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永远主观的观察者

人们常说,一个人所看见的、听见的、观察到的,只是主观臆测的结果,永远都不可能是事实的本来面目。最直白的原因是,人不可能100%不用大脑进行观察和分析,而来自大脑的信号往往都是主观的。

在心理学实验中,经常有研究者因为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实验结果错误,这一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观察者偏见”。心理学家在研究某一课题时,都会尽量要求实验条件和实验设计的标准化,并且对研究的目标进行标准化定义,但是如果心理学家忽视了主观态度、观察角度对实验的影响,依旧无法保证研究的公正,令人信服。

观察者偏见中最经典的一个案例就是“螳螂吃夫”的故事。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常识”,认为雌雄螳螂交配成功后,雌性螳螂会吃掉自己的配偶,并且解释说,它们这样做的目的是给自己补充营养,以保证后代的健康出生。对于这样流传许久的事情,你是抱着诧异的态度,惊叹世间竟然还有这样的事,还是心中怀着疑问,事实真的如此吗?有什么证据证明呢?其实,这一讹传来自20世纪的一项实验研究。

1886年,美国昆虫学家哈沃德在《科学》发表了一篇文章,主要描述他对“螳螂吃夫”的观察。文章中记录道:“把它们放在罐子里的时候,交配后的雄螳螂会尝试着逃跑。可是几分钟之内,它就会被雌螳螂捉住。雌螳螂会先扯下雄螳螂的头吃掉,然后是胫节、大腿,最后只剩下两只薄薄的翅膀……看起来,如果一个雄螳螂最终竟然能从雌螳螂那里逃脱的话,几乎是天赐的好运。”

后来,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昆虫记》中也对“螳螂吃夫”进行了描述:“事实上,螳螂甚至还具有食用它丈夫的习性。这可真让人吃惊!在吃它的丈夫的时候,雌性的螳螂会咬住它丈夫的头颈,然后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剩余下来的只是它丈夫的两片薄薄的翅膀而已。这真令人难以置信。”

从此之后,这个来自实验观察且被专业人士引用的说法流传了近百年,所有人都未曾质疑,这一结论可能完全来自观察者的主观偏见。后来的研究者们发现,在自然界中,“螳螂吃夫”的现象并不绝对。当时哈沃德观察到的现象很可能是由于观察者在场,引起了雌性螳螂的紧张,误将雄螳螂当成敌人。更可信的原因是,雌性螳螂当时正处于严重的饥饿状态,雄螳螂不过是它充饥的食物。这一结论在后来的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1988年,科学家里斯克和戴维斯在实验室里重新观察了螳螂交配的过程。为了避免雌雄螳螂因为紧张或者因为饥饿吃掉配偶,他们在实验之前喂饱了那些挥着大刀的伙计,随后他们将灯光调暗,离开实验室,走到摄影机后面观察。

结果非常令人意外,在30多次交配过程中,没有一只雌性螳螂吃掉自己的配偶。在观察期间,他们还奇迹般地记录了专属螳螂的求偶仪式。在交配之前,雄性螳螂会翩翩起舞,在长达10分钟甚至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雌性螳螂慢慢放下戒心,开始坦诚地接纳雄性螳螂。

里斯克和戴维斯分析,在以往的实验中,研究者之所以会看到“螳螂吃夫”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观察者的在场让螳螂的求偶仪式无法进行,从而引发雌性螳螂的攻击行为。此外,为了证明雌性螳螂吃掉配偶是由于饥饿,里斯克和戴维斯安排了处于3种状态的螳螂——严重饥饿、中度饥饿和零饥饿。

观察发现,处于严重饥饿状态的雌性螳螂在见到雄性螳螂之后,根本无心交配,抓过来直接吃掉。处于中度饥饿状态的雌性螳螂尚且能完成交配,但是在交配结束后,还是会吃掉配偶。而那些刚刚吃饱、毫无饥饿感的雌性螳螂则并不想吃掉配偶。由此可见,“螳螂吃夫”的其中一个动机是饥饿。

1992年,劳伦斯在野外观察了欧洲螳螂的交配过程。在他观察的成对雌雄螳螂中,有1/3的雌性螳螂出现了“吃夫”的行为。在野外,螳螂经常处于饥饿的状态,雌性螳螂吃掉雄性螳螂的确对它们的后代存活有好处。

一个“螳螂吃夫”的现象就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寻得真相。真相的到来也再次证明,当年的研究者并未创造标准的实验条件,从而导致主观因素影响了实验的结论。

实际上,观察者偏见是心理学实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实验研究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观察法,但是一旦需要人来观察,需要人来做出评价时,难免就会涉及实验者的主观因素。

为此,在心理实验中一般都要严格设计实验流程,尽量避免研究人员对实验结果的主观影响。同时,在分析结果时,每一个论点都应该提供翔实的数据,因为数据永远比论点可信。 MzUGn41Ag8y5Iouq8lAoWN6cISi19GD4jDR2+z3oDRpM/JpC1FbGs3uPEgMayBw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