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至尊的哲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亚里士多德有如中国的孔夫子,因为在一段漫长的日子里,他的思想在西方犹如孔夫子的思想在中国,高高在上,雄霸天下,是西方哲学史上至尊的哲人。

亚里士多德雕像

亚里士多德传略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色雷斯一个叫斯塔基拉的海港城市。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阿明塔斯的御医,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早年生活有两种说法:

一说他从小就是阔少,养成了阔少们的老毛病,放荡不羁、挥金如土,几年就把父亲留下来的钱财花光了,只好去当兵糊口,后来他又回到家乡,干起父亲的老行当来。直到三十岁以后才明白自己天生是个哲学家,于是便去找柏拉图,做了阿卡德米的学生。

后一种说法是,大约18岁时,他父亲就把儿子送进了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在阿卡德米,亚里士多德很快就超过了师兄们,被老师称为学园“智星”。他不但才智过人,而且酷爱读书藏书,他的宿舍因此被称作“读者之家”。

亚里士多德在阿卡德米一待就是20年,直到老师死了才离开。

离开阿卡德米后,亚里士多德在各地游逛了几年。这时他的一个老同学,位于小亚细亚沿海密西亚城的统治者赫米亚斯请这位学长去玩,这一去便解决了他的终身大事,这位统治者将他的妹妹或者侄女嫁给了哲学家为妻,他与妻子恩恩爱爱地过了一辈子。

结婚才一年,一天亚里士多德接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邀请:他父亲的旧上司、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请他去做太子的导师,这位太子就是未来的亚历山大大帝。

奇怪的是我们没找到任何确切的证据表明亚里士多德与这位伟大的学生之间关系到底怎样。但一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尽管是一个杰出的哲学家,但他对时年13岁的亚历山大王子的教育似乎没多大成效。老师离开后,亚历山大仍是个野心勃勃、放荡不羁的家伙,完全不像理想国里的哲学王。

三年后亚历山大接替父亲的王位,开始了他的征服,建立了庞大而短暂的亚历山大帝国。

弟子做了国王不久,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马其顿,他又在各处游玩了几年,这时他已经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按中国的说法,是做到太傅的大官了,各地的统治者们都对他礼敬有加,奉为上宾。

亚历山大雕像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风风光光地回到了雅典,这时的雅典乃至整个希腊已经被大帝征服了,他到达后受到了统治这里的马其顿贵族们热烈的欢迎。

但亚里士多德不是来做官的,而是像孔夫子一样来办学的,他效法老师,在一个小树林里建起了一座学校,取名叫吕克昂(Lyceum),也译作莱森学院。

这时的亚里士多德早已名声在外:一由于他的确是伟大的哲学家,二由于他是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可以设想这两个有利条件会给他带来多少学生!

从此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就天天给他的一大群学生上课了,每天,当旭日东升,亚里士多德便漫步在校园的草坪上、树底下,边走边谈,后面跟着他的弟子们,十分逍遥自在,因此,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生们便被称作逍遥派。

您还记得另一个逍遥派吗?就是《天龙八部》里无涯子和李秋水那一派,他们的绝技是小无相功、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天山折梅手、北冥神功、凌波微步等等,厉害之极。

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里一逍遥就是12年,在这里写出了他一生的巨作。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了,年仅33岁。这时早已对他的统治不满的希腊人揭竿而起,他们不但要将统治他们的马其顿官僚赶走,还把矛头指向了亚里士多德,说他是个亵渎神明的家伙,亚里士多德可不是苏格拉底,一见势头不对,便溜之大吉,按他自己的说法,这不是怯懦,而是不想给雅典人再加上一个扼杀哲学的恶名。

他自我流亡到了一个叫加尔西斯的地方。

第二年,亚里士多德在流亡之地与世长辞,享年62岁。

空前伟大的哲学体系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规模空前,我们看他的著作数量就明白了。他的著作有人说是四百部,也有人说是一千部,现在已经有许多失传了,但光是留下来的已经够瞧了,仅中文的《亚里士多德全集》就多达十卷,其中收集的论文著作达五十部,而且这还不是真正的全集。著作的内容则囊括了现在称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大部分领域,总归起来有以下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著作是关于逻辑学的,如《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等等。

第二部分是有关自然科学的,如《物理学》《论天》《论生成和消灭》《论宇宙》《论植物》《机械学》,等等。

第三部分是有关美学的,如《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等等。

最后一部分才是他的哲学著作,包括《尼各马科伦理学》《大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论善与恶》《政治学》《论麦里梭、克塞诺芬和高尔吉亚》,此外就是最有名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成就如此之众多、学识如此之渊博,那他是不是古往今来掌握真理最多的人呢?

