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柏拉图的人生与哲学

柏拉图的人生从生到死都是高贵的,令人高山仰止。

高贵人生 柏拉图于公元前428年出生在雅典一个贵族世家,他的父亲叫阿里斯顿,是古雅典王族的嫡系,不过在柏拉图还是个孩子时就死了,他的母亲名叫伯里克蒂娥妮,丈夫死后嫁给了叔叔华里兰伯,这位华里兰伯是雅典最伟大的统治者伯利克里的朋友。柏拉图实际上是在他的继父,同时也是叔外公的抚养之下长大的。

柏拉图外表十分英俊,他的名字柏拉图就是宽肩膀的意思。他不但英俊,而且孔武有力,曾经两次在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摘取奖牌。

柏拉图雕像

柏拉图青年时期热衷于各项体育运动,但遇到苏格拉底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开始全心全意地追求智慧,成了苏格拉底狂热的崇拜者。他曾说过这样的话:

“我感谢神明,使我托生为希腊人,而不是野蛮人;自由人而不是奴隶;男人而不是女人。不过最主要的还是,我出生在苏格拉底时代。”

苏格拉底被处死时,柏拉图只有二十八岁。这件事对他一生影响至大。在思想方面,令他更加痛恨当时雅典的民主制了,并且在以后的一生中致力于寻找一种最好的国家制度——理想国。在行动方面,他被迫远走异乡。这是公元前399年的事。

他去了那时比希腊还要先进得多的埃及,对埃及人像金字塔一样稳固的国家制度极为钦佩。

在异国他乡漂泊了十二年之久后,也就是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了故乡雅典。

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学校,位于雅典城外西北角的一片小树林里,离城只有三里多。由于这片土地与一个传奇英雄阿卡德摩斯有关,便取名叫阿卡得米(Academy)。学园的课程似乎主要是数学,包括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另外还有天文学、声学等课程,学校的大门口刻着一句话:“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

在阿卡得米教了20年书后,柏拉图再次出国,到了西西里岛上的锡腊库扎,或者也译作叙拉古。他来是为了教育年轻的国王狄奥尼索斯二世,但这小伙子显然不认为几何学对他治理国家有什么好处,所以柏拉图只好走了,回到他的阿卡得米继续教书。

公元前348年,柏拉图在阿卡得米安然辞世,享年81岁。柏拉图逝世后,他的学校继续存在下去,直到887年后,公元529年才被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关闭。

欧洲的黑暗时代随之降临。

讲完了柏拉图的人生,我们再来讲讲他的思想,柏拉图的思想主要有两大块,一是他的理想——理想国,二是他的理念。

柏拉图哲学思想中最有名的是他的乌托邦理论,他的乌托邦名字就叫“理想国”,同时这也是他主要的作品的名字。他在这里详细地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理想的国家应当是什么样子?

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公民应当分成三个部分:普通人、士兵和护国者。

普通人是些头脑最简单的人,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群,他们的职责是养活士兵和护国者。理想国的所有职业中,除了作战外,都由他们来做,如种田、经商等,他们的主要特点是爱钱。

士兵则是直接管理国家的人,包括士兵、军官和一些辅助王来治国家的人。他们的地位比普通人高,也不像普通人那么爱钱,但还有点贪心。讲人数他们比普通人少,但比护国者多。

护国者就是哲学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要谈的就是这个。在这里要指明的是,理想国里的哲学王并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作为王,他们的生活与现实国家中的王是截然不同的。例如所有哲学王必须住在一起,住的是小房子,吃最简单的食物,而且还不能多吃,不饿就可以了。他们的家庭生活也是共产主义式的,所有哲学王,如果是男的话,他的妻子是全体男哲学王共有的;如果是女的话,她的丈夫也是全体女哲学王共有的。

大家也许会大吃一惊:难道理想国里还有女哲学王吗?不错!柏拉图可以说是第一个彻底的女权主义者、第一个主张男女完全平等的人。

家庭生活如此,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生活又如何呢?简言之,哲学王们是共产共妻,有完全充分的性自由。

但士兵与普通人的家庭与婚姻生活则不是如此。在理想国里,婚姻的年龄是有限制的,女子在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男子在二十五岁到五十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的男女谁嫁谁、谁娶谁既不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讲自由恋爱,而是像雅典人选将军一样,用抽签来决定,哪位男士抽上哪位女士就要由她做妻子,女士也是一样。

至于在这年龄段之外的男士女士,性生活完全自由,唯一不准的就是生小孩,怀上了也要打掉,万一生下来了就杀掉。

但柏拉图又说,这些婚姻表面上是由抽签决定的,但实际上却是内定了的,也就是说,要由最健壮聪明的男人与最漂亮动人的女人配对,而且要让这些人生的孩子最多。这就是柏拉图的优生原则,柏拉图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计划生育”的人,认为应该依据粮食来决定人口数量,否则人太多,粮食太少国家就会乱。所以不但要优生,还要少生。

对于生下来的孩子,柏拉图也提出了独特的抚养方法,就是决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孩子生下来后,要马上将他们秘密地送到某个地方去,由国家统一养育。

