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脚开立:左脚向左分开,两脚平行同肩宽。
(2)两臂前举:两臂慢慢向前举,自然伸直,两手心向下。
(3)屈膝松腰,收腹敛臀,掌膝相对,指尖朝前,臂落身蹲,上体中正(图1—2—1)。
图1—2—1 起势
起势,双手缓慢平举,好像吊车一样升腾起来,此所谓“升”;然后,双手和身体轻轻下沉,此所谓“降”也。就好比人生的起伏,有高潮,也有低谷。虽然“起势”的动作极其简单,但却是太极拳中最重要的“太极式”,确定了太极拳最基本的身型和高度。无论是练习太极拳静功——太极站桩,还是练习太极拳的套路——二十四式太极拳,最基础的动作,就是这个开端于“起势”的“太极式”。“太极式”,身法要保持中正安舒,不前俯也不后仰,端正地坐在自己的腿上。练习整套太极拳都要保持这个身形。
(1)为使脑卒中后偏瘫早期卧床患者离床,往往采用电动起立床,协助患者完成卧至站立的准备工作。而现有的电动起立床的设计加了双下肢屈伸训练,这使电动起立床的训练变得更为丰富。在早期双下肢承重的基础上,患者获得了重心上下起伏的体会,以及下肢关节的屈伸运动。借助这个设备进行起势动作,治疗师辅助上肢,使患者在早期康复阶段体会重心的升降变化。并且这种柔和、缓慢、流畅的节奏有益于早期卒中患者的身心健康。早期患者为抗重力脊柱伸展,胸骨、肋骨和肩带常常抬高,腹肌张力丧失,胸廓维持在被迫吸气的位置,呼吸时胸廓的不正常运动,影响了呼吸功能。而在起势过程中,动作匀速缓慢,配合呼吸调控,起吸落呼,随着腹式呼吸时膈肌大幅度地向下运动,胸腔被最大限度地扩张,在一起一落间,呼吸协调自然、舒畅深长。
(2)脑卒中患者往往会在发病2周左右出现痉挛。手腕部的痉挛会阻碍患者进行太极训练,所以选用适当辅助工具来进行训练:球,轻便的辅助训练,使患者手腕部得到伸展,会更有益于太极训练在脑卒中患者中的运用。
(3)随着患者能力的提升,可以在站立位下进行训练。但我们常见的踝足内翻,足趾屈曲都会降低患者站立的稳定性。稳定不足,躯干及肢体会过分紧张,而无法达到太极“松”的意境,所以在足趾下放置纱布卷,在足底外侧放置楔形垫,会有利于整体稳定性提高,为达到太极“松”的核心建立条件。
(1)仰卧位(下肢机器人辅助)
患者仰卧于智能化下肢综合评估训练系统,起立角度可以从30°起始,随着患者运动能力的提高可逐步增加站立角度,直至能完成完全直立。上体保持正直,体会中正安舒,用球固定患侧远端手指和腕,防止出现手指屈曲及垂腕。治疗师站于患侧,一手控制患侧肩胛骨,防止耸肩,一手控制患侧前臂。患者在智能化下肢综合评估训练系统辅助下被动或主动屈曲双侧髋、膝,同时,双掌下按,沉肩坠肘,体会身体重心一升一降的过程。并跟随治疗师口令,双上臂抬起时吸气,落下时呼气。
要点:根据治疗师口令,引导患者双上肢同时进行肩关节前屈,逐渐增加角度,但前屈不超过90°,且屈曲角度要求在无痛范围内;在治疗师引导下,双臂缓慢下落,让患者体会身体重心及双上肢的运动速度,呼吸与动作相配合逐步学会运动控制(图1—2—2)。
图1—2—2 下肢机器人辅
(2)站立位:患者站立,双脚与肩同宽,上体保持正直,体会中正安舒,用太极球固定患侧远端手指和腕,防止出现手指屈曲和垂腕。患足的外下方置放楔形垫,足趾下置放纱布卷,以防止内翻,足趾屈曲(图1—2—3)。治疗师站于患侧,一手置于患侧肩胛骨,防止耸肩,一手控制患侧前臂;治疗师一侧下肢置于患侧膝关节后方,辅助患者屈髋屈膝,松腰坐胯。臂落身蹲,体会重心一升一降和下肢屈伸的感觉(图1—2—4)。
图1—2—3 患脚足趾下置
图1—2—4 治疗师辅助患者屈髋屈膝,松腰坐胯,双上肢缓慢下落时身体下蹲
要点:根据治疗师口令,引导患者双上肢同时进行肩关节前屈,逐渐增加角度,但前屈不超过90°,且屈曲角度要求在无痛范围内;在治疗师引导下,双臂缓慢下落,让患者体会身体重心及双上肢的运动速度,上下肢的协调运动,逐步学会运动控制。
(1)通过上肢反复升降,诱发肩关节前屈,引导滞空,抑制肩胛带代偿。
(2)站立位松腰敛臀,控制骨盆后倾,并夹臀诱发盆骶肌和臀中肌收缩。
(3)诱发膝关节周围肌肉协调性收缩,屈膝,预防膝过伸。
(4)全程保持中正安舒的体位,体会核心稳定。
(5)两臂下落与下蹲动作要一致且缓慢,让患者体会身体重心及双上肢的运动速度,诱发上下肢的协调运动,逐步学会运动控制。
(6)合适的辅助器具:球,楔形垫,绷带卷的应用。
(张颖,羊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