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发展阶段

根据过去25年帮助有特殊需要儿童的经验,我们已界定了功能性情绪发展能力的各个阶段(the functional emotional developmental capacities, FEDCs)。表3.1及表3.2列出了最开始几个阶段的内容。儿童能掌握这些阶段,不仅是正常情绪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认知、高级层次的思维能力及自我感充分发展的前提条件。这些阶段在很多方面都是DIR模式的重点:通过评估工作来测量儿童在这些阶段的发展情形,治疗方案则帮助儿童克服有困难的阶段,重新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并能依次掌控接下来的每个发展阶段。

儿童的发展主要以六个基本阶段和三个高级阶段为标志,后面的阶段指的是青少年及成人的持续发展。这个模式为我们更充分地了解情绪和智力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提供了机会。大部分的认知理论并没有说明如何促进最高层次的反省式思考能力,因为它们忽略了情绪的作用。20世纪40到50年代,研究人员及临床工作者才开始更仔细地审视早期情绪经验对学习能力及个性发展的影响。之后有一些研究也遵循这样的方向,研究情绪及社会经验的某些特定部分,比如依恋关系。基于这些早期研究,情感体验在DIR理论框架路线图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该路线图首次展示了情感是如何引导出象征性思维并进而引导出智力发展的。(请参考格林斯潘医师等撰写的《第一个想法》 一书)

新生婴儿只体验到极为有限的整体性情绪状态,比如镇静及沮丧。通过与照顾者的互动,婴儿开始学习分辨,并使这些状态复杂化,例如,母亲的安抚声使得婴儿感到愉悦。随着不断地与别人进行互动,婴儿逐渐学习将情绪与身体的感觉联想在一起。儿童的每一个经验都同时涉及生理层面及情绪特质。拥抱时的紧绷感属于生理性特质。拥抱,也可能让婴儿觉得安全或害怕,这属于情绪部分。冰凉的物体表面可能会让不同的人感到开心或不自在。一辆色彩鲜艳的汽车会吸引人,但也可能会令人心神不宁。

不同的儿童对感觉的察觉能力也不相同。某种碰触方式或声音,或许能安抚某个儿童,不过却会过度刺激另一个儿童。这些生理上的差异会同时影响到儿童对感觉刺激的生理和情绪反应,而发展正常或有发展障碍的儿童都会有这种差异。

父母或照顾者读懂并回应婴儿的情绪反应时,互动就正式开始,同时也开始促进儿童的发展。儿童正在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帮助她形成一定的模式,比如,她发现自己的情绪表达会引起照顾者的反应。照着这个方式,她赋予自己的反应特定目的,并且将这些反应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以观察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复杂)的模式,这就是智力形成的开始。就如同我们在《第一个想法》这本书中所提到的,这些沟通越来越复杂,最后引导出象征式思考,并且进展到更高层次的智力。

功能性情绪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同时掌握情绪及认知两种能力。比如婴儿用交换情绪信号来学习因果关系——“我对你笑,你也回我一笑”。接着,再利用这样的知识来理解“拉一下绳子,铃就响起来”之类的例子。这些早期的经验也都包括情绪和认知两部分。同样,如果想要让爱的感觉变成社会性信号沟通的一部分,如果婴儿想要学习解决问题且看到相应的模式,那么他就必须参与跟照顾者之间的互动。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具有情绪意义的想法(“我感到伤心”)早于导致这一情绪的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我感到伤心,因为你不跟我玩”)。

有些儿童只部分掌握其中一个情绪的发展阶段。如果是这样的话,情绪发展虽会继续进步,却极为有限。儿童与别人之间的关系,或许只是表面的,缺乏亲密的感觉,而对于别人的同理心也只限于少数几种情绪。针对情绪发展的阶段,接下来将做简短介绍,第二部会更详细地介绍这些阶段以及如何促进各阶段的发展。

阶段一:对周围世界的调节及兴趣

生命开始的最初几个月,婴儿开始学习如何把自己的情绪从内在的感觉转移到外部世界,比如,自己肚子的胀气。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具有看或听的意愿,并能注意外在的世界。照顾者以温和的触摸动作、安抚的声音、明显的笑容以及会说话的眼睛等这些令婴儿的情绪感到愉快的方式,来诱发儿童的“欲望”。这个过程从儿童出生就开始了,比如才出生几天的婴儿会对感觉刺激表现出情绪,比起别的声音和味道,他会更喜欢听到妈妈的声音,或闻到妈妈的味道。给他甜的液体,他会吸得特别用力。因不同感觉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促使婴儿学习各种感觉刺激。当婴儿运用所有的感觉感知外部世界并找出模式时,比如学会比较妈妈和爸爸声音的不同,智力就开始发展。

