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多梦

多梦又称为喜梦、善梦、梦多、梦寐不宁等,是指经常于睡醒后自觉睡眠不实,乱梦纷纭,甚则整夜均在梦中,可叙述部分梦境情节,日间头昏脑胀,疲惫不堪的一种病证。若偶见梦多,则不属病态。

多梦的患者睡眠质量差,不能通过睡眠消除疲劳。其梦境或清晰,或朦胧;或古怪离奇,或变幻万端;或恐怖凄惨,或忧悲哭泣;或恼怒斗殴,或欣喜欢愉;或远古旧故,或眼前近事;或生活琐碎,平淡人生,或高官厚禄,一枕黄粱;丰富多彩,光怪陆离,无法尽述。多梦常作为失眠的兼见病证,并不独立成病,但也有许多患者是以多梦为主症。多梦常可兼见梦魇、梦惊、梦语、梦遗、梦交、齘齿、遗尿等病证。

多梦为临床常见病,但常被患者忽视,或作为失眠兼症加以治疗。其发病率缺乏文献资料。现代研究发现,REM睡眠阶段与做梦密切相关,睡眠中的眼球快速运动是做梦的客观指征。多数人每晚有4~6次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1/5~1/4,因此人们每晚约有2小时在做梦。但只有直接从REM睡眠中醒来,然后有意识地回忆刚才的梦境,才能记住一个梦,因此大多数人的梦被遗忘了,并不知道自己做了许多梦。梦的记忆和睡眠者的警醒程度有关,自诉梦多的人睡眠中比较警醒,很容易被声音吵醒。大量临床病例观察表明,梦是以象征语言来表达潜意识的心理活动。

中医学对多梦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从阴阳盛衰、脏腑虚实、厥气外客等立论。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灵枢·淫邪发梦》说:“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自《黄帝内经》之后,《诸病源候论》认为“脏虚者喜梦”,《备急千金要方》指出“肝伤善梦”,《类经》说“心肾不交,而精神散越,故为妄梦”,《吴医汇讲》言“《内经》梦事,虽分脏腑阴阳,大要总系心肝两脏为主。何也?未有神魂静而梦寐颠倒者也。”总之,多梦由脏腑阴阳偏盛偏衰、七情郁结、饮食劳倦等因素致病,责在心肝两脏为主,涉及脾肾,治疗当遵《血证论》“安神为治梦要诀”之旨辨证论治,注重安神摄魂之法。

(一)多梦的病因病机

1.脏腑虚损

脏腑虚损是多梦的主要原因,虚在五脏,以心、肝、肾为主。《素问·方盛衰论》说:“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脏腑不足,或由于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由七情过极,化火伤阴,或由失血亡精,疾病损伤,或由年高体衰,气血虚少。如失血过多,七情内耗,心肝血虚,神失所养,魂不守舍,发为多梦;思虑太过,劳倦过度,久病失养,损伤气血,心脾两虚,气失温煦,血不濡养,神魂不安,发为多梦;劳伤太过,久病失养,肝肾阴虚,虚火上扰,心神不安,也发生多梦。

2.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产生多梦的重要原因。《灵枢·淫邪发梦》说:“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阳气虚衰,阴气内盛,或阴气不足,阳气亢盛,阴阳失调,阳亢则神扰不宁,阴盛则神魂浮躁,发为多梦。如心阴不足,心火独盛,心神不宁,神魂游荡,产生多梦;或肾阴虚弱,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上亢,不能下交于肾,心肾水火不能既济,心神不宁,亦致多梦。

3.湿痰郁热

湿邪、痰浊、郁热等也是多梦发病的常见原因。湿邪、痰浊、郁热等病因发生多梦,是邪气内扰、神魂不安所致。湿为阴邪,其性黏腻,阻滞气机,郁遏阳气,蒙蔽清窍,困扰神魂,以致神魂不安,睡眠多梦。《医原》说:“湿属地气,地气为浊邪,浊邪最昏人神智,往往湿病初起,即令人神气异常,昏糊烦躁,不知所苦;间有神清而能自主者,梦寐亦多不安,闭目即有所见。”痰浊与湿邪性有相近,痰浊来源于脾胃,饮食水谷运化失常,停滞为湿为饮为痰。痰浊停滞,阻遏气机,蒙蔽清窍,发为多梦;或痰湿化热,痰热熏蒸,上扰清窍,神魂不宁,发为多梦。郁热为病,主要是肝胆郁热,肝胆属木,其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因情志不畅而肝气郁结不舒,神魂不安,则会出现多梦;或肝气郁久,气郁化火,火热内扰,心神不安,魂不守舍,也会出现多梦。

