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概述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

(一)健康教育概念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健康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活动,以帮助人们掌握健康保健知识、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学是融合了预防医学、传播学、行为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的一门交叉学科。

1950年,中国第一个全国卫生工作方针提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其中,“预防为主”基本模式就是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当时卫生宣传教育的重点是预防传染病、地方病。20世纪80年代起,卫生宣教工作逐步进入健康教育的阶段,1984年,中国卫生宣传教育协会——健康教育研究会正式成立,“健康教育”在中国第一次正式地使用于组织机构名称。1986年,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在北京成立,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制作全国健康教育传播材料。1990年“中国卫生宣传教育协会”更名为“中国健康教育协会”。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全国健康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初步形成。21世纪以来,健康教育与卫生新闻宣传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得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效。

(二)健康促进概念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的概念比健康教育概念更为广义。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渥太华宪章》中指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近10余年来,健康促进越来越被广泛重视。有关健康促进的涵义,随着健康促进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促进的定义是: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策略,规定了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给健康促进的定义为: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布伦特兰在2000年的第五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则作了更为清晰的解释:“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

美国健康促进杂志的最新表述为:“健康促进是帮助人们改变其生活方式以实现最佳健康状况的科学(和艺术)。最佳健康被界定为身体、情绪、社会适应性、精神和智力健康的水平。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得到提高认知、改变行为和创造支持性环境等三方面联合作用的促进。三者当中,支持性环境是保持健康持续改善最大的影响因素。”美国健康教育学家格林的定义为: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其中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自然环境,而支持指政策、立法、财政、组织、社会开发等各个系统。

综上所说,健康促进是指运用行政的或组织的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

二、健康教育的目的

曾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马勒博士认为,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自我保健、自我负责、自我处理占整个卫生保健的50%~60%。英国新医学杂志报道,经研究表明,没有卫生专业人员参加的自我保健占人们需要卫生保健的65%~85%。这些均提示自我保健的重要性。现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致死病因。每年全世界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失去生命者占总死亡人数的近2/3(3600多万),这比包括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在内的所有传染病,加上妊娠和分娩疾患以及营养不良所导致的死亡人数的总和还要多一倍。在每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疾病分类中,心血管疾病所占比重最大(1700万、48%),其次是癌症(760万人、21%)、呼吸道疾病(420万人、12%)和糖尿病(130万人、3%),这四类疾病约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病例总数的80%。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中国居民健康的头号威胁、主导疾病,目前,没有疾病和残疾困扰的中国人的健康年数(即健康寿命)仅为66岁,比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健康寿命至少少10岁。

在世界银行、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出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中国居民健康主导疾病的根源在于中国近几十年来经历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尤其是人口快速老龄化和一些健康风险因素的存在,这些健康风险因素包括男性吸烟率高、高脂高盐的快餐食品摄入和含糖软饮料增多、以及城市体力活动减少导致肥胖率攀升等。目前,国际上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还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由于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同个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技能刻不容缓,而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技能的提高最有效的手段是开展健康教育。

事实上,很多传染病如性病、艾滋病、甲肝、痢疾等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在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中,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也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医院治疗各类疾病固然重要,但如果健康教育工作不做好,医院的患者只能源源不断地增加,医疗费用急剧上升。因此,要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全民自我保健技能,健康教育是核心。

健康教育是防治疾病最基本、有效的方法,也是控制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的方法之一。健康教育是一种干预措施,它提供人们行为改变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服务,引导人们采取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健康的危险因素,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降低疾病发生率和患病率,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正常死亡,使人们对疾病早认识、早预防、早治疗,在面临促进健康,疾病预防、防治措施、康复等各个层面的健康问题时,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而且,健康教育可以增强人群健康理念,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促进人际关系改善,使人们更加理解、支持和倡导健康政策、健康环境。

健康教育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要内容之一,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健康之本,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图1-3 健康与疾病的联系

三、健康教育内容

1.健康教育内容很广,按照教育内容,一般可以分为:

(1)健康意识教育:对健康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念教育。

(2)卫生公德教育:卫生政策与法规、环境保护、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等问题的健康教育。

(3)生活保健与行为教育:营养与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改善睡眠、限盐、戒烟、限酒、控制药物依赖等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的健康教育。

(4)常见疾病防治教育:重点传染病的预防(如结核病、肝炎、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病和狂犬病)、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等健康教育。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安全教育:火灾、地震等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家庭急救知识的教育,如心肺急救、烫伤急救等。

(6)心理卫生教育:维护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介绍;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的引导,提高心理素质以预防心理问题等心理平衡教育。

(7)生殖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安全性行为、艾滋病预防等健康教育。

根据教育对象的特征、被教育者的需求,健康教育可以有一定侧重面,一般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1)按照重点人群分类:对0~36个月儿童家长、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职业人群等进行健康教育。

(2)按照重点疾病分类:慢性病、传染病、职业病等重点疾病健康教育。

(3)按照场所分类:以社区、学校、企事业、特殊行业(饮食服务、食品卫生机构等)为重点,开展各类场所的健康教育工作。

(4)按照地区特点分类:农村健康教育、城市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形式包括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发放印刷资料、播放音像资料)、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网络给全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大量的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把人们紧密地连接在这个平台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播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使健康教育信息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利用移动通讯技术,健康知识以短信的形式,向辖区用户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手机短信健康教育的应用,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迈入快捷、面广、量大的信息化时代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网络健康教育的使用更自由,更易于隐私的保护。

