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立步行功能训练

为了使患者早日生活自理,回归家庭、社会,减少家人和社会负担,必须早日开展日常生活动作(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训练,运动疗法中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立行走是ADL训练的重要内容。

训练的原则是:患者不能活动时,采取全辅助的方法,随着患者活动能力的提高,逐渐减少辅助量,最终达到患者完全自理的目标。

一、体位摆放、翻身及坐位移动训练

(一)瘫痪肢体位置的摆放

各种原因所致肢体瘫痪性疾病的急性期,因生命体征不稳定、瘫痪肢体不能活动或肢体制动等原因,患者被迫卧床。此时,为了防止发生褥疮,预防肢体挛缩,减轻痉挛,维持良好血液循环,应注意正确摆放患者的体位,并且每隔1~2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

1.脊髓损伤患者(主要是颈髓损伤患者)的肢体位置摆放(图2-6-1)

图2-6-1 脊髓损伤患者肢体位置摆放

a.仰卧位;b.侧卧位。

(1)仰卧位:头下放置薄枕,将头两侧固定(需要保持颈部过伸展位时,在颈部垫上圆枕)。肩胛、上肢、膝、踝下垫枕,用毛巾卷将腕关节保持在40°背伸位。

(2)侧卧位:上侧的上肢保持伸展位、下肢屈曲位,肢体下均垫长枕。背后用长枕等靠住,以保持侧卧位(行颅骨牵引时,保持40°~60°侧卧)。

2.偏瘫患者的肢体位置摆放(图2-6-2)

图2-6-2 偏瘫患者不同卧位下的肢体位置摆放

a.仰卧位;b.健侧卧位;c.患侧卧位。

(1)仰卧位:患侧肩胛和上肢下垫一长枕,手指伸展位,平放于枕上。长浴巾卷起垫在大腿外侧,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膝下垫毛巾卷,保持膝伸展微屈。

(2)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伸展位,下肢取轻度屈曲位,放于长枕上。由于患者躯干稳定性差可在患者身后放置长枕或被子,以保持稳定的侧卧位。

(3)患侧卧位:患侧上肢外展、伸展位,患侧下肢轻度曲屈位放在床上,健侧下肢向前跨过患侧放于长枕上,健侧上肢放在躯干上,放松。

(4)床上坐位:用被子支撑背部帮助患者脊柱伸展、身体坐直,将长浴巾卷起垫在瘫痪侧大腿外下方,以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膝下垫毛巾卷,保持膝关节微屈。在患者前方放置桌子,将双上肢放于桌上。

(5)轮椅坐位:臀部尽量向后坐,躯干尽量靠近轮椅靠背,在患者背后放置软枕或折叠好的浴巾以促进躯干的伸展。髋、膝、踝关节尽量保持90°,无内收或外展、外旋。瘫痪侧前臂旋后放在轮椅桌上。

(二)翻身训练

作为自理生活的第一步,患者利用残存肢体的功能带动瘫痪肢体,在辅助下或独立地进行翻身。

1.脊髓损伤患者的翻身训练 颈髓损伤患者独立翻身困难,需帮助翻身。现以C6损伤患者为例,予以介绍。

(1)全辅助下翻身(急性期)(图2-6-3):

图2-6-3 C6损伤患者全辅助下翻身

1)将床单卷起,置于患者体侧,一人固定住患者头部。

2)听号令一起将患者移向床的一侧,将翻向侧上肢外展。

3)听号令一起将患者翻向另一侧(注意保护脊柱不发生旋转),在背后、头、双上肢、下肢间垫上枕头。

(2)患者独立翻身动作(图2-6-4):

图2-6-4 C6损伤患者独立翻身动作

1)双上肢向身体两侧用力摆动。

2)头转向翻身侧,同时双上肢用力甩向翻身侧,带动躯干旋转而翻身。

3)位于上方的上肢用力前伸,完成翻身动作。

(3)利用布带进行翻身(图2-6-5):

图2-6-5 C6损伤患者利用布带翻身

1)将布带系于床栏或床架上,腕部勾住带子。

2)用力屈肘带动身体旋转,同时将另一侧上肢摆向翻身侧。

3)松开带子,位于上方的上肢前伸,完成翻身。

2.偏瘫患者的翻身训练

(1)辅助下向健侧翻身(图2-6-6):

