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我所介绍的雅典卫城乃是昔日被摧毁之前完整的卫城,我将它辉煌时的模样介绍给大家,因为正是那个卫城才代表了西方古典文明的最高峰。
◎ 雅典卫城
完整的雅典卫城大体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进入卫城时必经的大门。这是一扇很气派的大门,挺立着多利克式的大柱,还有许多精美的雕刻。
第二部分是祀奉胜利女神奈基的神庙。
第三部分是祀奉古希腊英雄伊克瑞翁的神庙。
第四部分是献给雅典的保护神——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神庙,即帕特农神庙。
雅典人在修筑神庙时,并没有破坏山的本来形态,而是依据其自然的起伏来修建,使神庙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四座大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整个山头。
山顶是规模最大也最重要的帕特农神庙,它像一个君主,君临卫城和整个雅典。在它北面稍下的位置上是小得多的伊克瑞翁神庙,从伊克瑞翁神庙往西,即帕特农神庙西北,是奈基神庙,卫城大门就在奈基侧近。
我们现在来分别介绍一下各部分的大致结构,先从大门谈起。
一到卫城大门,迎面就是6根多利克式的大柱,高近9米,柱顶有水平梁和三角形的额梁。
进大门后是一条宽敞的通道,旁边有三对爱奥尼亚式柱子,通道两边以前都有建筑,其中左边建筑的墙上有古希腊著名画家波利格诺托斯的壁画,所以被称为“绘画馆”。
大门的西南端、与大门相距不远有奈基神庙。神庙前后各有四根爱奥尼亚式的大柱,上面的凹槽较深,所以反光能力很强。每天,在阳光照射之下,随着光线的西移,柱子也显现出奇妙的变化,十分有趣。在它的山墙与中楣之上精雕细刻着有关胜利女神奈基的故事,里面还有奈基美丽的雕像,引人入胜。
奈基神庙之后是伊瑞克翁神庙。伊瑞克翁是传说中古雅典的王,他被埋葬于此。这里实际上也是帕特农神庙的分庙,里面有雅典娜像,描绘她与海神波塞冬争当雅典保护神的情景。其建筑也极富特色:它不像一般建筑在平面上的神庙,而是建筑在两块高低不同的基石上。这使得它的各部分建筑顺着地形的差异显出高低大小的不同,而这又带来了柱子数量的不同。它的西面有三根柱子,与之相对的东面柱子足足多了一倍,南面也是六根,北面却只有四根。神庙内部有三间房子:西边房间里有一个长方形水槽,装的是盐水,以象征海水,供海神波塞冬享用;中间房子用来供奉波塞冬和伊瑞克翁;东面房间里有雅典娜像。
最后我们来描绘一下最重要的帕特农神庙。
◎ 帕特农神庙,多利克式建筑
“帕特农”就是贞女的意思,因此,帕特农神庙意思就是贞女之神庙。它是单排绕柱式建筑,即它的建筑外围只有一排柱子环绕。神庙地基长约70米,宽约30米。它的绕柱是多利克式的,前后各8根,左右各17根,直径近2米,高超过10米,这在多利克式的柱子里是相对比较细长的一种。
帕特农神庙的内部是这样的:它的长等于古希腊的100尺,所以又叫“百步殿”,左右两边各有两排与墙壁平行的柱子,西侧是一个放祭神用器皿的房间,由一些贞洁的处女来管理,名叫“贞女室”。
帕特农神庙最有意思的建筑特色之一是很少用直线,例如它的地基并不是水平的,中间要高一点,它的正面绕柱,除了中间的两根是垂直的外,其他都有点向中心倾斜,各柱子的直径及柱子与柱子之间的距离也并不完全相等。但这一切不但没有使得整座建筑看起来凌乱不堪,反而更显严整有度:那地基看上去仍是水平的,正面的绕柱看上去也是笔直的,柱子们看上去也是一样粗的,柱子之间的距离看上去也是一样长的。
这就是建筑中的“视觉矫正”,它突出地显示了希腊人在他们的智慧达到高峰时,已经不但能尊重自然,而且能超越自然,并在这超越中达到与自然深刻的和谐。
雅典卫城之所以了不起,其原因固然与它的建筑有关,但同样重要的是其装饰艺术的精美,这些装饰艺术作品体现了古希腊艺术的最高水准。它们现在虽然所遗无几,然其残存者的精美绝伦仍令千年之后的现代人惊叹不已。
