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关节松动技术

关节松动术(joint mobilization)是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僵硬、可逆的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关节疼痛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

一、概述

(一)关节运动的基本概念

1.关节的分型 根据关节运动轴心数量或自由度大小可以分为:

(1)单轴关节:此类关节只有1个自由度,只能环绕1个运动轴在1个水平面上运动。包括:滑车关节,如指间关节、肱尺关节,只能沿额状轴在矢状面上作屈伸运动;车轴关节(圆柱关节),如近侧、远侧桡尺关节,只能绕垂直轴在水平面上作旋轴运动。

(2)双轴关节:此类关节有两个自由度,可围绕两个互相垂直的运动轴并在两个平面上运动。包括:椭圆形关节,关节的一面为凸面,另一面为凹面,例如桡腕关节,可在额状轴和矢状轴上作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运动;鞍状关节,一关节面为凸凹两面,另一关节面则是以凹凸两面与其相对应,例如拇指的腕掌关节,可作屈伸及内收外展运动及环转运动。

(3)三轴关节:此类关节有3个自由度,即可在3个互相垂直的运动轴上,作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环转等多方向的运动。包括:球窝关节,如肩关节;杵臼关节,如髋关节;平面关节,如肩锁关节、腕骨和跗骨间诸关节。

2.关节运动的种类 当一个骨骼的力臂以一运动轴为中心移动时,关节内两个相对应骨骼面也会产生运动。关节运动的种类:

(1)摆动(oscillate):指骨骼力臂的动作。包括屈曲、伸直、外展、内收及旋转。动作的范围大小可以用量角器测量,称为关节活动度(图2-2-1)。

图2-2-1 a平面在b平面上转动(摆动)

a.平面与其相接触;b.平面上相遇的两点为新的点。

(2)关节面之间的运动:是转动、滑移及旋转的组合运动,这些运动使骨骼在摆动时可以达到较大的角度。

1)转动(roll):一骨骼在另一骨骼上滚动。特点是两骨骼面不吻合,运动中两骨骼面接触点均不相同,转动中产生骨骼的角运动(摆动)。转动的方向与骨骼运动的方向相同——无论是凸面或凹面(图2-2-2)。如果只单独发生转动将产生骨骼面一端的压迫及另一端的分离。因此,以此方式被动牵张关节时将产生关节面的压迫,有可能造成关节损伤。功能正常的关节,纯粹的转动是不会单独发生的,一定会伴随滑移及旋转。

图2-2-2 转动方向与骨骼运动方向相同

(无论移动中的骨骼是a凸面或b凹面)

2)滑移(slide):一个骨骼滑过另一骨骼称为滑移。特点是对于单纯的滑移,两骨骼面必须非常吻合,可为扁平或弯曲(图2-2-3),一骨骼面上的同一点与相对骨骼面上的不同点接触。单纯的滑移不会发生在关节内,因为事实上两关节面并非完全吻合。滑移的方向取决于移动面是凸面或凹面。若移动的关节面是凸面,滑移的方向与骨骼产生角运动的方向相反;若移动的关节面为凹面,滑移的方向与骨骼产生角运动的方向相同(图2-2-4)。这种力学关系称为“凹凸定律”(convex-concave rule),是关节松动技巧决定施力方向的依据。

图2-2-3 一平面在另一平面上滑移,无论是在a平面或

图2-2-4 凹凸定律

a.移动骨骼面为凸面,滑移方向与骨骼角运动方向相反;b.移动骨骼面为凹面,滑移方向与骨骼角运动方向相同。

3)关节内转动及滑移的组合运动:特点是关节面愈吻合,关节在运动时滑移动作愈多。关节面愈不吻合,关节在运动时产生的转动愈多。肌肉主动收缩移动骨骼时,某些肌肉将导致或控制关节面产生滑移的动作。例如:肩关节外展时,旋转肌的收缩,使得肱骨头部产生向尾端滑移的动作;膝关节屈曲时,腘绳肌的收缩会导致胫骨产生向后滑移的动作。

4)旋转(spin):一骨骼在另一骨骼上旋转(图2-2-5)。特点是骨骼沿一静止的机械轴做旋转。骨骼在旋转时,其运动的骨骼面上的同一点将画出一个圆弧。在关节内,旋转很少单独发生,多半与转动及滑移一起发生。如肩关节屈曲及伸展、髋关节屈曲及伸展和肱桡关节的旋前及旋后(图2-2-6)。

图2-2-5 一骨骼绕着静止机械轴旋转

图2-2-6 关节旋转

a.肩关节;b.髋关节;c.肱桡关节。

3.被动角度牵张及关节滑动牵张

(1)被动角度牵张:以骨骼为力臂来牵张紧缩的关节囊,能使疼痛加剧或造成关节损伤。原因是:力臂的存在增加了关节所承受的力量;施加的力将造成骨骼转动方向上过度的关节压力;缺乏滑移的关节转动是不正常的关节力学。

(2)关节滑动牵张:以骨骼滑动来牵张紧缩的关节囊,是一种较安全的活动。因为所施加的力相当接近关节面,而且力较符合关节的生理性变化;力的方向与关节力学中的滑动相似,不会压迫到软骨;动作幅度小,且能针对受限或粘连的关节囊或韧带部位产生牵张作用。

4.其他的附属运动

(1)挤压:两骨骼间关节腔减小。挤压通常发生在载重的肢体及脊柱关节;肌肉收缩时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挤压,可提供关节的稳定性。一骨骼在另一骨骼上转动时,形成角度处的一端也会产生某些压迫。正常间歇性的挤压负荷使得滑膜液可以流动,从而维持软骨的营养。不正常的高强度挤压负荷会使软骨发生退行性变。

(2)牵引:关节面的牵开或分离。特点是:关节面必须被拉开才能在关节内产生牵张。沿骨骼的纵轴牵拉时,称为长轴牵引。当骨骼面成角拉开时,称为关节牵引或关节分离(图2-2-7)。

图2-2-7 a.长轴牵引;b.关节牵引。

(二)关节松动术的分类

医学上所谓的徒手操作的术语是比较含糊的,意思是任何一种形式的被动运动。这种被动运动大致分为两类:即松动术(mobilization)和徒手操作术(Manipulation)。

1.松动术 松动术是一种由治疗师实施的被动运动技术,可以是快速振动动作,也可以是持续牵张。目的是减少关节疼痛或增加关节活动度。其运动方式为被动的生理性运动,或被动的附属运动(accessory movements)。

(1)生理性运动(physiologic movements):是关节在自身生理活动允许的范围内发生的运动,是患者能够主动完成的动作,如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

(2)附属运动(accessory movements):是正常关节活动范围内具有的关节内或关节周围组织的动作,但是患者无法主动完成,只能被动完成。如肩关节屈曲至一定程度后,再主动屈曲已不可能,此时再做被动屈曲,可产生肩胛骨和锁骨向上旋转。又如关节面的牵张、挤压、滑移、转动和旋转。这些动作是关节在生理范围之外、解剖范围之内完成的一种被动运动,是关节发挥正常功能不可缺少的运动,通常自己不能主动完成,要由他人或健侧肢体帮助完成。

