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另一出路

我们已经知道的可能有四种:唯物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多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多元论,而现在又有了第五种,我们可以把它称作多元论。无论认为一切都是物质的,或者认为一切都是精神的,在其他观点看来都是不正确、没有依据的,但是,如果这第五种观点确有其依据,我们就摆脱了这样的困境。

在谈及物质的本体为物质,以及存在物质本体这类问题时,虽然遇到了一些难题,但还有另一种出路。虽然这看似矛盾且荒谬,却可能更接近真实。布雷德利、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贝克莱等伟大的思想家都赞成这种观点,尽管他们的观点也不无差异,但抛开差异,他们都认为物质的本体并非如我们之前所论证的一样是物质的,这种观点涉及太多矛盾与不可能。如果说物质的本体是非物质的,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了,即心灵的、精神的或灵魂的,但无论是哪个,意思都大同小异。“心灵的”这个词也许最贴切,虽然它或许会使人联想到与我们的话题不相关的宗教,但它排除了“灵魂的”所包含的鬼魂的意思,以及“精神的”仅仅指人脑的精神和智力创造的局限性。所以,我们接下来将称这种非物质的本体为“心灵的”。

我们将“物质的”和“灵魂的”进行划分的同时,也将另外两方面进行划分。如果我们从中间画一道横线,对其进行水平方向的划分,那么,横线以上的观点则是认为物质的本体是心灵的,而横线以下则认为是物质的。同时还有一条垂直划分的界限,其左边认为物质只存在一种本体,右边则认为物质可以有多种本体。水平直线区分了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与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垂直线则区分了多元论与一元论。多元论认为存在多种本体,而一元论认为只存在一种本体,这样我们就有了四种选择:唯物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多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多元论。 唯物主义都同意存在一种或多种本体,唯物主义被认为是严谨的科学观点;唯心主义则是普通的常识性的非科学经验。同样,唯心论者也可能认为存在一种或者多种独立的精神本体。

对于唯物主义,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还是多元论,我们必须指出的是, 物质性本体的观点到最后只能是精神上的自杀。 如果构成整个宇宙的都是无意识的东西,那么我们称之为思想的东西以及思想活动,如果不能算是纯粹的物质,就只能是和热量、运动一样,作为其他物质实体的一种表现。思想与热量和运动将毫无差别,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思想比温度或速度更重要。如果说思想只是某个物质实体一系列性质的表现,那它在物质上的意义就将等同于热量,而在精神上,则没有任何意义。而其所有成果,包括唯物主义本身在内,都将毫无意义,也毫无作用可言了。如果思想只是物质状态的产物,那么也就不会有什么至高无上的真理和唯物主义理论是否正确这样的问题了。所有的东西都只是像冰、水和水蒸气一样的存在,说唯物主义比唯心主义更正确,就好比说冰比水蒸气更真实一样没有意义,因为连真理这个词都是没有意义的。怀疑论者陷入了这么一个困境:如果他要否认所有观点和我们寻求真理的可能性,那他就必须同时否认支撑他去怀疑的观点,以及他意识到自己观点正确性的可能。而唯物主义者面临的困境也同样严峻。

我们接下来要谈的是唯心主义理论,我们将以斯宾诺莎的一元论和莱布尼茨的多元论为例。

作为犹太裔荷兰人,我们不难看出犹太神学和哲学对斯宾诺莎思想的影响。同时,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不仅难以理解,也很难被大众接受,这一点我们从其后许多著名哲学家对他的称呼就能看出。他既被称为“这个著名的无神论者”,同时又被称为“神中毒者”。在他看来,只有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独立于外界因素,其本身就包含了自身存在因素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这样一来,就没有什么可以说是不存在的了,因为所有东西都不依赖于外界因素而存在;它必然存在,并且是以其必然的形式存在。这就是斯宾诺莎所说的实体,自因 的、独立的实体。斯宾诺莎认为,只存在也只能存在一种本体,因为如果存在多种实体,那它们之间必然会相互制约、相互干涉,那么谁都将不能被称为是自因的,或是显然独立于其他实体的了。 他所指的这个唯一的实体就是上帝,而他认为上帝和宇宙其实是同一的,因为斯宾诺莎相信上帝并没有从外部创造了宇宙,但它却是整个宇宙产生的内在因素,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作“泛神论”。 斯宾诺莎说上帝是天地万物的集合,但这与普通泛神论者所说的“每棵树、每朵花、每条河流都是上帝”是不一样的。斯宾诺莎认为只有一个上帝,而泛神论者则认为有无数个上帝。

这个真正的实体,或者说上帝就是唯一真实的东西,而它所具有的属性是数不尽的。一切有限之物,无论是人类的身体还是思想,都是精神和广延这两种属性的有限变体。这绝不是说上帝只具有这两种属性,相反,无限的本体具有无限的属性,但我们能够理解的只有这两种属性,并且只有通过其有限的变体、特定的有限精神和物质才能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每个有限的头脑和身体,都只是上帝这个唯一的真实本体的一种表现或变体。如果可以用基督教神学的语言来诠释,它的意思就是,上帝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存在于每个人类个体和事物个体的内在,而不是超验,即不超出特定表现形式的数量和种类。而基督教所共同信仰的一神论则相信,上帝既是内在的,也是超验的;上帝即事情的外因,在特定的事物或事件中,人类本身就是上帝。斯宾诺莎认同上句话的后半部分,上帝或本体出现在所有事物中,但是他不认同前半部分,他不认同上帝超越了其属性的特定表现形式的总和。

