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 [1] ;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原评】
黄交三曰:真能知读书痛痒者也。
张竹坡曰:吾叔此论,直置身广寒宫里 [2] ,下视大千世界,皆清光似水矣。
毕右万曰:吾以为学道亦有浅深之别。
【译文】
少年时读书,就像从缝隙中窥视明月一样;中年时读书,就像在庭院中仰头望月一样;老年时读书,就像站在高台之上赏玩明月一样。这都是他们生活阅历深浅不同,决定了他们领悟知识的多少与深浅。
【注释】
[1]隙中窥月:从缝隙中窥看月亮,只能见到局部,比喻读书只见部分,不能理解全貌。
[2]直:犹言“简直就是”。
【评析】
读书就是一个不断提高人的修养和人生阅历的过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们读书也会领悟到不一样的内涵。本段文字就是以“隙中窥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形象说明了读书的三种境界。
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读书的境界将会愈来愈高。少年时,阅历浅,领悟能力低,读书多就看表面意思,而不懂深解,就像从缝隙中看月亮;中年时,生活阅历相对加深,读书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像在庭院中望月,看问题愈发全面、深刻;老年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看问题见解独特,读书不仅能解字外寓意,甚至对书本的理解超乎作者的寓意,如月台观月,深入浅出,直指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