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等差数列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作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 d 表示.用递推公式表示为 . 通项公式为 a n = a 1 +( n -1) d.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求和公式为 S n = .

如果 a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 A 叫作 a b 的等差中项,即 a A b 成等差数列⇔ A = .

设数列{ a n }是等差数列,且公差为 d m n p q N *,若 m + n= p +q ,则 a m + a n =a p + a q .

方法简述

1. 基本量法

在量制中,约定地被认为是相互独立的量称为基本量.在等差数列中,第一项 a 1 和公差 d 是两个基本量.在解题过程中,利用 a 1 d 表示已知条件,并利用方程思想进行求解,获得基本量 a 1 d ,进而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基本量法.

例1 已知等差数列{ a n }满足 a 2 =0, a 6 + a 8 =-10,求 a 2 014 .

点拨 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概念,将已知条件中的两个等式表示为 a 1 d 这两个基本量的方程,并求解方程.

解答 解法一:设等差数列{ a n }的公差为 d.

由已知条件,得 .解得 .

a n =- n +2.∴ a 2 014 =-2 012.

解法二:设等差数列{ a n }的公差为 d.

a 6 + a 8 =-10,可得2 a 7 =-10,∴ a 7 =-5.

d = =-1.∴ a n =- a 2 +( n 2) d =- n +2.

a 2 014 =-2 012.

反思 等差数列的两个基本量为 a 1 d ,一旦基本量确定,在已知项数的情况下,整个数列中的每一项都可以相应确定.

例2 S 2 为等差数列{ a n }的前 n 项和,若 S 3 =3, S 6 =24,求 a 9 .

点拨 根据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的概念和公式,将已知条件中的两个等式表示为 a 1 d 这两个基本量的方程,并求解方程.

解答 由题意,得

a 9 = a 1 +8 d =15.

反思 等差数列的两个基本量为 a 1 d ,一旦基本量确定,在已知项数的情况下,整个数列中的每一项都可以相应确定.

2. 定义法

所谓定义法,就是直接用数学定义解题.数学中的定理、公式、性质和法则等,都是由定义和公理推演出来的.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它通过指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来明确概念.

定义是千百次实践后的必然结果,它科学地反映和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事物的本质特点.简单地说,定义是基本概念对数学实体的高度抽象.用定义法解题,是最直接的方法.

例3 已知数列满足{ a n } a 1 = ,且对任意 n N *,都有 .

(1)求证数列: 为等差数列;

(2)试问:数列中 a k a n +1 k N *)是否仍是数列{ a n }中的项?如果是,请指出是数列的第几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点拨 第(1)题中证明数列 为等差数列,只需根据定义,证明 - 为定值,所以要对已知的等式进行变形,构造出 .

第(2)题则可以利用数列{ a n }的通项公式的定义,来进行验证.

解答 (1)证明:由已知,得 a n a n +1 +2 a n =4 a n a n +1 +2 a n +1 .

则2 a n -2 a n +1 =3 a n a n +1 ,所以 - = .

所以数列 是以 为首项,公差为 的等差数列.

(2)由(1)可得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 ,所以 a n = .

因为 = k 2 +3 k +1+

k N *时, 一定是正整数,所以 是正整数.

所以 a n a n +1 是数列{ a n }中的项,是第 项.

反思 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以及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并且进行合理运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此类问题.

4等差数列{}{ a n b n }的前项和分别为 S n a n ,且 = ,求使得 为整数的正整数 n 的值.

点拨 根据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定义得到 n ,可以 S 2 n -1 = =(2 n -1)· a n .

解答 = ,∴ = .

= = = ,∴ =7+ .∴-= n 21,3,11,33.∴ n =3,5,13,35.

反思 等差数列中,若 m n p q N *,则 m + n = p + q a m + a n = a p + a q ,可以得到 a n S 2 n -1 的关系.

3. 方程思想

方程的思想,是对于一个问题用方程解决的应用,也是对方程概念本质的认识,是分析数学问题中变量间的等量关系,构建方程或方程组,或利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转换、解决问题.

要善用方程和方程组观点来观察处理问题.方程思想是动中求静,研究运动中的等量关系.当一个问题可能与某个方程建立关联时,可以构造方程并对方程的性质进行研究以解决这个问题.

例5 在等差数列{ a n }中, a 2 + a 3 + a 4 =-12, a 1 a 3 a 5 =80,求通项 a n .

点拨 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将两个等式转化为关于 a 1 a 5 的方程,并利用方程求解来解决问题.

解答 a 2 + a 3 + a 4 =3 a 3 =-12,∴ a 3 =-4.

a 1 a 3 a 5 =80,∴

a 1 a 5 是方程 x 2 +8 x -20=0的两根.

解得 .

a n =3 n -13或 a n =-3 n +5.

反思 等差数列的基本量始终是 a 1 d ,将这两个基本量作为未知数,构建方程进行求解是数列问题中经常使用的技巧.

4. 利用已知结论法

在求解过程中,合理运用已知的条件和求解过程中产生的结论,分析所求的内容与已知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得求解的过程得到简化.

例6 已知数列{ a n }的前 n 项和为 S n = n 2 -12 n ,若 T n =| a 1 |+| a 2 |+| a 3 |+…+| a n |,求 T n .

