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声音大爆炸”的时代

回想起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除了持续爆冷的足球赛事,除了神机妙算的“章鱼哥”,给人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南非的呜呜祖拉。

作为南非的文化象征,呜呜祖拉代表着南非球迷的热情。于是,自从世界杯开幕后,呜呜祖拉就以其特有的嗡鸣声响彻在每一次比赛的赛场上。可惜,球迷的热情没能帮助球员加油,反而给人家添堵了。整天被呜呜祖拉包围的球员,耳边就像聚集了上万只的苍蝇,“嗡嗡嗡嗡”一直响,挥之不去。对于当地人来说,呜呜祖拉代表了他们的热情,然而对于球员和外国的观众来说,那些像喷头一样持续挥洒的嗡嗡声无异于汽车鸣笛的噪声。

随着呜呜祖拉名扬四海,一些对噪声管控严格的国家已经对它亮出了红牌。阿联酋就立法规定,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呜呜祖拉,其原因就是它动辄100分贝以上的声响足以对人们的听力造成伤害。

说到噪声,噪声是什么?噪声就是混乱、无序的声音。同样是声音,有规律、有节奏的声音成为音乐,无规律、无节奏的声音则成了噪声。当然,对于噪声,人们也有许多主观上的定义,如摇滚乐。摇滚乐迷喜欢摇滚演唱会的酣畅淋漓,而对于摇滚乐的“门外汉”来说,则是“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经受着噪声的迫害,各种声音模式的出现让人们置身于“声音大爆炸”的时代,一刻都不得宁静。夜晚的汽车鸣笛声成为干扰睡眠的第一大祸首;四周静谧时,一阵闹钟的脆响也会变成惊扰平静的元凶。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说:“这世界又热、又平、又挤。”他从能源、人口和污染这三个角度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唯独忽略了这个变得越来越嘈杂的世界。当越来越大型的喷气式飞机从头顶飞过,马路上排列着越来越多轰隆隆的马达,地铁里拥挤着越来越多的人,人们的双耳仿佛时时刻刻都处在噪声的笼罩之下,随时有濒临失聪的危险——人耳的进化速度已经被各种现代设备远远地甩在后头。1905年,德国著名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就曾预言:“早晚有一天,人类为了生存将要与噪声奋斗,犹如对付霍乱和瘟疫那样。”

针对“噪声对人睡眠的影响”这一课题,心理学家曾经选取8000名被试进行实验,并且对他们睡眠中的梦境进行了分析。

当被试们安稳地进入睡眠后,实验者会用手机随机播放一些音乐,其中包括田园中的鸟鸣声、马路上的车辆轰鸣声、多人聚在一起的谈话声。被试并不清楚自己将会听到哪种音乐,也不知道不同声音可能造成的影响。

当被试醒来后,实验者会要求被试叙述自己的梦境。结果,和睡眠中没有听到任何声音的被试相比,听到鸟鸣声的人,有20%更容易出现消极梦境;听到对话声的人,则有30%更容易出现消极梦境;听到汽车马达声的人,则有30%更容易出现积极情绪,甚至感到精神抖擞。

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认为,在梦境中,田园里的鸟鸣声和人与人的对话声被人知觉为噪声,因此使梦境变得更加消极。而轰隆隆的汽车马达声则更像人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因而能够让被试感到积极,甚至激励他们的情绪。

这个实验为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的人和经常做噩梦的人提供了帮助。当他们睡觉的时候,可以适当地播放周围一些熟悉的声音,以帮助他们醒来后保持乐观的情绪。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社会的发展让人类的大脑将来自田园的鸟语知觉为噪声,将人与人之间的谈话知觉为噪声,偏偏将真正的噪声知觉为“熟悉的朋友”,这难道不是人类进化中的一大笑话吗?

欧洲早在工业革命之前,环境中的声音除了教堂的钟声,就是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社会工业化开始之后,出现了各种新式的交通工具、各种承载音乐的设备,噪声随之发生。各种声音的汇聚,逼迫人类只能在嘈杂中寻找想要听到的信息。于是,人耳必须习惯频率更高、强度更大的声响,而这些声响对人体都是有害的。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全球已经有2.5亿人遭遇听力问题,其中一半人来自亚洲国家。美国科学促进会也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截至2050年,美国将有5000万人听力受损。很显然,这些数字都是“声音大爆炸”所造成的结果。

心灵视窗

享受麻辣的快感

每一年 美国得克萨斯州都会举办一场吃辣椒大赛 比赛规则是 能在 69 秒之内吃掉最多的墨西哥辣椒 谁就会成为大赛的冠军 面对火红的辣椒 虽然明知放进嘴里会是一阵长久的 又热又辣的灼烧感 不少参赛者依旧一把一把地把辣椒往嘴里送 即使吃得鼻涕一把泪一把 依旧没有人愿意放弃

吃辣椒大赛每年所用的辣椒 都是世界上最辣的辣椒 —— 墨西哥辣椒 比赛虽然非常残酷 参赛者的表情也非常痛苦 但是没有人能够削弱他们挑战极限体验的热情 吃辣椒大赛经常露天举行 于是参赛者就只能站在太阳底下 一边被毒辣的太阳晒得头晕 一边被辣椒辣得头皮发麻