(二)多梦的辨治

1.心肝血虚

临床表现:夜梦纷纭,睡卧不宁,心悸怔忡,惊惕健忘,视物模糊,肢体麻木,面色淡白,舌质淡,脉细。

证候解析:心肝血虚,不能濡养,则神不守舍,魂魄飞扬,故夜梦纷纭,睡卧不宁;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惊惕健忘;肝血不足,目筋失养,则视物模糊,肢体麻木;营血不荣,故面色淡白,舌质淡;不充于脉,则脉细。

治疗原则:补养心肝,安神宁魂。

选方用药:补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夜交藤、桂圆肉、炙甘草。

方药解析:本方以四物汤为主,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补养心肝之营血;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夜交藤以养血宁心安神;加桂圆肉以增补血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养心肝营血、安神宁魂止梦之效。

2.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合目则乱梦纷纭,睡卧不宁,极易转醒,心悸怔忡,眩晕健忘,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解析:心脾两虚,气血不能奉养,心神不安,魂不宁舍,故乱梦纷纭,睡卧不安易醒;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心悸怔忡;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气血不荣头面,故面色萎黄,眩晕健忘;舌淡嫩、脉沉细无力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疗原则:补益心脾,宁神定志。

选方用药: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龙眼肉、酸枣仁、当归、远志、夜交藤、生牡蛎、生龙骨、木香、炙甘草。

方药解析:本方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使气旺而血生;龙眼肉、酸枣仁、当归补心血安心神;远志、夜交藤养心安神;龙骨、牡蛎镇心安神;佐以木香理气醒脾,使诸补益之品补而不腻、益而不壅。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宁神定志之功。

3.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夜寐多梦,睡眠不实,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智力迟钝,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面色 白,舌淡,脉沉迟弱。

证候解析:脾肾阳气不足,气不温煦,心火失温,神躁不宁,故夜寐多梦,睡眠不实;肾阳不足,则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色 白,智力迟钝;脾阳不足,故神疲乏力,大便溏薄;阳虚气不化水,故小便清长;舌淡、脉沉迟弱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治疗原则:温补脾肾,益心安神。

选方用药: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附子、肉桂、黄芪、党参、白术、茯神、生牡蛎、琥珀。

方药解析:本方以金匮肾气丸在滋补肾阴的基础上温补肾阳,取水中求火之意;配伍黄芪、党参、白术,温补脾气而运脾阳;茯神养心安神,生牡蛎、琥珀镇心安神。全方合用,共奏温补脾肾、益心安神之效。

4.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夜寐不安,乱梦纷纭,健忘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

证候解析:肝肾不足,肝阳上扰,魂不守舍,故夜寐不安,乱梦纷纭;肝肾不足,髓海空虚,故健忘耳鸣,头晕目眩;肝肾阴虚,腰膝失养,故腰酸膝软;虚热内生,故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为阴虚之征。

治疗原则:滋补肝肾,安神宁魂。

选方用药: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味。

熟地黄、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炒枣仁、远志、茯神、夜交藤、生龙骨、生牡蛎、川楝子。

方药解析:本方重用熟地黄滋阴养血、补肾养肝,为君药;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炒枣仁滋阴养血、柔肝安神,用为臣药;远志、茯神、夜交藤养心安神,生龙骨、生牡蛎镇肝宁心安神,川楝子理气疏肝,共为佐使。全方共奏滋补肝肾、安神宁魂之效。

