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嗜睡

嗜睡又称为多卧、嗜卧、善眠、多眠、嗜眠、多睡、多寐等,是指夜间睡眠正常,而日间精神疲惫,时时昏沉欲睡,睡眠过多,甚至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一种病证。

嗜睡患者夜间虽已获得充足时间的睡眠,但白天仍然昏沉欲睡,睡眠过多,不能自控。睡眠可发生于任何场合,如进餐、行走、讲话、学习、工作等,多能迅速入睡,睡眠深沉,不易唤醒,强行唤醒后性情急躁,睡眠一般持续10~15分钟,醒后精神充沛,1~2小时后又昏昏欲睡,每天可发作多次。严重者影响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嗜睡患者常伴有突然跌仆、肢体不能随意活动而神志清楚,称为猝倒;有些患者还出现幻视、幻听或幻触,幻觉生动形象,似做梦一般,称为入睡前幻觉;也可以出现周身瘫痪、活动不利,过后自愈,称为睡眠性瘫痪。

嗜睡的患病率,国内尚未见到相关统计资料。据国外的调查,本病患病率约为0.4%,男女比例相当。始发年龄在10岁以下占5%,10~20岁占70%,20岁以上占25%。50%~70%患者伴发猝倒,约30%出现入睡前幻觉,25%出现睡眠性瘫痪。

现代睡眠学中将嗜睡归属于过度睡眠的范畴,最常见的是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的病因迄今还未查明,部分患者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其病理机制为快速眼动(REM)睡眠的调节障碍,导致REM睡眠不按照正常顺序及规律出现,REM睡眠潜伏期显著缩短,入睡后1~15分钟即出现REM睡眠,而正常人70~90分钟才进入REM睡眠。由于病因不明,目前治疗只能对症使用加强觉醒及抑制REM睡眠的药物,并应注意防止药物依赖性和耐受性的发生。

中医学对嗜睡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完善。《黄帝内经》首先提出“髓海不足”和“卫气留于阴而不行”的见解;其后《难经》责之于脾;《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提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太平圣惠方》认为“胆热多睡”;李东垣主张脾胃虚所致;朱丹溪认为因于脾胃受湿。综上所述,嗜睡病位在脾、肾、心、肝、胆等脏腑,可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虚证责之心、脾、肾三脏,多由气血虚弱、脾气虚弱、阴阳不足所致,治疗当补虚扶正,正气充盛,则神旺少眠;实证责之脾、胃、肝、胆诸脏腑,多由湿困、痰盛、热壅所致,治疗应以祛邪为主,邪实祛除,则神气自复。

嗜睡患者睡眠时常有不能自控的情况发生,工作或外出应注意避免发生危险。嗜睡者常以茶、烟等刺激提神,但茶烟过度均会损伤身体,应适当节制。

(一)嗜睡的病因病机

1.心神失养

心神失养,萎靡不振,昏昏欲卧,睡以静宁养息,是虚证嗜睡的病机所在。而心神失养之因可概为三条:首先是脾气虚弱所致。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气虚弱,或由劳役过度,思虑气结,损伤脾胃之气,或因病后脾气受损未复,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困顿少神,以致嗜睡,正如《脾胃论》所说:“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亏弱也。”其次是气血不足所致。《灵枢·天年》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此言虽说的是人体生理上的变化,但也揭示了气血衰减而致嗜睡的道理。素体不足,气血亏虚,心神失养,萎靡不振,或久病失养,或失血损伤,以致气血两虚,血不养心,心神萎顿,会发生嗜睡。三是肾精亏乏所致。由于肾阴亏损,精血不足,髓海空虚,元神失养,故精神萎靡不振。《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肾中元阳不足,失于温煦,阴寒内盛;或阴阳两虚,阴精不养,阳气不温,均致心神疲弱,产生嗜睡。