2.徒手操作术(manipulation) 包括两种操作。

(1)推进(thrust):是一种突然的、高速的小幅度动作,患者无法阻止动作的进行。

(2)徒手操作:是患者在麻醉状态下或在清醒状态下,通过牵拉关节、撕裂粘连带,从而恢复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度,是一种医疗程序。这种操作是一种平稳的,有控制的牵拉。

(三)关节松动术的作用

关节松动术不能改变疾病本身的发展,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受伤后炎症期。在这些疾病的情况下,治疗目的是要减轻疼痛,维持可用的关节内活动并减少因活动限制所造成的不良结果。

1.恢复关节内结构的正常位置或无痛性位置,从而恢复无痛、全范围的关节运动。

2.关节固定时间过长,会导致关节软骨萎缩,关节松动术可使滑膜液流动而刺激生物活动,提供并改善软骨的营养。

3.关节固定后,关节内纤维组织增生,关节内粘连,韧带及关节囊挛缩,关节松动术可维持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延展性和韧性。

4.关节受伤或退化后本体感觉反馈将减弱,从而影响到机体的平衡反应。关节活动可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有关姿势动作的感觉信息,例如:静态姿势及活动速度的感觉传入;运动速度改变的感觉传入;运动方向感觉的传入;肌肉张力调节的感觉传入和伤害性刺激的感觉传入等。

(四)关节松动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1.适应证 用于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等。

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术的作用主要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并发症。最佳适应证是关节附属运动丧失继发形成的关节囊、韧带紧缩或粘连。

2.禁忌证 关节活动已经过度;外伤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胀、渗出;关节的炎症;未愈合的骨折;恶性疾病等。

(五)关节松动技术的实施步骤

1.评定 全面细致的检查评定是关节松动术的基础。每种松动技术既是评估技术,又是治疗技术。在治疗进程中应连续系统地评定,包括治疗前、中和后的各个阶段。

假如检查中患者存在关节活动受限或疼痛,首先应确定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及疼痛性质,然后明确治疗方向是什么,是缓解疼痛、牵张关节还是处理软组织粘连、挛缩等。

(1)检查关节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时造成的疼痛特征有助于确定病情及治疗剂量:

1)如果在活动受限前即感到疼痛,如在急性受伤后或疾病急性期的疼痛(防卫性肌缩产生的疼痛),可采用轻柔的抑制关节疼痛技术,禁忌使用牵张技术。

2)如果活动受限和疼痛同时存在(如损伤组织早期愈合阶段的活动受限和疼痛),可采用轻柔牵张技术缓解紧张的组织,逐渐改善其活动,避免组织再次损伤而使疼痛加剧。

3)如果活动超过组织受限范围,牵张紧张的关节囊或关节周围组织时能引起疼痛,可采用关节内运动技术,以牵张僵硬的关节。

(2)如果关节囊限制关节活动且伴随下列症状者,可采用关节松动技术:

1)关节被动活动受限是由于关节囊挛缩所致。

2)以过度的压力作用于造成关节活动受限的组织时,其关节活动终点为一种坚硬的感觉。

3)检查时关节活动度减小。

(3)如果关节活动度减小,而且压迫韧带时产生疼痛,可能是因韧带的粘连或挛缩限制了关节活动。此时采用针对韧带压力的关节松动技术,效果良好。

(4)如果是半脱位或脱位所致的关节活动障碍,采用关节松动技术或推进技术,效果会比较满意。

2.患者的体位 患者及其接受治疗侧的肢体宜采取舒适的放松体位。

3.治疗侧关节的体位 关节活动的评定和首次治疗时应采取休息体位(即关节囊最松弛的姿势位)。

4.固定 一般固定关节的近端骨骼,可藉由布带、治疗师的手或他人的手。肢体的固定必须牢靠且舒适。

5.关节松动技术的等级或剂量 有两种分级系统,即分级振动技术和持续转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

(1)分级振动技术(图2-2-8)共分为5级:第1级,在关节活动起始处做低幅有节奏的振动;第2级,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尚未达到极限时,做大幅度有节奏的振动;第3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抵抗组织的阻力,做大幅度、有节奏的振动;第4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抵抗组织的阻力做小幅度、有节奏的振动;第5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以小幅度、快速的推进技术打断粘连组织,这是一种高难度技术,其内容不属本章范围。

图2-2-8 分级振动技术

第1、2级技术主要用于因疼痛所致的关节活动受限。第3、4级技术主要是牵张技术。所采用的振动技术可以是关节生理性运动或关节内活动技术,如关节面的牵张、滑移、挤压、转动及旋转。

(2)持续转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图2-2-9)共分为3级:第1级,对关节囊未受压处做小幅度关节牵张;第2级,适度的关节牵张或滑动使关节周围的组织变紧;第3级,大幅度、较大力度的关节牵张或滑动,牵张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组织。

图2-2-9 持续转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

第1级剂量主要用于缓解关节疼痛,可用于关节各方向的滑动。第2级剂量主要用于治疗开始阶段评定关节对治疗的反应情况。一旦获得关节对治疗的敏感度,就应当以此为基础,酌情决定治疗剂量。另外,间歇性轻柔的第2级技术可以抑制疼痛,在不允许做关节活动的情况下,第2级的滑动可维持关节内活动。第3级剂量用于牵张(分离)或滑动关节以增加关节内活动。

(3)两种分级系统的比较:无论使用何种分级系统,第1、2级剂量都是低强度,不会对关节囊或其周围组织造成牵张(分离)的力量。第3、4级的振动技术与第3级的持续牵张技术强度相似,都是在关节运动范围的极限处给予牵张力量,差别在于牵张力量重复的节奏或速度。第1、2级的振动技术或是慢速间歇性的第1、2级持续关节牵张技术,主要用于疼痛的处理。重复持续牵张技术主要是处理关节内活动丧失(即附属运动丧失,包括关节面的牵张、滑移、挤压、转动及旋转)导致的关节功能性运动范围减小。牵张力量持续时间愈长,结缔组织产生的变形愈大。分级振动的运动剂量仅代表分级振动技术中所用的剂量。持续分级的运动剂量仅代表持续转移性关节内活动技巧中所用的剂量。

6.治疗时作用力的部位 治疗时施加的作用力,应靠近相对的关节面,愈近愈好。作用力接触面积愈大,治疗的过程愈舒适,如使用手掌面接触比使用拇指接触舒适。

7.治疗运动的方向 治疗运动方向应该是平行或垂直治疗平面的方向。所谓治疗平面是一个垂直于一条由旋转轴至关节凹面中心线的平面。此平面存在于关节凹面,其位置是由凹面的骨骼位置来决定的(图2-2-10)。关节牵引技术的运动方向垂直于治疗平面,从而使两个关节面分离开来。滑动技术的治疗方向是与治疗平面平行的。滑动的方向应朝向骨骼运动的正常滑移方向。滑移方向是由凸凹定律决定的。如果移动的骨端关节面是凸面,则治疗性的滑动方向与骨骼摆动的方向相反。如果移动的骨端面是凹面,则治疗性的滑动方向与骨骼摆动的方向相同(图2-2-4a、b)。