5.心肾不交

临床表现:夜寐不宁,乱梦纷纭,心中烦躁,头晕耳鸣,口燥咽干,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解析: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火热内扰,神魂不安,故夜寐不宁,乱梦纷纭;心火独亢,故心中烦躁,口燥咽干;心火下移小肠,则小便短赤;肾水不足,脑髓不充,故头晕耳鸣;肾阴不足,腰膝失养,故腰膝酸软;阴虚则阳亢,故潮热盗汗;阴虚内热,则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泻南补北,交通心肾。

选方用药:黄连阿胶汤(《伤寒论》)加减。

黄连、阿胶、白芍、干地黄、鸡子黄、黄芩、龟板、生牡蛎。

方药解析:本方泻南方火,补北方水,滋肾清心,交通心肾。黄连苦寒清心经上亢之火,阿胶血肉有情之品,补肾脏干涸之阴精,共为君药;白芍、地黄养阴血,鸡子黄血肉有情,补肾通心以调和阴阳,共为臣药;黄芩清热助黄连降火清心,龟板补阴潜阳降火,牡蛎镇肝宁心安神,共为佐使。全方泻心火、滋肾水,共奏交通心肾、定志宁神之功。

6.湿阻中焦

临床表现:夜寐多梦,头身困重,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乏味,大便溏泄,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解析:脾气不足,运化失司,湿邪留滞,困遏中阳,升降失调,心神被蒙,故夜寐多梦;脾虚不运,湿浊阻滞,故头身困重,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脾湿不运,津液不化,脾窍不清,故口淡乏味;脾湿下注,则大便溏泄;舌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为脾虚湿阻之征。

治疗原则:健脾化湿,和胃安神。

选方用药:胃苓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苍术、厚朴、陈皮、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藿香、佩兰、半夏、秫米、甘草。

方药解析:本方以平胃散合五苓散为主组方。脾主运化,喜燥恶湿,湿浊困阻,运化失司,故用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水湿内停,气化不利,故用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温阳化气、渗温利水,使湿从小便而祛;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半夏、秫米和胃安神。全方共奏健脾化湿、和胃安神之效。

7.痰浊阻滞

临床表现:夜寐不宁,梦多昏沉,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触事易惊,胸闷呕恶,肢体困倦,纳谷不馨,舌苔白腻,脉滑。

证候解析:中虚不运,聚生痰浊,痰浊上扰,心神不安,故夜寐不宁,梦多而昏沉;痰浊阻滞,心神失养,神魂不安,故心悸怔忡,触事易惊;痰浊阻于胸中则胸闷,上扰头目则头晕目眩,困阻脾胃则呕恶纳呆;脾主肌肉,痰浊困脾,故四肢困倦;舌苔白腻、脉滑均为痰浊之象。

治疗原则: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选方用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菖蒲、郁金、炒枣仁、远志、龙骨、牡蛎。

方药解析:本方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陈皮理气燥湿化痰,同为君药;茯苓健脾利湿,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用为臣药;枳实下气消痰,菖蒲、郁金醒神通窍化痰,炒枣仁、远志养心安神,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共为佐使。全方共奏健脾化痰、宁心安神之效。

8.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夜寐多梦,两胁胀痛,心烦易怒,胸闷不舒,善太息,头痛目眩,多疑善哭,精神抑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解析:肝郁气结,魂不宁舍,故夜寐多梦;肝失条达,疏泄失职,气机郁滞不畅,故两胁胀痛,胸闷不舒,心烦易怒,精神抑郁,善太息,多疑善哭;肝气上冲头面,故头痛目眩;脉弦为肝郁之象。

治疗原则:疏肝解郁,安神宁魂。

选方用药: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香附、郁金、龙骨、牡蛎、琥珀、薄荷、甘草。

方药解析:本方以柴胡疏肝解郁,用为君药: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使阴体柔润,而阳郁得缓,用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利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香附、郁金助柴胡疏肝解郁,龙骨、牡蛎、琥珀镇肝宁心,安神定志,薄荷散郁,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全方共奏疏肝解郁、安神宁魂之效。

9.肝火扰心

临床表现:睡卧不宁,梦境纷纭,烦躁易怒,两胁胀痛,头晕目赤,面红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数有力。