如果早期的感觉令人不舒服,婴儿就从外部世界隔离开。既然每个儿童对不同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及动作刺激,都有各自独特的反应模式,那么只要细心,照顾者就能够找出儿童喜欢哪些感觉刺激。某些婴儿比较敏感,需要温和的抚慰;某些婴儿反应过低,需要比较有活力的引逗;也有一些婴儿需要非常愉快的情绪声音或信号,才能学习去看或听。

这个阶段的重点就在于“共享注意”(shared attention)——要以社会性的方式进行学习与互动,儿童需要具有专注、冷静的态度,并且能从与别人相处的经验中,从自己看到、听到、闻到、接触到及尝到的内容以及自己的动作方式中主动获取信息。

阶段二:参与和与人相处

婴儿得到温暖的照顾,就会逐渐对特定的人感兴趣并且产生感情。其实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婴儿就会区分主要照顾者与其他人。2~5个月时,他们会比较喜欢看到愉快的笑容和听到逗弄的声音。当婴儿能够对主要照顾者产生兴趣,并视之为一个会带来愉悦感(以及偶尔的不愉快感觉)的特殊个体时,他的情绪互动就开始多了起来,而且智力也会进展到一个新的层次。他们学会辨别与人互动的快乐与对无生命物体的兴趣之间的不同。婴儿从照顾者处得到的愉悦感使他们能够解读照顾者的声音及表情,获知他们的心情和意向。接着就开始一段学习之旅,学习识别各种模式,并将已察觉的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分类。

当孤独症谱系障碍或其他各类特殊需要儿童无法参与时,许多家长容易感到受挫。对于这种状况,有时父母会接受专家的建议,强迫儿童与人互动,以条件交换的方式要求儿童“看”或“注意”。我们也常看到父母错误地控制儿童的头要他看着他们,或不断地碰他的脸,提示他要专心看。他们会这么做,通常是因为别人告诉他们这么做;不过,这样的举动其实并不能增强儿童“想要”看的愿望。

我们谈到“参与”及“与人相处”,指的是所有父母都希望儿童能学到一种发自内心的互动方式;也就是说,儿童有“愿望”与别人建立关系。我们后面会提到如何帮助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获得这种“愿望”,而这不仅将巩固儿童“参与”及“与人相处的能力”,同时也能消除与退缩或自我沉迷相关的一些负面症状。

阶段三:意向及双向沟通

婴儿将近6个月大时,开始能将情绪转换成沟通的信号。为了促成这种转换,照顾者必须解读并回应婴儿的信号,同时也要求婴儿去解读并回应他们发出的各种信号。婴儿通过这些交换,开始参与双向的情绪示意或沟通。例如,婴儿对妈妈笑,妈妈回他一个微笑,他又跟着笑了起来,这就是我们所称的沟通循环。他的笑变成有目标的行为——他笑是为了也能得到一个回报的微笑。各种不同的面部表情、发音和姿势动作,都能成为情绪示意的一部分。但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而言,这是一个很难实现的里程碑。

一个已经掌握或正在学习这项基本技能的儿童,一开始可能先不用语言,而是以很原始的方式让父母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一个可以通过哭、喊、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需求的儿童,会比那些缺乏这个技巧的儿童少一些挫折感(普遍的攻击及冲动行为——比如未经许可,直接从别的儿童手中抢走玩具——通常是这个儿童尝试满足自身需求的实际方法,而不是借助与他人的沟通)。如果能够掌握有目标的双向沟通技能,儿童出现重复性或固执性行为的可能性要小很多。因为如果儿童可以沟通,就能用持续性、有目标的新行为参与他人。

逻辑性和现实感也开始在这个共享式沟通阶段中形成。大概8个月时,一个发展正常的婴儿可以参与许多因果性或逻辑性的互动。渐渐地,婴儿开始用这些新学到的能力去感知外部世界,并计划各项行动。一个玩具响环掉到地上,婴儿的眼睛也会转向掉在地面上的玩具,或注视并碰触爸爸刚才还在玩这个玩具的手。这种因果关系表示儿童已经开始形成现实感,它主要建立在儿童能够将别人的行动与自己的行动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有一个“我”对一个“非我”做出一些事情。而当婴儿体会到自己的意愿及目标感时,他的“意识”也开始发展。