图2-6-6 偏瘫患者辅助下向健侧翻身

(上侧为患侧)

将患侧下肢放于健侧下肢上,翻身时健肢带动患肢一起翻转。由健手将患手拉向健侧。治疗师于患侧帮助抬起患者肩胛、骨盆,翻身至健侧。

(2)向患侧翻身(图2-6-7):

图2-6-7 偏瘫患者向患侧翻身

1)将患侧上肢外展防止受压,屈起健侧下肢。

2)头转向患侧,健侧肩上抬,上肢向患侧转,健侧下肢用力蹬床,将身体转向患侧。

(3)向健侧翻身(图2-6-8):

图2-6-8 偏瘫患者向健侧翻身

1)健侧手握住患侧手上举,健侧下肢插到患侧腿下面。

2)健侧腿蹬床,同时转头、转肩,完成翻身动作。

(三)坐起训练

1.脊髓损伤患者的坐起训练 坐起时,需要躯干的柔软性和至少一侧上肢的伸展功能,所以,C7损伤的患者可以从仰卧位直接坐起,而C6损伤的患者则需翻身至侧卧或俯卧位后再坐

起。

(1)四肢瘫患者从侧卧位坐起(图2-6-9):

图2-6-9 四肢瘫患者从侧卧位坐起

1)翻身至侧卧位。

2)移动上身靠近下肢。

3)用上侧上肢勾住膝关节。

4)用力勾住腿的同时反复将另一侧肘屈曲、伸展,通过此动作将上身靠至双腿。

5)将双手置于体侧,伸肘至坐位。

(2)四肢瘫患者从仰卧位坐起:适用于C7以下的脊髓损伤的患者(图2-6-10)。

图2-6-10 四肢瘫患者从仰卧位坐起

1)头和上半身用力转向身体两侧,通过反复转动将双肘放到身后支撑上身。

2)继续将头和上半身旋转,将两肘伸直至长坐位。

(3)截瘫患者的坐起(图2-6-11):

图2-6-11 截瘫患者的坐起

1)双上肢同时用力向一侧摆动,躯干转向一侧。

2)一只手和对侧肘支撑床面,伸展肘关节。

3)支撑手移动至长坐位。

2.偏瘫患者的坐起训练

(1)辅助下坐起(图2-6-12):

图2-6-12 偏瘫患者辅助下坐起

1)患者的健侧脚插到患侧腿下,将患侧手放到辅助者肩上,辅助者扶住患者的双肩。

2)辅助者扶起患侧肩,同时患者用健侧肘撑起上身。

3)患者将双下肢放到床下,伸展肘关节。

4)坐起,并保持坐位。

(2)独自坐起(图2-6-13):

图2-6-13 偏瘫患者独自坐起

1)健手握住患手,双腿交叉,用健侧腿将患侧下肢放至床边,同时颈部前屈,身体转向健侧。

2)双腿放至床下,健手松开患手。

3)健侧肘于体侧撑起身体,抬头。

4)肘伸直坐起,至床边坐位。

(四)坐位平衡训练

1.靠物辅助坐起训练 高龄偏瘫、四肢瘫、损伤较重的患者因长期卧床,在坐或站起时容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因此,早期应使用靠架或摇床坐起(图2-6-14)。一般2周左右可以完全坐起。

图2-6-14 靠物辅助坐起

(1)第一天坐起30°,上下午各5分钟。

(2)每隔一两天增加10°、5分钟,为防止腘绳肌疼痛膝下放毛巾卷。

(3)能坐起20分钟后,可在坐位进食。

2.长坐位平衡训练(图2-6-15)

图2-6-15 长坐位平衡训练

(1)治疗师在患者身后,用身体和双手辅助患者保持平衡。

(2)治疗师在患者身后,用双手辅助患者保持平衡。

(3)治疗师在患者身前,双手拉着患者保持平衡。

(4)患者双手扶腿保持平衡。

(5)患者单手扶腿保持平衡。

(6)患者双上肢外展位保持平衡。

(7)患者双上肢前伸位保持平衡。

(8)患者双上肢上举位保持平衡。

以上是长坐位的常规训练方法。其中,(1)~(5)的训练方法同时适用于偏瘫、四肢瘫、截瘫患者。其他还有外力破坏下保持长坐位平衡的训练,如治疗师前、后、左、右变换位置并且力度不定地推动患者,让其保持平衡以及抛、接球等。