这种观点十分晦涩难懂。其基本观点为上帝、本体或自然(这三者其实是等同的)是唯一真实的事物,它具有无限数量的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上帝自身的体现;而我们能够感知到这些特定表象仅有的两个办法,就是通过精神和广延这两个属性,也就是通过身体和思想。但这绝不是说上帝的本质只有这两种形式,上帝是无限的,它有着无限数量的属性。

这是一种建立在唯心主义一元论基础上的学说。虽然它依然是唯心主义,但不再是一元论,而是多元论,这就是莱布尼茨的理论。他反对斯宾诺莎“上帝是唯一的绝对存在”的说法,因为这样就把人类的思想降级到了低于纯粹的存在的等级。莱布尼茨要求人们承认人类灵魂的独立,并且为了维护这一立场,莱布尼茨形成并发展了他的单子论,他用“单子”一词来指构成整个存在的单个独立的精神单位;他没有用“原子”,是因为原子在空间上是可延伸的,并且是由部分组成的(这是很矛盾的一点),而单子不具备这些特点。然而,唯物主义者的原子,其实就等同于唯心主义多元论者的单子。整个宇宙由单子这种简单的精神实体构成,在其发展过程中,这些个体都遵循一种内在的发展原则。莱布尼茨拒绝承认任何一个单子与其他单子有任何相互联系或因果关系,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很快就会知道。虽然这一点或许难以领会,但他认为每个单子都是绝对独立的,与其他单子完全隔绝地存在,并且都是自我包含、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尽管莱布尼茨的学说有许多晦涩难懂之处,但既然这个基本原则已经提出来了,我们就无法再绕开它。我们见到或经历的每一件事(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影响到其他东西,或许应该说,看起来像是我们看到或经历的每件事),都是一个单子或者单子的集合。草地下面的蠕虫,之前提到的苹果,石头、树、动物、人类、天使、上帝,都是单子或大量单子的聚居地,它们的活动范围各不相同,但本质都相同,都是一样真实的精神实体。它们的质是相同的,差别只是在量上。它们相互独立,彼此完全隔离——莱布尼茨说,它们没有可供出入的窗口,因此,每个单子的活动不会影响其他单子,任何单子也不会受到其他单子活动的影响。

莱布尼茨为什么要如此强调这种独立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又要回到笛卡儿的观点。然而,等我们找到完整的答案后,就会发现,我们面对的是哲学中最基本的二元论,我们在笛卡儿的思想中发现了巨大的鸿沟——思维和物质之间彻底独立。这种独立并不是笛卡儿最早提出的,然而,它却反映了笛卡儿的思想和古代传统思想之间的联系,笛卡儿保留了这种传统的思想。一想到笛卡儿革命性的怀疑方法和这种怀疑,给他和教会之间造成了如此多的麻烦,他却依然无畏思考,我们便很自然地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反抗者,一位勇于反抗的自由思考者。然而,关于他这方面的天才或许也有夸张的成分,他所有的作品都明确地表达了与教会保持一致的愿望,他谦逊恭敬地对待所有有关神学和信仰的问题,除了莫名其妙的观点外,他不排斥任何观点。证明这一点的最好证据,就是他对传统哲学和他所处时代的大量完整的哲学学说的吸收。从大体上说,当时的天主教,甚至如今的官方哲学思想就是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保守发展。阿奎纳的观点可以说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创新,但也只是对将特殊的基督教教义归入进来的观点做出了肯定,而这一点,事实上是所有宗教哲学家都不会忽略的。然而,当笛卡儿在自己的哲学中体现这些教义,并将它们传递给后人时,他所做的比任何人都要多,他传递给现代欧洲思想的是正统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因此,我们在赞美笛卡儿是伟大先驱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他作为连接思想的桥梁所做的贡献。