图2-2-10 治疗平面及手法操作的运动方向

a.治疗平面;b.牵引方向;c.滑动方向。

必须注意移动整个骨骼,才能使一个关节面在相应关节面上滑动。切不可将骨骼作为力臂,做出有弧度的摆动动作,否则会产生转动而压迫关节面。

8.治疗的开始及进展 无论是缓解关节疼痛还是增加关节内活动,其治疗的开始都是相同的,即在关节休息姿势或是最大松弛姿势下,使用第2级持续牵张关节面的技术。首先评定关节对治疗的反应如何,然后根据关节的反应程度决定进一步治疗措施。隔天评定关节对治疗的反应。如果关节疼痛或敏感度增加,则将治疗的力度降低到第1级的振动。如果情况好转或没有变化,可进行以下任一步骤的治疗:如果治疗目标是维持关节内活动,则重复相同的治疗;如果治疗目标是增加关节内活动,则可进展到使用持续性第3级牵引或滑动的技术。

9.治疗运动的速度、节奏和持续时间 第1、4级为快速的振动,如徒手振动。第2、3级为均匀平顺的振动,连续1~2分钟,每秒振动2~3下。改变振动的速度可达到不同的效果,例如低幅度高速的振动可以抑制疼痛,低速的振动可以放松防卫性肌紧张。对于疼痛的关节,给予间歇性关节牵张7~10秒,中间休息几秒,可多次重复进行。应以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为依据,从而决定是否重复或停止治疗。对于运动受限的关节,给予最少6秒钟的牵张,接着稍放松,再以3~4秒钟为间隔,重复慢速的间歇性牵张。

10.再次评定 治疗后及下次治疗前都应再评定患者的关节活动度。以治疗反应的情况来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六)注意事项

在关节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关节松动技术是整个治疗方案中的一部分。如果存在肌肉或结缔组织的因素,则在治疗过程中,应将关节松动术、抑制和被动牵张技术交替使用。治疗内容包括适度的关节活动度、肌力及功能性技巧训练等。

二、周围关节松动技术

为叙述方便,本节中的近端手、远端手、侧边手等名词是指治疗师应使用离患者或其肢体较近、较远或侧边的手。靠近患者头部一侧的手称为上方手,靠近患者足部一侧的手称为下方手。靠近患者腹部为前、背部为后。

(一)上肢带(shoulder girdle complex)

包括:盂肱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和胸壁肩胛关节。

1.盂肱关节(glenohumeral joint) 由凹的关节盂与凸的肱骨头组成。

休息位:肩关节外展55°,水平内收30°,前臂置于水平面上。

治疗平面:位于关节窝并且随肩胛移动。

固定:以布带或由助手协助固定肩胛骨。

(1)关节牵引(图2-2-11):

图2-2-11 盂肱关节牵引

作用:治疗开始,采用持续第1级;控制疼痛,采用第1或第2级振动;一般活动采用持续第3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手臂置于休息姿势;将前臂支撑在治疗师的身体侧方。

治疗师体位:使用靠近治疗部位的手,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置于患者的腋下顶端;另一只手握持肱骨外侧面。

松动手法:以在腋下的手用力(作用力垂直于关节窝平面)将肱骨向外侧边移动。

(2)尾端滑动(图2-2-12):

图2-2-12 盂肱关节尾端滑动

作用:改善外展活动度;肱骨头往上移时复位。

患者体位:同关节牵引。

治疗师体位:一只手置于患者腋下,提供第1级的关节牵张;另一只手的拇指指蹼置于肩峰远端。

松动手法:上位的手将肱骨向下滑动,或用替换手法,即治疗师双手握持患者的手臂,利用身体后倾的力量将手臂向尾端牵拉(即长轴牵引)。

(3)尾端滑动进级(图2-2-13a)

图2-2-13 尾端滑动进级(肩关节在外展接近90°时

a.仰卧位;b.坐位。

作用:当关节外展接近90°时,改善外展角度。

患者体位:仰卧,将上肢外展至最大角度,肱骨外旋位。

治疗师体位:面向患者足部,一只手握住患者手臂,将患者的上肢固定在自己的躯干上,躯干稍往外侧转动即提供第1级的关节牵张;另一只手拇指指蹼置于肱骨肩峰突远端。

松动手法:在肱骨近端的手将肱骨往下滑动。

替换体位:患者坐位(图2-2-13b)。

(4)上举进级(图2-2-14a):

作用:上肢外展超过90°时改善上举的角度。

患者体位:仰卧,上肢外展并上举至最大角度,然后肱骨外旋至最大极限。

治疗师体位:同尾端滑动进级。作用力的手与治疗平面成一条直线;另一只手握持肘关节给予第1级牵张力量。

松动手法:手握住肱骨近端,将肱骨逐渐向前滑动。施力方向取决于肩胛向上旋转及前突的角度大小。所施的力应该使肱骨头部能触及腋下关节囊下皱襞。

替换体位:可采用坐位(图2-2-14b)。

图2-2-14 上举进级(盂肱关节活动度大于90°,肱

a.仰卧;b.坐位。

(5)向后滑动(图2-2-15):

图2-2-15 盂肱关节向后滑动

作用:增大肩关节屈曲和内旋活动度。

患者体位:仰卧,上肢休息姿势。

治疗师体位:背向患者,站在患者的上肢与躯干间,将其上肢靠住治疗师躯干作为支撑。

以侧边手握住肱骨远端;上位手置于关节前缘远端,该手为作用力手。

松动手法:治疗师移动上肢将肱骨头向后滑动。

(6)向后滑动进级(图2-2-16):

图2-2-16 盂肱关节向后滑动进级

以一只手(a)或使用皮带(b)施以第一级牵张力。

作用:当屈曲角度接近90°时,改善向后滑动范围和水平内收。

患者体位:仰卧,肩屈曲90°,内旋并且屈肘。上肢也可采取水平内收姿势。

治疗师体位:患者肩胛下置一软垫,固定肩胛。治疗师一只手环形握住肱骨近端内侧面,施以第一级关节牵张;另一只手置于患者肘上。

松动手法:沿着肱骨长轴,由肘部向下挤压,将肱骨向后滑动。

(7)向前滑动(图2-2-17):

图2-2-17 盂肱关节向前滑动

作用:增大肩关节伸直和外旋活动度。

患者体位:俯卧,上肢放松,垂出治疗床边缘,由治疗师大腿支撑着。以软垫固定肩峰。

治疗师体位:治疗师面对治疗床头,靠治疗床的一脚向前跨步。外侧手将患者手臂固定于治疗师的腿部,为患者肩部提供第一级的关节牵张;另一只手尺侧缘置于肩峰突后角远端,给予松动力量。

