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欲为大医,必须谙 ① 《素问》《甲乙》 ② ,《黄帝针经》,《明堂流注》 ③ ,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 ④ 《药对》 ⑤ ,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 ⑥ 、范东阳 ⑦ 、张苗 ⑧ 、靳邵 ⑨ 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 ① ,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 ② 。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 ③ ,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 ④ ,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 ⑤ ,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舎之德;不读《庄》《老》 ⑥ ,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旺 ⑦ ,七耀 ⑧ 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① 谙(ān 安) 熟悉,熟记。《说文解字·言部》:“谙,悉也。”《广韵·覃韵》:“谙,记也,忆也。”
② 《甲乙》 即《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撰于公元259年前后。原为十卷,后改为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本书是将《素问》、《针经》(《灵枢经》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则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著作,也是研究《黄帝内经》古传本的重要文献。本书对古代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在针灸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③ 《明堂流注》 即《黄帝明堂经》,又称《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简称《明堂经》。原书已佚,后辑录于《针灸甲乙经》及《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是继《黄帝内经》之后一部针灸学专著。作者不详,著作年代约在战国后期或秦代前后。
④ 《本草》 即《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原书早已失传,其文字经辗转引录,仍保存于《证类本草》等书中。该书除总括了药物总论的序例外,收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上、中、下三品(类)。在药物理论方面,提出了药有君臣佐使,阴阳配合,七情合和,四气五味。并介绍了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功用主治等。
⑤ 《药对》 北齐医家徐之才撰,二卷。一般认为是在《雷公药对》的基础上加以修订而成。《嘉祐本草》称此书“以众药名品,君臣佐使,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分类而记之……其言治病用药最详。”
⑥ 阮河南 即晋代医家阮炳。参见本书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阮炳”条注释。
⑦ 范东阳 即晋代医家范汪。参见本书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范汪”条注释。
⑧ 张苗 晋代医家。精于脉诊,善于治疗疑难杂病。
⑨ 靳邵 晋代医家。对经方、本草造诣颇深,化裁施治,疗效显著。并曾沉迷于研究服食。
① 六壬 古代用阴阳五行占卜吉凶的方法之一。六十甲子中壬有六个(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叫六壬。其占法分六十四课,用刻有干支的天盘、地盘相叠,转动天盘后得出所值的干支及时辰的部位,以此判别吉凶。
② 颠殒(yǔn 允) 此谓因治疗失误而导致病人死亡。按“颠”,坠落。“殒”,死亡。
③ 五经 儒家的五部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始有五经之称。
④ 三史 魏晋南北朝时称《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唐开元以后,以范晔《后汉书》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
⑤ 诸子 谓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或其著作。
⑥ 《庄》《老》 《庄子》、《老子》的简称。庄子,战国时哲学家。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著有《庄子》。老子,相传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老子》。该著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书中包括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⑦ 五行休旺 “旺”原作“王”,今改。按“王”,通“旺”。《说文通训定声,壮部》:“王,假借为旺。”“五行休旺”,指五行(木、火、土、金、水)生克制化规律。
⑧ 七耀 即七曜,指日、月和水、火、木、金、土五星。《素问·天元纪大论》:“九星悬朗,七曜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