阶段四:社会性问题解决、情绪调节以及自我感的建立

婴儿在9~18个月之间的发展会有重大的突破。在这个阶段他们学会双向沟通,且利用此能力解决各种问题。他学会牵起妈妈的手,用表情动作告诉妈妈打开通往院子的大门,并且指着秋千让妈妈知道他想玩。同时妈妈也会回应儿童的每一个表情动作或声音,每一次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沟通循环。社会性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在这个阶段出现——儿童会用3~4个步骤的动作模式来获得想要的结果。以后会再进一步到把几个词语连在一起,形成句子,或发展到学习科学思维甚至数学的层次。所有的这些进步都以越来越复杂的情绪互动为基础,越来越靠近更高层次的智力。接下来让我们依次介绍每一项新的发展内容。

1.共享式的社会性问题解决

一个拉着父母的手去找玩具的儿童,其实已经了解一个模式中具有多个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他们自己的情绪需求和欲望,包括拿到玩具所需要的动作模式,视线由地面转移到放玩具的架子所需的视觉—空间能力,发出父母注意的声音(呜咽声或要求东西的咕噜声),以及与父母一起合作以达到目标所包含的社会模式。这种模式识别能力,或看出如何把这些要素联结在一起的能力,甚至早在语言能力快速发展之前,儿童就已学会。学会有技巧地协商或与他人一起玩的能力,让儿童有机会以更完整的模式去体验这个世界。一个退缩或无法与他人互动的儿童,往往不能体验或充分学习这种模式识别的能力。

2.调节情绪及行为

通过每天与照顾者之间爱的交流或抗争经验,蹒跚学步的儿童学会控制害怕及愤怒等波动较大的情绪。对年幼的婴儿来说,生气具有爆炸性,悲伤具有弥漫性。在第四阶段,儿童将学会用情绪示意或与照顾者的协商来调节各种强烈的情绪。一旦儿童学会与照顾者快速交换情绪信号,就能在情绪变得强烈前,直接表达自己对于某个信号的感受。如果他们对等候食物感到厌烦,就可以用手指着想吃的东西或发出生气的声音。敏感的妈妈很快就能用表情动作做出回应表示理解,让儿童知道她会更快给他食物或他需要再多等一会儿。不管妈妈做出什么回应,儿童都能及时得到情绪信号作为回报。接着他可能用更多的信号跟妈妈协商,并进一步调节内心的感受。从兴奋到悲伤,再到生气的种种不同感受,都可以成为儿童与耐心且细心的成人之间微妙沟通的一部分。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儿童可能无法获得这个必要的经验。也许因为有动作问题,无法做出适当的表情动作或信号,或者他们无法理解照顾者的话语或面部表情。也许因为他们的照顾者不懂得用信号回应或表现得具有侵犯性。这些因素有时会给微妙沟通互动系统造成缺陷。儿童若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且获得回应,或基于某些理由无法得到回应,那么他们可能就会放弃,变得自我沉迷,或者情绪和行为变得激烈,开始咬人或打人。父母面对后面这种状况时,常常会因为儿童的“攻击性”而向外界寻求帮助(有时会使用药物)。不过只要经过一些指导,父母就能学会如何帮助儿童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解读儿童的信号并对这些信号做出前后一致且冷静的回应,通常只要几个月时间,儿童就能具有很好的调节能力。假如儿童少了照顾者的帮助,他就留存了一堆强烈的情绪,甚至变得更有攻击性,更冲动,或相反变得退缩且抑郁。

3.建立最早的自我感

幼儿从一些单独的意向行为,进步到用于解决问题的多重沟通模式,接着这些沟通会变成自我界定的一部分。儿童不再只是表达一两种感受,然后由照顾者给他一个回应,此时他们已经能表达许多不同的感受和愿望。他们从这些感受或愿望中观察到所谓的模式,也就是他自己的感受和愿望、照顾者的回应、接下来他自己的感受及行动等等。慢慢地,这些不同的模式就界定出一个“我”以及一个“你”。这时一个完整的自我感与另一个完整的他人感开始展开互动。换句话说,此时儿童已能理解快乐的“我”跟生气的“我”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不同部分,就像“温和的妈妈”以及“生气的妈妈”都是同一个妈妈一样。

这个阶段的儿童也开始学习外部世界如何运作:转一下把手,小丑就会从盒子里蹦出来;按一下按钮,就会发出很大的声音。以“模式”的方式来看这个世界,就更能理解它的运作方式,并能学会对这个世界进行预期及增强相应的掌控感。儿童利用这个能力,就能学会分辨别人情绪表达的模式,分清哪些是安全且令人自在的,哪些是危险的。他们也学会区分赞成和不赞成、接纳和拒绝。利用这种分辨能力,儿童就会以不同的方式回应别人的不同情绪状态。这种解释人际交流和识别情绪暗示的能力是一种超感觉,常常比我们的意识能力要更早出现。其实,这部分能力就是我们往后社交生活的基础。

