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力、电、光、声、水和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疾患的方法叫作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PT)。其中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主要利用物理学中的力学因素)称为运动疗法(kinesiotherapy,therapeutic exercise或movement therapy),是物理疗法的主要部分。运动疗法是患者应用各种运动来治疗肢体功能障碍、矫正异常运动姿势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康复治疗手段。在实施运动疗法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即为运动疗法技术。运动疗法技术随着康复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神经生理学的引入,已经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针对各种运动功能障碍性疾患(如偏瘫、脑瘫、截瘫等)的独具特色的治疗技术体系。在物理疗法中利用电、光、声、水、温度等各种物理学因素治疗疾病,促进患者康复的疗法,常常被称为理疗。
运动疗法和理疗同属物理疗法,但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国际上在通常的物理治疗康复工作中,运动疗法占绝大比重,故国外往往把物理疗法等同于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技术多为主动性的康复治疗技术,即在治疗师的指导和监督下,由患者主动地进行运动治疗活动,如各种运动训练、行走功能训练、轮椅使用训练等;而理疗技术则被视为被动性的康复治疗技术,由治疗师被动施加电、光、声、磁、冷热等不需患者主动活动的治疗。曾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放弃被动的物理治疗技术,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因被动的物理治疗在临床上已被证明是一种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局部疼痛时应用温热、电光疗处理是适宜的;当肢体瘫痪不能活动时,被动活动和按摩是必要的;当局部感染或有创面时,应用紫外线、超短波治疗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正确的观点应是,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治疗技术,只要对患者康复有益,都应适时地采用。
在古代,人们就已认识到运动对维持身心健康和防治疾病的重要价值。公元前2000多年前,古埃及的文字中就记载了体育训练可以配合医术治疗疾病;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Hippocrates在著作中谈到利用矿泉、日光、海水及运动可以防病健身、延缓衰老、保持健康;运动还有治疗方面的价值,可应用的手段有散步、骑马、格斗、呼吸体操等。
在中世纪,欧洲学者Avicenna提出,“人们通过适当的劳作和活动,如在适当的时间内运动一样,可强身健体,从而免除了药师和医师的光顾”。许多国家的学者也多有著述,倡导运动健身疗病。17世纪英国国王亨利四世的御医Duchesen指出,“运动可治疗许多因缺乏运动而发生的虚弱和疾病,而且运动能增强体质,强化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神经、关节的功能”。Nicolas Andry更在《orthopedic》一书中指出,运动治疗有助于预防小儿畸形的发生,并能起到矫正畸形的作用,这个观点已与现代康复观点相同。Tissot建议运动疗法应作为外科医生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应要求患者避免长期卧床,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治疗偏瘫患者时,强调“应促进所有残存功能的运用,促进、唤醒已减弱或被抑制的大脑功能”。John Hunter提出“肌肉的运动对疾病和外伤的治疗有重要价值,与被动运动相比,按患者自己意志进行的主动运动更有意义”。
1813年瑞典在斯德哥尔摩设立了“中央体操研究所”研究运动疗法,Ling教授将体操训练尽量规范化,提出了“等长运动、离心性运动、向心性运动”等名词术语。由Ling开发的训练体操传播到美国和全欧洲,但Ling的体操偏重实际经验较多,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受到其他学者的质疑。在这一时期,美国的Zander开设了Medico(Mechanical研究所)机构,设置了许多运动装置,推动了运动疗法中利用器械训练的工作;费城的Mckenzie将运动训练引入临床医学中加以应用;波士顿大学的Sargent college将运动疗法作为课程纳入教育中,直至今日仍进行着物理疗法学、作业疗法学和体育运动的专业教育课程。在19世纪后期,许多专家将运动疗法应用到了偏瘫、截瘫、骨关节疾病等方面。
进入20世纪后,运动疗法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04年Klapp开始应用运动疗法矫治小儿脊柱侧弯。1907年运动疗法被引入小儿麻痹后遗症瘫痪肢体的训练中,波士顿Lovett和他的助手Wright提出了徒手肌力检查法,后经许多专家多年实践和研讨,至1946年基本确定了徒手肌力检查法(Daniels′s MMT),并延用至今。美国的Lowman1924年研制了用于在水中训练肢体麻痹患儿的水池。1928年芝加哥的Henry Pope进而让Carl Hubbard制作了能让患者整个躯体进入池中进行水中治疗的水槽,后人称之为“Hubbard浴槽”。于同一时期,Hanson对小儿麻痹患儿开始了水中运动训练,并提出水中运动可借助浮力减轻重力影响,有助于瘫痪肢体功能的训练,提高能力水平。Olive Guthrie Smith和Sir Athur Porritt推荐,利用悬带装置和吊带拉起肢体消除重力影响,这使肌力低下者可获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交战国的军医院中针对伤病员进行恢复伤残肢体功能的运动训练获得重视,发展很快。1917年美国在陆军中设立了为战伤者服务的physical reconstruction aides(即早期的物理治疗师)。Goldthwait写了《essentials of body mechanics》一书,该书成为运动疗法师的教科书而被广泛应用。1920年,Mc Millan于大学医学部开设了物理疗法课程,并且担任主任,成为美国最早的物理疗法教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芝加哥陆军医院的Thomas DeLorme提出了增强股四头肌肌力的渐增抵抗运动肌力增强训练法(progressive resistive exercise,PRE),治疗膝关节术后股四头肌无力获满意效果。后来,许多学者又做了后续研究报告,在DeLorme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方法,尤其是Muller和Mardale提出了与Delorme等张运动训练不同的等长运动增强肌力的训练方法。在1950年前后,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为基础理论的关节活动疗法、肌力增强疗法、牵张疗法、耐力增强疗法等是运动疗法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
