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高血压的治疗

3.1 治疗目标

高血压治疗的基本目标是血压达标,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与死亡总危险。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区和高死亡区,控制高血压是降低脑卒中发生率的主要措施。

3.2 降压目标

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 mmHg以下;老年(≥65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50/90 mmHg以下;年轻人或糖尿病、脑血管病、稳定性冠心病、慢性肾病患者血压降至130/80 mmHg以下;如能耐受,以上全部患者的血压水平还可进一步降低,建议尽可能降至120/80 mmHg以下。降压治疗的血压低限值尚未确定,但冠心病或高龄患者舒张压低于60 mmHg时应予以关注。

大部分中成药在降低血压值使之达标等方面不及西药快速有效,但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高血压的长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大量研究发现中医药在对某些靶器官损害的逆转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对于难治性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使血压达标率提高。

一般情况下,1~2级高血压争取在4~12周内血压逐渐达标,并坚持长期达标;若患者治疗耐受性差或老年患者,其达标时间可适当延长。对于达标不理想的患者,应当2~4周随访监测1次血压并调整药物,经2~3次随访血压仍不能达标的,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

3.3 治疗策略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需要进行综合干预。

抗高血压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两种方法,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坚持治疗。

定期测量血压、规范治疗、提前干预靶器官损害,改善治疗依从性。治疗从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提倡联合应用和个体化治疗,尽可能实现降压达标,坚持长期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

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的所有危险因素,并适当处理患者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疾患。

3.4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低盐、低脂、低糖饮食,膳食平衡、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进行散步、太极拳、游泳等有氧运动以及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等。

一些中医养生的措施可以作为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干预方法:

中药足浴:尽量选用木质足浴盆或桶,桶高不小于40 cm。足浴时双足浸泡,尽量让水没过足踝,用足浴桶的可让温水浸泡膝关节以下(禁忌:膝关节以下有感染或外伤,以及其他不宜浸泡情况的患者)。

高血压中药足浴推荐配方:

怀牛膝、川芎各15 g,天麻、钩藤(后下)、夏枯草、吴茱萸、肉桂各10 g。上方加水2 000 ml煎煮,水沸后10 min,取汁趁温热(水温控制在40℃)浴足30 min,上、下午各1次,2~3周为1个疗程。

3.5 治疗高血压的西药

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五类。虽均可作为初始和维持用药,但不能简单、随意地视五大类药物的首选药物机会均等。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亚临床靶器官损害以及合并临床疾病情况,合理选择或优先选择使用某类降压药物。CCB或利尿剂预防脑卒中的作用较强。CCB与ACEI联合与其他联合治疗方案相比,可更有效预防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ACEI或ARB对靶器官保护作用较好。β受体阻断剂则对预防心脏发作事件作用较强些。

(1)钙通道阻滞剂(CCB):主要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包括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前者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拉西地平、氨氯地平和非洛地平等。以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风险。此类药物可与其他4类药联合应用,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周围血管病患者。常见副作用包括反射性交感神经激活导致心跳加快、面部潮红、脚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二氢吡啶类CCB没有绝对禁忌证,但心动过速与心力衰竭患者应慎用;如必须使用,则应慎重选择特定制剂,如氨氯地平等长效药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一般不推荐使用短效硝苯地平。

临床上常用的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主要包括维拉帕米和地尔硫两种药物,也可用于降压治疗,常见副作用包括抑制心脏收缩功能和传导功能,有时也会出现牙龈增生。2~3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禁止使用。故在使用非二氢吡啶类CCB前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在用药2~6周内复查。

(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发挥降压作用。常用药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培哚普利等。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此类药物对于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和心血管终点事件预防作用。ACEI单用降压作用明确,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限盐或加用利尿剂可增加ACEI的降压效应。最常见不良反应为持续性干咳,症状较轻者可坚持服药,不能耐受者可改用ARB。禁忌证为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及妊娠妇女。

