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鹅破壳而出的时候,它第一眼通常会看到自己的母亲,然后牢牢记住母亲的样子和味道,在以后的生活中,会紧紧跟随在母亲身后。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只鹅后面跟着一群小鹅,这是自然界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
这种跟随母亲的反应可以用巴甫洛夫的无条件反射来解释。跟随行为属于先天性的,不用后天学习就会。这是因为小鹅跟随在母亲身后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和保护,以保证自己安全长大,不会被伤害。这种跟随现象就成为所有鹅传宗接代、维持种族延续所必不可少的遗传本领。
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是一条宽敞且自动化的神经通道,而且是生来就具备的本领。例如,婴儿一生下来就会吮吸,而不用后天学习,就是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
但是,跟随行为的无条件反射神经线路有一个特点,它需要一个表象作为连接点,之后才会出现一系列的行为反应。例如,小鹅需要看到母亲这一表象之后,才会出现跟随的行为反应。
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海因罗特发现,如果小鹅第一眼看到的不是母亲,而是其他可以活动的物体,如一只狗、一只猫或是一只可以行走的玩具鹅,小鹅都会跟在它身后,并且将它视为自己的母亲。
海因罗特还发现,小鹅的这种行为是不可逆转的。也就是说,小鹅只会认第一眼看到的母亲,而第二眼所看到的一切似乎都和它无关。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印刻效应。
德国习性学家洛伦兹认为,这种印刻效应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之中,也同样会对人类产生影响。例如,每个人对最初接触的信息和人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
澳大利亚比较行为学家劳伦兹指出:“初生婴儿从外界获得信息和影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类和动物刚刚诞生时的学习会表现出印刻的现象。”例如,一个婴儿在刚刚学会听声音和看东西的时候,就被安排在一间安装大电视的房间内,那么他就会牢牢记住电视所发出的声音和出现的画面,婴儿的头脑中就被印刻上了电视的痕迹。这样一来,婴儿对母亲的声音将不感兴趣。即使母亲把看到的东西讲给他听或是唱歌给他听,都不如电视的效果好,甚至会出现无动于衷的表现。这说明孩子已经对电视产生了印刻效应,纠正起来会很困难,而且如果不加以纠正,孩子将来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
但是,有人却认为印刻效应同样适用于人类的结论是错误的。例如,小鹅出现印刻效应是一种无条件反射的结果,需要一定的视觉能力和运动能力,但是人类的婴儿却不具备这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