2.心神昏浊

心神昏浊,是心神被浊邪所闭阻,不能自主,致失精明,昏沉欲卧,多寐嗜睡,此为实证嗜睡的病机所在。心神昏浊之因亦有三条:一是湿浊困阻。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湿浊困阻,气血不畅,心神困重怠惰,昏沉不精,则致嗜睡。湿邪的来源有内外两途:淋雨涉水、感受雾露之气、久居卑湿之地、汗出沾衣等,是外湿内侵之路,脾阳被困,清阳不升,致心神昏浊。内湿的产生责在脾土,脾为阴土,喜燥恶湿,饮食失宜,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留滞,升降失常,使心神昏浊,发生嗜睡。二是痰浊阻滞。素体丰腴,痰浊壅盛,阻滞气机,升降失常,困遏心神,或过食肥甘厚味,脾伤失运,蕴生痰浊,阻遏心神,均致心神被遏,昏沉不精,发生嗜睡。三是肝胆热盛。肝主疏泄,胆主决断。肝胆气实,蕴而生热,相火上越,营卫壅滞,胸膈闭闷,热浊阻遏,心神昏蒙,发生嗜睡。肝胆之热,多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气结蕴久而化热化火所致。正如《太平圣惠方》所说:“夫胆热多睡者,由荣卫气涩,阴阳不和,胸膈多痰,脏腑壅滞;致使精神昏浊,昼夜耽眠,此皆积热不除,肝胆气实,故令多睡也。”

(二)嗜睡的辨治

1.脾气虚弱

临床表现:精神不振,时时欲睡,饭后尤甚,肢体困重,少气懒言,脘腹胀满,面色萎黄,舌淡齿痕,苔白厚,脉缓弱。

证候解析:脾气虚弱,运化不行,水谷精微不能上承,心神失养,故精神疲惫,时时欲睡,饭后脾气化食,中气上承愈少,故饭后即睡,甚则饭中已寐;脾主四肢肌肉,脾虚故肢体困重;脾气不足,宗气不旺,故少气而懒言;脾虚不运,则脘腹胀满;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萎黄;舌淡齿痕、脉缓弱是脾虚气怯;苔白厚因于运化迟滞。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补中醒神。

选方用药: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加减。

砂仁、木香、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焦三仙、炙甘草。

方药解析:本方以党参、白术、茯苓、炙草四君子健睥益气为主,加陈皮、半夏以增和胃降逆、燥湿化痰之力,增木香、砂仁以助健脾益气、行气消积之功,更以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三仙消食化滞,运脾和胃。全方健脾益气,消导行积,使脾气虚得复,健运有司,中气旺而清气归心,则心神精明。

2.中阳式微

临床表现:嗜睡,饭后为甚,纳谷减少,腹中胀满冷痛,得温按可减,手足欠温,大便溏薄,舌淡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解析:脾胃阳虚,寒从内生,寒凝气机,清阳不升,心神失养,故嗜睡而饭后为甚;中虚不运,故纳谷少,腹胀满;阳不温煦,故腹冷而痛,得温按则减,四肢不温;脾虚湿留,故大便溏薄;舌淡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均为脾胃阳虚之征。

治疗原则:温补脾阳,养心振神。

选方用药: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制附子、干姜、党参、炒白术、益智仁、菖蒲、郁金、炙甘草。

方药解析:本方以制附子、干姜温热之品振奋中阳,健脾散寒,用为君药;党参、白术补中益气,健脾燥湿,共为臣药;益智仁暖脾温肾,以益火之源,菖蒲醒神开窍,郁金通窍化痰,以助温中醒神,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温中补虚、养心醒神之功。

3.气血两虚

临床表现:嗜睡时作,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夜寐多梦,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解析:气血两虚,心神失养,故神疲嗜睡;血不养心,则心悸怔忡,夜寐多梦;气虚不续,故少气懒言;气血不能上荣,因而面色无华,头晕目眩;舌淡嫩、脉细弱为气血不充所致。

治疗原则:益气养血,调理心神。

选方用药: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人参、白术、茯神、黄芪、桂心、熟地黄、白芍、当归、五味子、远志、菖蒲、炙甘草。

方药解析:本方以人参、白术、茯神、甘草四君子益气,黄芪、桂心温阳益气以助之;熟地黄、当归、白芍养血和血,五味子酸收以益阴血之生;更以远志通调心肾,菖蒲开窍醒神。全方共奏益气养血、调理心神之功。

