八卷,为《伤寒论》别本之一,曾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刊行,其内容与宋本《伤寒论》大体相同,唯体例编次略有差异。

⑤ 《肘后备急》 即《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东晋葛洪撰,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八卷,系摘编作者所撰《玉函方》中简要、实用、救急之方而成。

⑥ 谢士秦《删繁方》 六朝时期谢士秦(一作谢士泰)撰,十三卷(一作十二卷、十卷),原书已佚,其部分佚文可见于今本《外台秘要》。从其佚文分析,该书是一部有论有方、理法并重的方书。

⑦ 刘涓子《鬼遗论》 即晋代医家刘涓子所撰《刘涓子鬼遗方》,为现存较早的外科专著。经南齐龚庆宣整理而传之于世。原本十卷,首见于《隋书·经籍志》,又为新、旧《唐书》所著录。今存宋刊残本五卷。

⑧ 所出 出处。

⑨ 溯(sù 粟)流以讨源 即“溯流探源”。按“溯”,逆水而上。

⑩ 《五鉴经》 书名,五卷。《通志·艺文略》有著录。

《崔氏纂要》 即唐代崔知悌所撰《崔氏纂要方》。按《旧唐书·经籍志》载:“《崔氏纂要方》十卷,崔知悌撰。”原书已佚,《外台秘要》中可见其部分佚文。

《正元广利》 即《贞元集要广利方》,五卷。系唐德宗李适于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颁行国内的一部方书,已佚。《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十三年春正乙丑,上制《贞元广利药方》五百八十六首,颁降天下。”

《兵部手集》 书名,唐代薛弘撰,三卷。按《新唐书)注:“兵部尚书李绛所传方”。

① 《梦得传信》 即唐代刘禹锡所撰《传信方》。所收方药大多符合简、便、廉、验的原则,唐宋医书中颇多引用。

② 派别 流派。此谓学派。

③ 考理 考证辨义。

④ 质正 评断匡正。按“质”,评断,评量。《礼记·王制》:“司会以岁之成质于天子。”郑玄注:“质,平也。”

⑤ 稽参 考核参正。按“稽”,考核,调查。《广雅·释言》:“稽,考也。”

⑥ 函灵 道藏本、四库本并作“含灵”。按“函灵”,即“含灵”,古以人为万物之灵,故称百姓为“含灵”。《晋书·桓玄传论》:“夫帝王者,功高宇内,道济含灵。”

⑦ 副 辅助,赞助。《素问·疏五过论》:“循经守教,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杨上善注:“副,助也。”

⑧ 文致 文采的极致。此指礼乐的繁缛。《汉书·董仲舒传》:“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注:“致,至极也。”

⑨ 赐福 “赐”原作“锡”,今改。按“锡”,通“赐”。《素问·至真要大论》:“余锡以方士。”张景岳注:“锡,赐也。”

太子右赞善大夫 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 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 臣林亿等谨上。

⑩ 太子右赞善大夫 宋代官职名,为东宫(太子宫)属官。

尚书都官员外郎 宋代官职名,为尚书省属官。

秘阁校理 宋代官职名。按“秘阁”,古代禁中藏书之所。释文莹《玉壶清话》:“兴国中,太宗建秘阁,选三馆书以寘焉。” EcflQMgh/g0HAU/IO9kpRVd7xaRCvFFvB0aACu8tt9R8bDboCVXOBHI9oHG8FLv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