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岁之前的早期阶段

● 爱与愤怒情绪有同等价值

对于婴儿来说,所有的情绪有着同等的价值。爱、愉悦、激动、挫败、恐惧、愤怒等都是人类情感的一部分,汇聚而形成人性。健康的宝宝都会体验到上述情感,只是在早期阶段,他们既无法选择,也不懂区别,只能对自身的感受本能地反应,而无力做出进一步的表示。比如说,当爸爸把怀抱里4个月大的宝宝放回摇篮离开时,生气的宝宝就会身体变得僵硬,挫败地哇哇大哭起来,他挥舞着双手,小脸也涨得通红。

当婴儿长大一点,可以控制肌肉时,便开始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愤怒。1岁的小孩可能会生气地把食物扔到地上,用汤匙用力地敲盘子,来抗议妈妈拿走他咬得正欢的电话线。尽管此时他还无法用言语来沟通,他的动作已显示了他是多么地生气和难过。

接下来,孩子开始更有意识地使用肢体动作来表达和宣泄愤怒。刚刚蹒跚学步的小孩生气时开始拳打脚踢。1岁半时,小孩有能力拆掉弟弟的拨浪鼓,小心翼翼地把零件扔到垃圾桶里,然后得意地看着不知情的妈妈往外拎垃圾袋。我们或许也会看到,对我们来说本是很随意的扔接球,在孩子眼里,却是完美的一次抛掷。

如你所见,孩子在0~2岁间,表达愤怒的方式进展神速:他们从泛泛的身体反应,进展到简单的动作行为,再发展到有组织的动作行为,最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

然而,大约从1岁半起,多数孩子开始发展出更为复杂的处理愤怒及侵略感受的方式。不再通过肢体动作表达或抑制这些情绪,他们对感受开始形成概念。我们可以看到,在孩子玩扮家家时,两个玩具相互打架,淘气的一方会被踢,我们也会听到用语言表达的概念:“我生气!”或“我恨你!”孩子开始用想法或者概念来替代动作(踢或打)。此时他不仅在体验情绪,也在体验情绪概念。他把这些概念组织成语言,编进假想游戏中。例如,一个3岁半的小孩很生爸爸的气,因为爸爸没有给他买新玩具。如果他能直视着爸爸的眼睛,跺着脚,说道“爸爸坏”,那么他比较不会去咬或踢他姐姐,或用其他间接的方式发泄愤怒。

如我之前所说,许多孩子(及成人)这个阶段的发展存在障碍。他们无法分区开感受想法及行动:当一个孩子似乎感受到概念等于行动,这经常意味着这个阶段的情绪概念只有部分被达成。

● 学习对感受形成概念意识

尽管孩子的言行表现侵略性原因各不相同,多数侵略性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很难真正从1数到10,之后再回顾当时情况——被激怒的感受。 要控制住行为,我们必须能够意识到一个感受,并且在那个想法上停留足够长时间,有时间选择行动。

如果孩子能意识到自己在生气,而且父母对孩子的怒气加以引导、抚慰,那么孩子会变得更懂得体贴关怀他人。他不会担心自己会一时气急而让愤怒占据了整个大脑。他开始了解愤怒是什么感受,也逐渐意识到生别人的气并不等于他不爱他们了,反之亦然。事实上,我们整个一生都在调和爱和愤怒的感受。 但是孩子如果能早早地开始这个过程,那么在人生的路上他会拔得头筹、取得先机。

如果孩子能了解并有能力控制住自己的侵略性,他们便能更容易面对困境、诊断出问题,然后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处境。孩子对愤怒形成了概念意识,便能在本能行动之前长足思考,顾及他人的感受,因此这样的孩子更懂得理解、体贴他人。

如果孩子懵懵懂懂,脑海里还没有形成对愤怒的认识,便不能透过语言或游戏宣泄愤怒;他在和别的孩子交流互动时,就会碰到很多困难。因为他还处于一个早期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你推我搡,踢人打人等肢体触碰的互动还是行之有效的,但是游戏场上的世界却相对复杂,它有一套默认的潜规则,孩子间的角力也比较纠葛复杂。在这个世界,简单粗暴的行为只会给他招来麻烦。