不!相反,亚里士多德恰恰也是古往今来犯错误最多的人之一——如果不是最多的话,我看这也是大有可能的。

我们知道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过的实验,为的就是要证明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错误的说法,类似的错误在亚里士多德的书里还相当的多。

但就是这样的理论牢牢地控制着西方人的思想达千年之久,而自文艺复兴以来,新的思想巨人们,从伽利略到哥白尼,在提出他们的新思想时,几乎总是把亚里士多德当作靶子,同时也是把他当作自己继续往上爬的垫脚之石。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命运。

如上所言,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内容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在这里不可能一一道来,只选取了其中两种与哲学密切相关的思想,即他的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的思想。

在亚里士多德的众多思想成就之中,他的逻辑学思想是最完整,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

逻辑学 我们知道,做一件事情,如果想做得好的话,就需要有恰当的工具,那么思想呢?如果我们想正确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说话,那就得靠“逻辑”了。这个逻辑,就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逻辑,全称是形式逻辑。

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我这里只选择它一个最主要,也与我们关系最密切者来讲,这就是“三段论”。

三段论我们都听说过,简而言之,就是用三句话来证明一个结论。虽然它只有三句话,却足以将一个命题证明得天衣无缝——当然也是有条件的。这里举个例子:

凡人都会死。

老莫是人。

所以,老莫会死。

这个例子就是三段论里的所谓A A A形式,称为“Barbara”。它由三句话组成,从上往下分别叫作大提前、小前提、结论,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三段论形式。

当然我们在实际运用时不会采用上面这么完整的形式,而是一种简化的形式。举个例子,如我说:“我要喝水。”这实际上就是个隐蔽的三段论,它可以进行这样的扩展:

凡人都要喝水。

我是人。

所以,我要喝水。

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是一种极可靠的思维方法,它不但可以用于立,还可以用于破。当然它的可靠也不是无条件的。例如大前提要对,如果大前提错了,那结论就肯定不对。如第一个例子,如果“凡人都会死”不成立,即有的人像孙悟空一样长生不死、寿与天齐,那么结论“老莫会死”也就不成立了,谁知道这个老莫不是孙悟空第二呢?

除了上面的A A A式外,还有E A E(Celarent),A I I(Darii),E I O(Ferio)三种形式,它们加起来就构成了三段论的第一格,亚里士多德还规定了第二格和第三格,后来经院哲学家们又加上了第四格。实际上这第二、三、四格都可以归结到第一格。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可以用另一个词来表示,就是形而上学。

所谓形而上学,是用来表达那些具体事物之外的抽象之物的,在亚里士多德著作里,把表达这些抽象之物的著作放在表达具体之物的著作——physics(物理学)——之后,所以称meta ta physika(物理学之后),在英语里便成了metaphysics ,汉语“形而上学”就是对之的意译,亚里士多德自己则称为第一哲学或者神学。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另一个重点是对“形式”与“质料”的区分。

我们先来举例说明看看什么是他的形式与质料。

假使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您清早起床,发现一夜北风之后,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只有对面那口井是个黑窟窿。这时,您想堆个雪人,您说干就干,不久,雪人儿就堆成了,红红的嘴巴、黑黑的眼睛,后面还拖着一根稻草做的辫子,简直是个肤白如玉的小美人。

我们就用这个雪人来分析形式和质料的问题吧,其实很简单的:雪就是质料,您所捏出来的美人形象便是形式了。怎么样?很简单吧!

我们也看得出来,形式与质料存在于同一个具体东西之内,例如上面的雪人。每个具体的东西也都是如此,都是由形式与质料组成的。这里包括两个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说,每一个具体的东西里都含有形式与质料,就像上面的美女形式与雪的质料一样,二者同时包含在一个东西——雪人——之中。

第二个含义则是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像生物一样,是不断生成长大、发展变化的。具体而言就是在形式与质料的不断交替之中发展的。先是质料,然后形式由质料之中产生出来,产生出来后,形式自身又成了质料,从它身上会产生新的、更高的形式,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我还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吧:

例如您家现在有条老狗,名字叫老白,当然从前您刚养时它是一条小狗,叫小白。这老白是如何在形式与质料的交替中生长发育起来的呢?

