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被阈下信息操控的行为

如果有人告诉你,在超市播放的音乐中嵌入一组“如果偷窃,将被送到监狱”的阈下信息,就能够帮助减少超市的偷窃案和现金流失现象,你会相信吗?如果有人说,在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中嵌入毫无秩序的次声波,会让音乐厅中的观众感到头痛、恶心,甚至愤然离席,你觉得这是真的吗?

在揭开谜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心理学中重要的名词:阈。在汉语中,“阈”有国门、家门的意思,表示一种界限。在心理学上,它同样表达了一种界限,指的是人的“感觉界限”。

周围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声、光、画的刺激,但是人的感官并不能一一感受到这些刺激,原因就在于,我们只能接受一定范围内的刺激。这个引起感觉的刺激范围被称作“感觉阈限”。只有在阈限范围内的刺激,才能被人感觉到。

举个例子来说,在一个非常安静的房间里,有一个声音正在从微弱逐渐变大。但是,当这个声音的振动频率在5赫兹时,人耳是感受不到的。只有到了20赫兹,人耳才能感受到。当声音越来越大,超过20千赫兹时,人耳会再次感觉不到。因此,人耳的听觉阈限就在20赫兹至20千赫兹之间。不过,这是理论数值,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的数值还有可能发生变化。

了解了“阈”的概念,“阈下”的概念自然也很好了解。所谓阈下,自然就是在人类感官能够接受的最低强度之下。处在阈下的信息,虽然感官接收不到,但是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类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大众还可能被懂得运用阈下信息的商家所操控,就像开篇所说的那样——你永远不知道,行为的发生是来自意识的决定,还是来自阈下信息的影响。

1979年,心理学家威尔逊做了一个著名的“双耳分听”实验,用以研究阈下信息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实验开始后,实验者给被试戴上耳机,两只耳机里播放的是完全不同的内容。一只耳机在播放一篇文章,实验者要求被试边听边朗读。另一只耳朵则播放数段音乐,而且都是被试从来没有听过的。

边听边朗读的目的是使被试集中注意力听耳机里播放的文章,同时忽略掉另一只耳机播放的音乐。所谓一心不可二用,从心理过程来看,当人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件事物时,其他事物则被知觉为背景,不会被感官接收。于是,另一只耳机里的音乐可以视为阈下刺激。

文章播放完毕后,实验者要求被试从3首刚刚播放的音乐和3首未曾播放的音乐中选择听过的,被试无法正确辨认。不过,当实验者要求被试从6首混合的音乐中挑出比较熟悉的音乐,他们辨别出的音乐都是刚刚播放的。由此可见,虽然被试并没有知觉到音乐片段,它仍旧在不知不觉中对人的大脑产生了影响。

除了威尔逊的实验,心理学家也通过监控被试生理上的变化,证实了阈下信息对人的影响。当播放一段低于听觉阈限的音乐时,虽然人无法感觉,生理上却会出现反应,如脑电波开始变化、眼睛的瞳孔放大等。

阈下信息对人的影响有多大、会影响到什么程度,学术界至今仍有争论。不过,一些聪明的商家已经想到应用阈下信息的办法,如超市中播放的音乐、录影带里的信息暗示等。在利用阈下技术改变人类行为的实验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心理学家维卡里的投影实验。

1957年,维卡里在新泽西的一家电影院做了阈下信息的尝试。在电影播放的过程中,维卡里利用另外一台投影仪,每隔5秒钟就会在银幕上投放“吃爆米花”和“喝可口可乐”的信息。这一信息只会在银幕上停留1/3000秒,人眼根本捕捉不到。

自从这一信息出现后,电影院里爆米花和可口可乐的销量都有所增加。但是这一实验不够正规,无法直接确定爆米花和可口可乐销量的增加是由于阈下信息的出现。不过,这一实验还是引起人们对阈下信息的关注,学术界也开始讨论应用阈下信息在伦理上的合理性。

心灵视窗

心理实验中的人道主义

在上一章的 心灵视窗 我们讲到了心理实验对人造成的伤害 在这一章里 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们对动物造成的伤害

如果说设计不够完善的实验可能伤害到人类的情感和精神 那么对于动物的伤害则更多的是肉体上的痛苦甚至死亡 在研究者们尚且没有想到用人道主义的方式对待动物之前 实验室里备受折磨 最终死去的动物不计其数 它们中的少数成功地帮助心理学家发现问题 得出正确的结论 而大多数动物则只是在忍受一轮又一轮的实验折磨后绝望地死去