3.脊髓损伤患者椅坐位平衡训练(图2-6-16)

图2-6-16 脊髓损伤患者椅坐位平衡训练

(1)肩外旋、伸展,前臂旋后,肘伸展位支撑身体。

(2)一侧上肢支撑下的坐位平衡。

(3)沿身体长轴施加压迫。

(4)轮椅坐位投球、接球训练。

(5)使用姿势矫正镜进行训练。

4.偏瘫患者椅坐位平衡训练(图2-6-17)

图2-6-17 偏瘫患者椅坐位平衡训练

(1)健手扶床栏杆保持坐位。

(2)双上肢抱于胸前,进行躯干旋转。

(3)躯干前倾,双手够脚。

(4)诱发翻正反应的训练。

(五)坐位移动训练

1.脊髓损伤患者的坐位移动训练

(1)坐位前方移动(图2-6-18):

图2-6-18 坐位前方移动

1)双手置于臀部稍前方。

2)躯干前倾,用上肢支撑躯干,充分伸展肘关节将臀部抬起。

3)身体向前方移动。

4)屈肘坐下,反复进行此动作完成移动。

(2)坐位侧方移动(图2-6-19):

图2-6-19 坐位侧方移动

1)一只手靠近身体,另一只手放在身体侧方的床面上。

2)用双手支撑体重,将臀部抬离床面,充分伸展肘关节。

3)将身体移向一侧,将臀部放至床面。

2.偏瘫患者的坐位移动训练(图2-6-20) 根据手放置位置不同,移动方向也不同。

图2-6-20 偏瘫患者坐位移动

(1)健侧手放在身体前方(或后方),支撑身体。

(2)健侧下肢屈曲向健手处移动。

(3)以膝为支点,移动臀部。

(六)坐位站起训练

1.脊髓损伤患者的站起训练

(1)四肢瘫患者的辅助站起(图2-6-21):

图2-6-21 四肢瘫患者的辅助站起

1)辅助者用手托住患者的臀部,患者用双上肢勾住辅助者的脖子。

2)辅助者用双膝固定住患者的双膝,辅助者重心后移站起,同时将患者臀部向前上方托起。

3)辅助者抱住患者臀部,使其保持立位。

(2)截瘫患者配戴矫形器站起(图2-6-22):

图2-6-22 截瘫患者配戴矫形器站起

1)坐于轮椅前部,将躯干尽量前屈,双手握杠。

2)双手同时用力,将身体拉起,臀部向前,将髋关节处于过伸展位,保持站立。

2.偏瘫患者的站起训练

(1)辅助站起(图2-6-23):患者双足平放于地面上,患脚在前。辅助者用膝顶住患者膝部,双手抓住患者腰部。患者躯干前倾、重心前移,在治疗师的帮助下伸髋、伸膝慢慢站起。

图2-6-23 偏瘫患者辅助下站起

(2)独立站起(图2-6-24):

图2-6-24 偏瘫患者独立站起

1)双足着地,患足跟应放平于地面上。双手交叉,双上肢向前充分伸展,身体前倾。

2)当双肩向前超过双膝位置时,立即抬臀,伸展膝关节,站起。

二、移乘训练

移乘动作是指患者在轮椅与床之间的身体转换,这是患者生活自理的关键动作,要求患者能从轮椅转移至各种不同的地方。患者对移乘动作掌握的程度决定其活动范围和ADL的自理程度。

(一)脊髓损伤患者的移乘训练

根据脊髓损伤部位不同,移乘动作训练要求也不同。训练包括前方、斜方、侧方等移乘方法。在训练初期,对于高龄、坐位不稳定、上肢支撑能力差的患者,多采用前方移乘的方法。采用侧方和斜方的移乘时,最好是轮椅侧方挡板可以取下,以便于臀部的移乘。前方移乘适用于四肢瘫和上位胸髓损伤的患者。横向、斜向移乘是较常见的移乘方法。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前方移乘训练(图2-6-25)

图2-6-25 C7损伤患者前方移乘

(1)轮椅在靠近床、能将腿抬起的地方停住,刹闸,脱鞋。

(2)将双下肢放在床上。

(3)再将轮椅推向前靠床。

(4)用支撑动作将身体移至床上。

2.侧方移乘训练(图2-6-26)