以上所述运动疗法技术所针对的患者主要是肢体外伤、战伤、小儿麻痹等各种骨关节伤病及周围神经瘫痪性疾病。在1940年左右人们发现,对于偏瘫、脑瘫等中枢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现实的运动疗法理论及技术是不适用的,从而促进了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与运动疗法的结合。1940年Temple Fay开始应用神经反射机制治疗患者,Fiorentino、Doman随后将这一技术用于治疗脑瘫患儿。1946年左右,Herman Kabat提出了通过手法训练引起运动单位最大限度的兴奋,改善运动功能的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技术,即为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也是在这一时期,英国的Bobath夫妇将抑制患者的原始反射、促进正常反应的方法应用于偏瘫和脑瘫的治疗。1951年Brunnstrom通过对大量偏瘫患者的临床观察,提出了偏瘫患者病程变化的6阶段看法,并提出了相应的运动疗法治疗手段。1940~1954年期间,Rood提出了感觉输入对运动反应的重要作用,强调对神经固有感受器和外感受器进行刺激可引发运动功能改善。1954年以后,德国Vojta提出对小儿中枢神经性运动功能障碍施行反射性运动模式训练,通过不断的反复刺激,促进反射运动变成主动运动,从而促进患儿的运动功能发育。1980年,澳大利亚的Carr和Shepherd提出运动再学习疗法(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RP),强调对偏瘫患者的肢体加强训练,使之重新恢复运动功能,这一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至60年代,以神经生理学及神经发育学为特色的运动疗法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且延续至今。
近年来,随着运动解剖学、运动学,尤其是运动生理学及神经生物学的发展,运动疗法亦在不断发展,运动疗法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我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发展有很大的贡献。运动疗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世界公认我国古代武术中的功夫是物理疗法中运动疗法的先驱。中医按摩、推拿历史悠久,是人类最早防病治病的疗法,与针灸、导引、气功同为人体功能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我国第一部医书——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详细记载了利用导引(呼吸体操)、按跷、浸发汗(水疗)、药熨(热疗)、攻达(针灸)等治疗疾病的方法。湖南马王堆出土文物导引图证实了秦汉之际,我国即已应用导引方法治病健体。东汉三国时期的华佗在继承古代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编制了《五禽戏》,成为我国最早的运动体操,对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和保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至隋、唐时期,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等均对气功、按摩、导引等有相关的论述。到了宋金元明时期,对按摩、导引、体育疗法等记述更多,促进了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充实,如宋代整理的《正统道藏》对上述技术资料记载很多,明代王惟中在《针灸资生经》中介绍了偏瘫患者的针灸疗法,所用穴位为百会、囟会、风池、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风市、三里、绝骨等。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对许多疾病都列出了康复疗法,如对瘫痪患者,可使用针灸与导引,经过治疗之后,“远年近日瘫痪之证,无不应验”,虚劳患者经过灸法、按摩与练习气功之后,可以“起死还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传统医学和我国其他卫生事业一样获得了飞速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康复医学被引入我国,国家派出了许多专家及学者赴国外考察、留学,把先进的康复医学理论及技术带回国内,促进了中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其中运动疗法技术就是康复医学中最具活力的专业之一。1983年卫生部批准筹建了“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1984年12月召开全国首届康复医学学术讨论会。1984年8月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康复医学专著《康复医学》。1986年2月《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公开发行。在国家的大力扶植下,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获得了飞快的发展,但正如1984年出版的《康复医学》一书所述,我国有些类似康复中心的机构(包括医院、疗养院),对伤残病人、慢性病人、老年病人采用了某些康复医疗的手段,然而就现代康复医院的概念讲,还不完善,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逐年充实、提高,使之逐步成为一个“专业系统”。“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有些同志对其研究的对象、具体方法,康复与疗养、理疗的联系和区别等等问题,都比较生疏,甚至有的同志还有误解。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办法,加强对康复医学知识的宣传,在医学教育中要有康复医学的有关课程,更希望有条件的医学院校,积极培养康复医学人才。”在探索建设我国康复医学的过程中,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更要重视发挥我国中医药学的优势,努力在实践中探索我国康复医学的新路子,为我国的康复事业做出贡献。