我们长时间观察孤独症的发展路径,发现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即使拥有较高的智商和优秀的语言技能,孤独症儿童往往还是在推测、同理别人和面对别人的情绪方面存在困难。我们持续观察这些儿童,发现其中大多数(包括那些一开始表现很好,2岁以后却“退化”的儿童)都无法掌握以“模式识别”技能为根基的情绪互动能力。虽然也有一些儿童能够对照顾者表现出一点情绪示意能力,不过他们还是无法完全主导及充分参与共享式问题解决(shared problem-solving)或没有语言的对话,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及情绪,因此他们也无法发展出完整的更高层次能力。后面我们提到的一项研究认为孤独症儿童因为生理方面的困难,无法将情绪与现有的动作计划和排序能力联结起来(请参照附录B)。如果缺乏“需求”和“愿望”的引导,那么需要多个步骤的复杂互动就无法产生,儿童的行为就会停留在简单的层次或重复出现。幸运的是,我们发现针对有意义的情绪互动的一些特别练习,对儿童确实有帮助。

阶段五:创造出象征符号,运用语言及各种想法

到1岁6个月左右,儿童的动作技能已经发展到可以调节口部肌肉及声带的水平,智力水平也进步到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为了理解并且使用语言,儿童必须先能够参与复杂的情绪示意,这样才能将行动与知觉分开,并且将图像保存在脑海中。为了赋予这些图像意义,他们还必须能将这些图像与自己的情绪联结在一起,建立象征符号及想法(《第一个想法》描述了这个过程如何发生)。儿童经历了许多与情绪相关的经验及沟通之后,保存在脑海中的图像被赋予了明确的意义,这时语言能力就开始出现。比如,一个18个月大的儿童对妈妈的感情急剧上升。他在早期阶段会给妈妈一个大拥抱,现在开始会利用象征符号说出“我爱你”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也会说出“我很生气”来代替打人或大叫的举动。

通常人们认为通过使用词语和想法实现交谈。不过当儿童说出“车子”、“桌子”、“椅子”等词语时,并没有运用我们这里所提到的想法。许多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只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车子、桌子、椅子、车子、桌子、椅子”。我们所说的“运用想法”,指的是利用言语、图片或象征符号,有意义地沟通一些事情。一般来讲,儿童能够有意义地运用单字互动,绝对比只是仿说整句话或段落要强多了。

儿童在想象游戏中可以有效地运用各种想法及象征符号。在此阶段,儿童利用假扮游戏象征真实或想象出来的事件,比如,开茶会或怪兽发动攻击。此时他们还会利用象征符号操控心中的想法,而不需要真正付诸行动,这种能力使推理、思考及问题解决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这个阶段开始到下一个阶段结束的这段时间,语言及利用象征符号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依照下面顺序发展。

*同时运用语言和行动来表达想法。

*用语言表达身体的感觉:“我肚子痛。”

*用语言取代行动,表达意图:“打你!”

*用语言表达具有概括性感受的想法:“我恨你。”通常这些感受呈现两极化(不是全好就是全坏)。

*用语言来表示内心正在面临的多种选择状态:“我饿了,我们有什么吃的呢?”

*用语言来传达一些不一定与行动有关的程度不同的情绪感受,“我有一点点寂寞”或“我感到越来越受挫”。

这种象征式思考方式既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也促进了智力在许多领域的发展,如视觉—空间领域以及实现象征式目标所需的计划行动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看到因为生理障碍而无法将需求、情绪与行动和语言联结在一起的儿童,无法顺利循着这些阶段发展。

阶段六:情绪思考、逻辑性和现实感

儿童在2岁6个月左右,以逻辑方式连接各种象征的能力逐渐提升,从而为思考和反思能力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儿童可能会问“妈妈,车子呢?”或是在父母询问“东西在哪里?”时,回答“在这里!”。当你问他“甜心,为什么你想要这辆玩具车呢?”,儿童若已经能够以逻辑方式连接各种想法,他就会回答“要玩啊!”。此时,儿童已经能将两个想法联结在一起——你的想法“为什么?”加上他自己的想法“玩”。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一个事件如何引起另一个事件(“起风了,风吹倒了我的硬纸板屋”),各种想法如何随着时间运转(“如果我现在表现好,过一阵子会得到奖励”),以及各种想法如何在不同空间运转(“妈妈不在这里,不过她就在附近”)。“想法”既可以帮助儿童解释情绪(“因为拿到玩具,所以我感到开心”),也可以帮助他们组织关于外部世界的各种知识。