松动手法:作用力方向朝前并且稍向内侧。屈曲双膝以带动患者整个上肢向前移动。

注意不能将患者手臂提起造成肱骨向前成角,以免肱骨头向前半脱位。

(8)向前滑动进级:

作用:增大肩关节外旋活动度。

注意点:在实施向前滑动时,不能将肩关节置于外展90°位时再进展至外旋,这样会导致肱骨头向前半脱位。

松动手法:首先将肩关节置于休息位,然后将肱骨外旋,再给予垂直于关节窝平面的第三级牵张。

2.肩锁关节(acromioclavicular joint) 向前滑动(图2-2-18)。

图2-2-18 肩锁关节向前滑动

作用:增大关节活动度。

患者体位:坐位,在肩峰处固定肩胛骨。

治疗师体位:站于患者后方,以侧边手的手指固定肩峰;另一只手拇指置于锁骨后方,正好在肩锁关节腔内侧。

松动手法:治疗师拇指将锁骨向前推。

3.胸锁关节(sternoclavicular joint)

(1)向后滑动(图2-2-19):

图2-2-19 胸锁关节向后滑动或向上滑动

(手的置放位置相同)

作用:增大关节后缩活动度。

患者体位:仰卧位。

治疗师体位:拇指置于锁骨近端前面,屈曲示指,并将中指沿着锁骨尾面放置以支持拇指。

松动手法:拇指向后推。

(2)向前滑动(图2-2-20):

图2-2-20 胸锁关节向前滑动(a)或向下滑动(b)

作用:增大关节前突活动度。

患者体位:仰卧位。

治疗师的体位:拇指在下,其余四指在上,环绕锁骨。

松动手法:将锁骨向前提起。

(3)向下滑动(图2-2-20):

作用:增大关节上举活动度。

患者体位:仰卧位。

治疗师体位:手指置于锁骨上方。

松动手法:将锁骨近端向尾端拉。

(4)向上滑动(图2-2-19):

作用:增大关节下压活动度。

患者体位:仰卧位。

治疗师体位:同向后滑动体位。

松动手法:示指向上推。

4.胸壁肩胛关节(scapulothoracic articulation)(图2-2-21)

图2-2-21 胸壁肩胛关节松动

作用:改善肩胛上举、下降、前突、后缩、旋转等动作。

患者体位:先俯卧位,然后侧卧位面对治疗师,上肢放松。

治疗师体位:上方手置于肩峰以控制动作方向,下方手的手指勾住肩胛骨的内缘和下角。

松动手法:可藉提起肩胛下角或推动肩峰松动肩胛骨。

(二)肘关节及前臂(the elbow and forearm complex)

1.肱尺关节(radioulnar articulation) 由肱骨远端凸的滑车与尺骨鹰嘴窝构成的关节。

休息位:肘关节屈曲70°,前臂旋后10°。

治疗平面:尺骨鹰嘴窝内,与尺骨长轴呈约45°(图2-2-22)。

图2-2-22 肱尺关节侧面、治疗面(T、P)

固定:利用皮带或由助手固定肱骨。

(1)关节牵引(图2-2-23a):

图2-2-23 a.肱尺关节牵引b.箭头方向为关节牵引

作用:测试及治疗开始采用持续第2级;控制疼痛采用第1或第2级;增大关节屈伸活动度。

患者体位:仰卧,肘关节伸出治疗床边缘并放松,手腕搭在治疗师肩部。

治疗师体位:双手交叉环抱尺骨近端掌面。

松动手法:与骨干呈45°角的力量对尺骨近端施力。

(2)牵引进级:

作用:增大关节屈、伸活动度。

患者体位:同关节牵引。

治疗师体位:同关节牵引。

松动手法:无论肘关节处于何种角度,作用力方向与尺骨均呈45°角。

(3)远端滑动(图2-2-23b):

作用:增大关节屈曲活动度。

患者体位及治疗师体位:同关节牵引。

松动手法:先以双手环抱方式牵张关节,然后再沿着尺骨长轴牵引。

2.肱桡关节(the humeroradial articulation) 是由肱骨小头的凸面与桡骨头的凹面构成的关节。

休息位: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

治疗平面:桡骨头凹面内垂直于桡骨的长轴。

固定:治疗师一只手固定肱骨。

(1)关节牵引(图2-2-24):

图2-2-24 肱桡关节牵引

作用:增大桡骨的活动度;桡骨近端移位的复位。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手臂放于治疗床上。

治疗师体位:站在患者前臂尺侧。上侧手固定肱骨;下侧手的大鱼际部及其余四指握住桡骨远端。

松动手法:将桡骨向远端牵拉。注意长轴牵引将会使关节受牵引。

(2)桡骨的背侧或掌侧滑动(图2-2-25):

图2-2-25 肱桡关节背侧和掌侧滑动

作用:背侧活动可增大关节伸直活动度;掌侧活动可增大关节屈曲活动度。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肘关节伸直并旋后。

治疗师体位:在患者手臂内侧面固定肱骨,外侧手的手掌置于桡骨头的掌面,手指置于桡骨头背侧。

松动手法:用手掌将桡骨头向背侧推,或是用手指将其向掌侧推。

(3)关节挤压(图2-2-26):

图2-2-26 挤压肱桡关节

作用:治疗肘关节半脱位。

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治疗师体位:一只手的大鱼际部与患者手的大鱼际部相扣合,另一只手固定好患者的肱骨及尺骨近端。

松动手法:由大鱼际部施力,沿着桡骨长轴推,同时前臂旋后。

3.桡尺关节(radioulnar articulation)

(1)近端桡尺关节(图2-2-27):由桡骨头凸缘与尺骨上凹的桡骨切迹形成的关节。

图2-2-27 近端桡尺关节背侧-掌侧滑动

休息位:肘关节屈曲70°,前臂旋后35°。

治疗平面:在尺骨上的桡骨切迹与尺骨的长轴平行。

固定:尺骨近端。

作用:背侧滑动可增大前臂旋前活动度;掌侧滑动增大旋后活动度。

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肘关节及前臂休息位。

治疗师体位:内侧手环绕前臂内侧固定尺骨;另一只手手掌环绕桡骨头部,手指在掌侧,手掌在背侧。

松动手法:以手掌将桡骨头向掌侧推,或是由其余四指向背侧拉。

(2)远端桡尺关节(图2-2-28):由桡骨远端凹的尺骨切迹与尺骨头构成的关节。

图2-2-28 远端桡尺关节背侧-掌侧滑动

休息位:前臂旋后10°。

治疗平面:桡骨关节面与桡骨长轴平行。

固定:尺骨远端。

作用:背侧滑动可增大关节旋后活动度;掌侧滑动可增大关节旋前活动度。

患者体位:坐位,手臂置于治疗床上,休息位。

治疗师体位:一只手的拇指及大鱼际置于尺骨远端的掌面,其余四指置于背面以固定尺骨远端。另一只手以相同手法握住桡骨远端。

松动手法:将远端桡骨向背侧滑动或向掌侧滑动与尺骨平行。

(三)腕关节(the wrist complex)

