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简单来讲就是钱多了。可能会有人觉得很高兴:钱多了不好吗?肯定对人们有好处。恰恰相反,通货膨胀非但不会带来好处,还会“吃”掉你的钱。所以,通货膨胀是我们财富的敌人。
通货,泛指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例如,人民币是中国的通货、美元是美国的通货、日元是日本的通货。而通货膨胀简单来讲,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过高,导致流通的货币多于流通的商品的现象。换言之,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手里的每一分钱,都应该对应社会上一分钱的实际财富,如生活用品、房产等。钱,不过是衡量这些实际财富的符号,是为了携带和交易方便而发明的。而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社会上的实际财富不变,货币却变多了,这就意味着货币贬值和购买力下降。
按照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们的说法:通货膨胀只是“有时”会造成物价上涨,不是必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说法实在让人难以认同。或许普通人很难定义什么情况下才称得上“通货膨胀”,不过近些年来的物价上涨,却是每个老百姓都能感同身受的。以至于有人这样定义“通胀”(通货膨胀的简称):通胀,通胀,就是通通都涨!
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经历过三轮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是1980年,当年的商品价格上涨率达7.5%;
第二次是1988—1989年,通胀率超18%;
第三次是1993—1995年,通胀率超14%,其间,在1994年还达到了24.1%的最高点。
以上只是较为明显的通胀,至于“不太明显”的通胀,近些年来可以说是时刻都在发生着。据一位做焊工的王先生在网上吐槽,从老家来首都北京打工至今,已十余年。记得最初月收入800多元钱的时候,从未觉得物价贵过。但现在,仍然在做焊工的他,虽然月收入已涨到数千元,却感觉什么都贵了,生活的担子越来越重。而且这不是老百姓常说的“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事实上,王先生一直都是家庭妇男,掌握着家里的大小开支。王先生回忆道:刚来北京时,按揭买房还是很稀少的事,当时的姑娘们也普遍没有结婚必须买房的要求。每当看到网上爆出一些与房子有关的爱情故事,王先生都颇感庆幸。
另一位张先生的回忆则带着十足的“吃货本色”。张先生说,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下馆子,全国各地的小吃、特色菜等,他基本上都吃过。而且张先生不挑食,没钱的时候,吃一碗地道的山西刀削面、四川担担面等,也能感到莫大的满足。因此,关于最近十几年的物价问题,他认为最能反映这一点的就是街上面馆里的面条了。当初,普通小吃店的面条不过2.5元一碗,最多3元。而现在,能在饿肚子时找到一家一碗面10元以下的面馆就算幸运了。不仅如此,张先生还说,当年的面条绝对称得上是物美价廉,不仅量足,就连卤汁也是一大勺子;而如今的面条,不管是削面也好,拉面也好,都在碗上下起了功夫:碗特大、汤特多,看着满满一大碗,但中看不中吃,别说自己吃不饱,有些女生都吃不饱。驴肉火烧也是如此,十年前2元一个,如今至少8元,并且个头越来越小;水果更不用提,十年前花10元钱能买一网兜苹果,现在充其量买四五个……
还有网友爆料说:二十几年前,百元面额的人民币刚刚推出时,某边远山村里一个包工头的老婆常常在乡亲们面前抱怨:“这个钱一点都不好用,买东西别人都不要,找不开。”但现在100元钱能买点什么,相信大家也都清楚。用这位网友的话说:就像自己如今中年发福的身体,看似富态,实则是虚胖,远不如年轻时硬实。
总而言之,这些年的通胀虽说“不太明显”,但也令众多老百姓吃不消。原因就是人们的收入与通胀率不成正比。所以,每当网上有谣言称新的通胀要来时,都会引起老百姓的恐慌。而且,通胀之所以令人恐慌并不仅仅在于物价上涨,还在于每一轮通胀都是一个“劫贫济富”的过程。如前所述,通胀意味着货币超发继而贬值,而货币贬值的部分,其实就是被超发的这部分货币挤占了。换言之,超发货币者只需开动印钞机,就直接把纸片变成了具有购买力的钱,这就相当于变相掠夺社会财富。当然,在我们国家,货币的发行是由央行控制的,但央行并不会直接用这些钱来采购商品,因此央行并非通货膨胀的受益者。真正的通胀受益者,其实是那些有条件得到贷款的人和工资一涨再涨的精英。而对于大多数贷款无门的普通百姓和挤破脑袋也未必能挤进精英阶层的人来讲,也只有任由财富缩水的份儿。
中国人爱储蓄——这是国内外的一致看法。相关资料也表明,中国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稳居世界前列。2009年,中国居民储蓄余额一举突破18万亿元大关,排名世界第一。截至2017年5月,央行公布的境内居民住户存款达62.6万亿元,再创新高。
不过,这个“爱”字必须打上引号。用一位美国人的话说,就是“中国的高储蓄源于对饥荒的集体记忆”。换言之,中国人是不得不爱储蓄。想象一下,作为一家之主,孩子上学要花钱、一家老小生活要花钱、生病吃药要花钱、将来养老要花钱等,包括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也要钱。这么多需要用钱的地方,我们不得不把有限的工资尽可能多地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据此,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负利率等同于政府变相加税。
有一点应该指出的是,近年来中国的通胀,在很大成分上属于输入型通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开放度越来越高,尤其是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当这些产品的价格因“天灾人祸”出现大规模上涨时,势必会引起国内相应物价链的上涨。当然,跟老百姓讲这么多大道理是不务实的,不管怎么说,老百姓都不希望物价上涨和被通胀。
然而,现实是,在这个地球上,这里不涨那里涨,今天不涨明天涨,总有一天会涨到你。这导致一些精明的家庭主妇也只能随波逐流:“菜贵了就吃肉,肉贵了就吃菜,都贵了就少买点儿。”
每天起床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但这么一种过法实在令人无奈。那么,到底是谁在让我们无奈?总结起来,不外乎热钱(又叫游资)来袭、监管不力、经营者与消费者全面不淡定等几个原因,有时候甚至我们自己就是抬高物价的推手。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从政府层面来讲,经济问题可以通过金融工具来解决。其实,这也适合普通消费者。以前,在通胀跑不赢存款利率的情况下,你只需把钱存到银行就行。但现在,一是利率早就跑不赢通胀;二是就算跑得赢,在这个普惠金融的时代,仅仅是保值,早已落伍。负利率时代,资金就是用来投资的。作为一个理性且具备长远眼光的人,现在就应该尽快展开自己的投资计划,毕竟早开展一天,就能早收益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