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古代汉语的文字

古代汉语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所以学习古代汉语就先得识字。这些字虽然跟现代汉语的字基本上一样,但是意思不完全一样,写法也不完全一样,所以需要讲一讲。这里分为四个问题来讲:(一)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二)繁体字;(三)异体字;(四)古字通假。

(一)字形和字义的关系

字形是字的形体,字义是字的意义。汉字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字形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字义。字的最初的一种意义叫作“本义”,字的其他意义一般是由本义生出来的,叫作“引申义”。本义和字形是有关系的,懂得这个道理,有助于了解古代汉语的字义。现在举些例子加以说明。

〔涉〕“涉”的本义是蹚着水过河,所以左边是“水”(“氵”就是水)。古文字的“涉”更加形象,写作“ ”,画的是前后两只脚,中间一道河。后来左边写成三点水,右边写成“步”字,其实“步”字上半代表一只脚(即“止”字),下半代表另一只脚(即反写的“止”字,“ ”,不是“少”)。苏轼《日喻》“七岁而能涉”,其中“涉”字是用的本义。《吕氏春秋·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中“涉”字用的是引申义,那不是蹚着水过河,而是乘舟过河。后来又引申为牵涉、涉历。

〔操〕〔持〕这类字叫作形声字,左边是形符(又叫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右边是声符,表示读音(形符也可以在右边、上面、下面,声符也可以在左边、上面、下面)。“操”“持”都是拿的意思,所以以手(扌)为形符。“操”从喿声(“喿”即“噪”字),“持”从寺声。《韩非子·郑人买履》:“而忘操之。”蒲松龄《狼》:“弛担持刀。”这两个字也有细微的分别:“操”又指紧握,引申为操守、节操;“持”泛指拿。

〔坠〕“坠”(墜)本作“隊”,从阜(阝), 声(“ ”即“遂”字)。阜是高大的山,从高山掉下来叫作“隊”,引申为泛指坠落。《荀子·天论》:“星隊木鸣,国人皆恐。”后来加土作“墜”(坠),以区别于队伍的“隊”(队)。《吕氏春秋·刻舟求剑》:“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契〕〔锲〕“契”是刻的意思。《吕氏春秋·刻舟求剑》:“遽契其舟。”据《说文》,契刻的“契”写作“栔”,从木, 声(“ ”音锲)。其所以从木,因为木是刻的对象。契字又作“锲”。《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从金,契声。其所以从金,因为金是刻的工具(刻刀是金属做的)。

〔载〕“载”从车,声(“”音哉),本义是车载。《史记·孙膑》:“窃载与之齐。”引申则船载也叫“载”。柳宗元《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窥〕“窥”从穴,规声。“穴”是窟窿,从窟窿里看,叫作“窥”。如“管中窥豹”,引申为偷看。柳宗元《黔之驴》:“蔽林间窥之。”

〔骇〕“骇”从马,亥声,本义是马惊。《汉书·枚乘传》:“马方骇,鼓而惊之。”引申为泛指害怕。柳宗元《黔之驴》:“虎大骇。”

〔鸣〕“鸣”从鸟从口。这类字叫作会意字。会意字没有声符,而有两个或三个形符。鸟口出声叫作“鸣”。《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引申为泛指禽兽昆虫的叫。柳宗元《黔之驴》:“他日,驴一鸣。”

〔顾〕“顾”(顧)从页,雇声(“雇”音户)。“页”不是书页的“页”,而是音颉(xié)。“页”是头的意思。“顾”是回头看,所以从页。蒲松龄《狼》:“顾野有麦场。”

〔薪〕“薪”从艸(艹),新声。“薪”的本义是草柴。蒲松龄《狼》:“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也指木柴。《诗经·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弛〕“弛”从弓,也声,本义是把弓弦放松。《左传·襄公十八年》:“乃弛弓而自后缚之。”引申为泛指放松。蒲松龄《狼》:“弛担持刀。”

〔尻〕〔尾〕“尻”从尸,九声,是形声字。“尾”,从尸,从毛,是会意字。“尸”,金文作 ,侧看像人卧之形。从尸的字,表示人体的部分。“尻”是屁股,“尾”是尾巴。据《说文》说,古人和西南夷人喜欢用毛作尾形以为装饰,所以“尾”字从毛。蒲松龄《狼》:“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贱〕“贱”从贝,戋声。“贱”的本义是价格低,所以左边是“贝”(上古时代,贝壳被用为货币)。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其中“贱”字是用的本义。引申为地位低。

〔驾〕“驾”从马,加声。“驾”的本义是把车轭放在马身上(驾车就是赶车),所以下边是“马”。白居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其中“驾”字是用的本义。引申为驾驭。

〔险〕“险”(險)从阜,僉声。“险”的本义是险阻,所以其字从阜,阜就是山。《列子·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二)繁体字

汉字简化,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由繁体变为简体,易写易认,人们在学习上方便多了。但是古书是用繁体字写的,我们目前还不能把所有的古书都改成简体字。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最好认识繁体字,因为将来读到古书原本时,总会接触到繁体字的。

并不是每一个字都有繁简二体,例如“人”“手”“足”“刀”“尺”等字,从古以来笔画简单,不需要再造简体。有些字,笔画虽不简单(例如鞭子的“鞭”),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简化。但是,有许多字已经简化了。

汉字简化,最值得注意的是同音代替的情况:读音相同的两个字或三个字,简化以后合并为一个字了。这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原来两个(或三个)繁体字都废除了,合并为一个简体字。这里举几个例子。

