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灵感从何而来
——酝酿效应实验

心理学家西尔维拉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一个心理学理论——酝酿效应。所谓酝酿效应,又被称为直觉思维。具体是指,当一个人反复探索某个问题却无法解决时,不妨把这个问题暂时搁置起来,这段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是几个星期。之后会因为某种机遇而突然出现新思想和新办法,这样一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会一下子被解决。

西尔维拉挑选出一些被试,并告诉他们:“你面前有4根小链子,每根链子共有3个环。打开其中一个环需要两分钟的时间,封合一个环需要3分钟的时间。在游戏开始之前,所有的环都处于封合的状态。你们的任务就是把这四根小链子,也就是12个环全部连接成一根大链子,而且所花费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

在实验的过程中,三组被试都用了至少半个小时才连接成一根大链子。其中,第一组被试在半个小时中有55%的人解决了这个问题。且在完成这项任务期间,没有任何打扰,被试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第二组被试在半个小时中有64%的人解决了这个问题,且在完成任务的期间,插入半个小时用来做其他的事情,他们的注意力被分散过。

第三组被试在半个小时中有85%的人解决了这个问题,且在完成任务期间,插入4个小时用来做其他的事情,他们注意力被分散的时间比第二组更长一些。

这个实验结果告诉我们,那些中途被打扰的人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而且西尔维拉发现,当第二组和第三组被试被打断且重新开始时,他们不是按照原来的思路继续尝试,而是从头做起。也就是说,他们放弃了原来那种无法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式,开始沿着新的思路去解决手头的问题,因此成功率变得很高。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指出,人的知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一种是逻辑的。克罗齐还认为,直觉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想象,而逻辑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理智思考。

酝酿效应会给人一种直觉知识的感觉,因为我们似乎对某一个问题豁然开朗,那种神奇的感觉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想要出现酝酿效应的现象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经过当事人的苦苦思考。如果一个人对一个问题连思考都没有,那么他根本不会出现酝酿效应。

延伸阅读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研究苯分子结构已经很长时间,但是依然毫无进展,凯库勒觉得苯分子中原子结合的方式是难以想象的。

其实,苯分子早在1825年的时候就被发现了,但是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不知道苯分子的内部结构。所有研究都证明苯分子的结构非常对称,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的,而且结构十分稳定。

最终,一个梦境为凯库勒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灵感。1864年的一个晚上,凯库勒做了一个梦,这个梦被认为是化学史上最著名的梦,可以说正是这个梦揭开了苯分子结构的秘密。

那天晚上,凯库勒的研究依然没有太大进展,这种不顺利的感觉让他觉得很沮丧,凯库勒把座椅转向炉子的旁边,渐渐进入半睡眠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凯库勒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原子排着长长的队伍在他的眼前飞舞着。原子变化多姿,逐渐相互靠近,最终连接在一起,开始扭动着、回转着,凯库勒感觉那是一条蛇。过了一会儿,凯库勒看到一个神奇的景象,那条蛇状的原子队伍忽然咬住自己的尾巴,在凯库勒眼前旋转着。凯库勒感觉像被电击一般突然惊醒,因为凯库勒认为梦中那个蛇形结构其实就是苯分子的结构。醒来的凯库勒精神抖擞地开始了研究,并且一举突破苯分子结构的难题。

这位化学家把自己研究的成功归结于神奇的梦境,并认为如果不是因为那个梦境,或许他根本无法发现苯分子结构。但是,凯库勒不知道的是,促成他研究的正是酝酿效应。 ugnOdA/SGhup6mVZmWsMSHjjKhv8QV96RtAzLjA92qPfTSeWidhB/9LjLd7Mem8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