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跟别人的想法以有逻辑的方式联结在一起,是儿童以新方式体验现实的一个重要基础。此时儿童将内在经验与外在经验联结在一起,并将两者区分为主观及客观经验。儿童在与别人的关系中投入的情绪,可以帮助他们比较自己的内在、幻想与他人想法、实际行为之间的差异。逻辑思考引发新的技能,比如争辩、数学及科学推理;此时儿童能够发明新的游戏或玩有规则的游戏。

沿着典型的发展轨道,儿童通常在四五岁时就能掌握前六项指标,并为之后发展的指标奠定基础。如果儿童有孤独症谱系障碍或其他发展问题,就必须花更多时间才能掌握这些阶段。至于接下来提到的更高的阶段,所有人(即使是正常发展的儿童也不例外)都有各自的发展时间表。

阶段七:多种原因及三角思考

儿童从简单的因果思考发展到能够识别多种原因。比如朋友不想跟他玩,他不再只是断言“他讨厌我”,而可能会想“或许他今天想跟别人一起玩”,或是“他不想跟我玩,也许是因为我老是在玩任天堂,所以他不想跟我玩,假如我们玩些别的,他就会过来一起玩”。分析多种原因之后,儿童就可以进入“三角思考”。例如,他可以比较两个朋友:“我比较喜欢彼得而不太喜欢山姆,因为彼得有很棒的玩具。”在家里如果看到妈妈生气了,儿童会转而寻求爸爸的注意。

儿童要学习多种原因的思考,必须能在不同的情境中投入情感,比如,他必须再将另外一个朋友视作自己的玩伴,而不是一直依赖同一个朋友。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能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来了解家庭动态,而不再只是关心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阶段八:比较程度(gray-area),用情绪来区分的思考

多种原因及三角思考能力使得儿童进步到能了解不同程度的感受、事件或现象,或其他相对影响力(比如“我只是有一点点生气”)的水平。在学校,他们不只审视事件的多重理由,也会衡量这些理由的相对重要性。在与同龄人相处时,当儿童理解并参与到涉及各种不同因素(例如,运动技能、学业能力、受欢迎程度等等)的社会层次中,他们会以一种分等级的方式比较不同的感受,协商游戏规则。儿童在这个阶段已经具有妥协让步的能力,可以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特别是当自己所处的团体中存在多种选择倾向时。

阶段九:逐渐成长的自我感,以及内在标准的反省

到了青春期及成人初期,更复杂的情绪互动经验能帮助儿童进步到思考“内在标准”和逐渐成长的自我感。此时儿童已经能够评价自己的经验,例如,儿童会第一次说出:“我比平常更生气。”他们会看看同龄人的行为,说道:“他们这么做可能合适,不过我这么做就不对了。”

这个阶段的儿童会进行推理,并能同时在一个以上的参考框架中思考。他们能从现有的想法中创造出新的想法。他们既会考虑未来,也会考虑过去及现在。这种同时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可以将这个年龄层的儿童分出两种类别:一类仍然维持较具体的思考能力,另一类则能发展更高层次的智力及反省能力,后者其实是普通青少年及成熟成年人常有的思维特征。

个人达到这九个功能性情绪发展阶段之后,仍在不断持续发展。青少年及成年人还会经历其他七个阶段的发展。孤独症儿童的父母或照顾者若能看到人生旅程的整个轨道,就能理解人类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止,这对于有孤独症谱系障碍或其他特殊需求或发展正常的个人都是如此,这七个阶段包括:

*延伸的自我感,比如,家庭和社区关系

*规划个人未来的能力

*一个稳定的、分离的自我感(能让年轻的成年人在与核心家庭分开时仍能感到安全)

*亲密感及承诺(包括长期的承诺,如婚姻、住宅和事业)

*扮演父母和其他养育角色

*拓展对于时间、空间、生命周期以及更大世界的观点

*岁月累积的智慧——对环境和后世子孙的责任感,以及正确认识个人在宏观系统中的定位。(因为这个智慧常常是在身体健康及心理能力逐渐衰退的时期建立的,而这种衰退可能造成个人退化而非持续成长,所以这也是成人阶段最具挑战性的部分。)

本书第二部分将谈到如何促进孤独症谱系障碍及其他障碍儿童在每一个基本发展阶段取得进步,为进入更高的阶段奠定基础。 mfUKiDl1ohhkWtMDfe6qYc6xirs/9YwM6lodc7K3OGnqTTqMiywgxhmYygQeDyx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