(3)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发挥降压作用。常用药包括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等。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显示,ARB可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降低糖尿病或肾病患者的蛋白尿及微量白蛋白尿。尤其适用于伴左室肥厚、心力衰竭、心房颤动预防、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患者,以及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不良反应少见,长期应用可升高血钾,应注意监测血钾及肌酐水平变化。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妇女、高钾血症者禁用。

(4)利尿剂:通过利钠排水、降低高血容量负荷发挥降压作用。主要包括噻嗪类利尿剂、襻利尿剂、保钾利尿剂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几类。用于控制血压的利尿剂主要是噻嗪类利尿剂。在我国,常用的噻嗪类利尿剂主要是氢氯噻嗪和吲达帕胺。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6.25~25 mg)对代谢影响很小,与其他降压药(尤其ACEI或ARB)合用可显著增加后者的降压作用。此类药物尤其适用于老年和高龄老年高血压、单独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心力衰竭患者,可作为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其不良反应与剂量密切相关,故通常应采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可引起低血钾,长期应用者应定期监测血钾,并适量补钾。痛风者禁用;对高尿酸血症,以及明显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后者如需使用利尿剂,应使用襻利尿剂,如呋塞米等。

保钾利尿剂如阿米洛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等有时也可用于控制血压。在利钠排水的同时不增加钾的排出,在与其他具有保钾作用的降压药如ACEI或ARB合用时需注意发生高钾血症的危险。螺内酯长期应用有可能导致男性乳房发育等不良反应。

(5)β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发挥降压作用。常用药物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和阿替洛尔等。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疲乏、肢体冷感、激动不安、胃肠不适等,还可能影响糖、脂代谢。禁忌证:心动过缓、高度心脏传导阻滞、哮喘及心力衰竭急性期。长期应用者突然停药可发生反跳现象,即原有的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表现,较常见有血压反跳性升高,伴头痛、焦虑等,称之为撤药综合征。

(6)α受体阻滞剂:不作为一般高血压治疗的首选药,适用于高血压伴前列腺增生患者,也用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开始用药应在入睡前,以防体位性低血压发生,使用中注意测量坐立位血压,最好使用控释制剂。体位性低血压者禁用。心力衰竭者慎用。

(7)肾素抑制剂:为一类新型降压药,其代表药为阿利吉伦,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但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尚待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评估。

(8)小剂量多效固定复方制剂(Polypill):有利于改善综合干预的依从性和效果。目前,已经上市有降压药/调脂药(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固定复方制剂;降压药/叶酸(依那普利/叶酸)固定复方制剂等。

总之,高血压患者的风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患者的并发症、合并症以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除了糖尿病、血脂紊乱等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也是我国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并与脑卒中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2倍。研究显示补充叶酸可显著降低脑卒中风险。我国临床主要推荐应用的优化联合治疗方案是:CCB加ARB;CCB加ACEI;ARB加噻嗪类利尿剂;ACEI加噻嗪类利尿剂;CCB加噻嗪类利尿剂;CCB加β受体阻滞剂(见表3-5)。

表3-5 降压药优化联合治疗方案

注: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

3.6 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的经典文献中没有高血压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的范畴。事实上,多数高血压患者在发病初期通常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不少患者只是在体检或偶然的检测中发现血压升高,所以人们也将高血压称为“无声杀手”。因此,眩晕和头痛并不是高血压病必备的症状,只不过是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如果临床上确诊为高血压病,可以根据患者伴有的症状和舌象、脉象帮助确定高血压的常见基本中医证型,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学的“眩晕”症状不同于西医学的眩晕,前者更接近中文眩晕一词的本来含意,“眩”指的是眼花,“晕”指的是头晕。中医药在降压的幅度和起效速度方面一般不如西药,但中医药治疗对预防高血压前期患者向高血压进展,逆转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在辨证的基础上辨证论治或选择一些中成药用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对于低危的高血压患者,可以首先尝试调整生活方式+中成药治疗的方案3个月。对于中危的高血压患者尝试调整生活方式+中成药治疗方案的时间为1个月。血压不达标,应开始西药治疗。