国家在养育这些孩子时,所依据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是,无论这些孩子是谁生的,包括哲学王生的,他们都将受到平等的教育,他们将来的发展也完全由他们自身的能力来决定,没有任何世袭的等级制度。

教育分为多期,第一期的教育包括体育与音乐。

体育就是各种运动,包括孩子们的游戏。与体育运动相配合的是食物,柏拉图认为没有比烤鱼烤肉更好的食品了,只准吃这个,而且烤时绝不许加任何作料。

体育而外的音乐,它实际上包括一切非体育的教育。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有两个特征,一是反对强制性教育,强调要把最难学的课程也变得轻松活泼,课本则要编得像诗歌一样优美;二是对教育的内容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绝不许自由放任,不许讲的东西包括在古希腊几乎人人都会背诵的荷马史诗。柏拉图认为,在荷马史诗里神祇们所干的并不都是好事,这就不对了。他说,既然是神,就应当是完美的,是凡人的道德准则,所以任何说神有错的东西都是不准讲的,否则孩子们也学起神祇的坏榜样来可不得了,做了坏事还会振振有词地说:“这是神教我干的。”就具体的音乐来说,吕底亚和伊奥尼亚的乐曲是不准奏的,因为吕底亚的音乐老是愁眉苦脸,听起来叫人丧气,孩子们听了弄不好也要多哭几声,没一点儿教育意义,所以不准听。

第二步的音乐教育要花上足足十多年时间,到孩子们20岁时才完成。

此后就要来一场考试了,目的是要将所有的孩子区分成两部分:通过考试的就继续学下去,通不过的就被淘汰,去做第一类公民——普通人。

这场考试是彻底的、公正的,对任何人都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绝对公平,做不做普通人完全凭能力而定。

顺利通过考试的人将再次开始他们的学习,要对他们的体质、思想甚至性格进行更全面的、更严酷的训练。这一过程长达十年,十年之后就进入第二轮考试了,同样地严厉而且公正。没有通过这一轮考试的人就去做第二类公民——士兵,而通过了第二轮考试的人就可能进入最高的等级——护国者了。

但仅仅是有可能,他们接下来又要开始学习,学习的是柏拉图的治国之道——哲学。这时他们已经整整三十岁了。为什么要等到这么晚才让他们学习哲学?因为在柏拉图看来,学习哲学是一种极大的快乐,而让这些年轻人们“过早地品尝哲学那种难得的快乐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年轻人在初次尝到哲学的滋味时,常常为了取乐而争辩不休,并且老想顶撞和驳倒对方……就像小狗崽儿对凡是走近它的人都喜欢扯一扯、拽一拽那样。”

学习哲学的过程也有五年。五年之后,这些身强体壮、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还懂哲学的完人们就可以做护国者——哲学王了吗?不。

他们还有最后一步,但也许是最难的一步。

这些理想国的精英们将遭受更严厉无情的锤炼——生活之锤炼。

他们将被抛入生活的熔炉,成为一个普通人,成为商人、匠人或者农人。他们要学会在市场上同最狡猾的商人们讨价还价,要在铁匠铺里抡动沉重的大铁锤,要头顶炎炎烈日在田地里摸爬滚打,为一日三餐流尽汗水。

但即使在饿得头昏眼花,累得走不动路,也要想着自己是未来的护国者,在最困苦的环境下也要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去理解做一个哲学王所要具备的一切品质与技能。

也许他们中有的人会忍受不住生活的锤炼,被生活锤得稀烂,但那些经受住了这最后考验的人们,将是真正的、完美的护国者——哲学王。

这就是柏拉图的教育程序,在这些程序完成之后,全体公民将各得其所,成为匠人、士兵,或者护国者。

理念说 理想国而外,柏拉图另一个最有名的哲学理论是他的理念论。理念听上去有些神秘,实际上并不难懂。我们先来讲个笑话。

据说柏拉图的一个学生,在阿卡德米学习了几年后,回家去看父亲,顺便要点钱,父亲杀了只鸡款待儿子。

席间,父亲问:“孩子啊,你跟伟大的柏拉图学习哲学也有几年了,你能告诉我学哲学有什么用吗?”

儿子愉快地回答说:“成啊,爸。”

他顺手指着桌上的鸡,问:“爸,你看这桌上有几只鸡?”

