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在整体医学的历史发展中,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个不朽的里程碑。这个新的医学模式,顺应历史潮流,勾画出人的三维属性,强调整体医学观,推动了医学人文的进步。

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诞生

(一)健康医学模式的提出

1974年,布鲁姆(Blum)提出环境健康医学模式,认为影响人类健康有环境、生物、行为生活方式、卫生服务四大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相继,拉隆达(Lalonde)和德威尔(Dever)对环境健康医学模式加以修正和补充,提出了综合健康医学模式,为制定卫生政策、指导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

受健康医学模式思想的影响,1977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精神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开始批评生物医学模式只关注生物致病因素,忽视社会和心理致病因素。恩格尔在1977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批评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保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积累,认识也有了深刻的变化。对人的属性的认识,由生物自然人上升到社会经济人。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由生物层次深入到心理与社会层次。对健康的思维也日趋全方位和多层次。医学发展史证明,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人类保护健康和防治疾病已经不单是个人的活动,而成为整个社会性活动。只有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持健康、防治疾病才能奏效。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增加,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身体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二)疾病谱的变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有了更大的进步,一些由生物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所致的疾病已被控制,而慢性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人类的疾病与死因结构发生了改变。世界各国先后出现了以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占据人口死因谱主要位置的变化趋势。影响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由过去的传染病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慢性病为主。曾经为人类健康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这些疾病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因为这类疾病的发生原因不仅仅是生物因素,而是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于是,出现了综合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影响的医学观,这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体现整体医学观

医学模式是人们关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观点,是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医学模式来源于医学实践,是对医学实践的反映和理论概括。迄今为止,存在过三种典型的医学模式——古代朴素的整体医学模式、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反映了医学呈螺旋式发展的辩证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建立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这种新的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全面综合的水平上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体现了整体医学观,促进了现代的整体医学的发展。

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医学人文的进步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不仅反映着医学技术进步,而且标志着医学人文进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人的尊重。生物医学模式重视的是人的生物生存状态,病人只要活着,只要有呼吸和心跳,即使是低质量地活着,医务人员也应该救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重视人的生物生存状态,而且更加重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只有具有社会价值的生命才是真正的人的生命。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生物和社会结合上理解人的生命,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寻找疾病现象的机理和诊断治疗方法,是对人的尊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师的职业提出了更高的人文要求。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生不仅要关心病人的躯体,而且要关心病人的心理;不仅要关心病人个体,而且要关心病人的家属、关心病人的后代及关心社会。 QtMx7t+dob8Yu7qP92sIFNZgpMpKqw+QNNsDSEUXgUIs/gPtKHRgz/0hejV4vi9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