在一系列关于 习得性无助 这一课题的研究中 数十条狗成为心理学家的被试 在经历过无数次的电击之后 它们变得非常沮丧 甚至不再努力逃脱 只是无助地继续忍受电击

1953 哈佛大学的所罗门 · 坎明和维恩找来 40 条狗 并将它们放在一种自制的 名叫 穿梭箱 的东西里 穿梭箱的中间有一个挡板 将箱子分成两部分 挡板和狗背一般高 足以让它轻松地从一边跳到另一边

实验开始后 实验者在箱子底部对狗进行电击 狗感受到疼痛后 会迅速跳过挡板 逃到另一边 此时 实验者会将箱子的另一边也通上电 并且对从对面跳过来的狗进行二次电击 实验者发现 当狗从一边跳入另一边时 发出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叹息声 当它再次遭受电击时 却会发出一种惨叫

接下来 实验者用透明的塑胶玻璃将狗封闭在箱子的一边 给箱子通电后 狗会迅速跳跃以试图逃离疼痛 这一次它却会头撞玻璃 忍受更严重的疼痛 玻璃没有撞碎 狗却开始发出惨叫 同时伴有颤抖 萎缩 大小便失禁等

十多天之后 这些永远无法逃脱痛苦的狗已经放弃逃跑的念头 即使实验人员继续电击 它也不再挣扎 不再反抗 实验者在最后的结论中写道 :“ 反复对动物进行电击 当这些电击非常强烈且无法避免时 动物会产生一种无助和绝望的情绪 。”

1967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西里格曼做了类似的实验 并且第一次提出 习得性无助 这一概念 实验中 西里格曼将狗关在一 个上锁的笼子里 在笼子的铁丝网上安装一个扩音器和通电装置

只要扩音器一响 西里格曼就会给铁丝网通电 电流的强度会让狗感到痛苦 但是不会造成实质的伤害 实验开始后 扩音器一响 被电到的狗就会在笼子里四处乱窜 四处冲撞 企图寻找逃脱的出口 几次失败之后 狗就会放弃挣扎 到最后 即使扩音器响了 电流通过铁丝网 狗也宁愿躺在笼子里忍受痛苦 不再做无效的抗争了

后来 西里格曼又将狗放在一个更大的笼子里 与所罗门 · 坎明和维恩的研究类似 他也用隔板在笼子中间隔开 隔板的高度刚好是狗可以轻松跳过的 为了进行对比 西里格曼找到一条没有参与之前实验的狗 和之前被电击过的狗一起关进笼子里

扩音器响起来时 笼子通电 作为对照组的狗感受到疼痛后 一下子跳过了挡板 逃到安全的一边 那条备受摧残的狗则眼睁睁地看着同伴逃离到安全地带 自己则麻木地躺在笼子里 直接放弃尝试的机会

看过这些动物被试的遭遇 不知道你是否有一点感同身受 为心理学家们这种不人道的实验方式感到气愤 为动物的悲惨命运感到难过 实际上 如今已经有许多心理学家早已放弃对人类心灵的兴趣 他们研究的焦点已经从人变成老鼠 猴子 狗这些动物 于是 动物的悲惨命运一代一代地延续着

牺牲动物的健康甚至生命做实验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心理基础 就是人类的自大 这种自大被称作 种属主义 ”。 人类习惯地认为 只要是我们人类能够获益的事情 牺牲一些动物根本不足为道 于是 动物们的欢笑 哀愁 痛苦和死亡就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铺垫 动物们成了科学发展的殉道者

虽然心理学家也在考虑在实验中替代动物的方法 不过就目前而言 心理研究尚未找到其他途径 为了实验者能够更人道地对待实验中的动物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各国心理学会和政府都在制定相应的法律 各地的心理研究中心也制定了使用动物作为被试的原则

如果未来心理研究者依然无法避免用动物来做实验 保护动物最好的方法就是认真阅读各项法律条款和指导原则 一个具有道德良心的心理研究者不可以虐待动物 也不应该让动物忍受痛苦和伤害

心理学家

扛着行为主义大旗的学者——华生

约翰 · 布罗德斯 · 华生 ,1878 年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 他的父亲是一个农场主 母亲是美南浸信会的虔诚教徒 。13 岁那年 华生的父亲抛弃了家庭 选择和一个女人私奔 随后他的母亲卖掉了农场 带着孩子搬到城市居住

来到城市之后 经常被同学嘲弄的华生学习成绩非常糟糕 他整天情绪低落 不是不认真听课 就是与同学争斗 为此他曾经两次被捕 在中学阶段 他的成绩总是勉勉强强能够升级 。16 岁那年 华生见到了福尔曼大学的校长 得以顺利升入大学