图2-6-26 侧方移乘

(1)将轮椅侧方靠近床边,将双腿放在床上。

(2)利用支撑动作将臀部移至床上。

3.斜向移乘训练(图2-6-27)

图2-6-27 斜向移乘

(1)将轮椅斜向30°左右靠近床,刹闸并将双脚平放于地面上。

(2)利用支撑动作将臀部移至床上。

(3)四肢瘫痪者可利用移乘板,将臀部移至板上,再移至床上。

4.轮椅与地面间的移乘动作(图2-6-28)

图2-6-28 轮椅与地面间的移乘动作

(1)患者的臀部移到轮椅坐垫的前部,伸直双下肢。

(2)双上肢支撑体重将臀部抬离座面,重心前移。

(3)慢慢地弯曲肘关节,坐到地面上。

(4)以相反动作从地面坐回轮椅上。

(二)偏瘫患者的移乘训练

见图2-6-29。

图2-6-29 偏瘫患者轮椅与床之间的移乘

(1)将轮椅斜向以患者健侧对着床,刹闸。

(2)健手支撑站起,再用健手扶床。

(3)边转身边坐下。

(4)将轮椅放至床边患者健侧,以相反动作坐回轮椅。

三、轮椅操作训练

(一)脊髓损伤患者轮椅操作训练主要内容

1.前进、后退、转弯等驱动操作 四肢瘫患者在驱动轮椅时,应戴上橡胶无指手套,并将轮椅手动轮缠上橡胶带或安上小把手等,以便于驱动。

2.乘坐轮椅开关门的动作(图2-6-30)

图2-6-30 乘坐轮椅开关门

(1)将轮椅停在门把手的斜前方。

(2)一只手开门,另一只手驱动轮椅进门。

(3)轮椅出门后,反手将门关上。

3.上斜坡动作(图2-6-31)

图2-6-31 上斜坡

(1)躯干前倾,双手握住手轮后方用力前推。

(2)下斜坡时,上身后仰,靠在轮椅靠背上,双手轻握手动轮控制下行速度。

4.抬前轮训练(图2-6-32)

图2-6-32 轮椅抬前轮训练

(1)双手握手动轮,将手动轮向后轻拉,然后快速用力前推,将脚轮抬起。

(2)治疗师站于轮椅后方用双手或绳索保护患者安全。

(3)待患者掌握平衡后,由患者独立上抬脚轮,并练习前行、后退、转弯等动作。

5.上、下宽台阶训练(图2-6-33)

图2-6-33 上、下宽台阶训练

(1)将脚轮抬起。

(2)躯干前倾向前驱动后轮,将前轮放在台阶上。

(3)用力推动手动轮,将后轮推上台阶。

(4)抬起前轮。

(5)驱动手动轮将轮椅后轮推下台阶。

(二)偏瘫患者的轮椅驱动训练

患足放于轮椅脚踏板上,健足放于地面。用健侧手、脚驱动轮椅,脚掌握方向,健手帮助驱动。进行平地的前行、后退、转弯等练习。(图2-6-34)

图2-6-34 偏瘫患者的轮椅驱动训练

四、拐杖和助行器的使用及恢复步行能力训练

(一)应用的目的和范围

1.使用拐杖、助行器的目的是支撑体重、增强肌力、获得平衡、帮助步行。

2.根据患者障碍程度的不同,拐杖与助行器有不同的应用范围。

(1)手拐:适用于偏瘫及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的患者,一侧上肢、肩部肌力正常,双下肢有一定的支撑能力时。对运动失调症、格林巴利、偏瘫中立位平衡较差的患者可以使用四角拐和三角拐。

(2)腋拐:适用于配戴膝踝足矫形器后的截瘫患者。使用腋拐进行行走训练。

(3)助行器:与腋拐相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因室外使用不方便,多在步行训练初期或室内行走时使用。

(二)使用方法

1.手拐使用 以偏瘫患者为例。

(1)平衡训练(图2-6-35):

图2-6-35 持手拐平衡训练

1)立位,健手拄拐,双脚分开平均负重。

2)慢慢地将重心移向患侧、健侧。

3)上抬手拐,以双足支撑体重,并保持较好的站立姿势。

(2)行走训练:在掌握身体平衡后,开始行走训练。方法包括:

1)三点步行(图2-6-36):

