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给孩子们出难题
——海因茨道德两难研究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道德标准,或许没有人会仔细想自己的道德标准到底是什么,但是这并不妨碍道德标准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儿童心理学的早期,心理学家们并不注重对儿童道德形成的研究,但是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却十分重视,并且展开了一些实验研究,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个人在刚刚出生时,没有现在社会中所存在的道德是非观念。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逐渐产生了一定的道德是非观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们的道德是非观念有一定的区别。为了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柯尔伯格设计了一系列的道德两难故事来进行实验研究,其中以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最为典型。

有一个女人患有罕见的癌症,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女人的丈夫叫作海因茨,海因茨夫妇的生活状况很一般。自从海因茨的妻子患病后,海因茨花尽了家中所有积蓄为妻子看病,但是妻子的病情并没有因此而好转,反而变得越来越严重。

在最后一次看病时,医生告诉海因茨:“你的妻子已经病入膏肓,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药能挽回你妻子的生命,那就是一位药剂师所发明的镭。这种镭能杀死你妻子体内的癌细胞,让她重获健康。”

医生的一番话让海因茨看到了希望,于是他赶紧去找那个药剂师,并向对方说明自己买药的意图。但是药剂师所提出的价格让海因茨由希望变成失望,因为镭的价格实在太昂贵了。且不说现在海因茨已经为妻子治病花去了很多积蓄,就算没有花掉那么多钱,海因茨也买不起这种药。

失望的海因茨开始想办法,他首先想到了借钱。于是,海因茨就开始忙着向亲戚朋友借钱,他花了很长时间,才借到了那种昂贵药物所需价格一半的钱。拿着这笔钱,海因茨找到那个药剂师说:“这是我借的钱,我现在只能出这么多钱。我妻子的癌症不能再继续等下去了,请你看在上帝的面子上,帮帮我们吧。等我妻子的病好了,我会努力工作赚钱,把剩下的钱还给你。”

海因茨的这番话并没有使药剂师感动,药剂师还是坚持原来的要求:没有足够的钱,就拿不到药。被逼无奈的海因茨终于绝望了。绝望的海因茨在一个晚上闯入药店,为了妻子偷走了那昂贵的药物。

在实验中,柯尔伯格找来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然后向他们讲述这个道德两难的故事。最后,这些儿童需要接受两个小时关于这个故事的访谈。在访谈过程中,柯尔伯格会录音,以便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情况做出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柯尔伯格最初的实验是在芝加哥郊区进行的,有72名男孩参加了这个实验。柯尔伯格把这72个男孩分成三个年龄组,即10岁、13岁和16岁。在每个年龄组中,其中一半的人数来自中上等经济生活水准的家庭,而另一半是来自中下等经济生活水平的家庭。这些孩子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例如,13岁的男孩是这样评价海因茨偷药难题的:“这件事情本来就是药剂师的错,他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抬高药物的价格而不顾别人的死活。海因茨深爱他的妻子,所以才会偷药去救妻子。我觉得任何人面对海因茨的情况,都会像他一样,毕竟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相信他不会被关进监狱中,法官一定也是这么想的。”

16岁男孩的看法与13岁男孩稍有不同:“药剂师花费了很长时间和很大精力才发明了那种治疗癌症的药物,所以他有权决定药物的价格,尽管那个价格对普通民众来说高得离谱。我不觉得海因茨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尽管我觉得任何人都会为自己的妻子那么做。海因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因为触犯法律而进监狱,而他的妻子会得救。这是海因茨自己的选择,他有十分正当的理由可以这样去做。但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海因茨的做法是错误的。”

柯尔伯格在实验研究中采用的是纵向研究法,经过长达十年的实验研究,柯尔伯格于1969年提出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第一个水平,又被称为“前习俗水平阶段”(或“前道德水平”)。这个阶段被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这个时候的儿童是以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例如,在海因茨偷药的问题上,儿童会这样考虑,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这样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海因茨应该偷药,否则妻子就会死,而且他之前已经请求过药剂师。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这个时候儿童会以个人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而判定事情的好坏。例如,在海因茨偷药的问题上,儿童会这样考虑,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他的妻子对他并不好,没必要为妻子去冒险;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海因茨的妻子对他很好,他应该为救妻子的性命而偷药,这是关心妻子的行为。

第二个水平,又被称为“习俗水平”(或“习俗角色遵从的道德水平”)。这个水平阶段被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这个时候,儿童以“取悦别人就是对的”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例如,在海因茨偷药的问题上,儿童会认为海因茨应该偷药,不管他的妻子对他好不好,他都应该去偷药,这是对妻子负责的表现;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即使他的妻子活下来了,也会因为海因茨的偷药行为而蒙受耻辱。第四阶段,维护权威的定向。以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为准则,尽量做到尽责尽职。例如,在海因茨偷药的问题上,儿童会认为海因茨应该偷药,这才尽到了做丈夫的义务;海因茨不应该偷药,虽然采取非常手段救妻子的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偷东西触犯了法律。

第三个水平,又被称为“后习俗水平阶段”(或“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则的道德水平”)。这个水平阶段被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五阶段,墨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契约阶段。把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例如,在面对海因茨偷药的问题时,儿童是这样看待的,海因茨应该偷药,法律虽然禁止偷盗行为,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因为救人而偷盗的情况,尽管海因茨偷药了,但是他是为了救人,应该改变的不是海因茨,而是法律规定,稀有药物应该按照公平的原则加以调节和控制;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偷药救人不属于正常夫妻的义务,海因茨已经为妻子尽到一个丈夫应尽的义务,如果海因茨去偷药,那么他这种行为将超出规范和职责。第六阶段,个人良心和原则的定向。是非标准是一种个人依照不同原则所确立的准则。例如,在面对海因茨偷药的问题时,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偷的理由是,海因茨想办法救妻子的性命这点无可非议,但是海因茨却没有考虑到其他人也需要这种珍贵的药物,他的做法对其他人不公平;认为海因茨应该偷药的理由是,为了救人性命而去偷药是值得的,对每一个有道德的人而言,生命都是可贵的。

延伸阅读

除了海因茨偷药这个道德两难问题,柯尔伯格在做实验时还经常用到一个“弟弟的难题”的故事。

乔的父亲曾经承诺,如果乔能自己挣够50美元,那么他就可以拿着这笔钱去野营。但是后来乔的父亲后悔了,命令乔把50美元都交给他。乔为了去野营就撒谎说,他只挣了10美元。把10美元交给父亲后,乔拿着剩下的40美元去野营了。在参加野营之前,乔把撒谎的事情告诉了弟弟阿历克斯。请问,阿历克斯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父亲吗?

13岁孩子的答案是,一方面,阿历克斯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父亲,因为他如果不告诉父亲,父亲就会生气,这样阿历克斯就会挨打;另一方面,阿历克斯应该保持沉默,否则他的哥哥乔会揍他。

16岁孩子的答案是,如果阿历克斯不告诉父亲,父亲发现后会不再信任阿历克斯;如果阿历克斯把真相告诉父亲,那么哥哥就不再信任他。 u31uYw2YrCyRDcsTpOJftSFOEutJ1zMXWckOLz2cSXJMlW4D0lpS6CrWgQIcu+C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