(纪树荣 陈 巍 胡春英)
康复医学是功能医学,运动疗法是康复医学重要的治疗技术之一。运动疗法的总目标是通过运动的方法,治疗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个人的活动能力,增强患者的社会参与的适应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达到治疗目的,治疗师在工作过程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交流、信赖关系十分重要,应注意在训练中鼓励患者,提高其训练欲望和主动训练的积极性,这常常更能提高治疗效果。为使患者积极配合,在训练前应对患者有充分的交代,尽量让患者了解治疗的目的、方法和预期的结果。治疗过程中应适时地让患者感受到治疗的效果和自己的进步,增加成功感,提高治疗的信心和主动性;也可在成组训练时,把功能水平相近的患者编成一个组,尝试在治疗过程中发挥竞争意识,互帮互学,提高训练成绩。
运动疗法的具体目的可包括以下诸方面:
1.牵张短缩的肌肉、肌腱、关节囊及其他软组织,扩大关节活动度。
2.增强肌肉的肌力和肌肉活动的耐力。
3.抑制肌肉的异常张力,使肌肉松弛,缓解其紧张度。
4.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如脑卒中后的肢体偏瘫,对瘫痪肢体施行运动功能的再学习训练,改善神经肌肉的功能。
5.训练患者改善异常的运动模式。
6.克服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身体移动和站立行走的功能。
7.对平衡功能和运动协调性障碍的患者,施行提高平衡性和协调性功能的训练。
8.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运动动作训练。
9.针对不同伤病或为健身需要进行各种体操训练。
10.通过运动治疗,增进患者的体力,改善全身功能状态。
11.通过运动疗法的活动刺激,改善心脏、肺脏等内脏器官的功能。
12.通过运动训练,预防或治疗各种临床并发症,如褥疮、肌肉痉挛、关节挛缩、骨质疏松等。
从临床实用出发,运动疗法技术主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常规运动疗法技术 主要包括:①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运动疗法。②增强肌力的运动疗法。③增强肌肉耐力的运动疗法。④增强肌肉协调能力的运动疗法。⑤恢复平衡功能的运动疗法。⑥恢复步行功能的运动疗法。⑦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疗法。
2.神经生理学疗法(neurophysiological therapy,NPT) NPT是主要针对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①Bobath疗法。②Brunnstrom疗法。③本体感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④Rood疗法等。
3.运动再学习法(MRP)。
4.其他 另有一些运动疗法技术也较常用,如水中运动、医疗体操、牵引疗法、按摩疗法、麦肯基疗法等,可根据具体条件选择应用。
作为运动疗法技术服务对象,适用疾病的范围大致可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内脏器官疾病(如呼吸、循环、代谢疾病等)、肌肉系统疾病、体育外伤后功能障碍、其他疾病等。具体分述如下:
1.脑卒中(stroke) 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偏瘫(hemiplegia)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和提高转移动作的能力,预防及治疗废用综合征和并发症。治疗中应尽量避免异常运动模式,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调动患者的积极性,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ADL)能力等。
2.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 脑外伤后瘫痪属中枢神经性运动功能障碍。运动疗法主要针对肢体偏瘫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治疗,具体处理基本同脑卒中。根据脑外伤发病机制的不同,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功能障碍表现,如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等,在实施运动疗法时,有必要与其他专业配合,采用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措施。
3.脑肿瘤术后 脑肿瘤手术后可能出现中枢神经性肢体瘫痪(偏瘫多见),根据临床需要可以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以脑卒中偏瘫的运动治疗原则为基础,方法基本相同。
4.小儿脑瘫(cerebral palsy,CP) 小儿脑瘫早期治疗效果较好。治疗时应针对患儿的整体情况,制定治疗计划,按小儿运动发育规律,结合功能性活动进行训练。训练最好利用玩具,在游戏中进行,使小儿易于接受,提高训练效果。治疗中应利用各种反射的正常化,引出正常的运动模式和姿势,逐渐让患儿获得正常的运动功能。
5.脊髓损伤(spina cord injury,SCI) SCI依脊髓损伤平面高低的不同,可有严重程度不同的肢体瘫痪表现,形成截瘫或四肢瘫。运动疗法的目的在于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或代偿,使患者能重新掌握移动身体活动,提高ADL能力,同时预防废用综合征及各种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
6.周围神经疾患(peripheral neuropathy) 周围神经可因压迫、炎症、中毒、缺血、营养缺乏、代谢障碍、外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疾病和损伤,造成功能障碍。由炎症引起的神经损伤常称神经炎;由外伤引起的神经损伤常称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周围神经疾患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反射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常常伴有浮肿、挛缩等并发症。针对周围神经疾患,临床治疗办法主要有药物、手术及康复治疗等。从运动疗法出发,康复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减轻疼痛,预防与解除肌肉肌腱挛缩、关节挛缩,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恢复运动及感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7.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 这类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震颤、肌肉强直、行走动作不协调、语言构音障碍、表情呆板呈面具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理障碍等。运动疗法应与临床治疗相配合,防止运动功能障碍加重,尽量让患者多做适宜的肢体活动,改善其运动功能,防止废用综合征发生,提高ADL能力。
