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跟步抱球 上体稍左转,右脚向前跟步,落于左脚后;同时两手在胸前屈臂抱球。
2. 虚步分手 上体后坐并向右转体,左脚稍向前移动,成左脚虚步;同时右手分至右额前,掌心向内,左手按至左腿旁,上体转正;眼平视前方(图1—2—17)。
白鹤亮翅的动作,只不过是“野马分鬃”的稍微变化而已,同样是太极抱球“合又分”的动作,只不过在最后的“分”时,要将两手“分”得像是“白鹤亮翅”一样,一手在上(如同白鹤之首),一手在下(如同白鹤之翅)。两臂左右上下对称分展,身姿中正,状如白鹤亮翅。定势时要有沉气落胯、上下对拉肢体拔长之势。
图1—2—17 白鹤亮翅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躯干异常姿势是躯干无法抗重力伸展,呈含胸屈曲的姿势。躯干的无力常常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患者失去躯干这个核心关键点,患侧肢体的近端至远端的主动活动无法诱发,健侧肢体的肌力下降。应用白鹤亮翅的动作特点是将躯干伸展,拔长两臂上下分开对拉,保持半圆弧形,以增强患者躯干的抗重力伸展,提高躯干控制能力。通过提高患者对患侧肢体肩胛带及上肢的控制,有利于实现“滞空”。
经过改良的白鹤亮翅,双手交替呈对拉之势,应用由合到分,由分到合的过程,增加患侧肩关节外旋,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上肢屈曲内旋痉挛模式;也可在患者早期无痛范围内进行外旋肌的训练,改善肩关节半脱位引起的疼痛问题。双手交替,动作连贯,呈双侧不对称模式,与PNF治疗脑卒中患者时的动态反转技术相结合,达到治疗时促进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协调训练的目的,用较强的肌肉力量易化瘫痪侧相对较弱的肌肉力量。患者的眼睛始终追视自己的上肢,更有利于提高双侧肢体的协调运动,建立更好的运动模式。且当患侧上肢做上掤的时候,更能很好地诱发患者学习上肢滞空反应,提高近端肩胛骨的稳定性。
1. 坐位
(1)准备活动:患者端坐位,先让患者体会流畅的感觉。治疗师一手控制患者胸骨柄,一手控制背部胸7处,辅助患者做躯干旋转,体会肩部向两侧的延展和躯干伸展的感觉。反复进行躯干旋转,在左右各45°之间进行训练,随患者情况改善,逐渐增加旋转幅度,直至90°。
(2)手部动作:患者端坐于转椅上,固定躯干,身姿中正。治疗师坐于患者患侧侧后方,一手及前臂控制患者患侧肘部及患手,另一只手控制躯干旋转及肩胛骨活动,完成健侧手上掤,患侧手下采的动作。下采时诱发伸肘以及腕背伸,过程中患者无耸肩、紧张以及疼痛的感觉,在患者接受的运动范围内两臂尽量撑圆,上掤的手不抬肘,下采的手不夹肋,完成时一定要注意患者躯干的挺拔(图1—2—18~图1—2—20)。
图1—2—18 治疗师辅助
图1—2—19 治疗师辅助
图1—2—20 治疗师控制患侧肩胛带和手
(3)躯干旋转+双手交替:在完成以上动作后,针对偏瘫患者,以双侧对称的运动模式,进行双手交替练习。患者的眼睛始终追视自己的上肢,更有利于提高双侧的协调运动,建立更好的运动模式。
治疗师始终以辅助患侧肢体为主,控制躯干旋转。感受“分合”“合分”的感觉,感受躯干伸展(不是挺胸)(图1—2—21~图1—2—23)。
图1—2—21 治疗师辅助
图1—2—22 治疗师辅助
图1—2—23 治疗师控制
2. 立位
(1)准备活动:患者用健侧手托住患上肢,患侧下肢在前,呈弓步站姿,躯干中正。治疗师站于患者身后,双手扶持患者骨盆,一脚倚住患者弓步的患侧下肢,引导患者进行躯干左右的旋转,但不超过45°。
(2)落胯:患者立位同上,以健手扶支持物。治疗师跪于患者患侧,一手环抱患膝,一手控制患踝,辅助患者全足着地,保持稳定。协助患者完成弓步—坐胯往返的动作,伴重心的前后转移和躯干的旋转(图1—2—24、图1—2—25)。对于弓步困难的患者可以在治疗师的辅助下微屈膝(视频1—3)。
视频1—3
图1—2—24 治疗师辅助
图1—2—25 治疗师辅助
(3)虚步(患侧学习):患者立位同上,健手扶支持物。治疗师跪于患侧,一手置于患侧大腿后侧,一手置于患侧前足,帮助患者在后移重心至健腿时患侧屈髋屈膝,向上轻捏患下肢。随健侧腿落胯坐实,患侧腿虚落身前,足尖点地,两腿虚实分明(图1—2—26、图1—2—27)。
图1—2—26 患者重心置
图1—2—27 患者重心置于后腿,治疗师
(1)治疗师以肩肘躯干控制为重点,充分打开患者的肩和胸廓,让患者感受到躯干伸展,体会“分合”“合分”。
(2)患者上肢进行上提下按反复训练,提高协调性。
(3)患者躯干旋转以腰为轴,躯干正直,身姿中正。
(范利,刘功亮,赖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