“一只呀,儿子。”他爸不假思索地回答。

儿子笑了,颇有点得意地说:“爸,在你看来只有一只,在我看来却有两只呢!一只是你用眼睛看到的个体的鸡,还有一只是老师告诉我的理念的鸡。”

他爸听了,一把将盘子端到了自己面前,说:“儿啊,你的哲学真有用,好,现在你就吃你的理念的鸡吧,我来吃个体的鸡。”

这虽然是个笑话,却表达出了柏拉图理念说的几个要点:一是理念是与个体物不同的东西。二是理念与个体物有某些相似之处,如理念的鸡也是只鸡——不但是,而且柏拉图认为比我们看见的鸡还要鸡呢!这就是他们的理念论。

理念论的起源在于柏拉图认为个体事物,也就是我们用肉眼凡胎看到的万事万物,都是不真实的。

为什么呢?柏拉图说,凡真实的事物必须是不自相矛盾的,也就是说,它必须要么是美的、要么是不美的;要么是正义的、要么是不正义的,否则就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到的具体事物则不是如此,它们有时看上去是美的,有时又好像不美;有时似乎是正义的,有时好像又不正义,等等。总之,具体事物有自相矛盾的特性,因此都是不真实的。

与不真实的个体事物相对,理念则是真实的。什么是理念呢?举个狗的例子就明白了。

我们都看到过狗,如毛茸茸的狮子狗、长耳朵的哈巴狗、大嘴巴的斗狗、一脸深沉的沙皮狗。但如果这时候有人问你:什么是狗?你会怎样回答他呢?

我们一起来回答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棘手的问题吧,我们把“狗”与“个体的狗”来做一下比较,就可以看出这“狗”有什么特点。

一、我们可以肯定这“狗”与每个“个体的狗”是不同的。

二、它必须具有我们所看到的所有“个体的狗”的一般性质,反过来说,每条个体的狗也有“狗”的性质,否则个体的狗就当不成狗了。

三、推理一下,我们也可以知道,每条个体的狗会死,但这“狗”是不会死的。

至此我们就以知道什么是理念了:上面的“狗”就是理念、是狗的理念或者理念的狗。

柏拉图认为,不仅狗,所有个体事物都有类似的理念,如猫的理念、桌子的理念等。

这些理念也都具有上面狗的理念那些性质,只要把“狗”换成该个体事物就成了。

我们现在该明白什么是理念了吧?理念说穿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概念,是每一类事物的共性。

第二个问题是,先有理念还是先有个体?

柏拉图认为,既然个体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那么真实的当然只能是理念了,只有理念的狗、理念的猫、理念的桌椅板凳才是真实的,至于我们所看到的具体的阿狗阿猫桌椅板凳,都只是理念在我们眼中那块玻璃体上的虚假映像,是不真实的。

在此,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洞穴之喻”。他在比喻里说,我们假定有这么一个洞穴,某些人生下来就被关在这个洞穴里。他们的脖子被牢牢锁住了,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在他们背后,一堆熊熊大火正在燃烧,在他们面前是一面墙,火把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他们终生就只看见这些影子。于是,不可避免地,他们会将这些影子看作实在的东西,但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无论是火还是他们自己,都毫无知觉。

柏拉图说,人,尤其是不懂哲学——具体地说就是不懂他的理念说——的人就像这些囚犯一样,而那些影子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个体之物,囚犯将影子看作实在,不懂理念的人将虚假的个体之物看作真实,他们对那造成个体之物的、真实的理念一无所知。

以狗为例,理念的狗才是真正的狗,而个体的狗,例如某条叫小白的狗,只是理念的真狗在镜中的像而已,实际上是假狗。

但这个假狗为什么还叫狗呢?那是因为它分有了真狗——理念之狗——的某些性质,所以才成了狗,其他个体事物也与此相类。

神创宇宙 像古希腊其他哲学家一样,柏拉图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来源也深感兴趣,进行了一番颇有意思的探讨。

我们知道,柏拉图的著作是以“对话”形式写出来的,在他的所有对话之中,最早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其实并不是《申辩篇》《斐多篇》或者《巴门尼德斯篇》这些盛名之作,而是另一篇——《蒂迈欧篇》。

在该篇,柏拉图借一位名叫蒂迈欧的毕达哥拉斯派哲学家的口提出了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

柏拉图认为,在我们这个世界被创造出来之前,也存在着某些东西,这些东西混乱不堪、没有任何秩序,胡乱地运动着。

这时候来了一个神,它觉得这样混乱是不好的,所以就创造出有序的世界来。

神所创立的东西大概有这样一些:灵魂,作为整体的世界、时间、空间、其他的神,以及鸟、鱼和陆上动物。依据的顺序是理智、灵魂、身体。创造这三者后,神将理智放在灵魂里,再将灵魂放入身体里。

柏拉图有一个有趣的观点,认为不仅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动物,而且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也是一只动物——只是一只大动物而已,并且这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理智的动物。

神在创造这个世界的同时,还给它创造了时间和空间。神创造这些东西时,用的是何种原料呢?

我们知道,关于世界由什么元素构成是古希腊群哲们偏爱的话题:如泰勒士说是水、赫拉克利特说是火、德谟克里特说是原子,直到恩培多克勒说是水火土气四大元素,等等。

但柏拉图认为这些一概不是宇宙真正的元素,宇宙的真元素是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之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之半。

为什么是两种三角形,而不是四边形或梯形呢?

柏拉图说,因为这两种三角形是最美的形式,所以神才以之构建宇宙。 PaLMJ1clIP1j5AyTHS3y5xAGqD//YqeCh+DhX1IZT596pSpOHxX3HZnoLcnrWeK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