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老鼠能否抗拒吗啡
——成瘾实验

1960年,学者奥尔兹与米尔纳通过研究发现,那些被关在笼子中的老鼠面对食物和吗啡时会选择后者,尽管它们十分饥饿,直到最后被饿得骨瘦如柴而死。这项实验验证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因吸食毒品而导致食欲渐渐减退直到饿死的人的情况。心理学家亚历山大认为,这种实验结果根本不可靠,因为实验中的老鼠背部被剃光,直接插入导管,每天都生活在一个狭窄且脏乱的笼子里。亚历山大表示:“如果每天都必须生活在那种糟糕的笼子里,我也会像老鼠一样需要靠药物来使自己保持振奋的状态。”

亚历山大认为,老鼠之所以会成瘾,是为了逃避那种糟糕的生存环境。那么,如果生活在一个快乐舒适的环境中,它们是否还会出现成瘾的生理反应呢?

亚历山大和同事科姆斯、哈维达合力为老鼠建造了一个五六平方米大小的实验基地,并取名为“乐园”。在乐园中,温度适中且摆放了许多美味的松木刨花,各种玩具,还点缀了山丘、树木、石头等。

亚历山大在这个乐园中放了两种水,一种是掺有吗啡的糖水(因为吗啡本身具有苦味,为了保证老鼠对这些水有兴趣,所以亚历山大往里面掺入白糖),另一种是有霉味且浑浊的自来水。为了对比,亚历山大还把一些老鼠放进那种狭窄且脏乱的笼子里喂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亚历山大发现,生活在乐园中的老鼠很少去喝掺有吗啡的糖水,因为它们不喜欢那种吸食吗啡后呆滞茫然的感觉,尽管它们很喜欢喝甜水。相反,那些生活在笼子中的老鼠会频繁且用力地饮用掺有吗啡的糖水,在饮用过后没多久,它们就有了头晕目眩、眼神呆滞的反应,并且开始四肢无力地卧倒在地上,并不时会有小幅度的晃动。

后来,亚历山大在乐园里掺有吗啡的糖水中加入一种新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稀释水中吗啡的药力作用和糖水的甜度。他发现,乐园中的老鼠开始饮用这种水。

这项实验证明,生活在舒适环境中的老鼠会主动避免接触那些会影响自己群体性行为的物质。例如,老鼠都喜欢喝那些带有甜味的水,但前提条件是,喝下这样的水后不会让自己精神恍惚。

亚历山大通过这项实验表明,如果人们生活在一个舒适愉快的环境中,是不需要吗啡等物质刺激的。亚历山大试图让乐园中的老鼠对吗啡成瘾,但是失败了,因为那些老鼠对吗啡根本没有兴趣。

亚历山大还考虑到,如果一开始这些老鼠就已经染上毒瘾呢?为了进一步研究,亚历山大重新找来了一批老鼠,把其中一些放进笼子里,另一些放进乐园中,而且仅提供掺有吗啡的水。过了一段时间,亚历山大确定两种情况下的老鼠全部染上了毒瘾,然后开始给老鼠提供一些自来水,让老鼠在自来水与掺有吗啡的水中进行自主选择。

亚历山大发现,那些生活在笼子中的老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吗啡水,而生活在乐园中的老鼠会出现戒断毒瘾的行为,它们会渐渐选择自来水,进而摆脱吗啡成瘾的现象。实验证明,人类并不是成瘾性药物的奴隶,成瘾行为事实上受到自由意志的支配。

延伸阅读

1960年至1970年,心理学家对人类的成瘾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很快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对象是动物,心理学家通过这些动物对吗啡等毒品的反应推断出人类成瘾行为中的渴望、忍耐和戒断等症状。

心理学家对动物的实验让人们觉得匪夷所思,如他们通过吹箭的方式把含有致幻迷药的针筒注射到大象体内,或者直接利用导尿管把巴比妥酸注入猫的胃部。此后严格限制动物的活动,他们会把实验对象绑在椅子上,进而观察动物对这些药物的成瘾性反应。

1981年,亚历山大、科姆斯、哈维达三人对这种传统的成瘾性实验步骤产生了怀疑,决定对这些传统的实验假设发出挑战。因为他们觉得,在实验的过程中,把实验对象束缚起来,如把一只猴子绑在椅子上倒立几天,然后给实验对象一个按钮器,只要实验对象一接触到这个按钮器,就会被注射成瘾性药物,从而消除束缚给自己带来的痛苦,这种实验是无法证明药物使人上瘾这个结论的。这些实验只能证明,实验对象是为了逃避束缚而染上成瘾性药物的。如果实验对象在一个十分舒适的环境中生存,那么它是否还会染上成瘾性药物呢?

答案是否定的。当一个人遇到人生的低潮期,并且在此期间沾染上药物,那么他就很难戒除这种成瘾行为,戒除的过程相当痛苦且容易复发。一个人之所以会被毒品牵着鼻子走,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自己并不满意的环境中,所以才依靠毒品来逃避现实。毒品之所以难以戒除,不是因为毒品的生理成瘾,而是心理成瘾,只有从心理上戒除对毒品的依赖,才能真正戒除成瘾现象。这就是亚历山大的老鼠实验所告诉我们的结论。 vJltJDOY4xEi42JOXqTFMOHUpin969yJRzBLo4z6mnCtPI7uxFFON2aBg8zuWp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