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邵武和平里报德堂

邵武,今属福建。谢枋得《宁庵记》:

张仁叔葬本生母于邵武县和平里鹤巢原。墓去故庐百步,有田四十亩,岁收禾三百秤,有蔬圃竹林,悉施以养莲社报德堂佛者。命周觉先主之,择其徒一人守冢。扁其庐曰宁庵,合考妣二亲而祠。春秋荐苹蘩,寒食洒麦饭,悉于田园收之。守冢人执祀事如法,请张氏子孙主祭。其为宁亲谋亦远矣。仁叔垂涕洟而告某曰:“子知宁庵之义乎?予幼失怙恃,本生母、义父收张氏孤教育之,使成人。本生母、义父捐世,予无以酬恩,此庵之所以志予无涯之戚也。……惟孝子仁人知棺美而椁厚,土深而木密。人谓吾亲可以妥灵幽扃矣,予恐不足恃,所恃守冢有其人。守冢者不足恃,所恃莲社佛者为之主。莲社佛者不足恃,所恃者有田园以养其生。田园不足恃,所恃造物有以鉴予之心。予之报亲者诚有罪,予之思亲者实可闵。昊天明明,岂不能使吾亲魂魄少宁乎!子盍为我记之。”

谢枋得(1226—1289),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字君直,号叠山。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举进士。德祐元年(1275,元至元十二年)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今江西上饶),抵抗元兵。据《宋史》本传及李道源撰《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 次年信州失陷,枋得负母弃家入闽,寓居建阳,“隐于卜”。至元二十六年他被强征至大都,绝食死。建阳与邵武相邻,《宁庵记》当是谢枋得作于建阳卖卜时。

宋人重视先辈茔墓,以僧人或道士守墓是当时流行的风气。清人全祖望说:“设为寺、庵、院之属以守墓,宋人最盛。” 用僧、道守墓,需有田租供养,这自然只有殷实人家能够做到。在宋元人的文集中常见到这样的事例。例如,胡炳文(1250—1333)的《宏山庵祠堂记》讲了德兴(今属江西)胡伯龙去世后,其子本初、本中、本固等在嘉泰二年(1202)为父立墓创庵的经过。该庵名宏山,“初命僧智圆居之,庵田二十亩,初、中益为三十,岁得米六十石,六之五饭僧,一赋于官”。宏山庵传了百余年,到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胡氏后人“尝撤是庵而新之”,仍用僧人居庵,还增加了田产。 张仁叔创建宁庵的用意和办法与胡氏的宏山庵相同,但用了不同身份的守冢人。胡氏用僧人,张仁叔用的是莲社报德堂“佛者”周觉先之徒。这个周觉先用俗姓,依茅子元规定的“普、觉、妙、道”的觉字取名,其堂标明“莲社”,可以确定是在家出家的白莲道人。在谢枋得的同时代人刘黻(1217—1276)撰写的《从姑刘氏墓志》中,我们还看到乐清(今属浙江)刘氏墓祠也是“治田以相莲社”。 可见当时雇白莲道人守墓并非个别现象。在雇主们看来,以白莲道人守墓与以僧人守墓具有同样的功效。为人守墓成了白莲道人生计的一部分。推想报德堂遣徒为人守墓应不止宁庵一处。

谢枋得《叠山集》卷一四尚有《凤林新建莲堂疏》、《虎溪莲社道堂修诸天阁疏》、《东山白莲堂修造疏》、《永福堂塑佛像》、《仁寿堂化装塑佛像疏》、《白莲社经堂疏》诸篇,都是为白莲教堂庵写的。其中的永福堂,地在顺昌(宋属南剑州)西岩,亦邻近建阳。文云:

西方极乐国,福在西岩;南无阿弥陀,现于南剑。尽道菩提无树,何须净土栽莲。……想观音之救难,满面慈悲;思势至之度人,通身怜悯。一佛远公之接引,诸天圣侣之护持。

弥陀、观音、势至是净土宗“三圣”,三像并列历来是净土宗寺院的佛像陈设格局, 白莲教堂庵的佛像陈列也多半如此。《庐山白莲正宗昙华集》卷上《总观三圣诗》:“金色弥陀丈六身,右边势至左观音,三尊宝相当空想,觌面无劳别处寻。”《庐山莲宗宝鉴》卷八《临终决疑撮要》教人“才有疾病,……直须西向正坐,专想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及无数化佛现在其前。”供奉三圣是以弥陀经典为根据的。

建阳、邵武、顺昌的这些白莲教堂,多数应是入元前已有的。谢枋得此时作为一个卜者,地位与白莲道人相近,故而会为他们写下这些疏、记,这些篇章也反映了他本人的信仰。下面我们还会讲到这个问题。 aI317Z0eREQvxw4x1EQHzgdZXKYB4gTEV8t/iubOG2QaCRlQfJA5UeLanXslqeY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