1.桡腕关节(radiocarpal joint) 由桡骨远端凹面与近排腕骨凸面构成的关节。

休息位:以桡骨为准,第Ⅲ掌骨稍向尺偏。

治疗平面:在桡骨关节面内,与桡骨长轴垂直。

固定:远端桡骨与尺骨。

(1)关节牵引(图2-2-29):

图2-2-29 腕关节牵引

作用:治疗开始的测试;控制疼痛;一般活动腕关节。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置于治疗床面,手腕垂于床边缘。

治疗师体位:一只手握住尺骨茎突,将桡骨与尺骨固定于治疗床面。另一只手握住远排的腕骨。

松动手法:将腕骨向远端拉。

(2)一般的滑动技巧:

作用:向背侧滑动可改善屈曲(图2-2-30);向掌侧滑动可改善伸展(图2-2-31);向桡侧滑动可改善尺偏;向尺侧滑动可增大桡偏的活动度(图2-2-32)。

图2-2-30 腕关节向背侧滑动

图2-2-31 腕关节向掌侧滑动

图2-2-32 腕关节向尺侧滑动

患者体位:同关节牵引的体位。

松动手法:握住远端腕骨的手作松动手法。

2.近排腕骨与桡、尺骨的特殊滑动(specific glides of the carpals in the proximal row with the radius and ulna)

患者体位:坐位。

治疗师体位:握住患手,示指置于欲固定骨骼的掌面,拇指置于背面。

固定:为增大屈曲的活动度,示指固定近端腕骨(舟状骨或半月骨)。为增大伸展的活动度,示指固定近端桡骨。

松动手法:无论是在哪种状况下,松动作用力都来自拇指。由背侧施力可避免对腕管中神经、血管及肌腱的压力,也不会造成疼痛。

(1)舟桡关节:由舟状骨凸面、桡骨的凹面及月桡关节的月骨凸面,桡骨凹面构成的关节。

作用:为增大屈曲关节活动度,固定舟状骨,将桡骨向掌侧滑动;或固定月骨,将桡骨向掌侧滑动(图2-2-33)。为增大伸展关节活动度,固定桡骨,将舟状骨或月骨向掌侧滑动(图2-2-34)。

图2-2-33 固定舟状骨或月骨,将桡骨向掌侧滑动

图2-2-34 固定桡骨,将舟状骨或月骨向掌侧滑动

(2)尺骨、月骨、三角骨关节:

作用:松动关节间盘,改善腕关节或前臂活动。可将尺骨在固定的三角骨上向掌侧滑动。

3.腕间关节(intercarpal joint)的特殊滑动

患者体位:同近排腕骨与桡尺骨的特殊运动体位。

固定:在所有情况下都以两示指重叠在掌面的方式固定。

松动手法: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以两个拇指重叠在背面的方式施力。

(1)增大伸展关节活动度的滑动技巧:固定关节面为凹面的骨骼,对关节面为凸面的骨骼背面施力,作用力方向朝掌侧。

(2)增大屈曲关节活动度的滑动技巧:固定关节面为凸面的骨骼,对关节面为凹面的骨骼背面施力,作用力方向朝掌侧。

(四)手部关节(the hand and finger joint)

1.示、中、环、小指的腕掌关节和掌指关节

(1)关节牵引(图2-2-35):

图2-2-35 腕掌关节牵引

作用:增大手的活动度。

治疗师体位:以一只手固定某个腕骨,示指握于掌面,拇指握于背面。另一只手握住掌骨近端,拇指握于背面,其余四指在掌侧。

松动手法:对掌骨进行长轴牵引,分离关节面。

(2)掌侧滑动:

作用:增大手弓的活动度。

体位:同关节牵引的体位。

松动手法:拇指在腕骨的背侧,将骨骼的近端部分推向掌侧。

2.拇指的腕掌关节

休息位:处于屈曲及伸展和内收及外展的中间位。

固定:治疗师近侧手固定大多角骨。

治疗平面:对于外展—内收,在大多角骨内。对于屈曲—伸展,在掌骨近端。

(1)关节牵引:

作用:初次治疗的测试;控制疼痛;一般松动。

患者体位:前臂及手放松置于治疗床面。

治疗师体位:内侧手固定大多角骨;另一只手抓住患者的掌骨。

松动手法:进行长轴牵引,分离关节面。

(2)滑动(图2-2-36):

图2-2-36 拇指掌指关节滑动

a.向尺侧滑动;b.向桡侧滑动;c.向背侧滑动;d.向掌侧滑动(治疗师拇指放于患者拇指指蹼施以向掌侧滑动的力量)。

作用:进行尺侧滑动可增大屈曲活动度;进行桡侧滑动可增大伸展活动度;进行背侧滑动可增大外展活动度;进行掌侧滑动可增大内收活动度。

治疗师体位:治疗师的一只手直接握住远排腕骨;另一只手大鱼际部位放置于与患者第1掌骨欲滑动方向相反处的掌骨基底部。

松动手法:由治疗师的大鱼际部对掌骨施加作用力。

3.手指的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 所有关节的近侧为凸面、远侧为凹面,并且关节面连接方式都相同,所以实施手法都相同。

休息位:所有关节稍屈曲。

治疗平面:远端关节面。

固定:前臂及手放松置于治疗床面;用手指固定近端关节面。

(1)关节牵引(图2-2-37):

图2-2-37 掌指关节牵引

作用:初次治疗测试;控制疼痛;一般松动。

体位:以近端手固定近端骨;另一只手的四指及拇指握住靠近关节的骨骼远端。

松动手法:进行长轴牵引,分离关节面。

(2)滑动(图2-2-38):

图2-2-38 掌指关节向掌侧滑动

作用:向掌侧滑动可增大屈曲活动度;向背侧滑动可增大伸直活动度;向桡侧或尺侧滑动可增大外展或内收活动度。

松动手法:治疗师的拇指对准备滑动的骨骼近端施加作用力。

(3)旋转(图2-2-39):

图2-2-39 掌指关节的内/外旋转

作用:增大动作的最终角度。

松动手法:首先在固定的近端骨上旋转远端骨,然后再进行牵引。

(五)髋关节(the hip joint)

髋关节是由髋臼凹面与股骨头凸面构成的关节。

髋关节休息位:屈曲30°,外展30°,稍外旋。

固定:以皮带将骨盆固定于治疗床上。

1.牵张负重面 向尾端滑动(图2-2-40)。

图2-2-40 髋关节负重面牵引,向尾端滑动

作用:治疗开始时的测试;控制疼痛。

患者体位:髋关节休息位,膝关节伸直。

治疗师体位:站立于治疗床尾端,用布带套在治疗师躯干及患者的足踝部。治疗师双手放于足踝近端的带子之下,藉由布带使治疗师的身体重量作为松动关节的作用力。

松动手法:治疗师身体向后仰,牵拉患者的下肢,做长轴牵引。假如患者膝关节屈曲不能伸直,治疗师可双手环抱股骨髁上部位,身体后仰,给予向尾端方向的牵拉力。

2.向后侧滑动(图2-2-41)

