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悲剧还是喜剧?一场无法避免的辩论

《安娜·克里斯蒂》这部戏剧的首演引来很多人的议论。有些人说,我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改变了自己的创造风格,给了安娜·克里斯蒂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尾,他们甚至说我已经失去了一个戏剧作家的创作初心,变成了一个为了获得名利不择手段的人。这个说法简直令我哭笑不得,为了不再听到这种可笑的言论,我不得不对这部戏剧进行解读。

首先《安娜·克里斯蒂》这部戏剧的结局既不是人们认为的喜剧式结局,也不是所谓的悲剧式结局。因为这部戏剧实际上是没有结局的,在戏剧的最后一幕,我已经用老父亲的话向观众暗示:你们看到的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回想一下,在戏剧的最后一幕中,是不是也有一些不可调和却没有被说明的冲突呢?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安娜·克里蒂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戏剧。这种戏剧的突出特点就是剧作者要用生活本身而不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我们的生活。换句话说,这种戏剧揭示的不是具体的生活现状,而是生活的普遍特征。我认为生活最大的特征就是它充满了不确定性。在生活中,你永远无法预测下一秒要面对的是什么,有的时候仅仅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能让你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安娜·克里蒂斯》这部戏剧的最后,我没有安排结尾,我希望这样的安排能让观众意识到生活并不是静态的,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连续不断的运动和变化,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为下一件事情的发生提供契机。不仅如此,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你认为有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不会再对你造成困扰,但从本质上来说,它只是换了一种新的形式继续干扰你的生活。为了保证观众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不仅没有设置结局,还在戏剧的最后一幕安排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台词,女儿忐忑不安,自己的情人是否会赞同自己的父亲对婚姻的看法。父亲明明察觉到了女儿的动摇,却没有试图进一步说服她,只是怅然若失地看着窗外感慨,只有命运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这段台词向人们暗示,尽管戏剧在三位主角齐心协力排除了眼下的困难后就结束了,但是真实的生活中,安娜与她的爱人和父亲还要经受许多考验。

我满怀信心地认为,不存在的结尾和这段有着极强暗示性的台词足以让观众意识到生活的本意。也就是说,他们可以通过观赏《安娜·克里斯蒂》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度过的。然而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戏剧最后的那段吻戏吸引了人们(不论是评论家还是观众)全部的注意力,他们对这个吻后面的台词听而不闻。理所当然,他们对这部戏剧中蕴含的生命的本意毫无所觉,仅仅凭借着这个吻对这个故事下了一个错误且简单的定义:这部戏剧是喜剧。

我们知道,比起那些暗示意味十足的,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台词,人们更愿意将自己的视线集中在那些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强大冲击力的台词和情节上,而通常情况下它们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戏剧的核心精神。这就导致了一个后果,人们对戏剧本身具有的精神内涵一无所觉,反而解读出了一些戏剧中并不存在的精神内涵。人们在观赏《安娜·克里斯蒂》这部戏剧的时候就是如此,他们对老克里斯的话充耳不闻,完全没有意识到隐藏在这段话中的戏剧的主题,反而将视线都集中在甲板男孩没有特殊含义的台词上,并且通过解读这些台词将男孩视为一个英雄主义者,认为不畏艰险地追逐梦想就是这部戏剧想要表达的主题。他们甚至提出要求,希望我用更多的台词和情节来突出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这种在观赏戏剧的过程中将并不存在的精神内涵强加到戏剧中的行为,就像人们完全无法察觉到戏剧本身所具有的内涵一样,令人觉得万分沮丧。现在,我正想尽办法让那些充满了暗示意味的台词引起人们的注意,淡化那些没有特殊含义的戏剧台词,保证人们不再从戏剧中解读出并不存在的精神内涵。

如果说观众完全无法领会我的戏剧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涵,还将不存在的含义强加到戏剧上这件事情让我觉得沮丧的话,那么评论家随心所欲地对我的故事结局指手画脚,就让我变得火冒三丈了。在《安娜·克里蒂斯》这部戏剧问世之前,他们口口声声说我的剧本最令人无法接受的地方就是永恒不变的悲剧式结尾。现在,他们误以为《安娜·克里蒂斯》这部戏剧的结局是喜剧式的,却还是不肯罢休,说这个结局不符合情理。不过,他们的这种反应也不难理解,毕竟他们总是习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评价人物的行为,在他们看来,两个声名狼藉的人是不配拥有幸福的,他们应当永远承受着他人的非难和生离死别的痛苦。更何况,这部剧从第一幕开始就不遗余力地渲染一种悲伤的气氛,这就难免让他们坚定地认为《安娜·克里蒂斯》这部戏剧应该是悲剧式的结局。但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诚然,如果单从戏剧情节入手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我们会认为这部戏有一个悲剧式的结尾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塑造出一个与戏剧情节配合的天衣无缝的悲剧式结局。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部戏剧的内涵,你就会发现,强行给这部戏剧配一个悲剧式的结尾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事情。这是因为,我们只有通过留白式的结尾,才能保证将这部戏剧的主旨——对人生的思考,完美揭示出来。而一个悲剧式的结局,不仅不暗示人们戏剧的主题,还有可能让人们对这部戏剧和戏剧中的人物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

有些人并不同意我的看法,他们认为这部戏的情节都是悲剧式的,却在最后的时候选择了大团圆式结尾,这容易让人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无法将注意力都集中在戏剧表演上。换句话说,在这样的安排下,观众无法察觉到戏剧的核心内涵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表面上看,这个结论似乎有几分道理,但是如果从戏剧的内容入手对这个观点进行验证,你会发现这个观点其实根本站不住脚,因为最后一幕的内容与其他的戏剧内容之间是有联系的,它的出现并不突兀。而所谓巨大的心理落差之所以会产生,不过是因为人们习惯了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三见定终身这样的固定戏剧模式,对我的改变固定模式的戏剧不太适应而已。这的确容易让观众忽视戏剧的关键内容,但是我不能因此改变结局的设定。因为传统的戏剧表演形式已经日益僵化,无法跟上时代变迁的脚步,而每个戏剧作家的身上都肩负着戏剧革新的历史使命。此外,人们的适应能力是极强的。我相信,只要这种留白式的戏剧结局多出现几次,人们自然而然就能聚精会神地观看戏剧表演了。

我已经对《安娜·克里斯蒂》这部戏剧进行了解读,详细地分析了人们对《安娜·克里斯蒂》这部戏剧的错误认识以及这些错误认识产生的成因。我希望这样能够让那些所谓的资深评论家认识到他们究竟犯了多么可笑的错误,并且停止这种不懂装懂、肆无忌惮地评论诋毁别人作品的行为。 /2YXz4wBZaBM9FZodpXCkffEMFXXD7BeLogdTtaByk7lP/4P40NZKXZTHnWVABq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