或许笛卡儿从亚里士多德那里继承的最珍贵的宝藏就是对心灵与物质的区分,而这一点,亚里士多德又是从最早期的希腊哲学家那里继承而来的。柏拉图认为,物质是指不易控制、没有知觉、无法理解的东西,它们总是横亘在人类思想寻求知识的道路上。人类的身体也是物质的,也是人类寻求真知的障碍,因此,哲学家的目标就是使自己尽可能摆脱这种阻碍,让灵魂在精神领域自由自在地遨游;在那里,灵魂的忧虑都将成为形式或表面,它得以摆脱那些使其本质退化、阻碍其实现本质的东西。 这就是笛卡儿灵魂与物质二元论的原型,灵魂与物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类型。 这种二元论毫无争议地被常识所接受,在实际用途中被认可,甚至那些选择逃避的人也认可了它在哲学上的正确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清楚物质和非物质的意义。物质指那些没有思想的东西,如椅子、桌子、高山、石头、铁路引擎,这些事物不具备自发活动的力量,没有自我意识,没有目的性。相反,非物质的概念则没有如此清晰,但事实上也是很明显的,人类的思想和其他东西的思想都被认为是同一类型,不管是低等生物,或者是高等的上帝。然而,这样的区分还是模糊不清,实际上这听起来似乎是在说灵魂与物质,或者说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区别仅仅是物质占空间而非物质不占空间。这一点为另一种形式的二元论提供了线索,即斯宾诺莎的二元论,虽然他并不是用它来描述本体,而是仅仅用来诠释本体如何在我们的经验中揭示自己。或许物质就等同于广延,非物质等同于精神。 斯宾诺莎认为,精神和广延都是上帝无穷无尽的属性之一,并且我们只能通过精神和广延这两种属性才能获取经验,因为我们所知的所有东西都属于这两个类别,我们获取经验的事物要么属于精神,要么属于物质。 如果这种区分在哲学上是成立的,如果对于这两种本体形式的常识性划分是成立的,并且二者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和实体性,那我们之前关于本体的最终本质的四种观点,便又有了新的补充。我们已经知道的可能有四种:唯物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多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多元论,而现在又有了第五种,我们可以把它称作多元论。无论认为一切都是物质的,或者认为一切都是精神的,在其他观点看来都是不正确、没有依据的,但是,如果第五种观点确有其依据,我们就摆脱了这样的困境。如果这种多元论真实可靠,那无论是对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来说,我们都做出了最好的解释,不用否认任何东西,同时符合常识,这一切听起来是多么有吸引力啊。

但是,我们必须看清楚自己的主张。两种不同种类的真实事物,它们具有同等的真实性:它们的区别和真实性一样重要,它们彼此完全不一样,却又都一样真实。如若不然,我们就不得不认为物质或精神中的某一个优于另一个,而这又将迫使我们回到前面的四种观点。例如,我是真实的,这就意味着我的身体是真实的,或者我的思想是真实的,又或者我的身体和思想都是真实的。由于身体与灵魂的关系比其中任何一个与任何其他东西的关系都要复杂,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将把这种说法限制在第二种可能的意思上,即灵魂和身体同时存在,平等且不受限制。这看起来似乎很合理,但仔细想想的话,就不会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合理了。这两种真实的东西同时存在,并且相互独立。假如它们并非独立的,那就意味着它们并不真实,因为其中某一个必然能够影响另一个。那如果它们是相互独立的,又会是怎样呢?

我们已经看到,这个问题也困扰着莱布尼茨,因此,他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引入了单子的概念。单子相互独立,彼此之间既不会有主动关系,也不会有被动的关系。由于继承了我们正在讨论的这种笛卡儿的二元论,他不得不选择这种观点。独立就意味着与任何其他东西完全没有关系,不去施加影响,也不会受到影响;不会引发任何后果,也不会遭受什么后果;对其他任何事物的行为、存在和目的,保持一种完完全全的冷漠状态。但我们还是要问,这种独立在灵魂和物质世界的二元论中可能吗?我看着苹果:会发生什么呢?常识告诉我,苹果让我产生了一些感觉,我可以用某种方式表达这些感觉,然后总结出这个外在的物体是个苹果。但这样的话,是否从一开始,常识就否认了我们所说的常识二元论的部分立场?因为如果说苹果使我产生了某些感觉,那么我就不是独立的,我和苹果就有了因果联系,由于苹果本身的一系列原因,从而对我产生了某种效果。如果苹果这种主动行为和我作为观察者的被动行为都是真实的,那么我和苹果都将失去独立性。我们不再独立,物质的苹果对非物质的我的灵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无论被动者和主动者的位置如何改变,它们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实体,一个精神,一个物质,同时出现在一种经验中,不再是全然不同、毫无关系的,这一点依然完全符合常识。

“你很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有人会说,“我确实看过苹果、高山和铁路引擎等物质的东西对精神产生了一些影响,为什么要质疑甚至挑战这种影响呢?”现在否认这种假设的唯一原因,就是它与跟常识一致的二元论相互矛盾。也许这种观点确实正确,精神会被物质影响,例如我看苹果时的状况;物质也会被精神影响,比如我想举起手臂并举起它来。但如果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精神和物质都不能说是完全不同且相互独立的了。

这里还是会有许多令人尴尬的问题:就算我们承认这种联系,它又是怎么发生的呢?物质上的原因又是如何造成精神上的结果的呢?如果精神被定义为非物质,物质被定义为非精神,这样的答案看起来似乎相当清楚明了,然而并非如此。如果实体的一半属于一边,而另一半属于另一边,一个叫作精神,另一个叫作物质,互为对立面,中间是一道鸿沟,那么它们之间也不可能有任何相互作用。灵魂就是灵魂,物质就是物质,两者互不相干。关于这种常识二元论的问题,我们的解决办法绝不会是听从常识的建议。 3XfTYuWxsDD3zUHHPGkwr2nVAogEXDMlm27Aoa6NjzUOjq5s7tF+3vUnuF5KLE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