雅典卫城的装饰艺术品主要分两种:绘画与雕刻。绘画现已完全消失,所剩的只是“绘画馆”的名字而已,所以我们要来欣赏的只是雕刻。
帕特农神庙外面三处地方有雕刻:山墙、排档间饰和中楣,最里面还有著名的雅典娜神像。
第一处是山墙。现在山墙只剩下一个可怜的没了手、脚和头的河神,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我们只能依据一幅大约作于17世纪的素描来看它。可以相信这素描是真的,因为那时整个山墙还完好无损呢。
山墙所雕刻的是雅典娜与海神波塞冬争当雅典城保护神的故事,从素描上面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东西:最中间有两个人,一个是高大魁梧的裸体男人,另一位是穿着传统古希腊服装的女士,男左女右。女人的右边有一匹马,举起双蹄对着她,像要把她蹶一蹄子。马屁股后面是一些人,不断地变小,不断地把腰弯下去,最后一个人则干脆躺着。男人的左边也是些类似动作的人,也在不断地缩将下去,直至躺到角落里。
与一般神庙山墙不同的是,帕特农神庙的山墙特别大,至少要20个人才能将它填满,要把这20个人安排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并让每个人都显得自然可不是容易的事,但在帕特农神庙的山墙上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几乎完美无缺。
首先,它的人物该站的站,该坐的坐,该大的大,该小的小,无一不自然而合理。从每个雕像看,例如那可怜的河神,虽然它的位置只是山墙的最角落,也最不重要,但如果把它单独列出来——像现在在博物馆里的情形一样,会感觉它并不是一个不重要的人物呢。但见它只剩下躯干的身体上,每一块肌肉都被精雕细琢了出来。
排档间饰是块长方形的石板,分布在神庙外墙的四周。在帕特农神庙,这样的排档间饰有近百块。现在留下来的只是南面墙上的几块,其中有一块描绘了一个本来披着件袍子的人,袍子已经掉到臂弯下去了,他面对着我们,双手后仰,几乎一丝不挂。他用左手揪住怪物的头,怪物扬起前蹄,奋力挣扎。人和怪物的脑袋都不见了,但像前面的河神一样,从这剩下的躯体上仍可以看到古希腊艺术巅峰期间雕像的艺术特色:这些雕像既符合严格的解剖学要求,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同时它所描绘的躯体并不是实实在在的人的躯体,而是一种理想的人的躯体,是力与美完美的结合。
中楣上的雕刻原本长达近160米,高约1米,现在留下来的有不少,它记录了雅典人最重要的节日泛雅典娜节游行的情景。
以东面为中心,这里坐着此次游行的主角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和她的父亲“万神之王”宙斯以及诸位神灵。神的两边是祭司们,再往两边则是人间的头面人物和美丽的贞女们。游行从西面开始,这里的人们已万事俱备,只等起程,到了南面和北面,人们已经开始游行了,队伍浩浩荡荡向前挺进。
游行队伍的大致路线是:从西面出发,兵分两路往南北两面挺进,最后汇合到东面。在这里,他们终于看到了雅典人的保护神——雅典娜,但见她,这位集贞洁、智慧、美丽与勇敢四美德于一体的女神,从容地坐着,仿佛太阳一般闪射光焰。
除雅典娜外,这里还有大量人物、马匹和各式各样的物件,据说人物多达500个,马也超过100匹,他(它)们如此众多,排在相对狭小中楣上却并不显拥挤。再看细节,尽管人物非常之多,然而每个人的每根头发都不是草草而成的,雕刻家似乎有的是时间,慢条斯理地把数不清的人物一个个细细雕来,把他们叠加在一起,显出惊人的华丽与解剖学般的精确。
正是在这里,古希腊艺术达到了它的顶点:将艺术美、自然美与人类的群体美融为一体。
以上就是雅典卫城的复原图了,也是古希腊艺术巅峰时期的形状。
对虔诚的罗马人而言,就像对于希腊人一样,神庙诚然是他们所有建筑中之最重要者。罗马人建筑了大量神庙,并将它们散布于全罗马,让罗马的公民们去崇拜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