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健康传播属于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传播学的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发展起来的,近几年在中国发展迅速。它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健康传播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之一。
人类的传播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照传播的规模,可将人类传播活动分为5种类型。
又称亲身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的信息交流,是个体之间相互沟通。人际传播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共享信息的最基本传播形式。
是指组织以外的小群体(非组织群体)的传播活动。
是指职业性传播机构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是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现代社会中,组织传播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即公共关系学。
又称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
可以利用口头语言或身体语言,借助各类工具进行信息的传递。人际传播可以分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几种形式。
人际传播是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其主要形式是面对面的传播,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三点:
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均要用多种感官来传递和接受信息,如语言、动态体语、情感等,因此是全身心的传播。
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情感信息的交流占重要地位。
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可以及时了解受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从而根据受传者的需求和特点及时调整传播的策略、交流的方式及内容。
在健康教育中,常用的人际传播形式有咨询、交谈或个别访谈、劝服及指导四种。
针对前来咨询者的健康问题,答疑解难,帮助其澄清观念,做出决策。
通过与教育对象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传递健康信息和健康知识,帮助其改变相关态度。
针对教育对象存在的健康问题,说服其改变不正确的健康态度、信念及行为习惯。
通过向健康教育对象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使其学习、掌握自我保健的技能。
(1)内容明确:
一次谈话围绕一个主题,避免涉及内容过广。
(2)重点突出:
重点内容应适当重复,以加强对象的理解和记忆。
(3)语速适当:
谈话的速度要适中,适当停顿,给对象思考、提问的机会。
(4)注意反馈:
交谈中,注意观察对象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表现形式,以及时了解对象的理解程度。
(1)封闭式提问:
封闭式提问的问题比较具体,对方用简短、确切的语言即可做出回答,如“是”或“不是”、“好”或“不好”、“5年”“40岁”等。适用于收集简明的事实性资料。
(2)开放式提问:
开放性提问的问题比较笼统,旨在诱发对方说出自己的感觉、认识、态度和想法。适用于了解对方真实的情况。
(3)探索式提问:
又称探究式提问。探索式提问的问题为探索究竟、追究原因的问题,如“为什么”,以了解对方某一问题、认识或行为产生的原因。适用于对某一问题的深入了解。
(4)偏向式提问:
又称诱导式提问。偏向式提问的问题中包含着提问者的观点,以暗示对方做出提问者想要得到的答案,如“你今天感觉好多了吧?”。适用于提示对方注意某方面的场合。
(5)复合式提问:
复合式提问的问题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问题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如“你是在哪里做的检查?检查结果如何?”。此种提问易使回答者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回答,故应避免使用。
(1)集中精力:
在倾听的过程中,要专心,不要轻易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做到“倾心细听”。
(2)及时反馈:
双目注视对方,积极参与,及时反馈,表明对对方的理解和关注。
(1)肯定性反馈
对对方的正确言行表示赞同和支持时,应适时插入“是的”“很好”等肯定性语言或点头、微笑等非语言形式予以肯定,以鼓舞对方。
(2)否定性反馈
当发现对方不正确的言行或存在的问题时,应先肯定对方值得肯定的一面,然后以建议的方式指出问题的所在,使对方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易于接受批评和建议。
(3)模糊性反馈
当需要暂时回避对方某些敏感问题或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可做出无明确态度和立场的反应,如“是吗?”“哦”等。
(1)动态体语
即通过无言的动作传情达意。如以注视对方的眼神表示专心倾听;以点头的表情表示对对方的理解和同情;以手势强调某事的重要性等。
(2)仪表形象
即通过适当的仪表服饰、体态、姿势,表示举止稳重,有助于对方的信任、接近。
(3)同类语言
即通过适度地变化语音、语调、节奏及鼻音、喉音等辅助性,以引起对方的注意或调节气氛。
(4)发言
在人际交往中利用时间、环境、设施和交往气氛所产生的语义来传递信息。
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
1.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
2.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群体意识越强,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越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3.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一种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4.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往往是开展健康传播的切入点。
传播者是健康信息传播的主体,具有收集、制作与传递健康信息,处理反馈信息,评价传播效果等多项职能。因此,传播者的素质直接影响传播效果。为了确保健康传播效果,传播者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良好的形象。
2.收集、选择对受者有价值的信息。
3.确保信息的准确、鲜明、生动、易懂、适用。
4.根据受者的特点,选择正确的传播渠道。
5.及时了解受者对信息的反应及传播效果,不断调整传播行为。
健康信息是指与人健康有关的信息。泛指一切有关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知识、技术、观念和行为模式。健康信息是健康传播者传递的内容,同样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健康信息应具有以下特点:
即信息传递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必须是通用的、易懂的,以避免传而不通。
科学性是健康信息的生命,是取得健康传播效果的根本保证。
健康信息的选择、制作、传递必须针对受者的需求和特点。
健康信息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告诉受者如何运用健康知识、技能,使受者自愿采纳健康的行为方式。
所谓的传播途径是指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渠道。在健康传播过程中,传播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传播途径对传播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
(1)口头传播
如演讲、报告、座谈、咨询等。
(2)文字传播
如报刊、杂志、书籍、传单等。
(3)形象传播
如图片、标本、食物、模型等。
(4)电子媒介传播
如电影、电视、广播、录像、幻灯、投影等。
健康传播者应因人、因地、因时地选择传播途径,以保证传播的效果。在选择传播途径时,健康传播者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1)准确性原则
保证信息能准确地传递至受者。
(2)针对性原则
针对具体受者、具体情况,选择传播途径。
(3)速度快原则
力求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至受者。
(4)经济性原则
在保证准确、有针对性、快速的基础上,考虑经济因素,尽量减少传播者与受者的经济负担。
受传者是指信息通过传播途径所到达并被接受的个人或群体,大量的受者也称为受众。健康传播的受众是社会人群,他们因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健康信息、传播途径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健康传播者在制定传播信息、选择传播途径时,应重点考虑受者的心理特点及动机。
受者在接触信息时,普遍存在着“四求”的心理。
(1)求真
信息真实可信。
(2)求新
信息新颖引人注意。
(3)求短
信息短小精悍,简单明了。
(4)求近
信息在生活、地域、情感、认识、知识等方面贴近受者。
(1)选择性接受
受者一般选择与自己观念一致、自己需要、关心的信息接受。
(2)选择性理解
受者对信息的理解受其固有的态度、信仰影响。
(3)选择性记忆
受者对信息的记忆也是有选择性的。人们往往容易记住自己愿意、喜欢记忆的信息。
(4)受传者的动机
受者不仅选择性地接受信息,还会因各种原因主动地寻求和使用信息。受者寻求信息的动机主要包括:消遣、填充时间、寻找情报、解决疑难或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
(5)环境
健康传播的效果还受传播活动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以上4种因素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传播者和受者的心理与行为,从而影响健康传播的效果。
谢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