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心期待歪曲了事实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群小老鼠分成了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他把A组的小老鼠交给一组学生,并告诉他们:“这群小老鼠特别聪明,下面就交给你们来训练。”他把B组小老鼠交给另一组学生,并且说:“这是一些智力普通的老鼠。”

两组学生分别对A、B组老鼠进行了走迷宫测试。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得出结论,A组老鼠的确比B组老鼠聪明很多,因为它们总是能够先从迷宫中穿越出来。实际上,罗森塔尔只对老鼠进行了随机分配,他并不知道哪些老鼠聪明、哪些愚笨。那么,这样的结论又是从何而来呢?

原来,一切都源于罗森塔尔嘱咐的那番话。当他告诉学生A组的老鼠聪明时,这些学生就会认为它们的确是聪明的老鼠;当他告诉学生B组老鼠普通时,学生也会自然地把它们当作不够聪明的老鼠对待。

老鼠走迷宫的实验并没有真实地测试出老鼠走迷宫的能力,或者说老鼠在走迷宫的过程中,偶然机会的影响比较大,根本无法区分老鼠聪明与否。那么,学生们得出的结论就不可能是真实的结果,而只是符合他们心中期待的结果罢了。

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叫作“罗森塔尔效应”,也叫作“期望效应”,这种效应也是认知偏见的一种。在实验中,常常由于实验者无意识的操作、心理暗示或者预期某些测试结果而得出实验者预期的结论,却并不是真实的实验结论。为了避免这种预期的发生,在心理实验中,常常采用双盲的实验方式来进行。

在认识双盲实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单盲实验。

在北美洲,可口可乐一直是饮料行业的老大,即使百事可乐几次三番地奋起直追,也没能撼动它的位置。

1972年,在一次美国的饮料调查中,只喝可口可乐的人占18%,只喝百事可乐的人占4%。到了20世纪80年代,比例有所变化,只喝可口可乐的人占12%,只喝百事可乐的人占11%。为了证明百事可乐的口味并不输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公司发起了一个测试,名叫“百事挑战”。

在购物中心和卖场,百事的工作人员在一张桌子上摆了两个杯子,杯子上没有任何标签。其中一杯装的是百事可乐,另外一杯装的是可口可乐。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可以随机挑选杯子,喝掉杯子里的可乐,然后报告喜欢哪一杯的口味。实验结束后,工作人员会告知参与者,哪一杯是百事可乐,哪一杯是可口可乐。

测试结果显示,在所有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中,有57%的人认为百事可乐好喝,43%的人认为可口可乐好喝。既然百事可乐的口味并没有输给可口可乐,为什么市场上选择可口可乐的人永远多过百事可乐呢?

百事公司的领导层发现,原来主导人们进行选择的根本不是可乐的口味本身,而是一种品牌认同度。从此之后,百事将方向转向打造知名的品牌,至今为止,百事可乐已经成为唯一一家有实力和可口可乐竞争的饮料公司。

在百事公司发起的百事挑战实验中,百事公司的工作人员知道实验的内容,而参与者不知道,这样的实验就叫作“单盲实验”。如果连负责测试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实验内容,这个实验就变成了双盲实验。

相对于单盲实验,双盲实验避免了实验参与者的期望效应。比如,如果事先告诉参与者哪一杯是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品牌的忠实拥护者就会忽略掉口味的比较,直接选择“可口可乐更好喝”。除此之外,双盲实验还避免了观察者偏见。毕竟,如果实验者在实验中加入个人的品牌偏好,就有可能对参与者做出无意识的暗示,从而影响参与者的选择。

当然,无论是双盲实验还是单盲实验都不是万能的。即使这些实验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许多误差,它依旧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双盲实验中,很难避免分组信息的泄露。但是,这已经是目前为止人类能够想到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了。相对于完美来说,我们还相差很远,但是和黑暗中的摸索相比,已经进步一大截。 vbFWIqaX5f/UBiqU0axDa21iECbOFaYUoR8itYlQTZYEwIbQp/EPOoXzIyZk2lz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