4.髓海空虚

临床表现:昏沉欲睡,思维迟钝,健忘痴呆,脑转耳鸣,两目昏花,腰酸膝软,夜间尿频,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解析: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心神不充,故昏沉欲睡;脑髓不满,故思维迟钝,健忘痴呆,脑转耳鸣目花;肾精不足,故腰酸膝软;肾司小便,肾虚则夜尿频;舌淡、脉细弱是肾虚之状。

治疗原则:补肾填精,益智健脑。

选方用药: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熟地黄、山萸肉、山药、鹿角胶、龟板胶、枸杞子、菟丝子、牛膝。

方药解析:精髓空虚,真阴不足,治当填精益髓,本方以六味地黄丸之三补(熟地、山萸肉、山药)补肾阴;更入龟鹿二胶血肉有情之品,益精填髓;加枸杞子益精明目;菟丝子、牛膝补肾益精而强腰膝。全方补阴调阳,共收滋肾填精、健脑益智之效。

5.肾阳虚衰

临床表现:头沉而昏,时时欲寐,耳鸣不止,腰膝冷痛,四末不温,下肢浮肿,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尺部尤甚。

证候解析:头为诸阳之会,肾阳虚衰,头失温煦,故头沉而昏,时时欲寐;肾开窍于耳,肾虚故耳鸣不止;阳虚则阴寒内生,故腰膝冷痛,四末不温;阳虚气化不利,水湿留注则下肢浮肿,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尺部尤甚,皆为阳虚之态。

治疗原则:温补肾阳,振奋精神。

选方用药: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鹿角胶、制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当归、杜仲。

方药解析:本方以鹿角胶、制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填精补髓;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当归、杜仲等滋补肾阴,柔肝健脾,寓阴中求阳之意。诸药配伍,共达益火之源、培补元阳、振奋精神之效。

6.湿阻中焦

临床表现:昏沉欲睡,精神不振,头身困重,四肢无力,胸闷口黏,不思饮食,恶心欲呕,舌胖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濡细。

证候解析:湿邪内盛,中阳被遏,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湿蒙神窍,故昏沉欲睡,精神不振,头身困重,四肢无力;阳气不展,故胸中憋闷;湿阻脾胃,故不思饮食,口中黏腻,恶心欲吐;舌胖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濡细,均是湿困脾土之象。

治疗原则:芳香化湿,健脾醒神。

选方用药:胃苓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苍术、泽泻、厚朴、茯苓、猪苓、陈皮、白术、桂枝、菖蒲、郁金、甘草。

方药解析:本方由平胃散合五苓散而成。湿邪困阻脾胃,运化失司,故用苍术温苦燥湿,健运脾土,泽泻甘淡性寒,利水渗湿,中下焦合治,燥湿淡渗共用,共为君药;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茯苓、猪苓淡渗利水,健脾化湿,共为臣药;陈皮理气燥湿,白术健脾益气,桂枝温阳化气,菖蒲、郁金芳香开窍以醒神,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化湿健脾、开窍醒神之功。

7.痰浊阻滞

临床表现:嗜睡时作,胸中痞满,口多痰涎,恶心欲呕,头晕目眩,肢重欲卧,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腻水滑,脉滑。

证候解析:脾虚不运,聚湿酿痰,痰湿壅盛,困遏心神,故嗜睡时作;痰浊壅滞,气机不畅,故胸中痞满;痰浊中阻,升降失调,故恶心欲呕,头晕目眩;痰浊困脾,四肢失主,故肢重欲卧;痰浊上壅,则口多痰涎;舌胖有齿痕、苔白腻水滑、脉滑,皆痰浊之象。

治疗原则:燥湿涤痰,开窍醒神。

选方用药:导痰汤(《妇人大全良方》)加减。

法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枳实、石菖蒲、郁金、苍术、竹茹、甘草。

方药解析:本方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二陈汤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加胆南星、枳实增强涤痰行气之力;石菖蒲、郁金以开窍化痰醒神;苍术燥湿健脾、竹茹和胃降逆。全方共奏燥湿涤痰、开窍醒神之功。

