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视而不见与不视而见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某个人明明就在眼前,你却丝毫没有察觉;家里的台灯忽然换了颜色,也要家人提醒之后才会发现;每天盯着电脑屏幕看,厚厚的灰尘却始终无法进入意识之中……这种现象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视而不见”。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西蒙和他的伙伴丹尼尔·莱文共同设计了一个“视而不见”的实验。所有招募来的志愿者都会在实验室入口填一些基本的资料,填完之后交上资料,然后兴致勃勃地走入实验室,期待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

然而,西蒙和莱文不过是请他们做一些普通的实验,因为这次实验的目的并不在此。实验结束后,实验者问被试:“在实验室门口,递给你表格的人和接收表格的人,无论在发型、长相还是身材上完全不同,你注意到了吗?”所有的被试都大为惊讶,觉得不可思议,这么明显的变化自己怎么可能一点都没察觉到?当实验者向他们播放实验室门口的录像时,所有人都不禁自问:“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实验结果表明,75%的被试完全没有察觉到眼前的人变成另外一个。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实验者会在路上随便找个被试问路,问到一半的时候,换另外一个实验者继续询问,结果受试者竟然对此浑然未觉。

所有被试都对自己的反应大为惊诧,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只要张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所有事物都能被眼睛看见。心理学家的研究则证明,即使眼睛一直盯着某一事物,只要大脑的注意力没有放在眼前的事物上,人们依然会视而不见。

魔术表演正是应用了这一原理。技法华丽的魔术师会想方设法操纵观众的注意力,尽力将魔术关键变化的部位放置在观众视盲的区域。这样一来,虽然观众盯着魔术师的手看,一心想要看透其中的奥秘,却不小心中了魔术师的圈套。

和人们“视而不见”的视盲现象相比,人眼还有另外一种奇特的功能——不视而见。对于许多失明或者患有眼疾的人来说,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并不能用视力觉察。实验却一再证明,他们能够“看见”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或者说他们的行为依旧是由视觉引导的。这种“不视而见”的现象被称作“盲视”。

在由荷兰蒂尔堡大学的海尔德教授负责的研究中,证明了盲视的存在。实验中被试是一个完全失去视力的男子,生活中他只能依靠拐杖分辨出路上的障碍物。可是,在海尔德教授的实验中,他能够对看不见的表情做出反应,同时能够在一条摆满各种障碍物的通道上顺利通过,不会碰到任何障碍。

此外,一位名叫唐的眼疾患者也证明了盲视的存在。14岁时,唐患上了头痛病,多年来的头痛让他左眼的视力变差。20年后,为了彻底治愈头痛,唐决定接受头部的手术。手术时,医生切掉了他的一部分枕叶皮层。手术后,唐终于不需要忍受头痛了。不过,手术却令他的左眼彻底看不见东西。即使在他的左眼前呈现一个光点,他也无法察觉。

根据以往的经验,心理学家认为,唐虽然看不见左侧视野中的物体,却不一定无法感知。于是,心理学家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来证明他知觉能力的存在。当实验者在他的左侧视野呈现光点时,唐虽然看不见,却能用手准确地指出光点的位置。对于实验者呈现出的直线,他也能猜测出是水平还是竖直的。虽然唐一再声称他的判断全部来自猜测,心理学家依旧认为,他的大脑在利用除视神经之外的多重通道来完成对事物的感觉。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也针对40名被试开展了盲视实验。实验者在电脑屏幕上呈现一些图片,图片的内容非常简单,只是它们停留的时间非常短,仅有0.25秒。测试的过程中,实验者会将一张稍小的图片穿插其中,以证明被试盲视能力的存在。

实验结果表明,有1/3的被试能够感觉到图片的变化,尽管他们一再声称,根本没看清图片的形状,更无法确定图片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实验者得出结论,即使人们的眼睛来不及分清看到了什么或者哪里发生了变动,但是大脑的运作系统却能感知到这种微妙的变化。心理学家说,即使盲视在大脑中的运作过程尚不可知,但是它却解释了许多关于“第六感”的问题。 g2Twk2I9p4dGOw54e/sF7Fli6Ii9JMpRmJnVp7VIp/Op8hbQB76q+oyHJMJ5OZt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