中成药的选择应当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但轻度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常不明显,或仅有轻度的头昏、头痛等症状;可以根据一些伴随症状确定高血压的基本证型。

3.6.1 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证:高血压患者,眩晕、头胀或痛,同时伴有腰酸膝软、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而数。治宜滋补肝肾、养阴填精,方用杞菊地黄汤(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

如患者在肝肾阴虚基础上伴有明显阳亢之证,出现心烦易怒、耳鸣、头痛较重、口苦等,则应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之法。方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苓)。该方具有镇静、镇痛和降血压作用,为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常用方。头晕眼花、烦躁、失眠比较明显的患者,可以首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天麻钩藤颗粒,养血清脑颗粒,牛黄降压胶囊,山绿茶降压片。伴有血脂高的患者,还可以选用松龄血脉康胶囊。中西药复合制剂珍菊降压片和复方罗布麻片也可选用,珍菊降压片中含有化学药物氢氯噻嗪和可乐定;复方罗布麻片含有氢氯噻嗪、三硅酸镁、硫酸双肼屈嗪、盐酸异丙嗪、维生素B1、维生素B6、泛酸钙等,要注意患者是否对其中化学药物禁用或慎用。

(2)阴阳两虚证:年老体弱高血压患者常见的证候。患者以血压升高兼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腰腿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宜用滋阴助阳法。方用金匮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加减。当患者出现口干、咽痛、发热等症状时则要停用。

中成药: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

(3)痰湿壅盛证:多见于肥胖的高血压患者。患者以血压升高兼见头晕头胀、沉重如裹、胸闷多痰、肢体沉重麻木、苔腻、脉滑为主要临床表现。治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如出现口干喜饮、五心烦热等症状则要停用。对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可用黄芪、蒲黄、泽泻、茵陈、黄连、夏枯草、黄芩、栀子、白芷、羌活等。

中成药:如果眩晕、头胀或痛、头重如裹等症状显著者,首选半夏天麻丸。如果伴有胸烦闷、呕吐痰涎、口淡食少者可以选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丸。伴血脂高的患者可选用绞股蓝总苷胶囊。

(4)瘀血内停证:患者胸闷、心前区痛、头痛较严重、头晕阵阵、偏身麻木,口唇发绀、舌紫,脉弦细涩。上述症候多见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或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患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

中成药:复方丹参片,血府逐瘀胶囊,麝香保心丸,麝香通心滴丸,通心络等中成药都可选用。

3.6.2 高血压患者中医药的对症处理

中医药的直接降压作用虽然不是很强,但对特定病变阶段的患者,或者高血压伴随的一些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而这些症状的缓解,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血压的控制,都有很好的帮助。

(1)对高血压前期患者的预防:血压120~139/80~89 mmHg的人群为高血压前期,处于这一水平的中年人10年后高血压的发生率超过50%。除了生活方式的干预以减少高血压的发生外,可以通过应用中医药来进行预防。推荐用方:夏枯草、川牛膝、石决明、黄芩、黄连、羌活、防风、桑寄生、川芎、柴胡、黄精等。

(2)高血压慢性脑供血不足:慢性脑供血不足主要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等,中医认为多属气血亏虚或肾气不足。推荐中成药:银杏叶片、养血清脑颗粒、灯盏花素片。

(3)肢体麻木:肢体麻木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常见症状,虽然患者还未发生卒中,但患者已有明显的营血不足,肌肤失养;或瘀血阻络,脉络不利。推荐中成药:强力天麻杜仲胶囊。

(4)头痛:头痛是高血压的常见症状,不同中医证型的头痛有不同特点,根据证型不同可选择相应的中成药来治疗高血压头痛。肝阳上亢的头痛伴烦躁,口干苦,可用天麻钩藤冲剂;痰湿壅盛头痛如蒙如裹,常伴眩晕,可用半夏天麻丸;气血不足头痛常有眩晕眼花,失眠多梦,可用养血清脑颗粒;瘀血阻络常头痛如刺,可用血府逐瘀胶囊,通心络。

