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理学专家并不是精神科医生

初次接触心理学的人,尤其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专业老师“盯上”,把你作为某一行为的典型,甚至分析出言语和行为中的心理疾病信号。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或者对心理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提心吊胆的日子才终于结束。原因之一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大家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不同有了清楚的认识。

人们之所以会害怕心理学教授或者心理学专家,一个被默认的前提就是心理学专家就是精神科医生,可以诊断出一个人的心理障碍。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从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心理学专家属于心理学的领域,精神科医生属于医学的领域。心理学专家拥有哲学、教育学或者心理学博士学位,精神科医生拥有的则是医学博士学位。

从所接受的专业训练来看,精神科医生必须完成普通内科知识的学习,并且接受治疗精神病的专业训练。心理学专家则更重视心理学方面的基本内容,如心理过程、个人发展、心理测试等。更重要的一点是,精神科医生拥有行医执照和处方权,可以运用医疗设施治疗病人,心理学家则没有这些权力。

在心理学领域,拥有心理疾病处方权的心理学家只有寥寥几人。即使拥有行医的资格,心理学家也偏爱集中精力来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更高级的专业知识。不过,有些心理学家对精神病领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他们的本意并非要夺走精神科医生的“饭碗”,但是他们的研究却重创了那些自鸣得意的精神科医生,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罗森汉。

1972年,罗森汉为了检测精神科医生的权力和能力是否相称,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他找来身边的八个朋友,分别是三个男人、五个女人。在罗森汉的带领下,他们一行九个人假扮成精神病人,分别到美国各个州的精神病院就诊。

为了让朋友们在精神科医生面前顺利过关,罗森汉提前训练了他们。在五天的时间里,罗森汉和他的朋友都不刷牙、不洗澡,为了显得更邋遢,每个人都穿着肮脏、破烂的衣服。除此之外,罗森汉还训练他们如何应对精神病院的强制服药等。

罗森汉等人前去就诊时,分别使用编造的名字和职业,并且对医生说自己出现了幻听的症状。顺利住院后,他们的所有症状马上消失,并且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令人诧异的结果发生了,入院的九个人中,有八个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一个人被诊断为躁狂抑郁症。更令人诧异的是,住在精神病院里的病人都知道他们神智正常,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和护士却没有发现他们是正常人。

当所有人都顺利出院之后,罗森汉将研究报告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罗森汉的研究证明,精神科医生并没有能力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区分开,在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负责为前来就诊的“患者”下一个论断,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郁症等。精神病院的治疗主要针对的是这些诊断,而不是病人本身。

罗森汉的实验结论震撼了精神病学界,一些权威的精神病院也受到了挑战。在整个精神病学界哗然之际,一家专业的医院向罗森汉发出了挑战,他们声称在未来的三个月里,罗森汉可以继续派假病人前去就诊,他们完全可以一一分辨出来。三个月过去后,这家医院的精神科医生从所有就诊的患者中诊断出41名假病人。有趣的是,罗森汉却说自己并没有派过假病人。

在罗森汉的研究之后,美国逐渐改变了精神病院的制度。实际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就兴起一波社会运动,目的就是“反精神病学”。参与者们主张,精神病并不是一种器质上的病变,而是社会环境造成的主观体验,其在本质上不属于医学范畴。

精神科医生试图通过核磁共振、CT扫描等现代技术找到患者头脑中的病变;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则更强调社会交往、人际冲突、生活方式等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甚至有人强调,精神障碍应该由心理学家负责,而不是精神科医生。

不过,在这个心理学大师纷纷沉默,山寨版大师遍布荧屏、冲击眼球的时代,让人们分清楚心理学家与精神科医生都非常困难,更何况彻底改变社会对待精神病人的模式!