8.肝经湿热

临床表现:精神昏愦,时时嗜睡,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头晕目赤,口苦口干,大便干燥,小溲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证候解析:湿热蕴结,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清气不升,浊邪不降,营卫气涩,脏腑壅滞,故精神昏愦,时时嗜睡;肝脏郁热,疏泄失常,故胸胁胀痛,心烦易怒;湿热上扰,则头晕目赤,口苦口干;湿热内结,故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是肝经湿热蕴结所致。

治疗原则:疏肝泻热,利湿醒神。

选方用药: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加减。

龙胆草、炒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通草、当归、生地、菖蒲、郁金、茵陈、六一散。

方药解析:本方以龙胆草苦寒清热燥湿,为君药;配用炒栀子、黄芩清利肝胆湿热以助之,为臣药;泽泻、车前子、通草三味清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祛;当归、生地养阴和血,补充湿热内耗之阴血;菖蒲、郁金芳香开窍醒神,共为佐药;茵陈、六一散清热利湿,调和诸药,为佐使。全方共奏疏肝泻热、利湿醒神之效。

9.瘀血阻滞

临床表现:嗜睡时作,头部沉重刺痛,口干不欲饮,或但欲漱水不欲咽,面色晦暗,肌肤不泽,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涩。

证候解析:瘀血阻滞,经脉不畅,心神失养,昏浊不精,故嗜睡时作;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清阳不升,故头部沉重刺痛;瘀血阻滞,津液不布,故口干不欲饮,或但欲漱水;瘀血内阻,失于充养,故面色晦暗少华,肌肤不泽;舌暗、瘀点瘀斑、脉沉细涩均为瘀血所致。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通络醒神。

选方用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红花、桃仁、柴胡、枳壳、郁金、牛膝、菖蒲、甘草。

方药解析:本方以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为主;配用柴胡、枳壳、郁金行气以助活血通络,使气行则血行;加牛膝活血通络,引血归经;增菖蒲可开窍醒神;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活血化瘀、通络醒神之效。

(三)临证医案

1.脾气虚弱病案

魏某,男,18岁,1985年1月16日初诊。

患者元旦进食不节,遂致腹泻,日三行,自服盐酸小檗碱而转为溏便,日一二次,大便中有不消化食物。近十日来饭后即困,未予重视,昨日饭中即寐,今来门诊。患者嗜睡,疲乏无力,少气懒言,腹胀便溏,动则汗出,头晕,舌淡胖齿痕,脉沉弱无力。诊为嗜睡,乃脾气虚弱证,治以健脾益气、补中醒神,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党参10克,白术12克,砂仁6克,木香3克,陈皮10克,黄芪15克,山药10克,鸡内金1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菖蒲10克。5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病情见减,饭后稍有困顿,短时即过,大便成形,仍有不化之物。遂以上方加焦三仙 10克,再进7剂。

三诊:饭后困顿消失,大便正常,偶于劳作后气短,纳食减少。遂予香砂六君丸调理。10天后诸症皆愈。

2.气血两虚病案

何某,女,23岁,1980年4月10日初诊。

患者素有月经过多病史,本月初月经来潮如崩,失血较多,前日始净。近日精神疲惫,时时欲睡,昨日午饭中即寐,今由家人陪伴来诊。患者精神不振,目不欲睁,面色苍白,心悸气短,懒言声低,两目昏蒙,舌淡苔白,脉沉细弱。诊为嗜睡,气血两虚证,治以益气血、调理心神法,用人参养荣汤加减。处方:人参 另煎 5克,炒白术10克,黄芪15克,枸杞子12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茯神10克,远志10克,炒枣仁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菖蒲6克,桂心3克。5剂,水煎服。

二诊:精神充沛,双目有神,嗜睡消失,惟仍有心悸,气短,劳则头晕目花,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治以前法,上方去菖蒲,加女贞子15克,改人参为党参15克。再进5剂,诸症消失。

