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许多人,在听到心理学或者心理咨询一类的词汇时,第一个反应通常都是在心中暗吸一口凉气,接着马上想到:“那你一定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了?”但凡对心理学有所了解的人,都会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可笑的想法。不过,它却提出了一个被众人误解多时的问题。
当我们谈到思考、谈到意识、谈到个人感受时,通常认为这是来自“心”的感受,而不是来自“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人认为人在思考的时候是用“心”去想的,而不是用“大脑”。直到现代医学的发展,才逐渐打破这种错误的认识,人们才将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及感受的来源定位在大脑。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所指的“心”已经不单纯指心脏,而变成“心,思之官也”。“心”从一个具体的器官,变成人类思想中枢的所在。也许是因为“用心思考”比“用脑思考”听起来更亲切,“心理学”一词才沿用至今。否则的话,就应该叫作“脑理学”而非“心理学”了。
英语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词根来自希腊语。“psychology”一词由两部分组成,“psyche”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心灵”,后缀“-ology”则代表某个研究的领域。于是,“psychology”一词就变成“对心灵的研究”。
发展到21世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已经非常广阔,不仅包括人类心灵的秘密,还涉及人的行为、心理过程等。可惜,许多被大众传媒当作心理学知识传播的信息,其基础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大众心理读物和心理自助类图书的内容是来自猜想、夸张和误解。
在开始学习心理知识或者阅读心理学类书籍之前,不妨来测试一下,你是否像大多数人一样搞不清楚心理学研究是什么东西,也弄不明白什么是错误的常识、什么是缜密的科学。
请判断,下面五种陈述是否正确。
[A]长期神经紧张、焦虑会导致胃溃疡。
[B]躁郁症是人的潜意识冲突引发的。
[C]当一个婴儿出生时,他的脑细胞已经发育完好,并且足够使用一生的时间。
[D]只要是生活中发生的事,都会在记忆中占据一个永恒的位置。
[E]新生儿的大脑就像是一张白纸,他所认识、了解的任何事物,掌握的任何技能,都要通过后天的习得。
在以上五种情况中,你认为哪种情况是正确的,哪种情况是错误的?给你60秒的时间记住答案。实际上,这五种情况中,只有A是正确的,B、C、D、E都不正确。下面,让我简单地解释一下原因。
[A]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往往是相通的。当心情始终轻松、愉快时,身体的状态也非常好;反之,长期处在高强度的压力之下,就很容易引发身体的疾病。精神紧张会增加胃酸的分泌,又影响胃肠道黏膜的血液营养供应,从而引起溃疡。
[B]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明躁郁症和人的潜意识有关。相反,大脑中的某种化学物质却和这种疾病关系密切。更有研究表明,这种化学物质的产生可能来自遗传。
[C]最简单的道理,身体的细胞每天都在进行代谢,大脑细胞也不例外。在人的一生当中,大脑会通过代谢不断创造新的细胞。
[D]大脑会记住生活中的一些事,但绝对不是所有的事。在充满各种各样刺激的环境里,大脑常常忽略掉大部分信息,只选择记忆那些重要的、有意义的信息。
[E]这一说法忽视了遗传的作用。在新生儿的大脑里,存在着许多非条件反射,这些非条件反射构成新生儿的防御能力,是人类进化的重要结果。
对于心理学来说,人们对心理常识的无知、误解或者扭曲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许多人用信任和热情为算命者、占星师和面相分析师提供了诈骗的机会。这些人声称自己具有与生俱来的本领,能够看穿每个人的人格和命运,但是没有人能够验证这些毫无根据的论断是否属实。
20世纪初,一匹名叫汉斯的马曾经引起不小的轰动。它的声名鹊起不是因为俊美的体形、强健的脚力,而是因为它独特的计数和算术本领。
当它的主人奥斯腾在桌子上摆上3个瓶子时,汉斯就会抬起蹄子,在地面上敲击3下;奥斯腾放4个瓶子时,汉斯就敲击4下;如果身边的人问它,3加4等于几?汉斯就会在地面上耐心地敲击7下。
随着汉斯的美名远扬,奥斯腾开始带着它进行公开表演。表演申明不收门票,因此吸引许多人来观看。柏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施图姆福也被吸引过来。不过,他并非想单纯地赞美汉斯的聪明,而是想要揭开聪明汉斯的秘密。
施图姆福和另外一些心理学家都认为,汉斯并不具有真正的思维能力。虽然汉斯的表演不存在骗人的花招,但它的成绩值得怀疑。施图姆福观察了几场汉斯的表演后发现了其中的端倪。
汉斯每次回答问题之前,它的主人奥斯腾都会在旁边做一些细微的动作。当汉斯开始数数时,奥斯腾会做出一个点头的动作,由于动作幅度非常轻微,因此观众根本不会察觉。当汉斯数到正确答案时,奥斯腾会微微地昂一下头,随即汉斯停止数数。
为了证明这一猜测的正确性,施图姆福故意提出一个在场观众甚至奥斯腾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这时,汉斯马上陷入混乱,它无法正确地数数,更不会数学计算。
汉斯的秘密被揭开了。汉斯的确能够敲出算术题的正确答案,不过这并不是来自汉斯聪明的头脑,而是因为它敏锐的观察力。奥斯腾通过训练,使得汉斯对他的手势、动作产生了条件反射,因此汉斯能够轻松地从奥斯腾身上看到正确答案的暗示。
心理学家做过的实验证明,人类迷信的产生也遵从一种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在21世纪,当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断战胜人类的偏见和轻信时,人们对心理学的看法是否也应该实现从伪科学到实证科学的转变?