首先,眼下的老白是形式,上面说过,形式由质料而来,老白的质料又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小白,就是那个若干年前在你怀里摇尾巴撒娇的小白,但这小白并不是单纯的质料,因为它也不是一开始就是那样的小白,而是由小白妈妈肚子里的胎儿长大而来的。于是,与胎儿比起来,小白就成了形式,而胎儿就是质料。如此再往下,大家可以一直追下去,看看尽头会是什么。

具体事物都是由形式与质料共同组成的,那么这形式与质料的关系又怎样呢?是互相平等还是有高低之分?

亚里士多德说,平等是没门的,形式与质料也有高低之分。

孰高孰低?形式高,质料低。

为什么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正是因为在有了形式之后,质料才能成为某种确定的东西,而使质料成为某种确定的东西的形式才是事物的本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话:例如上面的雪人儿,它现在是一个美人,人见人爱,但这美人的形象是它的形式,而它的质料只是一堆雪,如果不把它堆成雪人,那么它就谈不上是什么东西,只是茫茫雪野上的雪而已,甚至都无法把这块雪与其他的雪区分开来,也可以说,它根本不是个“东西”。正是形式——美人形象,才使它由不是个东西成了个东西,也就是形式使不是东西的质料成了个东西。

所以形式当然比质料高了。

亚里士多德还说,在形成事物的过程中,形式才是唯一的动力,而质料不但不起作用,反而会阻碍事物的形成,就像雕刻大理石像一样,形式,例如大美人维纳斯,容易想出来,可质料大理石却以它的坚硬来阻拦雕像的诞生。

最后一点,虽然形式来自质料,就像前面老白来自小白、小白又来自小白妈妈肚里的胎儿,但这个过程并不是无止境的,倘若我们不断地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形式越来越多,而质料越来越少,形式越来越清楚,而质料越来越朦胧,到最后,质料就没了,只剩下纯粹的形式。

这纯粹的形式就是神,万物的创造者。

第一推动 这个第一推动大家可能听说过,牛顿爵士也把它当作解释宇宙起源的妙法,实际上他是从亚里士多德这里学来的。

亚里士多德是这样开始沉思的:

首先,他自言自语地说,宇宙万物无疑是运动的。

其次,任何运动都应当有个推动者,这也是无疑的。我们只要看看世界上的运动就行了,无论是一只苹果从头上掉下来,或者一颗流弹打中胸膛,有哪个运动没有推动者?

再次,对于每个具体事物的运动,我们都可以找出推动者,但对于宇宙本身的运动呢?例如太阳东升西落?那又是什么推动的?

还有,宇宙本身有一个诞生、成长的过程,这过程也是运动,既然有过程,就有开始。

如果这是对的话,这过程究竟是如何开始的呢?它又形成了一条怎样的链?

对于这些问题,亚里士多德想啊想,最后发觉不能无限制地将开始往前推,必须找到一个最先的推动者,他将世界推动起来。

他又认为,在第一推动者推动之前,这个宇宙也并非空无一物,所以并非真的从无到有创造了世界,而只是推动了世界。

这个第一推动者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亚里士多德对此有两种略有区别的说法。

第一个说法是,这个推动者,即上帝,是一种“力”,但这种力可不是机械的力,而是一种原动力、一种终极的力,是力本身,是宇宙万物的唯一形式,是生命的根本原则,等等。

第二个说法是,这个上帝是一种“思想”,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没有比思想更好的东西。这就与那神秘的上帝有点儿相似了,我们可以把祂看作是一个无形无影,但能思想、会创造的圣灵,对我们凡人而言,祂是“不可感觉,也不可毁灭”的。

关于这个上帝的长处还有很多话可以说,例如祂的完美、祂的善良,等等。

关于这上帝最后要说的一点就是:祂虽然有力,但却是谦谦君子。在创造了世界之后,祂做的唯一的事就只是静静地思考。

祂如何处置这个祂所推动的世界呢?

祂让它自己运动下去。

至于这个世界,虽然它业已被上帝推动了,但并不是完美的,还既有形式,又有质料,然而它会不断地朝着更大的形式发展,变得与神愈来愈近,也就是愈来愈美。

但愿如此! tFzOfGoR+n13igbEqSeAkmQUz8TrOJlmUYcfY8B8cItWKwDHuBC8O0OXCNipy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