2008 美国吃辣椒大赛的冠军由一位来自墨西哥的出租车司机奎洛兹获得 当时 ,55 岁的奎洛兹说 :“ 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吃墨西哥辣椒 我可以吃任何种类的辣椒 生的 熟的都没问题 。” 在比赛规定的 69 秒时间里 他一共吃掉了 21 根辣椒 顺利地战胜了对手 并且赢得了 500 美元的奖金

在中国 虽然没有举办美国那样的吃辣椒大赛 但是吃辣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饮食界的时尚 只要看看街道两边的川菜馆 湘菜馆以及各个酒家推出的辣子鸡 水煮肉片和剁椒鱼头等菜谱 就可以猜测出人们对于辣椒的偏爱

细数辣椒在中国的培育历史可以发现 如果时间倒回去 500 中国人尚且不知道辣椒这种植物是何滋味 其原因在于 辣椒并非中国本土生长的植物 欧洲人也是到了 15 世纪 通过长途的海上航行 才从美洲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这种神奇的植物 这也可以解释 为什么中国著名的医书 本草纲目 没有任何关于辣椒的记载 那时李时珍尚且不知道辣椒为何物

辣椒这种食物 有的人吃了上瘾 有的人吃过之后却常有身体不适 不过 大多数人依然无法抵御辣椒的诱惑 频频让自己的嘴唇 舌头和肠胃享受麻辣的快感 然而 你是否想过这种火烧火燎般的辣滋味其实并不是一种味觉 而是一种强烈的痛觉

当我们吃水煮鱼或者剁椒鱼头时 常常会不小心咬到一根火红的朝天椒 此时 舌尖好像被针刺到一般 火辣辣的感觉直冲上头来 原本麻香 美味的食品也变成一种引起强烈痛感的刺激物 人们不禁提出疑问 在味觉的世界里 怎么会出现疼痛的身影呢

前文已经提过 人的舌头上分布着许多味蕾 我们感受到的各种味觉都是通过味蕾实现的 实际上 和味蕾相连的还有一根感受伤害性疼痛的纤维 当辣椒里的辣椒素刺激味蕾时 会同时刺激那根纤维 这时 疼痛感受器 味觉感受器 表现得更为活跃 因此 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疼痛的感觉

同样是辣椒 为什么有人吃起来就上瘾 还每每大赞过瘾 有的人吃上几口就引起身体的不适 甚至上吐下泻 这是由人们舌头上的味蕾数量决定的 味蕾细胞多的人 ,“ 疼痛感受器 也多 这些人对于同等辣度的食物就会比味蕾细胞少的人感受更强烈 因此无法忍受辣味带来的疼痛

那么 是什么决定了舌头上的味蕾细胞数量呢 实验表明 这一差异完全来自遗传 相较于男性 女性的味蕾细胞更多 更容易产生令人感觉不适的痛感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 始终由女性来哺育下一代 于是这样的生理条件要求她们的舌头要对于辣味 苦味有奇特的敏感性 从而有效地避免后代因为食物中毒而失去存活的机会

既然每个人对辣这种疼痛的承受能力不同 由此推知 湖北 湖南和 四川地区的人一定比其他地方的人拥有更少的味蕾细胞 所以他们才如此喜食辣味浓重的食物 有人说 人们选择吃辣 是因为辣椒能够加速人的血液循环 祛湿御寒 也有人说 辣椒能够促进脂肪分解 从而起到降血脂的作用

然而 科学家发现 除了人类 其他哺乳动物都对辣椒避之唯恐不及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与其说喜吃辣椒的人是为了身体健康 不如说他们在体验一种极端的感官刺激 人们总是容易对那些对神经具有刺激性的东西成瘾 于是辣椒就成了各地吃货的最爱

心理学家

因为哭泣而悲伤——詹姆斯

威廉 · 詹姆斯 ,1842 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市 是家中五个孩子中的长子 詹姆斯的祖父是移民美国的爱尔兰商人 通过投资开发伊利运河而成为富豪 因此直到孙子一代 詹姆斯一家依然过着富裕的生活

詹姆斯的父亲是一名哲学家和神学家 由于讨厌当时美国狭隘的教育制度 经常鼓励孩子们进行批判性讨论 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 他还经常带着子女到欧洲学习 于是 詹姆斯在接受过纽约私立学校的启蒙教育之后 便随着家人畅游欧洲各国 分别在瑞士 法国 英国接受教育

多年的国外生活经历造就了詹姆斯丰富的童年生活 也帮助他熟练掌握了五门外语 由于早年的詹姆斯爱好画画 便于 1858 年回到美国 跟随拉斐尔前派画家亨特学习绘画 不过 詹姆斯的父亲一心想要子女学习自然科学 反对他们从事和艺术相关的工作 于是在詹姆斯学习绘画一年 之后 他就带着全家迁往瑞士 希望使詹姆斯对绘画的热情降下来 在日内瓦 他还要求詹姆斯进入日内瓦科学研究院学习科学 不过 由于对绘画的喜爱 不久后詹姆斯便重回美国继续学画 直到他发现自己缺乏成为画家的天分 才最终放弃