〔發∶髮〕一律简化为“发”。古代“發”“髮”不通用,发出、发生的“发”写作“發”,头发的“发”写作“髮”。例如:

1.齐军万弩俱 (《史记·孙膑》)

2.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 焦。(杜荀鹤《时世行》)

〔獲∶穫〕一律简化为“获”。古代“獲”“穫”一般不通用,获得的“获”写作“獲”,收获的“获”写作“穫”。例如:

1. 楚魏之师,举地千里。(李斯《谏逐客书》)

2.春耕,夏耘,秋 ,冬藏。(晁错《论贵粟疏》)

〔復∶複〕一律简化为“复 ”。古代“復”“複”不通用:“復”是现代“再”的意思,又解作“恢复”;“複”是“重复”。例如:

1.居十日,扁鹊 见。(《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2.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 吾赋不幸之甚也。(柳宗元《捕蛇者说》)

3.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 者。(沈括《活板》)

4. 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第二种情况是原来两个(或三个)字保存笔画简单的一个,使它兼代笔画复杂的一个(或两个)。这里举几个例子。

〔馀∶余〕一律写作“余”。古代“馀”“余”不通用,剩余的“余”写作“馀”,当“我”讲的“余”写作“余”。例如:

1.其 ,则熙熙而乐。(柳宗元《捕蛇者说》)

2.後百 岁有孙膑。(《史记·孙膑》)

3. 闻而愈悲。(柳宗元《捕蛇者说》)

〔雲∶云〕一律写作“云”。古代“雲”“云”不通用 ,云雨的“云”写作“雲”,当“说话”讲或当语气词用的“云”写作“云”。例如:

1.旌蔽日兮敌若 。(《楚辞·国殇》)

2. 霏霏而承宇。(《楚辞·涉江》)

3.后世所传高僧,犹 锡飞杯渡。(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记》)

4.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 。(魏学洢《核舟记》)

〔後∶后〕一律写作“后”。古代“後”“后”一般不通用。“後”是前后、先后的“后”,“后”是后妃的“后”。前后、先后的“后”有时候写作“后”(罕见);后妃的“后”绝不能写作“後”。例如:

1.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 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2.媪之送燕 也,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徵∶征〕一律写作“征”。古代“徵”“征”一般不通用,征求、征召、征验、征税的“征”写作“徵”,征伐、征途、征徭的“征”写作“征”。征税的“征”写作“徵”,有时候也写作“征”,但是征伐的“征”绝不写作“徵”,征求、征召、征验的“征”一定写作“徵”,绝不写作“征”。例如:

1.尔贡苞茅不入,……寡人是 。(《左传·僖公四年》)

2.昭王南 而不复,寡人是问。(同上)

3.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 苗。(杜荀鹤《时世行》)

4.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 徭。(同上)

5.京师学者咸怪其无 。(《后汉书·张衡传》)

〔乾∶幹∶干〕一律写作“干”(不包括乾坤的“乾”)。“乾”和“干”同音,“幹”和“干”同音不同调(“幹”去声,“干”阴平声)。古代“乾”“幹”“干”不通用。“乾”是乾燥的“乾”,“幹”是树幹、躯幹的“幹”(这个意义又写作“榦”)和才幹的“幹”,“干”是盾牌(“干戈”二字常常连用)。例如:

1.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 。(宋应星《稻》)

2.柏虽大 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徐宏祖《游黄山记》)

3.田园寥落 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白居易《望月有感》

以上所述一个简体字兼代古代多个字的情况是值得特别注意的。但是大多数的情况是一个简体字替换一个繁体字,如“书”替换了“書”,“选”替换了“選”,“听”替换了“聽”,等等,只要随时留心,繁体字是可以逐渐熟悉的。

(三)异体字

所谓异体字,是一个字有两种以上的写法。例如“线”字在古书中,既可以写作“綫”,又可以写作“線”。“于”字在古书中,既可以写作“于”,又可以写作“於” 。在今天,汉字简化以后,异体字也只保留一个了,如用“綫”(简作“线”)不用“線”,用“于”不用“於”。但是我们阅读古书,还是应该认识异体字。

废除异体字,大致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保留笔画较少的字,第二个标准是保留比较常见的字。这两个标准有时候发生矛盾。例如“于”字比“於”字笔画少,但是“於”字比“于”字常见。依照简化的原则,决定采用了“于”字。又如“無”字比“无”字常见,“傑”字比“杰”字常见,“淚”字比“泪”字常见 ,“无”“杰”“泪”笔画较少,被保留下来,而“無”“傑”“淚”就废除了。

有时候,某些异体字不但笔画多,而且很少用,当然就废除了。例如:

德∶悳  匆∶悤  奔∶犇

粗∶觕、麤  梁∶樑

这里不可能把所有的异体字都开列出来。只是举出一些例子,使大家注意这种现象。我们读古书的时候遇见异体字,一查字典就解决了。

(四)古字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假”就是“借”的意思)。所谓古字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古字通假常常是两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其中一个算是“本字”,另一个算是“假借字”。例如“蚤”的本义是跳蚤,但是在《诗经》里借用为“早”(《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在早晨的意义上,“早”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这种假借字,在上古的书籍里特别多。例如:

1.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年》)

(“说”假借为“悦”。)

2.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

(“责”假借为“债”。)

3.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

(“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上)

(“倍”假借为“背”。)

古字通假的问题是很复杂的,现在先讲一个大概,以后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JIv561IfAzRldq7dvLGjlAgCMwKzCnkKnzdcjV2MZUgN+qp3c6afQRC4a/DoeMW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