心灵视窗

心理实验中的道德伦理

在心理学的各种实验中 如果一项实验的设计不够完善 或者说实验本身就在挑战被试的承受极限 实验继续进行下去 必然会对被试造成相应的伤害 对动物来说 在实验中所受的伤害甚至死亡都是不人道的 对人来说 心理上的伤害则更加持久 并且不可预测

参与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被试 有一部分人出现了绝望 消极 甚至轻度抑郁的反应 最后津巴多不得不放弃实验 从整个实验过程来看 导致实验中止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实验中涉及的伦理问题

在心理学的其他实验中 也会涉及类似的情况 有时候 为了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 需要欺骗被试 将实验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 于是 被试就会处于全然不知或者一知半解的状态 在某种程度上 这些欺骗都会对被试的心理造成影响 即使实验取得的成功超过这种伤害 被试的心理变化也是真实存在的

和斯坦福监狱实验类似 以研究权力服从为目的的实验 —— 米尔格拉姆实验也出现了伦理问题 当实验设计者精心准备 力图引导被试进入一个完美的实验场景时 他们往往会因为过于关注实验目的而忽略实验中被试的内心感受

米尔格拉姆实验开始于 1961 那一年 纳粹党人阿道夫 · 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接受审判 艾希曼被判处死刑后 米尔格拉姆产生了设计实验的想法 他想知道 像艾希曼一样参与犹太人屠杀的纳粹军官 真的是因为他们本性残暴 还是单纯地出于对上级的服从

实验设计完毕后 实验者在报纸上刊登了招募志愿者的广告 广告上声明 实验将进行一个小时左右 报酬是 4.5 美元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 这算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志愿者甄选完毕后 实验在耶鲁大学的一间地下室进行

在实验开始之前 实验者告诉所有的志愿者 :“ 我们将进行一次 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 的实验 你们将会分别扮演老师和学生 。” 表面看来 所有的志愿者都知晓实验的目的 实际上他们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 因为所有的学生都是实验者假冒的 志愿者扮演的角色只是老师而已

实验者安排老师和学生分别坐在两个房间里 他们彼此不能见面 但是可以通过声音交流 实验开始后 老师会拿到一张题纸和一个电击控制器 题纸上面印着一些题目和选项 以供老师向学生提问 电击控制器则用来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进行惩罚 学生每次回答错误之后 电击的电压数会随之提升

随着电压的上升 学生的反应会有不同 不过这也是实验者事先设计好的桥段 当电压上升到 120 伏时 学生会痛苦地尖叫 电压达到 150 伏时 学生会说想要退出实验 电压达到 300 伏时 学生会拒绝回答问题 敲打墙壁 或者声称自己患有心脏病

听到学生痛苦的尖叫 扮演老师的志愿者会提出退出实验 这时 实验才真正开始 当老师想要退出时 实验者会对他说 :“ 实验需要继续进行 请继续 。” 老师再次提出退出的想法 实验者会说 :“ 继续进行是必须的 。” 当老师第三次提出退出时 实验者会说 :“ 你没有选择 你必须继续 。” 经过三次的劝阻 如果老师执意退出 那么实验便会中止 否则实验继续进行 直到学生被 450 伏的电流惩罚三次后 实验才会自动停止

出人意料的是 老师们直到电压上升到 135 伏时才第一次选择暂停 这时 有的老师想要退出 有的老师则开始怀疑实验的目的 不过 仍然有一些人在被告知无须承担责任后继续实验 一些人甚至在听到学生尖叫后笑了出来

实验过后 米尔格拉姆得出了关于人类心理学研究的宝贵经验 然而实验本身却受到了伦理的质疑 在事后的随访中 其中一位扮演老师的志愿者表达了他的内心感受 :“ 当我在进行实验时 虽然我相信我是在伤害某个人 但我完全不晓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人们根据他们自己所信仰的事物并顺从地服从权力者行动时 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点 。” 这位老师的内心感受则来自六年后战事正酣的越南战争

和这个志愿者未被告知全部细节的实验相比 斯坦福监狱实验对被试的伤害要更严重一些 以至于实验结束后 津巴多需要亲自带领一个小组负责消除实验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不过 津巴多本人也曾谈道 :“ 发现这种隐形的影响比较困难 因为副作用很多 而且有些是根本说不清楚的 。”