起初 华生遵从母亲的意愿选择了神学 不久后他就放弃了 转入哲学系之后 华生开始认真学习 五年后顺利拿到硕士学位 毕业后 华生在一所只有一个班级的小学担任校长 一年后 华生进入芝加哥大学 跟随约翰 · 杜威学习哲学

没过多久 华生发现自己已经失去对哲学的激情 同时无法理解导师杜威的思想 于是 华生选择转系 这一次 他选择了真正感兴趣的心理学 并且跟随心理学家安吉尔和生理学家唐纳森学习

在大学里学习的同时 华生还需要自谋生路 于是 他在芝加哥同时打了好几份零工 包括给心理学系看门 在实验室照管小白鼠 在学校餐厅当服务员等 。1903 华生顺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并且和玛丽 · 伊克斯结了婚

华生的毕业论文题目是 动物教育 白鼠心理发展与其神经系统发育的实验研究 》。 在这本书中 华生描述了不同年龄白鼠大脑的髓鞘化与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 结果证明 大脑髓鞘化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基本无关

1903 年到 1908 华生一直留在芝加哥大学工作 在授课的同时 他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 在这五年间 他主要研究感觉输入 学习与鸟类行为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些研究 华生渐渐形成关于行为主义的信念

1908 华生被霍普金斯大学更丰厚的薪水和研究条件所吸引 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巴尔的摩市工作 在那里 华生慢慢走入学术生涯的顶峰 并且确立了自己 行为主义者 的身份 。1913 华生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 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的文章 正式开始了行为主义的革命

随后 华生在行为主义专著 行为 比较心理学导言 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的观点对美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两年后 华生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这一年 他仅仅 38

1920 一则轰动社会的桃色新闻结束了华生的学院生活 在与美丽的研究生助手罗莎莉 · 雷纳合作期间 两人日久生情 发展出婚外情 按照当时的校规 教授发生这样的性丑闻是不被允许的 于是 在妻子玛 · 伊克斯将华生写给雷纳的露骨情书交给校长富兰克 · 古德劳后 华生随即被解除教职 离开了霍普金斯大学

离开大学后 华生的学术经历从此中断 不过他对行为主义的研究仍在继续 进入广告界后 华生致力于用行为主义的方法对商品进行广告宣传 同时 他通过为杂志撰稿 亲自讲课的方式来普及行为主义理论

1925 华生出版了 行为主义 一书 在这本书里 他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了行为主义 此后 华生再也没有做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工作 。1947 华生从商界退休 在一个农庄中度过晚年生活 。1958 年华生去世 享年 80

作为行为主义的先行者 华生忽略掉人的整个心理过程 直接关注人的外显行为 同时 他反对 遗传决定论 的说法 认为所有的先天行为都是后天造就的 在华生的众多言论中 最有名的一句就是 :“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 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 我可以保证 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 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 —— 医生 律师 艺术家 商人 或者乞丐 窃贼 不用考虑他的天赋 倾向 能力 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我承认这超出了事实 但是持相反主张的人已经夸张了数千年 。”

在众多的引述中 最后一句 我承认这超出了事实 但是持相反主张的人已经夸张了数千年 经常被省略 以此显示华生更为激进的思想 不过 他的确做过类似的尝试 在讨论人的行为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产生的过程中 华生进行了著名的小阿尔伯特实验

华生和他的助手雷纳在孤儿院找到一个健康 正常的幼儿小阿尔伯特 当时他只有 11 个月零 5 根据华生的观察 小阿尔伯特并不害怕小白鼠 但却对巨大的铁锤敲击声表现出恐惧 每次听到敲击声 小阿尔伯特都会 哭闹或者爬开

于是 华生让小阿尔伯特先接触小白鼠 然后让他听铁锤的敲击声 当小白鼠和敲击声一起出现多次之后 小白鼠和小阿尔伯特的恐惧之间形成条件反射 此后 只要小阿尔伯特一见到小白鼠 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当小阿尔伯特 1 岁零 21 天时 华生对他进行了泛化的测验 结果发现 小阿尔伯特不仅对小白鼠产生恐惧 小白兔 小白狗 甚至是白色的毛皮大衣也会令他苦恼不已

从实验伦理的角度来说 华生的做法是非常不人道的 当时 华生也意识到这个问题 可惜的是 当他想要重新实验 试图消除小阿尔伯特身上的条件反射时 小阿尔伯特已经被人领养离开了孤儿院 Z7MfsW64yWUC5KqE1nfqGzJcti8S2kKRk8X1sqgSWD5O3QbvDM5PDk8RkZiidEC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