健康教育内容确定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内容正确,有可靠的科学证据(遵循循证原则),符合现代医学进展与共识,没有事实、表述和评判上的错误。应尽量引用政府、权威的卫生机构或专业机构发布的行业标准、指南和报告,有确切研究方法且有证据支持的文献等。属于个人或新颖的观点应有同行专家或机构评议意见,或向公众说明是专家个人观点或新发现。

2.适用性原则 健康科普信息的语言与文字适合目标人群的文化水平与阅读能力,通俗易懂。

3.针对性与时效性原则 根据健康教育对象的特点,针对公众关注的健康热点问题,选择合适的内容和传播形式,有的放矢,物尽其用,减少浪费。传播形式应服从健康科普信息的内容,并能达到预期的健康传播目标。

4.可及性原则 健康科普信息能够发布或传递到健康教育对象可接触到的地方(如公告栏、电视、广播、社交与人际网络等)。健康科普信息可通过不同渠道形成反复的传播和使用,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致性。

四、健康促进的工作领域

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布的《渥太华宣言》,明确了健康促进五大主要工作领域。

(一)促进制定有利于健康的公共政策

健康促进的含义已超出卫生保健的范畴,卫生部门和非卫生部门、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决策者要广泛合作,产生共同认识和行动,建立和实行健康促进政策。健康促进的政策应该包括法律法规、财政、税收、组织改变和医疗保障等多方面。

(二)促进和建立健康支持性环境

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但环境又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健康促进目的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所有部门、组织和个人都要承担起保障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的责任。

(三)加强社区健康倡导

充分调动社区力量,促进社区能力的发挥,让社区积极有效地参与各种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挖掘社区资源,帮助社区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开展社区诊断,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做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方案,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区卫生服务,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

(四)发展个人和群体健康技能

通过提供各类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信息,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协助患者、居民或有特定健康危险行为问题的人,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技能,帮助他们做出健康选择,改变不良行为习惯,采纳健康行为,并支持他们和社会的发展。使居民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五)促进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卫生部门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临床与治疗服务,而应该坚持健康促进。调整卫生服务目的、方向与策略,广泛动员可利用的资源,将健康促进和预防作为提供卫生服务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让最广大的居民受益。

五、健康促进的特征和策略

(一)健康促进基本特征

健康促进是指运用行政的或组织的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

1.健康促进具有广泛性和融入性

健康促进旨在全面改善和增进整个人类健康,非仅限于某一部分人群和针对某一疾病的危险因素,而是涉及整个人群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健康促进强调政府各个部门在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确立、环境的改造等措施中都应融入健康的理念,具有环境保护和行为改变所需的组织支持、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

2.健康促进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与参与性

健康促进不仅涵盖了健康教育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的内容,同时,还要求个人与社会组织要提高责任感与参与度,在经济的安排、生活工作等各类活动中,均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和对不良行为改变的支持,并积极参与各类健康促进工作。

3.健康促进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和能动性

健康促进不仅仅强调通过健康教育来增加个人、组织技能,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而且强调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要创造支持性环境保护,要有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要加强监督,要使健康行为、环境改变更具有可持续性。如酒后不能开车,公共场所不能吸烟,企业不能随便把污染物排放环境中等等。

4.健康促进具有先导性与预防性

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从一开始起就帮助居民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控制和改变其不利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建立有利健康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环境,减少和消除疾病的危险因素,实现三级预防,全面增进健康素质,促进健康。

(二)健康促进策略

1.倡导(advocacy)

健康促进是一种有组织的个体及社会的联合行动。为了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条件,要开发领导,倡导政策支持,争取获得政治承诺;要倡导社会各界对各项健康行动的认同,激发社会各界对健康的关注以及群众的参与意识;要倡导卫生及相关部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健康的愿望和需求。倡导的目标是形成能被大家所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健康文化。

2.赋权(empowerment)

赋权与权利和政治密切相连。健康是基本人权,健康促进的重点在于实施健康方面的平等,缩小目前存在的资源分配和健康状况的差异,保障人人都有享受卫生保健的机会与资源。为使人们最充分的发挥各自健康的潜能,应授予人们正确的观念、科学的知识和可行的技能,使他们获得控制那些影响自己健康的有关决策和行动的能力。让健康权牢牢地掌握在群众自己手里,这是实现卫生服务、资源分配平等合理的基础。

3.协调(mediation)

健康促进涉及卫生部门、政府其他部门、非政府组织(NGO)、社会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人士、社区、家庭和个人。在改善和保护健康的健康促进活动中,必须使个体、社区及相关部门等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协调一致,组成强大的联盟和社会支持体系,共同协作实现健康目标。

综上所述,健康促进的概念要比健康教育更为完整,是健康教育发展的结果。健康促进涵盖了健康教育和生态学因素(环境因素和行政手段),是健康教育加上社会支持最终达到行为改变和环境保护;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生态学支持的综合体。健康促进是公共卫生的精髓,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的关键要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为一个跨越自然科学(医学)和社会人文科学(人类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要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人员,不但应熟练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技术,也应熟练运用行为学、传播学、社会市场学等社会人文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C1MekAmV2L/GJw7MfCEYt5oaMHK98FZNXUwLiHLP6plikoVfD7xcbdeWr55skz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