正如记忆专家艾宾浩斯所说,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在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之前,许多思考人类自身的哲学家已经开始心理上的研究。比如,2500年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已经开始阐述关于意识的观点,并做了相应的考证。
不过,这一时期的心理学基本处于离奇的,甚至疯狂的状态。哲学家们对于心理的研究不是来自实验室的控制变量,也不是来自实践的检验,而是完全来自头脑的思辨。有的哲学家甚至认为,情绪类似于一种液体,是从心、肝、脾流出来的,人类的精神障碍则是由于液体堆积过多。
有趣的是,持有各种想法的人,哪怕是对真理有着执着追求精神的哲学家,也不会亲自验证自己的想法。他们喜欢用“想”的。所谓想,即思考,即用逻辑来推理,用辩论来传播,用专家的权威使人们信服这些思想。
进入中世纪,西方人的思想被教会牢牢地控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被教会教导,尽量减少对人本质的探索。对于教会本身来说,人类的心灵则成了一个不解之谜,就像上帝的心灵一样。
这种绝对的思想统治一直发展到17世纪,才被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儿主张的神经系统活动所动摇。笛卡儿发现,人类的感觉和行为并非来自上帝的指示或安排,也不是某种神秘力量的引导,而是一种神经传导的结果。
笛卡儿是一名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却误打误撞地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在他的影响下,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却正式进入一个蓄势待发的时代。
到了19世纪中叶,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他的著作《物种起源》。达尔文在揭示动物进化规律的过程中提出一个观点:人类和动物存在着密切的进化关系。这一观点构成动物与人类的连接。多年后,达尔文的思想直接导致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作被试进行了条件反射的实验。
随后,化学家绘制出的元素周期表深深地吸引了一位来自德国的科学家——威廉·冯特。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原理,冯特想要发现人类心理的“基本元素”。于是,在出任莱比锡大学教授的第4个年头,冯特建立了一所专门进行心理研究的实验室。从此,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开始向着实证研究的方向发展。
在笛卡尔、达尔文等人误打误撞地成为心理学的开路者之后,心理学史上终于迎来了第一次激烈的思潮争论,也涌现出一系列的心理学大家。心理学从创立开始,各个学派的观点就无法完全一致。
正当冯特带着学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做实验时,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詹姆斯跳了出来,他大肆批评冯特研究方法的狭隘和主观,并且声明研究意识的结构简直无聊透顶,研究意识的功能才是王道。
另一股反对冯特的力量来自德国国内。一群极具反叛精神的年轻人简直是反冯特之道而行之,冯特在研究人类意识的组成元素,他们则提倡感知整体。在德文中,“感知整体”叫作格式塔(gestalts),因此这群人被称作“格式塔学派”。
在美国,一群更加疯狂且好斗的年轻人选择了独辟蹊径。他们不同意任何人的观点,也不同意任何学派的研究方法。他们不关心人们的感受和想法,只关心人们的行为。在这群年轻人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就是华生。
另一个更强劲的反对之声来自奥地利的医学界。此时,行医多年的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的潜意识部分,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精神分析方法。他用精神分析治疗患者的神经症,也用精神分析研究人类的梦境。
弗洛伊德的理论并非来自实验室的研究,而是来自他治疗过的成千上万名患者。对人类意识的深入挖掘,使得精神分析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时至今日,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都笼罩着精神分析的影子。
在心理学这个大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看起来不尽和谐,经常有一些口角争斗。可喜的是,在心理学变得越来越复杂的同时,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开始趋近于相互渗透。当年多位心理学大师的观点互相交织着,构成今天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人在少年时期,对未来充满无限的期待,对自己也是一样,因此每个人都会有口出狂言的经历。稍微懂一点电路的孩子会告诉大人,“我长大了要成为一名物理学家”;有的孩子刚刚在天上找到了小熊星座,就大喊长大后要成为天文学家;有的孩子看完一部心理学电影,就拼命地看书、查资料,想要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许多年过去了,曾经年少轻狂的女孩或者男孩,已经走过凭借梦想和激情过生活的日子。可是,无论是年幼无知的你,还是长大成人的你,你真的知道这些“大家”都在做什么吗?你知道心理学专家都在做什么吗?