证候解析:肝火扰心,神魂不安,故睡卧不宁,梦境纷纭;肝失条达,火热内迫,经气不通,故两胁胀痛,烦躁易怒;肝火上炎,则头晕目赤,面红口苦;肝热下移,则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弦数有力为肝火之兆。

治疗原则: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选方用药: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加减。

龙胆草、炒栀子、黄芩、泽泻、通草、车前子、当归、生地、石决明、珍珠母、琥珀粉、柴胡、生甘草。

方药解析:本方以龙胆草为君药,苦寒直折肝经实火;炒栀子、黄芩辅龙胆草清泻肝火以为臣药;泽泻、通草、车前子清热利湿,使热从水道分泄,生地、当归滋阴养血清热,以补火热耗灼之阴血,石决明、珍珠母、琥珀粉镇心肝以安神魂,共为佐药:柴胡引经,生甘草清热,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诸药共用,收清肝泻火、镇心安神之功。

10.心胆气虚

临床表现:夜寐不宁,噩梦纷纭,惊悸怔忡,恐惧不能独睡,如人将捕之,胸闷气短,乏力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证候解析:心主神明,胆司决断,心胆气虚,神魂不宁,故噩梦纷纭,惊恐怔忡;气虚不固,则自汗出;气虚息弱,故胸闷气短乏力;舌淡、脉弦细无力皆心胆气虚之象。

治疗原则:益气温胆,化痰宁神。

选方用药: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加减。

竹茹、枳实、半夏、陈皮、党参、酸枣仁、龙眼肉、五味子、茯神、远志、菖蒲、龙齿、生姜。

方药解析:本方以温胆汤为主,竹茹、枳实、半夏、陈皮、党参补心益气,温胆化痰,宁心安神;龙眼肉、酸枣仁养血宁心;五味子酸收敛气;茯神、远志养心安神;菖蒲芳香开窍化痰;龙齿镇心宁神;生姜温中化痰以助升发之气。全方共奏益气温胆、化痰宁神之功。

(三)临证医案

1.肝气郁结病案

王某某,男,42岁,2010年6月29日初诊。

患者夜寐多梦5年,每晚睡眠4~5小时,睡眠不实,易醒难寐,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善太息,口苦口臭,每因情绪波动及多食症状加重,二便调,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左弦细右关滑。诊为多梦,证属肝气郁结、兼见胃热,治以疏肝解郁、清胃安神,予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炒栀子6克,丹皮10克,川芎6克,香附10克,炒枣仁15克,远志9克,焦三仙 10克。7剂,水煎服。

二诊:夜梦减少,能睡5~6小时,易醒,醒后可再睡,口苦口臭消失,晨起口中黏腻,余症同前,舌淡红,苔中根黄,脉弦细。前方加生地15克、半夏9克、夜交藤15克,再进7剂。

三诊:夜梦消失,可安睡7小时,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治疗显效,以原方7剂调理巩固,嘱调畅情志,清淡饮食。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2.心胆气虚病案

卢某,女,53岁,2012年10月21日初诊。

患者多梦2年,睡则乱梦纷纭,睡眠不实,醒后不易入睡,胆小恐惧,气短乏力,口苦,已绝经,头发干枯,纳谷不馨,大便粘滞,小便灼热色黄味重,手足不温,舌质淡,苔黄腻,脉沉细。诊为多梦,心胆气虚证,治以益气温胆、化痰宁神,予十味温胆汤加减。处方:竹茹10克,枳实10克,半夏9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党参10克,炒枣仁20克,五味子6克,远志9克,骨碎补10克,熟地黄12克,黄柏10克。7剂,水煎服。

二诊:乱梦减少,睡眠不实改善,小便灼热异味减轻,色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小数。前方去骨碎补,加丹参15克,7剂,水煎服。

三诊:多梦消失,睡眠渐实,每晚睡眠5~6小时,夜间偶醒,可以再睡,二便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细。继用前方加白术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再服7剂而愈。 uZvoAwXdwkISC8u/QCtuZ93HJ2aNajv5HCpdKFVjj8MfTzksI+HE25h8/yqbG3k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