点拨 T n 是{| a n |}的前 n 项和,而 S n 是{ a n }前 n 项和, a n 的正负影响到了 T n S n 的关系,所以必须先对 a n 进行讨论.

解答 n =1时, a 1 = S 1 =-11.

n ≥2时,

a n = S n - S n -1 = n 2 -12 n -( n -1) 2 +12( n -1)=-12 n +2 n -1+12 n -12=2 n -13.

检验 n =1时, a 1 =-11.∴ a n =2 n -13.

n ≤6, n N *时, a n <0; n ≥7, n N *时, a n >0.

∴当 n ≤6∈, n N *时, T n =-( a 1 + a 2 +…+ a n )-= =- n 2 +12 n.

n ≥7, n N *时,

T n =-( a 1 + a 2 +…+ a 6 )+( a 7 + a 8 +…+ a n )=36+ = n 2 -12 n +72.

T n = .

反思 研究 a n 的正负,并尝试用已知条件 S n 来表示 T n 是此类问题比较理想的求解方式.

5. 知识迁移法

所谓知识迁移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数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是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任何自主探索都必须有起点,有依托,不能切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思、回顾、概括、归纳旧知,形成程序性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结构,从而使自主探索成为可能.

例7 设数列{ a n }为等差数列,其前 n 项和为 S n a 1 + a 4 + a 7 =99, a 2 + a 5 + a 8 =93,若对任意 n N *,都有 S n S k 成立,求 k 的值.

点拨 由于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S n 可以看成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1,2,…, n }的二次函数,所以只需求出 S n 的表达式,再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进行研究即可.

解答 对任意 n N *,都有 S n S k 成立,则 S k S n 的最大值.

由等差数列的性质,有 a 1 + a 7 =2 a 4 a 2 + a 8 =2 a 5

代入已知条件,得 a 4 =33, a 5 =31.

所以 d = a 5 - a 4 =-2, a 1 =33-3 d =39.

解法一: S n =39 n + ×(-2)=- n 2 +40= n -( n -20) 2 +400.

n =20时, S n 有最大值,故 k 的值为20.

解法二: a n =39-2( n -1)=41-2 n.

解得

∴当 n =20时, S n 取得最大值,故 k = n =20.

反思 本题除了从 S n 出发研究问题,也可以利用 S n a n 的关系来研究问题.

易错点1 忽视常数列也是等差数列的事实.

判断必要性时要注意其中的特例.

8设{ a n }是等差数列, m n p q N *,则 m + n = p + q a m + a n = a p + a q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答 充分性成立:

m + n = p + q 时, a m + a n =2 a 1 +( m + n -2) d =2 a 1 +( p + q -2) d = a p + a q 成立.

必要性不成立:

反例:当{ a n }为常数列时,例如 a n =1,则任取 m n p q N *,都有 a m + a n = a p + a q .

综上所述,故选A.

反思 解题中需注意特殊情况,比如本题中常数列也是等差数列,同时非零的常数列也是等比数列.

易错点2 漏解.

分类讨论时要明确分类对象和分类标准.

例9 已知等差数列{ a n }的通项公式为 a n =2 n -14( n N *), S n 是数列{ a n }的前 n 项和,则当 n =_____时, S n 取最小值.

解答 a n ≤0,即2 n -14≤0,解得 n ≤7.

则当1≤ n ≤6时, a n <0;当 n =7时, a n =0;当 n ≥8时, a n >0.

所以 n =6或7.

反思 解题时需注意考虑完整,讨论不重复不遗漏,才能确保求出所有的结果.

经典训练

1.在等差数列{ a n }中, a 2 =2, a 3 =4,则 a 10 =_____.

2.等差数列{ a n }的前 n 项和为 S n ,若 a 2 + a 6 + a 7 =18,则 S 9 的值是_____.

3.设等差数列{ a n }的前 n 项和为 S n ,若1≤ a 5 ≤4,2≤ a 6 ≤3,则 S 6 的取值范围是_____.

4.已知等差数列{ a n }的公差为 d d ≠0),且 a 3 + a 6 + a 10 + a 13 =32,若 a m =8,则 m 为(  ).

A.12

B.8

C.6

D.4

5.已知方程( x 2 -2 x + m )( x 2 -2 x + n )=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 的等差数列,则| m - n |=(  ).

A.1

B .

C.

D .

6.设数列{ a n }的前 n 项和为 S n ,若 a 1 =1, S n = · a n ,求证:数列{ a n }为等差数列.

7.已知在等差数列{ a n }中, a 1 =31, S n 是它的前 n 项和, S 10 = S 22 .

(1)求 S n

(2)这个数列的前多少项的和最大?求出这个最大值.

8.已知等差数列{ a n }单调递减且满足: a 2 a 10 =-48, a 5 + a 7 =-8,{ a n }的前 n 项和为 S n .

(1)求| a n |的表达式;

(2)求数列{| a n |}的前 n 项和 T n . d/tlOT61fb6UCsPj9qy4RfapQ/IpcCZfhbk8LMOJVybc/bYfGYL5d4lln5MHHGl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