1861 ,19 岁的詹姆斯听从父亲的建议 进入哈佛大学劳伦斯理学院攻读化学 后改学解剖学和生理学 三年后 詹姆斯家开始败落 生活变得拮据起来 于是詹姆斯转入哈佛医学院学医 在跟随老师阿加西斯外出考察的过程中 詹姆斯患上了天花 不得不中断学医的过程

随后 詹姆斯前往德国留学 在冯特 赫尔姆霍茨的指导下学习医学 生理学和心理学 因为身体衰弱 无法应付实验室的工作 他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阅读欧洲的文学名著 或者到其他大学去听课

詹姆斯完成学业后 1869 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可惜由于受到德国决定论哲学思想的影响 詹姆斯的情绪走入悲观 消极的死胡同 最终患上了抑郁症 多年来 他一直依靠 圣经 来维持坚强的意志

1872 詹姆斯开始在哈佛大学讲授解剖学和生理学 并逐渐转向心理学研究 三年后 詹姆斯在美国开设了第一个心理学课程 —— 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同时 他还设立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供教学演示之用

算起来 詹姆斯的实验室比冯特于 1879 年设立的实验室早了四年 可以说是心理学史上最早的心理实验室 不过 由于他的实验室只用来配合教学 没有从事过严谨的心理学研究 因此未曾引起人们的注意 当然也没办法在心理学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1876 詹姆斯升任哈佛大学生理学副教授 两年后 ,36 岁的詹姆斯和爱丽丝 · 吉本斯结婚 婚后育有五个孩子 吉本斯是一个小学教师 时也是一个小有成就的钢琴家 她非常欣赏詹姆斯的才华 并且能够理解他情绪上的反复无常 后来 吉本斯成为詹姆斯最忠实的生活伴侣和好帮手

1884 时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的詹姆斯提出一个特殊的情绪理论 这一理论颠覆了人们对于情绪的一般理解 也给当时的心理学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通常情况下 人们认为一个人产生某种情绪 之后才会做出某种行为 或者产生某种生理上的变化 比如 遭遇亲人离世 肯定会感到非常悲伤 继而开始哭泣 在野外遇到一只老虎 一定是吓得浑身颤抖 继而夺路奔跑 詹姆斯认为 情绪是大脑对身体变化产生的感觉 而不是内心产生某种情绪 身体才做出某种行为 简言之 —— 人们是因为哭泣而悲伤 而不是因为悲伤而哭泣

这一理论的提出并非来自实验室的证明 而是来自詹姆斯的内省观察 当时的心理学家对此感到诧异 却没有人愿意相信 虽然詹姆斯的情绪理论没有站得住脚的生理学和实验证明 却引发了许多后来学者的研究

100 多年过去了 后人不断地设计实验 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许多支持 也出现了许多批评 不过 始终不变的是 关于生理变化和情绪之间关系的原理不断得到印证 相对于詹姆斯的 生理变化导致情绪的发生 ”, 后人更倾向于认为 情绪与人的生理变化并非单方向联系 而是相互作用的

1890 詹姆斯出版了两卷著作 心理学原理 》。 这本书几乎囊括了 19 世纪心理学的所有研究 同时也表达了他本人的心理学思想 他在书中列举了诸多心理学研究的方面 如大脑的功能 习惯 自我意识 注意 记忆 感觉 知觉 本能 情绪 意志等 后来的所有心理学研究 几乎都是在这个范畴内进行的 。《 心理学原理 出版两年后 詹姆斯将此书 改写为 心理学简编 》。 多年来 此书在美国一直被当作大学心理学标准课本

心理学原理 出版后 詹姆斯觉得自己再无其他东西可以贡献给心理学 于是将兴趣转向哲学 此后的大部分时间 詹姆斯都在悉心研究哲学 他尤其对宗教心理学感兴趣 。1902 詹姆斯出版了 宗教经验种种 》, 后期还写作了几本宗教著作 实用主义 》《 多元的宇宙 》《 真理的意义

1898 詹姆斯花了 13 个小时登上了阿第伦达克山 严重的体力透支让他的心脏受损 从此以后 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 。1910 詹姆斯完成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欧洲旅行 两天后在家中去世 享年 68

作为美国心灵学研究会的创立者 詹姆斯一生都在研究个人的心理现象 并为未来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完整的框架 学识太过宽泛导致他无法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之内 因此他的许多理论和观点都显得自相矛盾

由于同样的原因 詹姆斯的理论并未形成任何学派 也没有培养研究生 更没有坚定的追随者 令人吃惊的是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 詹姆斯的大部分思想却成为主流心理学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美国 只能说 詹姆斯太具前瞻性 和他处于同时代的人无法理解 只能通过时间的力量不断证明 fL9OaFUU5VPP5gH4mTpGUpR6PBi3OK1c8izlWAgX9S8dK79qv3ueMmFmObleLZ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