但是,在这个阶段,如果孩子能多多体验到他人的温暖、情感的支持及同理心,那么他能更擅长情绪管理。这些类型的互动有助于孩子们学会运用概念。

两岁半到四岁又是一个发展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学会把情绪和概念相联结,甚至学会自我创造出新的经验。他们开始检视各种情绪产生的成因及后果,自然而然地,也渐渐有了“我是谁”、“你是谁”的意识。在早期,他们的你我意识是建立在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方式上,而现在,你我意识则是基于我们的思维或感受之上。孩子开始懂得不同感受和概念间的关系。因此,渐渐地,孩子不仅仅只用肢体动作来发泄他的愤怒,现在也开始用语言、游戏来表达不满了。进而,他们也意识到一种感受会导致另一种感受的产生——比如,他们开始明白他发泄愤怒可能会带来某种后果。

三岁大的约翰想要吃饼干。

然而,爸爸拒绝了,说:“马上要吃饭啦。”

约翰便生气了,他想用脚踢爸爸,用拳头揍他。但是,他知道爸爸可能会因此惩罚他。于是他转而用语言表达不满。

“那样要等很久的!”他生气地嚷嚷。

“我知道你现在很想吃,”爸爸说,“但是我希望你能等到晚饭后再吃。”

“不要!”他用力地说,并开始对准爸爸的小腿伸出脚。

“你想干嘛?”爸爸问道。

“踢你!”这是他的回答。

“你最好不要,”爸爸眼睛一瞪,“你知道后果吧?”

“不能看电视。”约翰很不情愿地撇了撇嘴。

爸爸点头:“就是这样。”

约翰一脸挫败,只好放弃了踢爸爸的举动,开始转动脑筋思考替代策略。

在餐前吃饼干这件事上,约翰和爸爸也许永远都无法达成一致,但是透过这个小插曲,你可以看到小约翰开始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图像(即概念),也就是说,他开始明白他的愤怒及愤怒之下的某种行为反而会使他失去他想要的东西。

孩子思考理解他愤怒的感受的能力在以后一生中都将持续不断发展。在每个发展阶段他都会学到新的方式来掌控他的情绪。但是我们刚才所概述的情感发展的几个步骤却是往后所有阶段中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当孩子面对小学阶段不断出现的挑战及学习机遇时,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 学习对自己的行为有因果思考

当孩子上学时,这种情感思考以及理解他的行为后果的能力至关重要。比如说,他要明白若要实现B,他就必须先完成A,即使完成A要花他很多时间。如果一个八岁的孩子意识不到踢老师或是揍同学会被处罚,也不明白言行礼貌些、表现规矩些会赢得认可和尊重,那么在学校他必将面临麻烦不断。 若孩子欠缺因果关系的思考能力,只会拳打脚踢,而不懂如何忍受挫折,那么除非是出于害怕,或者父母师长的禁令,他是不会去抑制自己的愤怒和攻击性的。 对于这样的孩子,让他规规矩矩地待在学校简直要了他的命。

学前孩子主要是从“我”的角度及“重要他人”的视角看世界。这个“重要他人”通常是孩子的妈妈,也可能是爸爸或亲戚,等他长大一点,有可能就变成了好朋友。在这个阶段,孩子对侵略性感受的看法大概如下:“如果我表现得很好斗,妈妈(或爸爸)就会生我的气。”由于抱有这样的想法,孩子可能会对产生的愤怒感到非常难受。如果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离去了,他便会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了。在这个阶段,比如说,孩子很嫉妒他的小妹妹小弟弟,生他们的气,但却担心爸爸妈妈得知他的感受后再也不爱他、呵护他了。有意思的是,许多成年人仍然从 一对一关系的角度看世界。 一位女士一直惶恐不安,担心一旦她对丈夫或男友发脾气,对方就会弃她而去,留下她一人。一位经理只要老板每次不过是看他一眼,他就开始发愁,认定老板会炒掉他。 AZt6tXqwaBQvDSWYfPDhJDMA3JENG/b9uw7jieXdeolOY0KM1QcU33RZxAOY8Xv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