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猜疑的习惯害人害己

一个人丢失了斧头,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他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走的。从这个假想出发,他开始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竟然觉得邻居儿子完全就是小偷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坚定了他原先的假想,他在心里已经给那个孩子贴上了“小偷”的标签,而且有意无意地向其他人渗透这一信息。

几个月后,这个人在自家屋檐上找到了丢失的斧头,才猛然想起是自己遗落在上面的。这时他万分悔恨,再看邻居的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小偷的样子。然而,邻居家得知他在背后诬陷自己的孩子是小偷后,已经与他产生了隔阂。

这个人从一开始就给邻居儿子下了结论,使自己走进猜疑的死胡同。由此看来,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就像一个圆圈,越画越粗,越画越圆。在猜疑的心理作用下,人会陷入作茧自缚、自圆其说的封闭思路。

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上,两兄弟经营了一家百货商店。多年来,他们的生活虽然忙碌,但很平顺。直到有一天,因为丢失了10美元,兄弟俩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事情是这样的,一位顾客买了10美元的物品,哥哥将钱放进收银机便外出办事,当他回到店里时却怎么也找不到收银机里的10美元。

他问弟弟有没有看到收银机里的钱,弟弟很干脆地回答说:“没有看到。”哥哥不肯善罢甘休,咄咄逼人地追问道:“就咱们两个在店里,这钱还能长腿跑了?”弟弟听出话里的质疑,顿时心生怨恨。从此,兄弟之间出现了隔阂。

渐渐地,两兄弟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少,后来竟然不愿在一块儿居住。于是,这家百货商店中间便多了一道砖墙,将兄弟俩的感情也间隔开了。此后的十几年间,双方的敌意有增无减,各自的痛苦也与日俱增,这样的气氛也使百货商店的生意受到了影响。

直到有一天,哥哥的店门口停了一辆外地牌照的车,车上下来一名男子。男子走进店里问:“请问您是这家店的老板吗?”哥哥回答说:“是的,有什么能够帮助您的?”男子红着脸说:“我是来告诉您十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那时我还是个游手好闲的流浪汉。有一次我来到您的店里,看到没人注意我,便从收银机里偷走了10美元。10美元虽然不是个大数目,但是多年来我一直深受良心的谴责,我必须回到这里来请求您的原谅。”

听这位男子说完,店主已经热泪盈眶,用哽咽的声音请求他:“我只想请求您将此事说给隔壁的那家店主听。”当这陌生男子到隔壁说完此事以后,他惊愕地看到两位中年男子在商店门口紧紧地拥抱,痛哭失声。

猜疑是一种没有出路的心理选择,是人际交往中一种非常不好的心理习惯,称得上是“情感的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习惯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茫,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你的前途。”

许多猜疑最后被证实是子虚乌有,这是一件颇为尴尬的事情。但在被证实之前,由于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猜疑者会觉得自己的猜疑顺理成章。要抛弃成见和自我暗示,就要学会客观而辩证地看待他人和自己。

哈佛人生智慧

一位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说:“想象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挑战和冒险,是人类有所成就的关键,也是人类努力的主要动力和通往人类心灵的秘径。可是,如果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对人对事不放心,想象就会变成猜疑。”奇思妙想是创造的源泉,但胡思乱想却是猜疑的根源。要消灭猜疑的坏习惯,就要控制住自己的思想,不要总把别人往坏处想。记住:你把别人想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是什么样的人。 NMF9ufkoQ5a/iBFblBDzWjmewuBPRRMzXAgVYUdR8UnVZrHMWkZsMvoNzneCPZ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