3.髓海空虚病案

梁某,男,72岁,1987年10月5日初诊。

患者近半月来时时欲寐,神疲健忘,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视物昏花,腰膝酸软,双足跟痛,舌淡苔白,脉细弱。诊为嗜睡,髓海空虚证,治以补肾填精、益智健脑之法,以左归丸加减。处方:熟地18克,山药15克,枸杞子12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丹皮10克,龟板 先煎 15克,怀牛膝15克,何首乌10克,砂仁3克,炙甘草6克。5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精神有增,白天睡眠减少,仍头晕耳鸣目花,腰酸减轻,膝软足跟痛消失,舌淡苔白,脉细弱。病症见减,治应守法,然患者不欲再服汤剂,故以六味地黄丸每服2丸,每日2次,连服5天。

三诊:患者精神佳,惟饭后稍困,偶有腰酸,舌淡红苔白,脉沉细。仍以六味地黄丸调理善后。

4.肾阳虚衰病案

叶某,男,56岁,1983年10月9日初诊。

患者于10天前感冒发热,服解热止痛药,欲求速效用量过大,遂致大汗不止,汗湿衣被而周身畏寒。近6天来头晕昏沉,嗜睡神疲,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冷痛,舌淡,苔薄白,脉沉弱。诊为嗜睡,肾阳虚衰证,乃大汗亡阳所致,治以温补肾阳、振奋精神,处方:附子 先煎 10克,肉桂6克,熟地10克,山萸肉10克,山药15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党参15克,麦冬10克,黄芪15克,五味子10克,炒枣仁20克。6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神疲嗜睡畏寒消失,四肢已温,仍有腰酸,心神不宁,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去附子、肉桂,加淮小麦30克,再服6剂而愈。

5.痰浊阻滞病案

谢某,女,4l岁,教师,1986年7月10日初诊。

患者时时欲睡,曾在课堂上讲课时站立入眠,西医诊为“发作性睡病”,治疗3个月余效果平平,今来我院中医治疗。患者形体丰腴,精神困顿,时时欲寐,睡时鼾声响亮,流涎,日间胸闷不舒,心悸怔忡,头晕目眩,纳谷不馨,夜间寐安,舌体胖大,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诊为嗜睡,证属痰浊阻滞,上蒙清窍,已有化热之象,治以清热涤痰、开窍醒神。处方: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黄连10克,竹茹12克,炒枳实10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川贝10克,焦三仙 10克,生姜10克。5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药后日间睡眠仍多,惟精神稍能支持,流涎减少,胸闷稍舒,舌体胖大,舌红,苔黄腻,脉滑小数。治以前方加胆南星10克,以增涤痰燥湿之力,再服5剂。

三诊:患者日间睡眠次数减少,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深度变浅,易于唤醒,仍有胸闷,偶见头晕目眩,纳谷有增,舌胖,苔黄微腻,脉滑。上方显效,治当守方,原方再进5剂。

四诊:药后睡眠已复正常,惟前一日进食肥甘过多,自觉胸闷痰壅,困顿欲睡,故又来诊,舌胖,苔白厚,脉滑。辨其热势已清,痰浊又盛,前方去黄连、川贝,加炒莱菔子15克,5剂,水煎服。嘱其忌肥甘油腻之品。

6.肝经湿热病案

曹某,男,46岁,1983年8月15日初诊。

患者于2周前因与单位意见不同发生争吵,生气后饮酒消愁,量多致醉。数日来自觉头部昏沉,精神昏愦,时时欲睡,由家属陪伴来诊。患者精神不振,自述胸中烦热,憋闷不适,两胁胀痛,善太息,口苦而黏,不欲饮水,大便干结,二日未行,小便短赤灼热,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诊为嗜睡,肝经湿热证,治以疏肝泻热、利湿醒神之法。处方:龙胆草10克,炒栀子10克,黄芩10克,车前子 包煎 10克,泽泻10克,木通10克,柴胡10克,葛花10克,砂仁6克,郁金10克,菖蒲10克,川楝子10克。5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药后精神有增,胸闷烦热减轻,胁胀消失,大便臭秽量多,小便黄,舌红,苔黄稍厚,脉弦小数。辨其湿热渐减,秽浊下行,再以前方去葛花,加六一散 10克,5剂。8月30日患者电告病已痊愈,单位赔礼,心情舒畅。 Vri0HBTkLaqnwSJvnUROJs3fkak8zHpff0KOn+K2XJVmsc2PPfJKwO4U7bAcmkh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