图2-2-41 髋关节向后侧滑动

作用:改善屈曲和内旋。

患者体位:仰卧,髋部放于床尾端。屈曲健侧髋、膝关节,并用双手环抱健腿,以协助固定骨盆。治疗侧髋关节休息位。

治疗师体位:站在患腿的内侧,以一布带套在治疗师肩部及患者大腿下方,以帮助托住下肢重量。将远端手放在带子及大腿末端下方,近端手放在大腿近端前面。

松动手法:治疗师上肢伸直,膝关节屈曲,通过近侧手给予向后的作用力。

3.向前滑动

作用:改善伸直及外旋。

患者体位:上半身俯卧在治疗床(图2-2-42a)上,髋部垂出床缘,健侧足踩地面。

图2-2-42 髋关节向前滑动

a.俯卧;b.侧卧。

治疗师体位:站在患者大腿内侧,以一条布带套住治疗师肩部及患者大腿以支撑患者腿部重量。治疗师远端手握住患者小腿,近端手放在大腿近端的后面。

松动手法:治疗师上肢伸直,屈膝,通过近端的手给予向前的作用力。

患者侧卧位,大腿屈曲,其下方垫枕头。治疗师站在患者后方,以一只手握住髂前上棘固定骨盆,另一只手放在大转子后面,给予向前的推力(图2-2-42b)。

(六)膝关节和小腿(the knee and leg)

1.胫股关节 是由胫骨上端凹面与股骨髁凸面构成的关节。

休息位:膝关节屈曲25°。

治疗平面:沿着胫骨平台的表面,随膝关节角度改变而改变。

固定:以布带固定股骨。

(1)关节牵引——长轴牵引(图2-2-43a、b、c):

图2-2-43 牵引膝关节

a.坐位;b.仰卧位;c.俯卧位。

作用:治疗开始时评定;控制疼痛;一般性活动膝关节。

患者体位:坐位,仰卧位或俯卧位,从膝关节休息位开始。

治疗师体位:双手抓住患者小腿下段。

松动手法:沿着胫骨长轴牵拉,分离关节面。

(2)向后滑动(图2-2-44):

图2-2-44 膝关节向后滑动

作用:增大膝关节屈曲角度。

患者体位:仰卧,腿部平放床面。

治疗师体位:坐在床上,以大腿固定患者足部,双手抓住胫骨,拇指朝前,其余四指朝后。

松动手法:治疗师上肢伸直,将身体前倾,以拇指将胫骨向后推。

(3)向前滑动(图2-2-45):

图2-2-45 膝关节向前滑动

作用:改善膝关节伸直功能。

患者体位:俯卧,膝关节休息位。

治疗师体位:远端手抓住胫骨末端,近端手掌面放于胫骨近端的后侧面。

松动手法:通过放在胫骨近端的手,给予向前的推动力。

2.髌股关节(patellofemoral joint)

(1)向远端滑动(图2-2-46):

图2-2-46 髌骨向远端滑动

作用:增大髌骨活动度,以增大屈膝活动度。

患者体位:仰卧,伸膝。

治疗师体位:站在患者大腿旁,面向其足部,一只手握住髌骨上缘,另一只手加压。

松动手法:将髌骨向尾端滑动,平行于股骨。

(2)内-外侧滑动:

作用:增大髌骨活动度。

患者体位:仰卧位伸膝。

治疗师体位:双手拇指、四指分别置于髌骨的内外侧。

松动手法:将髌骨往内、外侧滑动。

3.近端胫腓关节

作用:改善腓骨头的活动;将后移的腓骨头复位。

患者体位:侧卧,健肢在下、屈曲,患肢在上、伸直。

治疗师体位:站在患者身后,一只手固定胫骨,另一只手掌根部放在腓骨头后方,手指向前环握腓骨头。

松动手法:治疗师手的掌根部对腓骨头后侧给予向前外侧的推力。

4.远端胫腓关节 向前或向后滑动(图2-2-47)。

图2-2-47 远端胫腓关节向后滑动

作用:当踝关节背屈受限时,可增大背屈活动度。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

治疗师体位:治疗师站在床尾端,一只手的手指放在胫骨下方、拇指放在胫骨上方固定,另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外踝上,手指在其下方。

松动手法:俯卧位,对腓骨给予向前的作用力。仰卧位,对腓骨给予向后的作用力。

(七)距小腿关节与跗骨关节(ankle and tarsal joints)

1.距骨与胫腓骨间关节 由距骨的凸面及胫骨和腓骨的凹面构成踝关节。

休息位:跖屈10°。

治疗平面:在踝关节面内,相对于小腿前后方向。

固定:以布带固定胫骨。

(1)关节牵引(图2-2-48):

图2-2-48 距小腿关节牵引

作用:治疗开始时的评定;控制疼痛;一般关节松动。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休息位。

治疗师体位:站在床尾,双手环握距小腿关节远端的足背部,两手拇指放在足底面。

松动手法:治疗师身体向后倾,将足背部沿着小腿长轴向远端拉。

(2)向后方滑动(图2-2-49):

图2-2-49 距小腿关节向后滑动

作用:改善足部背屈。

患者体位:仰卧位,足跟部伸出治疗床边缘。

治疗师体位:站立在床尾侧,一只手固定患者小腿,另一只手的拇指指蹼放置于距骨上。

松动手法:将距骨(相对于胫骨)往后方滑动。

(3)向腹侧滑动(图2-2-50):

图2-2-50 距小腿关节向前滑动

作用:改善足部跖屈。

患者体位:俯卧位,足跟伸出床缘外。

治疗师体位:站在床尾,一只手握住足背面给予第1级牵张力量,另一只手拇指指蹼放于距骨及跟骨的后方踝关节远端。

松动手法:将跟骨往前推,或使距骨向前滑动。

2.距骨下关节 由跟骨的凸面与距骨的凹面构成的关节。

休息位:位于外翻与内翻的中间位。

治疗平面:在距骨上,平行于足底。

(1)关节牵引(图2-2-51):

图2-2-51 距骨下关节牵引

作用:治疗开始时的测试;控制疼痛;内、外翻的一般松动。

患者体位:仰卧位,足跟垂出床缘,踝关节背屈位。

治疗师体位:一只手从足部后方抓住跟骨,另一只手固定距骨与踝部。

松动手法:沿着小腿长轴的方向,将跟骨往远端拉。

(2)向内侧或外侧滑动(图2-2-52):

图2-2-52 a.俯卧位,足跟向内侧滑动以改善足外翻

作用:向内侧滑动可增大足外翻活动度;向外侧滑动可增大足内翻活动度。

患者体位:侧卧位或俯卧位。

治疗师体位:一只手固定距骨,另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跟骨外侧,手指握住足跟。

松动手法:以手掌根部将跟骨向内侧推动,或以手掌根部向外侧推动。

3.跗骨间关节和跗跖关节 当足部进行背屈-跖屈活动时,在同一方向的所有关节面都是相同的凹面与凸面(即近端关节面是凸面,远端关节面是凹面),所以松动每一个关节的手法都是相同的。