8.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acute infection polyneuritis,Guillain-Barre syndrome) 此病是一种神经脱髓鞘疾病,急性发病,肢体瘫痪往往始于下肢,然后逐渐上升。患者常述渐进性无力、某些感觉障碍,有的病例病后遗有乏力或瘫痪,但多不遗留感觉障碍。本病多采用综合治疗方法。运动疗法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早期良好体位的摆放;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对呼吸肌受累患者帮行呼吸训练及排痰;应用矫形器;施行维持及增大关节活动的训练,克服肌肉短缩的训练和渐进性站立、行走功能恢复性训练。
9.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变主要在脊髓的前角运动细胞。临床主要表现为弛缓性肢体瘫痪。运动疗法康复重点主要在于:早期注意肢体良好位置摆放,防止肢体畸形发生;防止肌肉萎缩;促进瘫痪恢复。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重点在于:增强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软组织挛缩、关节挛缩;应用矫形器;预防肢体畸形;提高肢体活动能力;配合临床手术治疗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提高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
10.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 此病是一种青壮年多发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脑神经和言语功能障碍及神经症状。运动疗法重点在于配合临床药物治疗进行运动功能训练: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肌肉痉挛;平衡和协调性训练,站立行走训练等。
1.骨折(fracture)和脱位(dislocation) 骨折、脱位后治疗目的是使骨折端正确对位或复位,使其尽快愈合,促进其后的功能恢复。临床上针对骨折、脱位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运动疗法的要点在于配合临床治疗同时训练患者达到以下目的:保持骨折对位稳定,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及消除肢体肿胀;恢复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恢复肢体活动功能。
2.截肢与假肢(amputation and prosthesis) 因为肢体的严重创伤、炎症、恶性肿瘤、各种原因的肢体坏死、先天畸形等诸多因素可造成患者截肢,造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装配假肢是一项重要的康复措施,可以代偿截肢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运动疗法对截肢患者的治疗包括:配合临床治疗,防止截肢断端肿胀;防止关节挛缩,维持及增大关节活动范围,为装配使用假肢创造条件;增强残端肌力;训练患者使用假肢。
3.关节炎(arthritis) 此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患,常伴有关节疼痛和渐进性的功能障碍。通常分为两大类:炎性关节炎如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等;非炎性关节炎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等。运动疗法可配合临床治疗加以应用,治疗技术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增强关节周围的肌力;维持或增大关节活动范围;提高ADL能力。
4.肩周炎(adhesive capsulitis) 此病又叫冻结肩(frozen shoulder)、肩关节周围炎(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粘连性肩关节囊炎、五十肩等。发病原因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急性期肩部疼痛剧烈,缓解期肩关节活动受限及肩周肌肉萎缩。肩周炎在临床上采取综合疗法,如药物、局部封闭、针灸、推拿、理疗等。运动疗法也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急性期应以止痛为主;缓解期应以保持关节活动为主,可采用主动运动、放松摆动运动、滑轮运动等训练。
5.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pathy) 颈椎病是由于颈脊神经、颈髓、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可分多种类型。其中以神经根型为最多见,约占50%~60%,患者主要表现为颈肩痛、上肢放散痛及颈部活动受限等。临床治疗可采用药物、颈椎牵引、理疗、手术等。运动疗法可作为综合治疗手段之一,可做颈部活动训练、增强颈部肌力训练、改善体位活动、应用颈托等。
6.腰椎间盘突出症(herniation of lumbar disc,HLD) 下腰痛是临床常见的病患,而其中最主要的疾病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这是一种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椎间盘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以腰痛、腿部放射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此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很多,如卧床制动、药物应用、骨盆牵引、理疗、推拿、封闭、髓核化学溶解、激光治疗、手术等。运动疗法作为综合疗法之一可进行以下治疗:腰背肌、腹肌训练;治疗体操;应用围腰;合理的运动姿势及腰痛防治教育和训练等。
