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说话时的重点信息就像渡河时的“踏脚石”

演讲的讲师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慢条斯理型,这种人很会讲故事,善于对听众传递情绪;尤其要讲一个赚人热泪的故事时,讲得太快就没意思了。

另一种就是简单有节奏,话题推展迅速的人。这种人,在交换工作资讯与执行任务的时候特别有效率。

就后者来说,如果说话的人脑筋转得比听众更快,演说就会很顺利。因为人类听取语言的速度其实非常快。如果讲师的速度太慢,演说内容与听众的意识就会产生落差,这么一来,听众便不想听脑筋比自己迟缓的人说话。

但是,有了“一泻千里”的流畅口才就没问题吗?那也未必。因为“一泻千里”就像字面感觉一样,流过去就什么也不剩。也就是 “他是讲了很多,但我不记得到底讲了些什么”

这方面,我推荐各位想想“踏脚石”。想象演讲者与听众之间有一条河流,只要越过这条河流,就可以接受讲师想传达的观点;但是河水太湍急,游不过去,所以需要几块踏脚石。放置踏脚石的动作,就是对话的基础作业。

这里所说的河流,可以想象成说者与听者之间的知识隔阂。如果两人之间的谈话完全可以衔接,也就是尽说些早就知道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有趣。踩着踏脚石渡过有点难度的河流,获得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才是人之常情。

但如果话题难度过高,又不适当设置踏脚石,听众就会在途中“溺水”。更严重一点的情况则是,甚至河流边都没有危险的标示,也就是连要讲什么主题都没有说明的状况。

说话的时候,至少要让听众知道这里有条河流存在。假设河流中有三块踏脚石,你至少要帮助对方抵达第二块。假设要解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第三块踏脚石一定要是专门的物理知识,否则听众跳不过来。但是“在行驶中的火车上跳起来也不会跌倒”这种等级的知识,一般人都能理解,可作为第一块踏脚石。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可以避免听者理解不足,听过就忘。

因此在开讲之前,最好先把踏脚石画成图,条列项目也不错,但是我比较推荐画出河流的感觉。先在一张纸上画两条横线,代表河流,然后在两条横线之间画三块石头,填入你想到的内容。这种视觉化的思考方式,比较容易掌握谈话内容。

当然,听众知识够丰富的话,踏脚石可以少一点。基本上,能够跳过三块踏脚石而抵达河流对岸,听众就会满足了。但是无论如何,都 必须先说明“渡过这条河之后可以得到什么好处”

假设要说明相对论,那么河流本身就已经宽到惊人。在爱因斯坦出现之前,人类甚至连这条河流的存在都不知道。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发现了这条河流,渡过它,然后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当然,一条从来没人成功横渡的河流,就代表了不能轻易渡过。但是只要有人成功过,发现渡河的诀窍,其他人也可以根据诀窍勉强渡河。这就是启发性的沟通。 bf+O8gRE8yNT60uyTVyLPzMmzW/fWgRr7G0EfoQE1siKIIvITBmP8T5fLLogK/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