(1)向跖面滑动(图2-2-53):

图2-2-53 固定近端骨,远端跗骨向跖面滑动

(图示楔状骨在舟状骨上滑动)

作用:改善跖屈的附属运动,是旋后活动所必需的。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

治疗师体位:若要松动内侧跗骨关节,治疗师将作为固定的手放在足背面,手指朝内侧,示指固定近端骨的跖面;另一只手的手指握住跗骨关节跖面,手掌根部放在足背面。若要松动外侧跗骨关节,治疗师站在内侧面,手指朝外侧。

松动手法:从足背面向跖面推动。

(2)向背侧滑动(图2-2-54):

图2-2-54 骰骨在跟骨上向背侧滑动

作用:改善背侧活动的附属运动,是进行旋前活动所必需的。

患者体位:俯卧位,屈曲膝关节。

治疗师体位:若松动外侧的跗骨关节(跟骰关节),则将手指环握在足外侧。若要松动内侧跗骨关节(距舟关节),则将手指环握在足内侧。

松动手法:从跖面向背面方向推动。

(八)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上述关节的松动手法与手指相同。每个关节的近端关节面为凸面,远端关节面为凹面。

三、脊柱松动技术

脊柱松动技术(spinal mobilization techniques)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骨盆、腰骶关节的松动技术。

(一)颈椎

颈椎(the cervical spine)生理运动包括: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等。附属运动包括分离牵引,棘突滑动、横突滑动、椎骨间关节松动等。

1.分离牵引

作用:缓解疼痛,松动颈椎。

患者体位:仰卧位,头部伸出治疗床外。

治疗师体位:站在床头,右手托住患者枕骨后,拇指在右侧耳后,其余四指在左侧耳后;左手放在患者下颌下方,前臂掌侧放在患者左侧面部。

松动手法:双手固定,借助身体后倾作用力,将头部向后牵拉。上段颈椎病变在颈部中立位时牵引;中下段颈椎病变在头前屈10°~15°位置牵引。

2.棘突垂直滑动

作用:增大颈椎屈伸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俯卧位,双手交叉,掌心托住前额,下颌稍内收。

治疗师体位:面对患者头部站立。双手拇指并置于同一椎体的棘突上,其余四指放在颈部两侧。

松动手法:双手固定,双上肢伸直用力将棘突向腹侧垂直推动。

3.棘突侧方滑动

作用:增大颈椎侧屈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棘突垂直滑动的体位。

治疗师体位:面对患者站立在患侧,双手拇指并置放在相邻的棘突一侧,拇指尖相对,其余四指分别放在枕后或项背部。

松动手法:一只手固定,另一只手借助上肢的作用力,将棘突向对侧推动。

4.横突垂直滑动

作用:增大颈椎旋转活动度。

患者体位:同棘突垂直滑动的体位。

治疗师体位:面对患者头部站立,双手拇指放在同一椎体的一侧横突上,拇指指背相接触。

松动手法:内侧手拇指固定,外侧手借助上肢力量将横突垂直向腹侧推动。

5.椎间关节垂直松动

作用:增大颈椎侧屈和旋转活动度。

患者体位:俯卧位,双手指交叉,掌心托住前额,头部向患侧旋转约30°。

治疗师体位:面对患者头部站立,双手拇指放在横突与棘突之间,其余四指放在颈部前后。

松动手法:双手拇指固定,双上肢用力,同时向腹侧推动。

6.颈椎屈伸摆动

作用:增大颈椎屈伸活动度。

患者体位:仰卧位,头部伸出治疗床外,枕在治疗师的大腿部。

治疗师体位:面对患者头部站立,一侧大腿向前屈曲,支撑患者头后部,双手托起枕部两侧,拇指放在耳后。

松动手法:双手固定,通过治疗师的双肩上下耸动使患者颈椎前屈后伸。

7.颈椎侧屈摆动

作用:增大颈椎侧屈活动度。

患者体位:同颈椎屈伸摆动的体位。

治疗师体位:面对患者头部站立。向右侧屈时右手放在颈部右侧,示指和中指放在拟松动的相邻椎体横突上,左手托住下颌,前臂放在面部,左侧托住头部;向左侧屈时,则方向相反。

松动手法:左手及前臂固定,上身左转,使颈椎向右侧屈,向左侧屈时则方向相反。

8.颈椎旋转摆动

作用:增大颈椎旋转活动度。

患者体位:同颈椎屈伸摆动的体位。

治疗师体位:面对患者头部站立。向左旋转时,左手托住下颌,右手放在枕骨部位;向右旋转时则相反。

松动手法:双手固定,向左旋转时,左手向左,右手向右同时用力,使头部向左转动;向右旋转时则方向相反。

(二)胸椎

胸椎(the thoracic spine)生理运动有屈、伸、侧屈和旋转。附属运动有棘突垂直滑动、棘突侧方滑动、横突垂直滑动等。

1.棘突垂直滑动

作用:增大胸椎的屈伸活动度。

患者体位:俯卧位,上段胸椎(T1~T4)病变时,双手交叉,手掌置于前额;中下段胸椎(T5~T8,T9~T12)病变时,头转向一侧,上肢放在体侧,胸部放松。

治疗师体位:上段胸椎病变时,面向患者头部站立;中下段胸椎病变时,站在体侧。双手拇指放在胸椎棘突上,其余四指分开放在胸椎两侧。

松动手法:双手拇指固定,借助上身前倾的作用力,将棘突向腹侧按压。

2.棘突侧方滑动

作用:增大胸椎旋转活动度。

患者体位:俯卧位,上肢放于体侧或外展90°,屈肘,前臂垂于治疗床两侧。

治疗师体位:面对患者站在患侧,双手拇指分别放在相邻的棘突侧方,或双手拇指重叠放在拟松动棘突的侧方,其余四指分开放在胸背部。

松动手法:拇指固定,借助上身稍前倾的作用力,将棘突向对侧推动。

3.横突垂直滑动

作用:增大胸椎侧屈及旋转活动度。

患者体位:同棘突侧方滑动的体位。

治疗师体位:面对患者站在患侧,双手拇指放在拟松动胸椎的一侧横突上,指尖相对或相重叠。

松动手法:双手固定,借助上身前倾的作用力,将横突垂直向腹侧按压。

4.胸椎旋转摆动

作用:增大胸椎旋转活动度。

患者体位:坐位,双上肢胸前交叉,双手分别放在对侧肩部。

治疗师体位:站在患者左侧,向右旋转时,左手放在其右肩部侧面,右手放在右侧肩背部。向左旋转时治疗师站位则相反。

松动手法:双手固定,向右旋转时,双上肢同时用力,使胸椎随身体上部向右转动;向左旋转时则方向相反。

(三)腰椎

腰椎(the lumbar spine)生理运动有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附属运动有棘突垂直滑动、棘突侧方滑动、横突垂直滑动等。