7.全髋、膝人工关节置换(total hip replacement,THR and 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 全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是治疗髋膝关节疾患、重建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术疗法,但手术后关节功能是否能够顺利恢复,运动疗法的应用则是关键所在。运动疗法所要做的主要工作是:配合手术医生制定训练计划;按训练程序循序渐进地训练患肢活动,如床上活动、坐位练习、患肢早期承重站立练习、步行练习、踏车练习、ADL肢体活动练习、行走中的正确步态练习等。
1.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急性心肌梗死可引起患者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疲乏软弱、脑部缺血和一系列左右心功能不全的症状,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开展扩冠支架、搭桥术等治疗后,即使患者迅速改善症状,但心功能仍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术后康复治疗已成为常规治疗之一。运动疗法可以作为全面治疗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减少死亡率和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以肺气肿、慢性气管炎为代表的一系列以慢性呼吸道阻塞、呼吸气流减少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除临床治疗以外,运动疗法在COPD的康复治疗中有重要价值,运动疗法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对患者的呼吸训练,协助患者咳嗽、排痰的训练,体力增强训练,防止卧床综合征的训练等。
3.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疾病。治疗重点主要是控制血糖水平,控制危险因素,保护及恢复运动和身体活动能力。运动疗法在糖尿病康复治疗中有重要价值:有利于糖代谢,可降低血糖;促进血中脂质的利用,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改善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加强体内新陈代谢功能,减轻精神紧张及焦虑,消除抑郁状态;改善心功能;预防并发症等。
4.高血压病(hypertension)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后期可伴有心、脑、肾并发症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病康复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协助降低和平稳血压;减轻危险因素、防止心脑血管并发症;减少单纯药物降压的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运动疗法用来配合临床治疗,多采用步行、慢跑、骑自行车、体操等方式。
5.胸腔疾病术后 即心肺术后康复,包括:心脏移植、肺叶切除、食管术后等。胸腔疾病术后康复治疗的主要目的有: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呼吸和咳痰能力等。
主要指肌营养不良(myodystrophia),临床上患者表现为进行性肌萎缩和肌力下降。运动疗法重点在于:控制关节挛缩及变形的加重;保护并合理利用患者的肌力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患者的身体移动、起立及生活活动能力;加强心肺功能管理;预防并发症;尽量提高综合的生活能力。
1.体育外伤后功能障碍 运动疗法的目的在于:促进损伤组织尽快恢复;减轻疼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防止关节活动受限及关节挛缩;防止肌肉萎缩;合理使用矫形器等。总之是要保证运动功能的恢复,防止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出现。
2.烧伤(burn) 运动疗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预防瘢痕形成;防止关节挛缩及肢体畸形;保护肌肉力量;维持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对需要选用运动疗法的患者要注意进行身体检查,有如下禁忌证存在时,不宜施行运动疗法技术操作:
1.处于疾病的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病情不稳定。
2.有明确的急性炎症存在,如体温超过38℃,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等。
3.全身情况不佳、脏器功能失代偿期,如:
(1)脉搏加快,安静时脉搏大于100次/分。
(2)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明显,舒张压高于120mmHg(16kPa),或出现低血压休克。
(3)有明显心力衰竭表现:呼吸困难、全身浮肿、胸水、腹水等。
(4)严重心律失常。
(5)安静时有心绞痛发作。
4.休克、神志不清或有明显精神症状、不合作。
5.运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动脉瘤破裂等。
6.有大出血倾向。
7.运动器官损伤未作妥善处理。
8.身体衰弱,难以承受训练。
9.患有静脉血栓,运动有可能使血栓脱落。
10.癌症有明显转移倾向。
11.剧烈疼痛,运动后加重。
1.运动治疗的方案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2.制订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情况个别对待,明确运动强度。实施治疗时应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内容包括运动强度由小渐大、运动时间由短渐长、动作内容由简渐繁,使患者逐步适应,并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任何情况的突然加大运动量,都有造成功能损害的可能。
3.在编制整个治疗动作程序时,要防止运动过分集中在某一部位,以免产生疲劳。因此,运动训练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与全身运动相结合。
4.治疗活动内容要有新鲜感,能调动患者主动训练的积极性。
5.按疗程需要坚持长期训练,不可随意间断,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有些运动疗法要坚持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才能使治疗效果逐步积累,显现出来。
6.应密切观察病情,看是否有不良反应,是否已达到治疗要求,对不能达到要求的要查明原因。对患者要定期复查,以观察有无改善;对功能改善不明显者,也应查找原因,调整治疗措施。运动治疗中注意观察的内容可包括以下方面:
(1)训练运动量不应过大,训练次日应无疲劳感。
(2)训练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有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等应暂停训练。
(3)训练时动作应轻柔,防止产生剧烈疼痛。
(4)防止损伤皮肤,预防褥疮发生。
(5)肢体活动训练应手法准确、轻柔、注意病理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
(6)站立行走训练应有保护,防止跌倒。
(7)训练中应结合心理交流,取得患者的合作。
7.做好各种记录,定期总结。
8.治疗前应把治疗内容向患者讲解清楚,争取患者主动配合。对需要应用的器械要说明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以免训练不得法,甚至造成损伤。在需要以体操形式进行训练时,既要讲清要点,还需有正确的示范动作,示范要面对面进行。
9.医务人员应态度和蔼,声音亲切清晰,语调坚定,以增进患者的信心。应多用关心鼓励的语言,给予具体的帮助,切勿滥加指责、批评。
10.要重点注意新患者和病情较重患者,可新老患者成组搭配,互相帮助。
11.训练场所要光线充足、整洁,各种器械安放有序,用后要归还原位,并随时检查维修。
在运动疗法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所应用的基本活动种类有:被动活动、主动辅助活动、主动活动、抗阻活动和牵引活动。
1.被动活动(passive movement) 这是由治疗师徒手或借助器械对患者进行的治疗活动,患者不做主动活动。在某些情况下,亦可由患者健侧肢体对瘫痪和无力肢体加以协助,进行被动活动。
被动活动多适用于肢体肌肉瘫痪或肌力极弱的情况,这时患者不能用自己的力量进行关节活动,只有第三者帮助被动活动关节才能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预防关节挛缩和变形的发生。
其作用主要在于:预防软组织挛缩和形成粘连,恢复软组织弹性;保持肌肉休息状态时的长度及牵拉缩短的肌肉;刺激肢体屈伸反射;施加本体感刺激;为主动运动的发生做准备。
2.主动辅助活动(active assistive movement) 简称助力活动(assistive movement),这种活动是在治疗师帮助或借助器械的情况下,由患者通过自己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的运动训练。通常是由治疗师托住患者肢体近端或用滑车重锤悬吊起肢体的远端,抵消肢体本身重量或地心的吸引,使患者能进行主动的肢体活动。
这种活动适用于患者肢体肌肉已能开始收缩,但力量尚不足以抵抗肢体的自重或对抗地心引力的情况。
其作用主要在于:增强肌力和改善肢体功能。这种运动是介乎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之间的一种运动,是从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过渡的一种形式。随着肌力的增长,逐渐减少助力的力(重)量。
3.主动活动(active movement) 这是在既不施加外来辅助,也不给予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完成的动作,是运动疗法中主要的活动方式。
此种活动主要适用于患者肌肉力量较弱,能够移动肢体的自重或抵抗地心引力进行运动,但尚不能对抗任何额外阻力的情况。
其作用主要在于:增强肌力、改善肢体功能,并且通过全身主动运动达到改善心肺功能和全身状况的目的。
4.抗阻活动(resistive movement) 这是在治疗师用手或利用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地进行抗阻力的活动。
这种活动主要适用于患者肌肉力量不但能够移动肢体的自重或能抗地心引力进行运动,而且还能够对抗其他阻力的情况。
其作用主要在于增强肌力。
5.牵张运动(stretching exercise) 这是用被动或主动的方法,对身体局部进行强力牵张的活动。被动牵张时,牵引力由治疗师或器械提供;主动牵张时,牵引力由拮抗肌群的收缩来提供。
这种运动主要适用于软组织病变所致的关节挛缩,以及治疗组织的压迫性疾患,缓解疼痛。也可针对某些肌群,为提高其收缩能力,在收缩该肌前,先进行牵张。
其作用主要在于:恢复或缓解因软组织弹性丧失而引起的肢体活动范围受限,通过牵拉减轻对某些局部组织的压迫。
(纪树荣 常 华 丛 芳)
在开展运动疗法技术工作时,常常需要应用某些器械和设备进行评定及训练,现将常用的器械和设备作简单介绍。
1.肋木 是靠墙壁安装的、具有一组横杆的框架(图1-1-1)。肋木多为木制。训练时患者双手抓握肋木,或把身体固定于肋木上进行训练,主要用于:
图1-1-1 肋木
(1)矫正异常姿势,防止异常姿势的发展,如用于偏瘫、脊柱侧弯、帕金森病等姿势不良的患者。
(2)患者抓住肋木进行身体上下活动,利用体重进行肌力及耐力增强训练。
(3)关节活动受限的患者可利用肋木做增大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肩周炎、关节炎、关节外伤患者可做上肢逐渐上升或下降的抓握肋木训练以增大关节活动度,利用肋木固定做肢体摆动活动、下蹲活动等。
2.训练床(台) 是供患者坐、卧其上进行各种康复训练的床(类似一张双人床),长为180~200cm、宽为120~160cm、高为45cm。训练床主要用于:
(1)患者的卧位、坐位动作训练,如截瘫、偏瘫等四肢活动障碍的患者可在床上做翻身、坐起、左右及前后移动、爬行、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等训练。
(2)进行坐位及手膝位的平衡训练。
(3)在训练床上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被动徒手训练。
(4)可以放于悬吊架下与悬吊架配合应用。
3.悬吊架 多为天井式万能牵引器。它是一个金属网状框架,悬吊固定于墙边,人可以在悬网下进行训练(图1-1-2),训练时可将挂钩、滑轮挂于网上,同时挂上可以滑动的绳索,将肢体悬吊起来,消除重力影响,通过改变躯体位置达到训练不同肢体关节的目的。悬吊架主要用于:
图1-1-2 悬吊架
(1)肌力增强训练:如肢体肌力MMT 2级时可把肢体悬吊起来,去除重力影响,进行水平方向的训练活动;当肌力在MMT 4~5级时,可于绳索上悬挂重物,增加阻力,做肢体的抗阻运动训练。
(2)增大关节活动度训练:利用调节悬挂重锤的重量来牵张关节周围的挛缩组织。
(3)松弛训练:用悬吊带、悬吊弹簧把患者全身悬吊起来,可做松弛训练。
(4)需要时也可做颈椎牵引治疗。
4.运动垫 又称体操垫,是供患者坐卧其上进行多种康复训练的垫子。运动垫和训练床在用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替代使用。运动垫可用于:
(1)卧位、坐位动作训练:如用于脑瘫、偏瘫、截瘫、关节疾患等四肢活动不便的患者坐卧位动作训练。
(2)坐位手膝位的平衡功能训练、爬行训练。
(3)用作训练辅助器材:如可与肋木配合使用,用作跌倒的防护垫等。
5.体操棒 做上肢训练用,患者可持体操棒做体操活动,增大关节活动度,增强身体的柔韧性等。
6.单轮固定脚踏车或功率自行车 是位置固定的踏车,患者可骑此车做下肢功能训练,在训练时可以调整增加阻力负荷,也可以记录里程。此踏车可用于:
(1)活动下肢的关节。
(2)增强下肢肌力。