心理学家

科学心理第一人——冯特

1832 威廉 · 冯特出生在德国曼海姆北郊的一个村庄 —— 内卡劳 他是家中的第 4 个孩子 冯特的家族中名人辈出 曾经有两位出任过海德堡大学的校长 还出过不少医生和学者 冯特的父亲则是一位牧师

童年时期 冯特的学业表现并不出色 他常常神情恍惚 喜欢在课堂上做白日梦 为此经常被老师批评 甚至受到责罚 少年时期 冯特养成了严肃 朴实的个性 从此以后 冯特慢慢改掉了做白日梦的习惯 开始专注于学习 不过 他的成绩依旧平平 中学时期 他还曾因为留级而重读 从而延后了进入大学的时间

19 岁时 冯特进入德国的图宾根大学学医 他之所以会选择医学专业 主要是因为父亲去世 他想要通过行医来维持家庭的体面生活 窘迫的家庭环境让他备受打击 随后他埋头苦学并转入海德堡大学 。1855 冯特从海德堡大学毕业 取得博士学位

全国医学会考第一名的成绩并没有让冯特对临床医学产生兴趣 于是他选择前往柏林大学深造 。1857 冯特回到海德堡大学担任讲师 第二年 生理学院赫尔姆霍茨前往海德堡大学担任生理学教授 并且创办了一所生理学研究院 冯特受聘成为他的助手 随后疯狂地投入实验室的工作中

在生理学实验室里 冯特负责训练一些学生操作关于肌肉痉挛和神经冲动传导的实验 在进行这些实验研究的同时 冯特关于心理学的一些概念逐渐形成 多年后 他将所有对心理学的见解汇总为 感官知觉理论文 》。 在这本书里 冯特记录了他参与的一些实验 并且第一次提到 实验心理学 这一概念

1871 赫尔姆霍茨离开海德堡大学 原本期待接替生理学教授位置的冯特未能如愿 他只获得了一个临时教授的头衔 不过 冯特此时的经济状况已经好转 使得他能够顺利地与未婚妻索菲 · 毛结婚

婚后 在从事教学的同时 冯特开始写作 生理心理学原理 》。 在这本书中 冯特将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理学中分离出来 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 并且确立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人的心理活动

1875 冯特被莱比锡大学聘为哲学教授 。1879 他在莱比锡大学的一间寄宿招待所中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实验室的创建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此后的 40 多年 冯特一直住在莱比锡大学 由于少年时期的习惯影响 他的生活缺少游戏和娱乐 他从来不知道怎么玩 也没有消遣的喜好 除欣赏音乐会之外 冯特几乎从不出门 他不喜欢旅行 也不喜欢参加公共的活动 每一天他都按照严谨的 富有规律的时间表生活

从娱乐活动中省出来的时间 全部被冯特用来搞心理学研究 因此 他在课堂上总是可以口若悬河 带着饱满的激情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 带着对心理学的热爱 冯特一直工作到 85 岁才退休

1920 冯特回忆了他研究心理学的一生 写成了他的自传 经历与认识 》。 此书出版后不久 也就是同年 8 冯特在莱比锡去世 享年 88

作为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第一人 冯特在心理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菲说 :“ 在冯特创立他的实验室之前 心理学像个流浪儿 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 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 一会儿敲敲认 识论的门 。1879 它才正式成为一门实验科学 有了一个安身之处和一个名字 。”

此外 冯特向具有浓厚哲学思辨色彩的心理学中引入实验的方法 他所创建的实验室也成为众多心理学实验室的典范 不过 冯特的实验室并没有准备好解决情绪 思维 意识和智力等问题 这是冯特的遗憾 也是时代的局限

冯特的一生 除了写就了两部大部头的心理学教科书 还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 在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后的前半个世纪 冯特的学生们纷纷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知名专家 0tFNbM5QTKfDP1RFUlgfVXvz08r7YDPqTGfFyr4ZTgfNEM3/ZbkCw+ji2Ayc6AH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