1.棘突垂直滑动

作用:增大腰椎屈伸活动度。

患者体位:俯卧位,腹部垫枕,双上肢分别置于体侧,头转向一侧。

治疗师体位:面对患者站于患侧,下方手掌根部放在腰椎上,掌根部尺侧(相当于豌豆骨部分)放在拟松动的棘突上,手指稍屈曲,上方手放在下方手腕背部。

松动手法:双手固定,借助上身前倾的作用力,将棘突垂直向腹侧按压。

2.棘突侧方滑动

作用:增大腰椎旋转活动度。

患者体位:俯卧位,双上肢分别置于体侧,头转向一侧。

治疗师体位:面对患者站在患侧,双手拇指分别放在相邻的棘突侧方,其余四指分开放在腰部。

松动手法:双手固定,借助上身前倾的作用力,将棘突向对侧推动。

3.横突垂直滑动

作用:增大腰椎侧屈及旋转活动度。

患者体位:同棘突侧方滑动的体位。

治疗师体位:面对患者站在患侧,双手拇指放在拟松动腰椎的一侧横突上。

松动手法:双手固定,借助上身前倾的作用力,将横突向腹侧推动。

4.腰椎旋转摆动

作用:增大腰椎旋转活动度。

患者体位:健侧卧位,患侧在上,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拟松动的腰椎节段越偏上,屈髋角度越小;拟松动的腰椎节段越偏下,屈髋角度越大。

治疗师体位: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放在髂嵴后缘。

松动手法:双手固定,双上肢同时用力将髂骨向前推动。如果关节比较僵硬,治疗师可以一只手放在髂嵴后缘,另一只手放在上方肩部内侧,双手同时反方向来回摆动。此手法对中段腰椎病变效果较好。若是下段腰椎病变,可以将患者的上方下肢垂于治疗床缘的一侧,借助下肢的重力增大摆动幅度。

(四)骨盆

骨盆(bony pelvis)的生理运动有旋转、前屈、后伸,附属运动有分离、挤压和滑动。

1.骨盆整体运动

作用:增大耻骨联合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髋外展。

治疗师体位:站在患者身体一侧,双手交叉放在对侧的髂前上棘处。

松动手法:双手固定,上肢内收,两上肢同时向外下方用力,使骨盆向外分离。

2.骨盆分离/挤压

作用:增大骶髂关节活动度。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髋内旋。

治疗师体位:站在患者体侧,双手分别放在两侧髂嵴外。

松动手法:双手固定,两上肢同时向中线方向用力,向内加压骨盆。

3.向头侧滑动

作用:增大骨盆前后活动度。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

治疗师体位:站在患者患侧,内侧手放在髂前上棘下方。

松动手法:借助上身前倾的作用力,将骨盆向头侧并稍向后下推动。

4.向足侧滑动

作用:增大骨盆前后活动度。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

治疗师体位:站在患侧,内侧手放在髂前上棘上方。

松动手法:借助上身前倾的作用力,将骨盆向足的方向并稍向前推动。

(五)腰骶关节

腰骶关节(the lumbosacrum joint)的松动包括前屈摆动和后伸摆动。

1.前屈摆动

作用:增大腰骶关节屈曲活动度。

患者体位:俯卧位,腹部垫枕,头转向一侧,双上肢垂于治疗床外,下肢伸直。

治疗师体位:站在患者一侧,面向足部,内侧手掌根部放在骶骨上端,手指向足。

松动手法:内侧手固定,借助上肢力量将骶骨向前并向下推动。

2.后伸摆动

作用:增大腰骶关节伸展活动度。

患者体位:俯卧位,头转向一侧,上肢垂于治疗床外,下肢伸直。

治疗师体位:站在患者身体一侧,面向头部,内侧手掌根部放在骶骨下端,手指向头部。

松动手法:内侧手固定,借助上肢力量将骶骨向前并向上推动。

(六)骶髂关节

骶髂关节(the sacroiliac joint)的松动包括侧方旋转,交叉旅转,髂脊的前旋、后旋、内旋和外旋。

1.骶髂关节侧方旋转

作用:增大骶髂关节活动度。

患者体位:俯卧位,头转向一侧,上肢垂于治疗床外,下肢伸直。

治疗师体位:站在患者身体一侧,双手交叉分别放在对侧骶髂关节外侧的髂骨上。

松动手法:双手固定,上身前倾,借助上肢力量将髂骨向外并向下推动。

2.骶髂关节交叉旋转

作用:增大骶髂关节活动度。

患者体位:俯卧位,头转向一侧,上肢垂于治疗床外,下肢伸直。左侧髋关节内旋,右侧髋关节外旋。向另一侧交叉旋转时方向相反。

治疗师体位:站在患者身体一侧,上方手放在左侧骶髂关节外侧的髂骨上,下方手放在右侧髂嵴的前侧面。

松动手法:上方手将左侧髂骨向下并向外按压,下方手将右侧髂嵴向上并向内提拉,使双侧骶髂关节发生反向旋转。

3.髂嵴前旋

作用:增大骨盆前倾活动度。

患者体位:以左患侧为例,半俯卧位,健侧下肢的足底着地,患侧下肢由治疗师托住。

治疗师体位:站在患者身后,右手放在左侧髂后上棘,左手及前臂托住患者左下肢。

松动手法:用右手固定,用左上肢将患者左下肢后伸、内收,借助上肢的力量将左髂嵴向下并向外推动。

4.髂嵴后旋

作用:增大骨盆后倾活动度。

患者体位:健侧卧位,患侧在上。健侧下肢伸直,患侧下肢屈髋屈膝90°,上半身外旋,上肢屈肘,手放于上腹部。

治疗师体位:面对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髂嵴处,下方手放在坐骨结节处。

松动手法:用双手固定,借助上肢的力量转动髂嵴,上方手向后、下方手向前同时转动。

5.髂嵴内旋

作用:增大骶髂关节活动度。

患者体位:俯卧位,腹部垫枕,健侧下肢伸直,患侧下肢屈膝90°。

治疗师体位:面对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对侧骶髂关节的髂骨上,下方手握住踝关节外侧。

松动手法:用上方手固定,借助上肢的力量将髂骨向下并向内推动。下方手同时将小腿向外运动,使髋关节内旋。

6.髂嵴外旋

作用:增大骶髂关节活动度。

患者体位:俯卧位,腹部垫枕,下肢伸直。

治疗师体位:面对患者站立,下方手插到患者腹部前面,放在髂前上棘处,下方手放在髂后上棘处。

松动手法:下方手将髂后上棘向前并向内推动,上方手将髂前上棘向后并向外拉动,使整个髂嵴外旋。

(陆廷仁) 0e0WhDi5TiJPcWf2a5oiPklZxiv71EXLFLo7iPTHH5azLHUyaTchFoHwEGIOTuv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