(3)提高身体平衡能力。
(4)增加心肺功能。
(5)提高身体整体功能。
7.姿势矫正镜(姿势镜) 是供患者对身体异常姿势进行矫正训练的大镜子,可以映照全身。有的固定在墙壁上,有的带有脚轮可以移动,应用时可放于平行杠前后或肋木前后,配合训练使用。它的用途在于:
(1)为异常姿势患者提供镜像反馈,由患者自己观察步态、姿势等异常情况,主动加以纠正。
(2)配合控制不随意运动,做提高平衡能力训练。
(3)帮助面部神经麻痹患者进行表情肌训练。
8.训练球 又称巴氏球,是充气或实心的大直径圆球,用法较多,尤在脑瘫患儿功能训练时应用为多。它主要用于:
(1)肌肉松弛训练:脑瘫患儿趴于球上,治疗师轻轻摇动球体,可以降低患儿的肌张力,缓解痉挛,从而有利于患儿加强随意运动。
(2)平衡训练:脑瘫患儿趴于球上,双手前伸,治疗师双手握住患儿小腿,同时轻轻滚动球体,刺激并训练患儿不断调整躯干、头及四肢的平衡以加强平衡功能。
(3)综合基本动作训练:患儿趴于球上训练,可以促进抬头控制、躯干挺伸,刺激躯干旋转,改善躯干和上肢的伸展动作和综合动作反应能力。
9.肩关节旋转运动器 是一个可以转动的圆轮或转臂,固定于墙上或架子上,患者手握一端的把手做旋转动作。患者可于正面或侧面站立进行训练。其用途在于:
(1)训练肩关节活动:供肩关节活动受限(如肩周炎、肩外伤)患者,进行肩关节的随意主动旋转运动训练,还可依靠惯性做被动运动训练;增加阻力做抗阻运动训练,可以预防及改善肩关节挛缩。训练器可以调节高度和把手的距离以适应患者的身高及臂长。
(2)通过调整主轴阻尼,使患者做不同阻尼下的抗阻力主动运动,从而进行相关肌肉的肌力增强及耐力训练。
10.前臂内外旋运动器 是一种训练前臂内旋、外旋运动的装置。患者可以握住装置的把手做前臂旋转动作,从而增加前臂旋转的关节活动度;通过调整主轴阻尼,还可以使患者做不同阻尼下的抗阻力主动运动,训练相关肌肉的肌力和耐力。
11.腕关节屈伸运动器 是一种训练腕关节屈伸功能的装置。患者可以握住装置的把手做腕关节屈伸动作,从而训练腕关节屈伸的关节活动度;通过增加阻力还可以做抗阻运动,增加腕关节屈伸的肌力和耐力。
12.哑铃 由1~10kg若干个重量不等的哑铃构成一个哑铃组,供实际训练中选择应用,可用于肌力增强训练。
13.砂袋 训练用砂袋是装有铁砂、具有固定重量的条形袋子,两端带有尼龙搭扣,可固定于肢体上作为负荷供患者进行增强肌肉力量的训练,砂袋系列一般为0.5kg、1kg、1.5kg、2kg、2.5kg、3kg、4kg等规格。
14.弹簧拉力器 是日常用于训练扩胸及上肢肌力的装置。若固定一端,也可做上臂增强肌力训练。
15.股四头肌训练器 是一种训练大腿股四头肌的坐椅式装置,可用固定带固定患者身体于座子上,受训关节如膝关节可自由活动,小腿胫前有一横挡作为阻挡,横挡与一有轴杠杆相连,杠杆另一侧可施加负荷重锤,作为伸小腿的阻力,以做增强股四头肌肌力的训练,同时也可做增大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杠杆是可以调节变动的,如把杠杆调节向上方,患者可以用手拉动杠杆,进行上肢的抗阻运动训练。
16.平行杠 是供患者在进行站立、步行等训练时,用手扶住以支撑体重的康复训练器械,类似于学生体育运动时应用的双杠,但较矮,可根据训练需要调节杠的高低和宽度。其用途在于:
(1)站立训练:帮助已完成坐位平衡训练的患者,继续训练立位平衡和直立感觉,提高站立功能。
(2)步行训练:用于所有步行功能障碍者。练习步行时,手扶木杠,可以帮助下肢支撑体重,保证身体稳定,或减轻下肢负重。在拄拐杖步行的前期,为防止跌倒,可以让患者先通过平行杠练习行走。
(3)肌力训练:利用平行杠做身体上举运动,可以训练拄拐杖步行所需要的背阔肌、上肢伸肌肌力;也可用于步行所需臀中肌、腰方肌肌力的训练。
(4)关节活动度训练:下肢骨折、偏瘫等患者,用健足登在10cm高的台上,手握住平行杠,前后左右摆动患侧下肢,做保持或增大髋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5)训练辅助:与平衡板、内收矫正板、内翻矫正板、外翻矫正板等配合使用,在相应的训练中起辅助作用。
17.助行架(器) 是含有四条立柱的框架,带有扶手。患者可把持此助行架,稳定身体,练习行走。有的助行架由轻便的铝合金制成,可折叠,便于携带。也有的助行架前脚装有轮子,可推动前进,后脚装有橡皮垫,可起安全保护作用,以免速度过快,地面太滑,造成跌倒。各种带轮子的助行架又叫学步车。
18.阶梯 是训练患者步行功能的多级台阶装置,类似楼梯。阶梯的每阶高度可根据患者步行功能的不同而加以选择,一般在8~20cm之间。阶梯两侧装有扶手,以供患者扶持。阶梯主要用于训练患者的步行能力。患者把持阶梯扶手或柱拐可进行上下台阶的站立及步行训练。
19.训练用倾斜床 又称起立床、倾斜台。是一张电动或手动的平板床,患者卧于床上,固定好身体,启动开关,患者可由平卧位逐步转动立起,达到站立位。倾斜床可固定于0°~90°之间的任一倾斜位置。其用途在于:
(1)站立训练:对刚刚开始立起训练的重症患者如偏瘫、截瘫患者,利用倾斜床做渐进适应性站立训练。这些患者经过长期卧床之后,不能从卧坐位一下子突变到站立位,需要首先用倾斜床开始适宜角度的斜位站立训练,通过逐步增大倾斜角度,使患者的身体逐渐适应重心的升高,同时还可以防止直立性低血压反应的发生。
(2)防止卧床综合征:对长期卧床不能站立的患者进行斜床站立训练,可以预防因为不能站立行走而发生的并发症——卧床综合征(又称制动综合征或废用综合征),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肢体畸形、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肺功能低下等。
20.治疗师坐凳 又称PT凳,是治疗师在训练患者时坐位操作用的小凳子,高度与训练台相适应(约35cm),凳下有万向轮,可以向各个方向灵活移动,以适应治疗师辅助训练患者。如治疗师面对患者坐于其前方凳上,手扶患者膝部或骨盆,辅助患者做向前步行训练,这时治疗师坐凳自然后退以配合训练的进行。
21.平衡板 是一块结实的平板,平板下一面固定于半圆球上,患者站或坐于平板上主动晃动,用以训练平衡功能。平衡功能有障碍的患者(如偏瘫、脑瘫患者)可坐或站于平衡板上,被动晃动平衡板,患者努力保持重心位置,不致倾倒,达到掌握平衡能力的目的。平衡板可以由患者独自一人使用,也可以由治疗师和患者二人使用,治疗师可以保护患者并在训练中加以指导。平衡板常与平行杠配合使用,平行杠起辅助支撑和防护的作用。
22.踝关节矫正板 是不同角度的楔形木板,也有可调节角度的金属板,根据需要变换角度。对踝关节挛缩变形的患者,如马蹄足、内翻足、外翻足,可在固定患者站立位后,在足下放置矫正板,逐渐纠正畸形,使脚放平。如纠正内翻足,矫正板由足底外侧放入,内低外高;如矫正外翻足,矫正板由足底内侧放入,外低内高;如矫正马蹄足,矫正板由足底足尖侧放入,足跟低足尖高。
23.楔形垫 是外形呈楔状的垫子,内充泡沫塑料(海绵),外覆皮革面料。楔形垫用途在于:
(1)卧位功能训练:脑瘫患儿俯卧于楔形垫上,双上肢及头部位于垫外,可训练患儿抬头及头部控制能力;用肘部或双手支撑垫外地面,可训练双上肢负重及支撑能力。
(2)患儿横躺在楔形垫斜面上,可以辅助患儿做躯干旋转功能训练。
(3)楔形垫放于躯干或肢体下方,使肢体悬空,再利用重力或外加重物进行髋关节或膝关节的增大关节活动度训练。
(4)患者可以依托楔形垫进行坐位训练。
24.实用步行训练装置 是一套以训练下肢实用步行动作为主的器械,该器械是一组木箱,也可为其他材料(图1-1-3)。这些木箱体具有不同的形状,模拟在实际步行中可能遇到的斜面、台阶以及不同的障碍物,根据训练的需要这些木箱可以做不同的组合。这组装置的用途在于:
图1-1-3 实用步行训练装置
(1)步行训练:可对患者进行实用步行动作训练,包括上下斜坡、上下台阶、跨沟等。大小台阶(木箱)按顺序放置在平行杠之间,也可以做初步的阶梯步行训练。
(2)综合基本动作训练:使用轮椅的患者可以在此装置上训练驱动轮椅上下斜坡、上下台阶。
(3)训练患者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把小台阶放置在平行杠之间,让患者踩着台阶上下,使身体抬起或落下,从而可以训练躯干肌和下肢肌的肌力;如果用健足站在小台阶上,手扶平行杠,前后方向摆动患侧下肢,则可以做髋关节活动训练。
25.支撑器 支撑器是一种供患者在床上或训练台上用手支撑以抬起身体的小支架(图1-1-4)。支架上端有把手,下端是一个平面,把平面端放于床上,患者双手各把持一个支撑器,可在床上抬起身体,训练上肢的支撑能力。支撑器用途在于:训练上肢支撑能力,增强肌力,以便今后完成在床上的坐位身体移动,撑起身体,做床与轮椅之间的身体转移,还能持拐行走。
图1-1-4 支撑器
26.牵引用器材 牵引用器材有多种。
(1)颈椎牵引器:用于颈椎病的治疗。
(2)腰椎牵引器: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3)关节功能牵引器:用于四肢相应疾病的治疗。
(4)手指关节功能牵引器:适用于掌指、指间等关节的牵引治疗。
27.水中运动设备 借用水的物理特性训练患者时所应用的设备。包括:
(1)水中运动训练池:类似一种小游泳池,患者更换泳衣下水训练,可进行主动及被动的各种运动,也可游泳。水中可放置肋木、平行杠、训练台等各种适当的训练器材。
(2)各种浴槽:如气泡浴槽、涡流浴槽、哈巴特(Hubbard)浴槽等,治疗师可在槽边辅助患者训练。
(3)配合训练用品:如游泳圈、泳衣、救生衣、充气塑料球等。
28.跑台 又称活动平板,用于行走及跑步运动训练。常用的跑台有两种:一种是运动训练用的跑台,器材本身无动力,靠患者在跑台上行走的动力使胶皮带滚动,跑台皮带滚动速度与患者的运动速度和能力成正比,从而可以训练患者提高行走速度和耐力。临床上常用的另一种跑台是电动的,既可用于行走运动训练,又可进行某些方面的行走功能评定。电动跑台能够变换(设定)步行速度和倾斜度,从而可设定训练的运动负荷量,可以用来训练患者的步行能力、矫正步态、提高耐力等。在训练的同时,也可以得到机器显示的数据,从而达到一定的评定目的。
运动疗法需要量化以评定患者的功能状态,量化功能状态指标又可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指导运动治疗的进行。常用的评定设备举例如下:
1.等速运动评定仪 如Cybex等速测定仪。该机器可使患者的测试部位产生等速运动,准确地测得肌肉的肌力、耐力、做功、关节活动度等许多参数;可使肌肉、关节等的各项运动指标量化,从而可科学地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同时也可应用此机器对患者施行运动功能训练。
2.负重平衡评定训练仪 是用来测定患者双足负重能力及身体平衡功能的仪器。可通过图像、数值及曲线图的量化表达患者的平衡功能,达到评定的目的;同时还可以用此仪器进行患者双足负重及身体平衡功能的训练。通过显示器的图像反馈,指导患者主动克服功能障碍,可取得明显效果。
3.心肺功能测定仪器 如活动平板、心电图、呼吸功能检测仪、呼吸代谢测定仪等。可根据工作需要配置,来测定冠心病、阻塞性肺疾患等各类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
4.步态分析装置 应用此仪器通过测定患者的步态情况,分析各种参数,从而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情况,指导临床康复治疗。此仪器既能用于评定,又能用于训练。
5.电诊断仪 神经肌肉电诊断在运动治疗中价值很大,但因仪器较昂贵,是否独立配置,应与其他科室协调,全盘考虑,避免重复购置。常用的仪器有肌电图仪、诱发电位测定仪、强度-时间曲线检查仪等。
运动疗法工作中还常用一些其他器械,如握力计、背肌测力计、关节测角计(量角尺)等。
从20世纪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在医学界普遍开始强调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医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经验总结是不断发展的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社会的发展又向单纯的经验主义提出了挑战,要求任何的治疗决定,任何的经验结论,都必须有科学可靠的证据。因此,要求医疗实践必须以明确的科学依据为基础,医疗决定和治疗方法必须从确凿的可信证据中产生,这也就是要求完成从单纯经验医学向循征医学的转变。循证医学观念的应用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除了在临床医学工作中大力提倡之外,近年来逐渐被引入医疗经济和医疗政策方面,提出了循证健康服务(evidence-based health care,EBHC)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医疗服务性评价方面,包含了费用效果分析,用多方面证据去分析医疗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为实现循征理念,要求设计科学合理、样本量大并设置随机对照,是前瞻性而不是回顾性的,要求多中心进行观察等。
运动疗法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通过对患者的各种运动训练来取得治疗效果的,治疗技术的采纳和治疗效果的判断,根据经验来决定的成分很大,所以,今后对运动疗法来说,采用循证医学的观念来指导工作尤为重要。在治疗前运动疗法技术的选用、在治疗之后工作的总结都必须要有确凿的科学依据。也就是说,在选择治疗技术时,对患者功能障碍要有准确的科学分析,对功能障碍产生的基础理论(如生理、解剖、生物力学等)要分析明白,应用技术要有针对性。在治疗后总结患者的治疗效果时,要应用公认的、客观的评定标准(如ADL的Barthel指数,FIM等);要保证工作的科学性强,如信度、效度要好,即所应用的方法要有可重复性,要与已知有效方法的治疗效果一致,治疗患者要有对照组,治疗结果要有统计学检验等等。总之,要确实证明这一效果产生的唯一原因就是运动疗法训练带来的,而排除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
1.患者的功能障碍是什么?病理改变基础是什么?
2.患者的功能障碍是运动疗法适应证吗?
3.根据此患者情况,运动疗法有效吗?
4.如有效,根据此患者情况,采用什么种类运动疗法为好?理论根据是什么?
5.根据此患者情况,采用的运动疗法应如何一步步实施、操作(如手法、运动量、时间、频率等)?可能遇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
在检查运动疗法效果时,应如上述,用公认的评定标准来评定;对工作结果要进行信度、效度检验;要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对效果的产生要有科学的分析,要有基础理论的合理解释和支持。
(纪树荣 常 华 叶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