图2-6-36 偏瘫患者的三点步行

A.以手拐→患侧下肢→健侧下肢的顺序行走。

B.以手拐→健侧下肢→患侧下肢的顺序行走。

2)两点步行(图2-6-37):手拐和患侧下肢同时向前一步,然后再迈出健侧下肢。

图2-6-37 偏瘫患者的两点步行

2.持腋拐步行 以截瘫患者为例。完成平行杠内站立和步行训练后,开始练习平行杠外的站立和步行。

(1)基本动作训练(图2-6-38):

图2-6-38 腋拐步行前的基本动作训练

1)左右移动重心。

2)前后移动重心。

3)交替侧抬、上抬腋拐。

4)将双腋拐抬起放至身前。

5)将双腋拐放至身后。

6)上提一侧下肢。

7)一侧下肢向前迈步、向后撤步。

(2)行走训练:

1)蹭步(图2-6-39):

图2-6-39 蹭步

A.将双腋拐放至身体前方。

B.躯干前倾,由腋拐支撑体重。

C.将双足同时向前拖动一小步。

2)摆至步(图2-6-40):

图2-6-40 摆至步

A.将双腋拐同时放至身体前方。

B.躯干前倾,由腋拐支撑体重。

C.将双足同时向前摆出一小步,双脚落至腋拐处。

3)摆过步(图2-6-41):

图2-6-41 摆过步

A.将双腋拐同时放至身体前方。

B.躯干前倾,由腋拐支撑体重。

C.将双足同时向前摆出一大步,双脚超过腋拐,落于腋拐前方。

4)四点步行(图2-6-42):按照以下顺序行走:一侧拐→对侧下肢→另一侧拐→另一侧下肢。

图2-6-42 四点步行

5)两点步行(图2-6-43):

图2-6-43 两点步行

A.将一侧拐和对侧下肢一起向前一步。

B.再将另一侧拐和下肢向前一步。

6)上下阶梯(图2-6-44):以上阶梯动作为例;下阶梯动作与之相反。

图2-6-44 上阶梯

A.面对阶梯,一只手扶扶手,另一只手拄拐。

B.躯干前屈抬臀,双腿向前摆动。

C.将双脚放至上一级台阶上。

3.使用助行器的训练

(1)迈步行走(图2-6-45):

图2-6-45 使用助行器迈步行走

1)将助行器的一侧向前,然后迈出对侧下肢。

2)将助行器另一侧向前,然后迈出另一侧下肢。

(2)摆步行走(图2-6-46):

图2-6-46 使用助行器摆步行走

1)将助行器抬起,放至身体前方一步左右处。

2)用支撑动作将身体撑起。

3)将双下肢一起向前摆出一小步,双足落地站稳。

(3)使用助行器站起(图2-6-47):

图2-6-47 使用助行器站起

1)将助行器稳定住,双手紧握扶手,躯干前倾。

2)双上肢用力撑起身体。

3)躯干伸展,双足支撑体重站起。

(三)拐杖和助行器高度调整

1.手拐的高度调整(图2-6-48) 手拐是最简单、常用的拐杖。铝合金制的T字拐通常可以调整高度,为了便于携带,还有可折叠的手拐。

图2-6-48 手拐的高度调整

高度调整方式如下:立位双上肢放松置于体侧,把手高度与大转子(或桡骨茎突)同高。

2.腋拐的高度调整(图2-6-49) 腋拐在拐杖中稳定性最高,但是如果高度调整不当或使用方法不当,腋托压迫腋窝血管和神经,会引起上肢血流不畅,导致末梢神经受损。

图2-6-49  腋拐的高度调整

a.调整腋托部分  b.调整把手部分

高度调整方式如下:需要调整腋托和把手两部分。立位,肩部放松,双上肢放松置于体侧,肘关节屈曲20°~25°。首先调整腋托高度:腋拐下方的拐杖头放于足前方15cm、侧方15cm处,腋托应与腋窝间保留2~3横指距离(大致为5cm)。把手高度应与桡骨茎突同高。

3.助行器的高度调整(图2-6-50)立位双上肢自然下垂,助行器把手高度与股骨大转子或桡骨茎突同高。

图2-6-50 助行器的高度调整

(常冬梅 纪树荣) 0e0WhDi5TiJPcWf2a5oiPklZxiv71EXLFLo7iPTHH5azLHUyaTchFoHwEGIOTuv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