(5)失眠:高血压患者常有失眠,而失眠又使血压的控制变得困难。中成药可选择复方枣仁胶囊;如果患者伴有情绪低沉,可用乌灵胶囊。

3.7 相关危险因素的中西医结合处理

3.7.1 调脂治疗

很多高血压患者合并血脂异常,可以选用前面推荐的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同时也具有调节血脂作用的中成药,同时实施治疗性生活方式。经上述措施干预3个月后,血脂水平仍不能达标者,应给予降脂药物治疗。无并发疾病,且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血脂异常,建议在总胆固醇(TC)≥6.20 mmol/L时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目标值是5.20 mmol/L。如果存在并发症和危险因素,建议参照《2015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设定调脂的目标值(见表3-6)进行血脂调节。中成药降胆固醇的活性主要来自红曲,含红曲的中成药有脂必妥、脂必泰和血脂康。红曲中含有洛伐他汀及其他天然他汀类成分,但只有血脂康内的他汀含量是固定的,且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幅度约在28.6%左右,可以作为他汀类药物运用。如果是三酰甘油升高为主的血脂异常,建议首先选用贝特类药物;对于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均升高的血脂异常,一般首选他汀类药物,如果需要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合用,可以考虑血脂康+贝特类。降血脂药物应用过程中应注意肝功能异常和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需定期检测血常规、转氨酶(ALT和AST)和肌酸磷酸激酶(CK)。

表3-6 高血压调脂治疗的目标参考值(mmol/L)

注:非LDL c=TC LDL c;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45岁

3.7.2 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高血压合并稳定型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或TIA史以及合并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患者,可以口服阿司匹林75~100 mg/d。合并血栓症急性发作如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或TIA、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症时,按相关指南的推荐使用阿司匹林。急性期可给予负荷剂量300 mg/d,尔后用小剂量100 mg/d作为二级预防。高血压合并房颤的高危患者宜用口服抗凝剂如华法林,中低危患者或不能应用口服抗凝剂者,可给予阿司匹林,方法遵照相关指南。高血压伴糖尿病、心血管高风险者宜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进行一级预防。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以试用氯吡格雷75 mg/d代替。

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阿司匹林需在血压控制稳定<150/90 mmHg后开始应用,未达良好控制的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服用前应筛查有无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如消化道疾病(溃疡病及其并发症史)、65岁以上、同时服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抗凝药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如果有高危因素应采取预防措施,包括筛查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预防性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以及采用合理联合抗栓药物的方案等。合并活动性胃溃疡、严重肝病、出血性疾病者需慎用或停用阿司匹林。

目前,运用中成药进行一级和二级预防的研究正在进行,有研究表明灯盏生脉胶囊可能具有二级预防的作用。

3.7.3 血糖控制

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危险更高。治疗糖尿病的理想目标是空腹血糖≤6.1 mmol/L或HbA1c≤6.5%。对于老年人,尤其是独立生活的、病程长、并发症多、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宜过于严格,空腹血糖≤7.0 mmol/L或HbA1c≤7.0%,餐后血糖≤10.0 mmol/L即可。对于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血糖应控制在正常水平,即空腹≤6.1 mmol/L,餐后2 h≤8.10 mmol/L,HbA1c≤6.5%。控制血糖的中成药很多,可以参照有关指南运用。

3.7.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治疗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发生危险有关,添加叶酸可降低脑卒中发生危险。因此,对叶酸缺乏人群,补充叶酸也是综合干预的措施之一。

3.8 高血压的转诊建议

对于高危的高血压患者,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一般地说,仍需要坚持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时立即启用降压效果良好的西药使血压达标。患者在降压方案确定,血压已经达标时,如果仍有主观不适症状者;或经过西药调整,血压波动较大或仍然达标困难的患者,可以尝试生活方式调整+西药+中成药的综合干预方式。具体可以参照上节的辨证方法选用中成药。 FGp8L8l8MbFXpxOQ0ZzsxGQoqD6rcw+6usM0D6VTbFN1N15jaI+696+qy0in1FV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