作为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高校任教的同时,还进行了多种心理学研究和实验。有些实验令他声名狼藉,有些举动也体现出他对社会大众强烈的人文关怀。
1959年,津巴多从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之后,留在耶鲁大学任教。后来,他先后被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聘为心理学教授。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期间,津巴多进行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津巴多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改造成一座模拟的监狱,并指派24名学生充当监狱的囚犯和看守,囚犯和看守模仿监狱环境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实验。
随着实验的进行,被试很快进入角色。扮演看守的学生开始表现得脾气暴躁、虐待囚犯,扮演囚犯的学生则表现出极端的绝望和沮丧。在实验中,扮演囚犯的学生受到了情感上的创伤,有两名被试不得不提前退出。此时,津巴多自身也好像陷入疯狂的、不可控制的状态。直到同事出面制止,他才结束了这次实验。
这个著名的监狱实验结束后,津巴多发现,人性中的恶并不是个别人的特质,就像世界上有好苹果,也有坏苹果一样。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恶并不是少数坏苹果犯下的,相反,是普通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做出的极端行径。此后,津巴多致力于运用心理学来帮助别人。他在加利福尼亚州设计了一个害羞诊所,专门治疗成年人和儿童的害羞。
多年后,当美军在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虐囚事件曝光后,津巴多很快想到当年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津巴多在分析一名被控士兵弗雷德里克的背景后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智商平常、个性普通的人,既不是虐待狂,也没有病态倾向。
津巴多为弗雷德里克安排全面的心理测评之后,决定为这位“地道的爱国青年”辩护。按照津巴多的说法,很少人能够抵抗监狱那种极端的环境压力,弗雷德里克的行为并非出自本意,而是环境的产物。虽然津巴多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他却将这一案件和斯坦福监狱实验之间的联系写成一本心理畅销书——《路西法效应》。
在津巴多所有的著作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他和理查德·格里格合著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作为美国许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材,已经重版多次,并受到全世界心理学教学者的欢迎。时至今日,退休多年的津巴多依然时不时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2007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发表演讲——《探究人性》。2008年,津巴多还受邀参加了“柯伯特报告”节目。
执教近50年的时间里,津巴多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成为斯坦福大学一位传奇的教师。同时,他也用自己独特的创造改变了人们对社会的思考方式。
一份调查显示,世界上从业的心理学专家已经超过50万人。在这50万人中,有不到1万人在从事着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如任职于专门的研究机构或各大高校的研究所等,还有一部分人则选择在其他的职业道路上发展。
心理学被社会上的各个行业所需要,因此产生了许多心理学的有趣分支,如航空心理学、交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当心理学专家将心理研究的方法运用到生活细节当中,可以想象,那一定是其乐无穷的场面。
在司法机构中存在着这样一种人,他们叫作“犯罪心理学专家”。这些人就像电视剧里的心理学家一样,帮助警察或者检察官解决犯罪案件。他们的经历没有剧中人物那般离奇、惊险,却也充满了各种刺激。除了帮助破案,犯罪心理学专家也负责管理犯人的心理档案,在需要的时候,对罪犯的精神状况进行评估,为量刑提供参考意见。
作为心理学技术应用到航空领域的新举措,航空心理学至今仍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学科。航空心理学专家主要研究航天员、航空管制员和其他飞行成员的心理状态。虽然他们不会跟随航天员一同进入太空,却需要在评估员工、训练飞行员和调查航空事故等诸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话说回来,心理学专家虽然存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想要成为一位心理学专家却并不是一件易事。在美国,不同专业水平的人会被分配到不同的社会岗位上工作。比如,一个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的人,只能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如医院的心理助手、康复中心的技师或者护理机构的人员。这些工作很辛苦,而且薪水比较低。
如果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并顺利获得硕士学位的话,则可以进入中学成为一名心理老师,或者进入心理咨询机构工作。当然,这些人也可能投机取巧,自称是心理学家,贴出广告来招揽生意。各地的法律不同,对这些“心理学家”的处置办法也不同。
至于能够进入高等院校教授心理学的人,则需要接受更多专业训练,学习多个领域的课程,并且培养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者的技能。在所有的项目都合格之后,研究生会被授予博士学位。不过,想要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不仅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还要投入巨大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